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七律.长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评、借助长征故事,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弄懂诗意,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充分发挥学生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书生朗朗的语文世界里,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

学法根据新课程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搜集资料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走入诗文。

2、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3、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4、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5、拓展延伸接受洗礼。

(一)情境导入入诗文。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于红军长征对当前小学生来说很遥远,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上课伊始,我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引出长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简介长征,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七律·长征》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

《七律·长征》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味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味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势。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顽强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明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末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势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 时,我宛然看到(感受到) 。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说课中,我将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形式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诗歌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意志和信念的考验。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情怀和领袖的视角,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诗歌内容《七律·长征》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遵循了七律诗的格律。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即表明了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的豪迈态度。

他们不畏艰险,将万水千山视为等闲之事,展现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五岭”和“乌蒙”两个地理名词,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壮丽山川。

将翻越的山岭比作细浪,泥丸,既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也反映了红军征服自然的英勇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个著名战役。

金沙江水的波涛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也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智慧。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岷山的雪景作为背景,表达了红军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

三军过后,战士们的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预示着革命事业的光明未来。

三、诗歌形式《七律·长征》在形式上严格遵守了七律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每联两句,押韵工整。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如“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等,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七律长征》篇1《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

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

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一)情景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

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

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

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1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

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七律·长征一、背景介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歌,以长征为主题,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诗歌通过艺术手法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山川和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主题,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诗歌《七律·长征》的文本。

•配有诗歌音频的播放器。

•学生的课前阅读材料。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1:导入与展示(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课前阅读材料,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长征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步骤2:欣赏与分析(15分钟)1.播放《七律·长征》的音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诵。

2.让学生阅读《七律·长征》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步骤3:讨论与交流(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中所表达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互动。

3.整理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总结,提炼出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步骤4:诗歌创作(30分钟)1.启发创作:以《七律·长征》为蓝本,教师为学生讲解七律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分组创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创作一首表达革命情感的七律诗,并在课堂上进行修改和完善。

3.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人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并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七律·长征》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诗歌中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

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三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谈谈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
在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下面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熏陶导入,交流资料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他们没办法真实地体会到长征时艰险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影片,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学生对课文的感受。

接着出示毛主席的相关图片。

让学生结合课本“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了解情况。

(第二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首先,同桌互相朗读,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试着解答对方不懂的问题。

接着,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语,集体朗读。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背景:“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最后,教师边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边与本课相结合为学生介绍长征,这样利用课件讲解长征路线图,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第三步)细读感悟,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哪几件事情?
②小组研读,全班交流,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最后师生总结出: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五件事:“翻越五岭”
“跨过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③这样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远征难“之后进行诗句研读的教学过程。

研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诗
教师首先进行点拨: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

)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引导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细浪”、“泥丸”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明确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比作“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感受。

对于这一句诗的教学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

这也是这句诗的特点。

就是先写长征的难,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句诗首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对本课的理解朗读这句诗,接着通过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然后教师播放相关的录像。

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讲铁索有多艰险,学生也是只能从表面的意思知道。

但以录像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红军在过这短短的铁索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引起感情的共鸣。

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先,学生集体朗读这句诗。

接着教师提问:“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以此引导学生感知毛主席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暖”与“寒”是这句诗的重点,它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

在“暖”这个字的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这个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再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第四步)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教师质疑: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件事呢?
这样引导学生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千难万险。

本诗只是选择了几个典型的画面进行概括。

这首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教法让学生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地体会整首诗的思想。

这时让学生欣赏《长征》歌曲,有助于升华长征感情、了解毛主席诗歌豪迈的特点。

最后再集体朗读全诗,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第五步)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且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

对此我安排了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的作业,进一步感受其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