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1民俗概述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民俗学,这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俗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一、民俗的定义与范畴民俗,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民俗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民俗,比如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像四川的麻辣、广东的清淡;传统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居住方面,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吊脚楼,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而交通方式的演变,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
2、社会民俗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节日庆典等。
比如家族制度、婚丧嫁娶的习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会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3、精神民俗包括信仰、宗教、巫术、民间艺术等。
许多人会有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式和活动;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等,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4、语言民俗像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神话传说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二、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民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共同创造、传承和遵循的。
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和习惯。
2、传承性民俗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等方式,从长辈传给晚辈,不断延续下去。
3、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方面,民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也会发生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4、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三、民俗的功能1、教育功能通过民俗,人们可以学习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技能等。
2、规范功能民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娱乐功能很多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民间游戏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放松。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概论讲义要点第一讲民俗概述(之一)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一)、从“民俗”到民俗学甲、“民俗”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
1、《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2、《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3、《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古代典籍中的“民俗”指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各种情况。
-----结发夫妻的来源、含义及相关民俗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出自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1、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发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2、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
髻,挽发而结之于顶。
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
”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
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3、古时有个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
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
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4、在浙南有“束发托身”的民俗。
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
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
民俗概述

民俗概述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分类按内容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式。
1)、经济民俗,指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为了研究方便,可将我国各民族民俗做如下分类1、物质民俗:1)居住;2)服饰;3)饮食;4)生产;5)交通;6)交易。
2、社会民俗:1)家族、亲族;2)村落;3)各种社会职业集团;4)人生礼仪式(诞生、婚姻、丧葬);5)岁时习俗。
3、口承语言民俗:1)神话、传说、故事;2)歌谣、叙事诗;3)谚语、谜语;4)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1)巫术;2)宗教;3)信仰;4)禁忌;5)道德、礼仪;6)民间游艺。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
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民俗的规范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如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杂艺等。
4、民俗的审美功能。
民俗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译1.民俗: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2.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3.传承性:即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
主要表现为在传承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它是民俗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一定地域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传承,总是受地域、民族、社会的人们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
4。
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5.历史性:6.地方性:7。
田野作业法:民俗学中,把深入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野作业法”,也称“直接观察法”。
它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社会.是民俗学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8.AT分类法:阿尔奈发展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精细工具。
即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
先按语言分,给个符号;再按国家分,给个符号;然后加上故事顺序编号。
后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即AT分类法。
9。
比较研究法: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的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
《民俗学概论》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组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民族性与地域,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8、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9、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10、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决定的。
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云南蒙古族又称喀卓人
社会环境变化
1.经济的原因
麦客:中国·铁与镰刀的冲突 (NHK2002)
2.政治的原因 某些民俗的形成、
发展、流变与消 亡,发端于官方。 因为政治原因, 民间自发形成、 改变或取消某些 民俗。
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文艺、民间哲学伦 理观念等
语言民俗 民俗语言: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 流行语黑话、酒令等;民间文学:神话、民间 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民俗的扩布性 ——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伸展过程 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传播方式有正常、非正常两种。
圣诞节报佳音 感恩节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p14
民俗的稳定性 是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 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 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民俗事象(又写作事项)
• 关于生产、生活、文娱、制度、信仰等 方面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的总称,亦 可表示单一的民俗活动。
二、民俗的类型 P6
分类
主要内容
物质民俗 生产商贸民俗、衣食住行民俗、交通民俗、医 药保健民俗等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关于家族、亲族、宗族的民俗;关于村落、都 市、社会组织的民俗;关于人生仪礼的社会制 度民俗、岁时节日、民间娱乐民俗等
模式化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 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 泛性、稳定性的前提。
模式化具体表现在: 1.形态、动作的模式化; 2.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 3.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有特定的文化意蕴)。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P12
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文化的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一代代延绵不绝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整体意识) p11 集体性,又叫社会性, 是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 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 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 并共同遵循的。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模式性 P17 民俗的模式性,或称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
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 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 成的行为方式。 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 个性。
天津杨柳青年画 连(莲)年有余(鱼)
唐代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 惠善淘(一作钩)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 寸余,赪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 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 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 数百(一作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 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棲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 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 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 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返,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报庭树眠, 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 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 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 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 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 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塚。 洞人以为媒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 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祭,至徵卒判时, 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渝。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 南中怪事。
作者:(美)露 丝·本尼迪克特著, 1946年正式出版。
用“菊”与“刀” 来揭示日本人的矛 盾性格,即日本文 化的双重性。
民俗(Folklore)——民间风俗 P3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
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钟敬文)
民俗之“民”
过去的观念: 野蛮民族 农民 愚民
现代的观念: 民众、民间(非官方),有具 体差异的民族全体(非个体)。
民俗学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一、什么是民俗?
G20菜单
《最忆是杭州》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节目单
1.《春江花月夜》琵琶演奏:赵聪 2. 《采茶舞曲》 3. 《美丽的爱情传说》小提琴演奏: 吕思清,越剧演员:茅威涛 谢群英, 舞蹈:刘福洋 骆文博 4. 《高山流水》古琴:金蔚 大提琴: 娜木拉 中国鼓:王佳男 5. 《天鹅湖》 6. 《我和我的祖国》演唱:廖昌永 徐子琪(童声) 7. 《月光》 8. 《难忘茉莉花》 9. 《欢乐颂》
身着民族服饰的昂山素季
非官方
非个体
苏格兰方格裙
民俗之“俗”
过去的理解:p4 文化遗留物 精神文化 民间文学 传统文化
民俗之“俗”——生活文化
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乡村的,也是都市的; 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它是适应我们的各种生活需 要产生的,也是为人类的各 种生活存在和发展服务的。 与精英文化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