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第一节-波的习题课

学案-第一节-波的习题课
学案-第一节-波的习题课

《机械波》习题课

【知识回顾】

考点1.机械波

(1) 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 产生条件:同时存在振源和传播振动的介质。

(3) 波的形成原因:介质中各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先振动起来的振源带动它周围的点振

动起来,这些周围的点又带动各自周围的点振动,这样振动向外传播开去,形成机械波。(4) 波的实质: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

注意:物质本身并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沿波传播方向上的各质点只是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受迫振动。介质中各点具有相同的周期、频率、和起振方向,对于简谐波而言,波上各点的振幅也相等。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5) 波的分类波的凸部叫波峰,凹部叫波谷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有密部和疏部。

考点2。描述波的物理量

(1)波长λ: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邻的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个质点间的距离。横波两个相邻的波峰或两个相邻的波谷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纵波两个相邻的密部或两个相邻的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

(2)周期T: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波上各点振动的周期等于振源振动的周期,也等于波传播一个波长所需要的时间。

频率f:1s的时间内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注意:波的周期和频率由振源决定,在波传播的过程中,周期和频率都保持不变。(3)波速v:表示波沿介质传播的快慢。

注意:○1波传播的快慢与质点振动的快慢不同。波传播的快慢表示波在单位时间内沿介质向外距离,用波速表示;振源振动的快慢,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用频率来表示。

○2波速由传播振动的介质决定,与介质的种类、温度、密度等有关,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一般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为:v=λ/T=λf

注意点:在波传播的过程中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波由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波长随着波速的变化而变化。

考点3.波的图象

(1) 意义:表示介质中沿波的传播方向上一系列的质点在某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2) 特点:正弦(或余弦)曲线

(3) 坐标轴:横轴表示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轴表示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横波的波的图

象与该时刻的波形相似

(4)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的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前者是一个质点,后者是一系列质点)

②意义不同

③坐标不同:两个相邻的峰值间距离的意义不同(前者是周期T,后者是波长λ)

考点4波的图象的应用

(1)图象直接反应的物理量:波长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间距),质点的振幅A,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回复力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

(2)波上各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可以辅助求解。

(3)根据波形的变化求解相关问题。

(4)根据两个质点的位置判断可能出现的波动情况,从面求出对应的物理量

【分类突破】

一、机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改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频率

例1.(09年重庆卷)15.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同时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某时刻的波形曲线见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B.声波在空气中波长较大,b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C.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D.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例2.如图所示,在坐标原点O处有一波源S,它沿y轴做频率为50Hz,振幅为2cm的简谐振动,形成的波可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波速为20cm/s,开始振动时,S恰好通过O点沿y轴正方向运动,求:

(1)当S完成第一次全振动时,画出此时的波形图

(2)如图波传到坐标为x1=2.7cm的M点时,还要经过多长时间波才能传到坐标x2=-2.9cm

的N 点?波传到N 时,M 在什么位置?

二、由振动方向确定传播方向

例3.(09年北京卷)17.一简谐机械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周期为T ,波长为 。若在x=0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右图所示,

则该波在t=T/2时刻的波形曲线为

三、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关系

例4.(09年福建卷)17.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s 时刻的波形图,P 是平衡位置为x=1

m 处的质点,Q 是平衡位置为x=4 m 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 的振动图象,则

A.t=0.15s 时,质点Q 的加速度达到正向最大

B.t=0.15s 时,质点P 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

C.从t=0.10s 到t=0.25s ,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了6 m

D.从t=0.10s 到t=0.25s ,质点P 通过的路程为30 cm

四、波的多解问题

例5. 如图实线是某时刻的波形图象,虚线是经过0.2s

①波传播的可能距离 ②可能的周期(频率)

③可能的波速 ④若波速是35m/s ,求波的传播方向

⑤若0.2s小于一个周期时,传播的距离、周期(频率)、波速。

五、由波动图象分析介质中某质点的各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例6.(09年四川卷)19.图示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实线为t=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为t=0.6 s时的波形图,波的周期T>0.6 s,则

A.波的周期为2.4 s

B.在t=0.9s时,P点沿y轴正方向运动

C.经过0.4s,P点经过的路程为4m

D.在t=0.5s时,Q点到达波峰位置

例7.一根张紧的水平弹性长绳上的a、b两点,相距14.0m,b点在a点的右方.当一列简谐横波沿此长绳向右传播时,若a点的位移达到正极大时,b点的位移恰好为零,且向下运动。经过1.00s 后,a点的位移为零,且向下运动,而b点的位移恰达到负极大,则这简谐横波的波速可能等于( )

A. 4.67m/s

B. 6m/s

C. 10m/s

D. 14m/s

【练习题】

1.下列关于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媒质中质点振动的周期一定和相应的波的周期相等

B.媒质中质点振动的速度一定和相应的波的波速相等

C.波的传播方向一定和媒质中质点振动的方向一致

D.横波的波峰与波谷在振动方向上的距离一定是质点振幅的两倍。

2..图8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s时刻的

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 m处的质点,

Q是平衡位置为x=4 m处的质点,图8乙为

质点Q的振动图象,则

A.t=0.15s时,质点Q的加速度达到正向最大

B.t=0.15s时,质点P的运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

C.从t=0.10s到t=0.25s,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了6 m

D.从t=0.10s到t=0.25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30 cm

3一简谐机械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周期为T,波长为 。若在x=0处质点的振动图像

如右图所示,则该波在t=T/2时刻的波形曲线为

4.(09年重庆卷)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同时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某时刻的波形曲线见图9,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

A .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B .声波在空气中波长较大,b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 线

C .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图9

D .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5.(09年天津卷)某质点做简谐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

化的关系式为x =Asin 4t ,则质点 A.第1 s 末与第3 s 末的位移相同 B.第1 s 末与第3 s 末的速度相同

C.3 s 末至5 s 末的位移方向都相同

D.3 s 末至5 s 末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图10

6.(09年广东卷)(1)在阳光照射下,充满雾气的瀑布上方常常

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彩虹是太阳光射入球形水珠经折射、内反射,再折

射后形成的。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不同介质的 上,不同的单

色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不同。

(2)图11为声波干涉演示仪的原理图。两个U 形管A 和B 套在

一起,A 管两侧各有一小孔。声波从左侧小孔传入管内,被分成两列频率 的波。当声波分别通过A 、B 传播到右侧小孔时,若两列波传播的路程相差半个波长,则此处声波的振幅 ;若传播的路程相差一个波长,则此处声波的振幅 。

7.(09年上海卷)弹性绳沿x 轴放置,左端位于坐标原点,用手握住绳的左端,当t

=0时使其开始沿y 轴做振幅为8cm 的简谐振动,在t =5s 时,绳上形成如图所示的波形,则该波的波速为___________cm/s ,t =___________时,位于x 2=45cm 的质点N 恰好第一次沿y 轴正向通过平衡位置。

8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

时的波形如图所示,P 、Q 两个质点的平衡位

置分别位于x =3.5m 和x =6.5m 处。在t 1=-

0.5s时,质点P恰好此后第二次处于波峰位置;则t2=_________s时,质点Q此后第二次在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当t1=0.9s时,质点P的位移为_____________cm。

9.如图13为一列横波t=0时刻波的图象,并向右传播,经过1.1秒,质点A第三次处于波峰,则这列波的波速为多少?经过多少时间质点B第一次到达波峰。

10.从甲地向乙地发出频率为50Hz的声波,当波速为330m/s时,刚好在甲、乙两地形成一列有若干个完整波形的波,当波速为340m/s时,两地还是存在若干个完整波形,但完整波形的波数减少了两个,求甲、乙两地距离。

11.观察振动原理的应用:心电图仪是用来记录心脏生物电的变化规律的装置,人的心脏跳动时会产生一股股强弱不同的生物电,生物电的变化可以通过周围组织传到身体的表面.医生用引导电极放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就可通过心电图仪记录出心电变化的波动曲线,这就是心电图.下面是甲、乙两人在同一台心电图机上作出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医生通过测量后记下甲的心率是60次/分.试分析:

(1)该心电图机图纸移动的速度;

(2)乙的心动周期和心率.

12图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是0.2s后它的波形图线。这列波可能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2019_2020学年高考物理主题2第II部分机械波1波的形成和传播学案(必修1)

1 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 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波的产生条件,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横波和纵波的概念.3.知道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科学思维:通过生活中有关波的素材,建立对波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探究:通过视频和模拟动画,逐步体会和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及横波、纵波的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验观察,理解科学本质,形成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动,简称波. 2.波的形成和传播(以绳波为例) (1)一条绳子可以分成一个个小段,一个个小段可以看做一个个相连的质点,这些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2)当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质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一些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迟一些开始振动. 二、横波和纵波 三、机械波 1.介质 (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2.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了机械波. 3.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它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2)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3)波可以传递信息.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质点的振动位置不断转换即形成波.( ×) (2)在绳波的形成和传播中,所有质点同时运动,同时停止运动.( ×) (3)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 (4)质点沿水平方向振动,波沿水平方向传播,这样的波一定是横波.( ×) 2.绳波在某时刻的形状如图1所示,若O是波源,则此刻A点的振动方向________,若O′是波源,则此刻A点的振动方向________.(填“向上”或“向下”) 图1 答案向上向下 一、波的形成、传播及特点 如图所示,手拿绳的一端,上下振动一次,使绳上形成一个凸起状态,随后形成一个凹落状态,可以看到,这个凸起状态和凹落状态在绳上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如果在绳子上某处做一红色标记,观察这一红色标记的运动. (1)红色标记有没有随波迁移? (2)当手停止抖动后,绳上的波会立即停止吗? 答案(1)没有.红色标记只在竖直方向上下振动. (2)不会.当手停止抖动后,波仍向右传播.

《屈原(节选)》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审核人: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相关知识回顾: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1-3节: (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 1、字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泥而不滓者 2、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 () (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3、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5)、平伐其功()(6)、王怒而疏屈 平()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9)、其文约()(10)、其词微()(11)、明道德之广崇()(12)、治乱之条贯()4、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 (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 5、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 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明道德之广崇 6、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

第一节 压强学案(第1课时)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第一节压强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判断压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压强的概念. 3.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4.知道“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的应用. 知识回顾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判断一下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已知物体A的重力G A=10N,物体B的重力 G B=20N,F=20N,F1=15N 甲图乙图丙图丁图戊图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总结:在物理上,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 压力并不一定由重力产生,只有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才等于重力. 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P28的“想想议议”部分的插图,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小小的蝉为什么可以把口器插入树皮深处,吸吮树汁?而庞大的骆驼较大的体重作用在宽大的蹄子上,为什么会在沙地上陷入一些,而不能陷入很深? 2.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如下: (1)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2)在腿朝下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3)把小桌翻过来,将同一砝码放在桌面木板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分析:步骤(1)和(2)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步骤(2)和(3)中,把砝码放在桌面木板上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观察课本P29图7.1-3,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3.阅读课本P29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并通过理解定义去理解公式是怎样写出的. 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为了纪念___国科学家__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1Pa=______N/m2 注意事项:使用此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统一单位,并要确定准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就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除了会计算压强外,还要会用此公式计算压力(F=PS)和受力面积(S=F/P) 4.仔细学习例题,学会解题步骤,然后做下面的例1. 典型例题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1、复习旧课:白光由哪些色光组成?这些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吗? 2、激发学习动机:利用世人都观注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授新知识: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点侧柏的真实存在;然后通过水波、声波的类比,使其形象化。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递是否需要介质呢?通过真空罩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简单了解电磁波的家族与应用。 4、巩固运用:运用所学知识,找出家庭用电器中哪些会发出电磁波。 教材分析 电磁波是人现代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了解和认识电磁波是后面学习电磁波应用的基础。本节从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等方面对电磁波有初步的认识。电磁波的产生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相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产生电磁波。和水波相似,电磁波也有波长、频率、周期和波速等物理量。但和声波不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所以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约为3×108m/s,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第2讲 机械波学案

第2讲机械波 板块一主干梳理·夯实基础 【知识点1】机械波横波和纵波Ⅰ 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1)产生条件 ①有波源; ②有介质,如空气、水、绳子等。 (2)传播特点 ①传播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②介质中质点不随波迁移; ③介质中各质点振动频率、振幅、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相同。 2.机械波的分类 【知识点2】横波的图象波速、波长、频率(周期)及其关系Ⅱ1.横波的图象 (1)坐标轴:横轴表示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轴表示该时刻各质点偏离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2)意义:表示在某一时刻各质点离开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3)图象

(4)应用 ①可直接读取振幅A 、波长λ,以及该时刻各质点偏离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②可确定该时刻各质点加速度的方向,并能比较该时刻不同质点速度或加速度的大小。 ③可结合波的传播方向确定各质点的振动方向,或结合某个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2.波长、波速、频率(周期)及其关系 (1)波长λ:在波动中,偏离平衡位置位移(或者说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2)波速v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3)频率f :由波源决定,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与周期的关系为f =1 T 。 (4)波长、波速、频率和周期的关系:v =λf =λ T 。 【知识点3】 波的干涉和衍射 多普勒效应 Ⅰ 1.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继续传播,就像没有跟另一列波相遇一样。 2.波的叠加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和。 3.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比较

《物种起源绪论》优质课学案

《物种起源》绪论 教学目标: 1.熟记重点字音字形,背诵作者的名言。 2.品味语言,体会科技文准确、严密的特点。 3.学习达尔文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态度。 重点:体会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 难点:学习达尔文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态度。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二、资料链接 (1)进化学说的创始人——达尔文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2)激起阅读的兴趣的绪论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绪论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绪论的作者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绪论的内容与著作的内容一定要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绪论,但导言只有一篇。 (3)生物界的革命——进化论 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三、自主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狭隘(ài) 分歧(q í) 槲寄生(h ú) 摘要(zh āi) 胚胎(p ēi) 慷慨(k ǎi) 冒昧(m ai) 栖息(q ī) (2)多音字 ????? 间断 ji àn 中间 ji ān ????? 轻率 shu ài 效率 l ǜ ????? 累积 l ěi 劳累 l ai 2.辨形组词

高中数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同学们好,我姓代,你们可以叫我代老师,很高兴在接下来的一年甚至两年时间里能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咱们这门数学学科。相信大家对于高中的学习都充满着好奇,和初中相比呢,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急于上新课,我想和同学们聊一聊数学,一起来探讨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如果学好数学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呢? 同学们经过小学,初中,也已经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有9年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同学会想,以前学的一些解方程,三角形之类的知识,对以后的生活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啊,数学作为我们中国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很多学科的基础。马克思说过:“一中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正因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一切科学到了最后都归结为数学问题。 相信高中的第一节课各位科任老师都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来突出每门课的重要性,作为数学老师我表达上不如文科老师迂回婉转和风趣幽默,我们更喜欢用数字来说明问题。其实在我们周围又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用数学来解决的,无非很多人都没有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罢了。比如说,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去必胜客吃饭,点了一个12寸的披萨,结果服务员说没了,就说给我们一个9寸的外加一个6寸的来抵换,同学们觉得这样划算吗?为什么?(让同学们讨论一会儿)继续说:我的朋友觉得挺划算啊,立马同意了,我当时就隐

隐约约觉得有些不对,随后,我拿起笔在菜单背面大概算了一下:一个 12寸的披萨的面积是=圆周率X半径(12寸的半径是6寸)的平方=3.1415926X6X6=113.0973 平方寸。 一个9寸的披萨的面积是=圆周率X半径(9寸的半径为4.5寸)的平方=3.1415926X4.5X4.5=63.62 平方寸 一个6寸的披萨的面积是=圆周率X半径(6寸的半径为3寸)的平方=3.1415926X3X3= 28.274平方寸。 所以,一个9寸的披萨加上一个6寸的披萨,总共的面积只有=63.62+28.274=91.894 平方寸!只有大约92平方寸!而一个12寸的披萨面积有113平方寸!乍一看,我们好像是赚了,可实际上吃了很大的亏了。 所以说,学好数学并能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是很重要的。 再提个问题:基督教徒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同学们认为呢?又如何来证明你的结论呢?(让同学发言讨论) 我的观点:上帝不是万能的。为什么呢? 证明:(我们用反证法)假如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能够制作出一块无论什么力量都搬不动的石头。 根据假设,既然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一定能够搬的动他自己制造的那石头,这与“无论什么力量都搬不动的石头”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疑点:波传播的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知道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能力目标: (1)通过波动模型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根据对机械波模型的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体验大自然各种波动的自然美感。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观察法。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化的动态情景并提出相关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四个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水波、随风飘的旗、绳波和电磁波等四种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1)波是如何形成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9绿优质课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9绿优质课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读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作业(1):课前反复诵读,积累字词 踞(jù)在薄(bó)阴几绺(liǔ)穹(qióng )门 棱(léng)角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挹(yì)掬(jū)你入口明眸善睐(móu)(lài) 2)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三、导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点评。 2展示目标。 3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 4自学过程:根据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内反复品味其妙处,并个别展示,由学生互相点评。 5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跳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1)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 (2)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它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什么写法? (3)第一、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

人教九年级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电磁波的产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2.电磁波的传播知道电磁波怎么传播,了解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以及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3.电磁波的家族和应用知道电磁的波谱,了解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 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从疑问中导入课题电磁波 探究点一电磁波是怎么样产生的 活动1: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实验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 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实验2: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 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活动2:看完以上两个实验,那么思考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请看看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探究点二电磁波是怎么样传播的 活动1: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

优质课导学案

使用时间:2015年5月13日 英语《Unit6 I’m watching TV Section A Grammar focus-3c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单词:house , drink tea , tomorrow 短语:drink tea , clean the house . 句式:现在进行时态的各种句式。 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态的各种句式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2)能正确掌握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区别。(3)能正确掌握现在 分词(ing形式)的构成。 情感目标:Enjoy what you are doing now。 【学习重难点】 (1)现在进行时态的各种句式 (2)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区别 【学习过程】 I . Listen to a song and have a memory challenge. II. 3c.Guessing game and learn sentences Is he doing …?Yes ,he is ./No. he isn’t. Are you doing..? Yes , I am. No, I ’m not. Are they doing ...?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III Task 1.. Put the following doings into 3 boxes. (把下列动词的Ving形式分成3类)cooking, 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using , running , swimming Task2. Game : find the different one.(火眼金睛找不同) Task 2. Watch a microclass to learn more and check the answers.

七年级语文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语文课 陈俭志 (注:红色楷体为上完课后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 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 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 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机械波2波的描述学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2.波的描述 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理解波的图像的意义. 2.[科学思维]能够由波的图像判断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由有关信息画出波的图像. 3.[科学探究]会区别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 ☆ 阅读本节教材,回答第62页“问题”并梳理必要知识点. 教材第62页问题提示:能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 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一、波的图像 1.图像的建立 如图所示,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在xOy平面上,画出各点(x,y),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波的图像. 2.图像的物理意义 波的图像描述的是某一时刻,沿波的传播方向的各个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3.简谐波 波形图像是正弦曲线,这样的波叫作正弦波,也称为简谐波.简谐波在传播时,介质中各质点在做简谐运动. 二、波长、频率和波速 1.波长 (1)定义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2)特征 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疏部或两个相邻密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注意:“相邻”和“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是波长定义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2.周期、频率

(1)规律 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相同的,它们都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2)决定因素 波的周期或频率由波源的周期或频率决定. (3)时空的对应性 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4)周期与频率关系 周期T 与频率f 互为倒数,即f =1 T . 3.波速 (1)定义: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2)公式:v =λ T =λf . (3)决定因素 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在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一般不同. (4)决定波长的因素:波长由波速和频率共同决定.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波的图像描述了某一时刻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情况. (√) (2)简谐波中各质点做的是简谐运动. (√) (3)波的图像是质点的运动的轨迹. (×) (4)可以根据波的传播方向确定各质点某时刻的运动方向. (√) 2.(多选)如图所示为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某个时刻的波形,由图像可知( ) A .质点b 此时位移为零 B .质点b 此时向-y 方向运动 C .质点d 的振幅是2 cm D .质点a 再经过T 2 通过的路程是4 cm ACD [由波形知,质点b 在平衡位置,所以其位移此时为零,故A 正确;因波向右传播,波源在左侧,在质点b 的左侧选一参考点b ′,由图知b ′在b 上方,所以质点b 此时向+y

优质课:《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主备人:顾广师时间:2010年11月25日 授课人: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中心。 3、关注像老王这样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中心。 二、知识准备: 1、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那我们是不是也献出了自己的爱了呢?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平凡、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杨绛女士的一篇散文《老王》。看看其中讲了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怎样的情。 出示教学目标: 2、作者简介: 3、扫清文字障碍: 伛()攥()惶恐()荒僻() 取缔()翳()骷髅()()滞笨() 愧怍()()塌败() 三、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思考: ⑴、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两个词语概括。(不幸、善良) (提示:从基本情况,谋生手段,健康状况,居住条件,所做的事情等方面考虑) ⑵、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 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生活艰苦 不幸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心境凄苦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⑶作者通过哪些事例体现老王的善良的?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知恩图报); C、用平板车拉人,加半寸边(善良淳朴)

学案-第一节-波的习题课

《机械波》习题课 【知识回顾】 考点1.机械波 (1) 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 产生条件:同时存在振源和传播振动的介质。 (3) 波的形成原因:介质中各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先振动起来的振源带动它周围的点振 动起来,这些周围的点又带动各自周围的点振动,这样振动向外传播开去,形成机械波。(4) 波的实质: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 注意:物质本身并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沿波传播方向上的各质点只是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受迫振动。介质中各点具有相同的周期、频率、和起振方向,对于简谐波而言,波上各点的振幅也相等。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5) 波的分类波的凸部叫波峰,凹部叫波谷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有密部和疏部。 考点2。描述波的物理量 (1)波长λ: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邻的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个质点间的距离。横波两个相邻的波峰或两个相邻的波谷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纵波两个相邻的密部或两个相邻的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 (2)周期T: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波上各点振动的周期等于振源振动的周期,也等于波传播一个波长所需要的时间。 频率f:1s的时间内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注意:波的周期和频率由振源决定,在波传播的过程中,周期和频率都保持不变。(3)波速v:表示波沿介质传播的快慢。 注意:○1波传播的快慢与质点振动的快慢不同。波传播的快慢表示波在单位时间内沿介质向外距离,用波速表示;振源振动的快慢,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用频率来表示。 ○2波速由传播振动的介质决定,与介质的种类、温度、密度等有关,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一般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为:v=λ/T=λf 注意点:在波传播的过程中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波由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波长随着波速的变化而变化。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二章机械波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2.知道波的种类及横波和纵波的概念.3.明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知识储备 1.物体在________附近所做的_____运动叫机械振动. 2.简谐运动的能量与______有关,对同一个系统来说,振幅_________越大,振动的能量就越大. 3.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称为 __________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源振动带动与它相邻的质点发生振动,并依次带动离波源更远的质点振动,只是后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总是滞后于前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于是波源的振动逐渐传播出去. 2.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叫做介质. 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4.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发生振动,且质点不会(填“会”或“不会”)随波迁移. 二、横波和纵波 1.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2.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叫做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叫做疏部.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问题设计] 如图1所示,手持细绳的一端上下抖动,绳像波浪般翻卷.这是波在绳上传播的结果,那你知道波是如何形成的吗? 图1 图2 答案 绳一端振动,带动绳上相邻部分振动,依次逐渐引起整个绳振动. [要点提炼] 波形成的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2所示)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看做一个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那个质点称为波源.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周围质点又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二、机械波 [问题设计] 把一个闹钟放在真空罩内,当闹钟的小锤敲打铃铛的时候,我们听不到声音,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答案 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要点提炼] 1.介质: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__________,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2.机械波 (1)产生条件:①要有__________;②要有传播振动的_________. (2)特点 ①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并且落后于前一个质点的振动. ②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每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______. ③波传播的是_______这种形式,而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④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______和________. [延伸思考] 一同学不小心把一只排球打入湖中,为使球能漂回岸边,这位同学采用不断将石头抛向湖中的方法,试分析这位同学能否通过这种方法把排球冲上岸? 三、横波和纵波 [问题设计]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其引发的海啸加上核泄漏事故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产生前后或左右晃动,也会产生竖直方向的振动,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不同的波引起地面的振动不同.

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课题:《小纸船的梦》 第二中心小学 魏翔 2012年6月 课题:《小纸船的梦》 开课时间:2012年5月9日 班级:四年二班 执教者:魏翔教学目标: 1. 学生用圆润柔美的声音,和谐统一的音色来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感受小纸船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太度,进一步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2.聆听和演唱歌曲《小纸船的梦》,通过唱理解歌词的思想内涵。初步感受合唱曲中的和声效果,通过二声部合唱表达出主人公向往成长的梦想。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体会小纸船带给我们的乐观、奔放地情绪。 3.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悠长、平稳的气息演唱这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并能准确唱出八分休止符,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三拍子结合,感受到小船随波飘荡的韵律感受和声的美。 教材分析: 《小纸船的梦》是一首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给予了孩子美好的憧憬。 教学重点: 了解船的发展历史,唱好曲子的副歌部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节奏型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部分是由水覆盖的。【此环节从科学地理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件,引入课题 引出交通工具:船 【从前一个环节,圆润地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船”】 3、新课学习 (1)介绍船的历史 【了解人类的船舶发展历史,丰富学生的人文科技知识】 (2)认识各式各样的船 独木舟、有桨船、帆船、蒸汽机轮船、现代船舶 出示课件。 【用各种精美的有代表性的船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观看图片 (4)学唱歌曲 《小纸船的梦》 【从船舶的认识,过渡到本课歌曲的教学,学生的学唱积极性极大的增强】 (5)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

2020-2021学年物理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学案:第3章1波的形成含解析

1.波的形成 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什么是机械波?能区分横波和纵波,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2.[科学思维]知道机械波的形成条件及过程.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 ☆阅读本节教材,回答第58页“问题”,并梳理必要的知识点.教材第58页问题提示:彩带上的波浪向前传播实际是振动在彩带上传播,但彩带上的每个点并不向前运动. 一、波的形成 1.波的形成 如图所示,当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质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一些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很快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迟一些开始振动,这样在整个绳子上就形成了凸凹相间的波. 沿绳传播的波 说明:介质是能够传播机械振动的物质,其状态可以是固、液、气三态中的任意一种.

2.介质 (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二、横波和纵波 1.横波与纵波的比较 定义标识性物理量实物波形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 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 ①波峰:凸起的最高 处 ②波谷:凹下的最低 处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 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 ①密部:质点分布密 集的部分 ②疏部:质点分布稀 疏的部分 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的声波是纵波,声波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三、机械波 1.形成: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 (1)要有波源. (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3.特点 (1)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因此说它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2)介质中本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而发生振动,可见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3)我们能用语言进行交流,说明波可以传递信息.

§第1节 平均数(第2课时) 导学案

子洲三中 “双主”高效课堂 数学 导学案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组名: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日 年 级 科 目 课 题 主 备 人 备 课 方 式 负责人(签字) 审核领导(签字) 序号 八(3) 数学 §第1节 1.平均数(第2课时) 乔智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实际情境中的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学习过程】 活动1: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 1.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四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右表。 (1)各班四项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多少? (2)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3)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确定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交流?反思 2.(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分母是怎样确定的? 3.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有怎样的影响? 活动2:权的观点认识生活中的平均数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交流?反思 2.你能从权的角度理解平均速度吗? *3.生活中很多平均数,都可以用权的观点理解。试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均数,从权的角度加以解释,并与同伴交流。 服装统一 进退场有序 动作规范 动作整 齐 一班 9 8 9 8 二班 10 9 7 8 三班 8 9 8 9 “权”的差异对结果 的影响巨大,给出不 同的“权”,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