(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军阀黑暗统治,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两不相容。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盲从,切中时弊。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而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从而使人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偏心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民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偏重于对国民性的改造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偏向于片面的观察问题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的原因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一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 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实际,历史结合现实。 十、教学资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
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 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 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国共合作
大革命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13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v
14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阶段: 1919.5.4--1919.6.5 中心: 北京 主体: 知识分子
5月4日 北大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在天 安门前集会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 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下午4时许,涌至曹 宅前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32名学生被捕。次日, 北京学生宣布罢课。
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影响
• 启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 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新的革命方法和经验. • 影响: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 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 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总之,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3.2 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 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毛泽东去安源 (油画)
2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这些罢工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
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
训。
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要战胜强大的 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
26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一大后,党首先以主要力量从事工人运动。以1922年1月 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
点,掀起中国工人
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全国罢工180余次, 持续时间13个月, 参加人数达30万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 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 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 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蔡 元 培 (
) 浙 江 绍 兴 人
1868—1940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次,启蒙的形式不一样。西方启蒙运动是源自世 俗生活基础的自下而上的个体自我确证之渴望,是一种 大众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的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有着 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参与意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世俗化 运动,因而是一种正向的自身觉悟式的启蒙和现代性的 诞生路径。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此殊异,社会基础的缺乏 使得启蒙运动不可能生发自强烈的个体意识,也不可能 自下而上地进行启蒙,而是自上而下地由知识精英们对 大众进行灌输式的逆向式启发的文化启蒙,结果启蒙成 为‚化大众,而不是大众化‛。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也是他开始鲁迅笔名射向封 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 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 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鲁迅
视频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 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 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念的分梳:文化运动还是政治运动?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教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幻灯片第四章标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本章的标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究竟是指的什么?(幻灯片毛泽东语)在很多革命纪念馆中,都陈列着这样一块牌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说的,所以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本章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中共成立的历史过程。
本章的内容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编我们所讲过的内容,在上编中我们了解到,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历史任务(副板书),是哪两个历史任务啊?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前一项历史任务是后一项历史任务的前提。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经过了艰难曲折的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还是伟大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所有的探索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鉴于以往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历史任务的经验,历史和中国人民重新做了三个重要的选择,哪三个选择呢?第一个选择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二个选择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个选择是由前两个选择规定的,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个选择在我们这章当中有所体现,所以这一章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显得很重要,我们这一章集中的反映了历史和中国人民究竟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通过这一章及以后各章的学习,大家还会看到这个选择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哪两个过程呢?第一个过程是少数的先进分子的选择,第二个过程是以后中国人民在革命的实践当中自觉的选择,那么希望大家在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要结合第四章之前和第四章之后的内容来理解为什么要实现这三大选择。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07

•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 旧文化的斗争。
• 新文化 运动时 期的陈 独秀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 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 为主要撰稿人。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后果: •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 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 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 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 更大的怀疑。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 否定正规的全部传统文化。 • 指出:孔学不等于全部国学,也没有否定孔 学的历史作用,更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 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要
• 教学重点 •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 思主义? •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 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 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要
• 教学难点 •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 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 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 向农村去)。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三、简答题
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 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 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 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 革命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 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 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 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 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 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 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 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012-6-6 15:47:48本站原创我要评论(0) 【字体:大中小】【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1)这一章内容,包括中篇综述第一部分中国所处是时代和国际环境,着重向学生阐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让学生明白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历史的由来。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历史素养,特别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坚决跟共产党走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前后的国际国内背景,争取理解为什么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通过学习,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了解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变化,从而理解为什么说中共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条件。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革命的开展与失败。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录像资料。
【教学时数】4学时(本章共2节内容,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
【教学过程】【本章导入】(运用综述概括法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第二章、第三章的学习,了解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怎么办” 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然而历史表明,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天朝田亩制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没有找到一条挽救中国社会危机的出路,这些探索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就在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者在漫漫的黑夜中,终于看到了曙光,这又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2、注重历史史实,史实引出史论。
3、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
十、教学资源
1、教材
2、多媒体教学课件
3、教学参考资料
十一、教学时间
3课时
十二、教学流程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思考题
十三、教学思考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十四、阅读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 年。
教学思考答案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