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20年代诗歌的开发变化流变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王光明一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它的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过程、一串迂回探寻的脚印、一个在实践中寻求认同和修改的梦想。

寻找现代诗歌之梦的第一个阶段,是起自晚清的“诗界革命”,至“五四”前后的“新诗”运动,可以称之为古典诗歌体制的破坏阶段,或者说是诗歌语言与体式的解放阶段。

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诗歌纳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把诗歌变革当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

先是经由黄遵宪、梁启超等先行者把诗引入“人境”,呈现了“新意境”、“新词语”与古典诗歌符号、形式的矛盾紧张关系,后是胡适在与朋友的讨论和美国的意象派宣言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从语言形式下手的革新方案。

从“白话诗”到“新诗”的运动彻底动摇了古典诗歌赖以延续的两个根基,改变了中国诗歌近千年在封闭的语言形式里自我循环的格局,使长期淡忘的口语资源和陌生的西方语言形式资源融入诗歌写作。

但第一,“白话”作为一种现代的语言体系还不成熟,它本身如何发展和如何用它去写诗是一个需要漫长的实践才能明了的问题。

第二,胡适的革新方案是一个直取要塞的破坏方案,但破坏者往往很难同时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建设者,他那种深受宋诗影响的“作诗如作文”的方案,虽然推进了白话文运动,但由于混淆了诗歌与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文类界限,绝对谈不上是一个完善的诗歌建设方案。

第三,“时代精神”的强力牵引,急切的“求解放”和社会现代转型的要求,不仅让许多人忽略了中国诗歌传统中诸多可以转化与再生的资源,普遍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而且对西方文化精神、形式的理解也非常情绪化和简单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它们浪漫化了,其中“自我表现”的精神和“自由诗”的形式,在不断把“五四”神话化的现代历史语境中,几乎成了判断“新诗”的两大指标,很少人愿意承认,它们也是造成20世纪中国诗歌写作与阅读的简单化,妨碍人们认同“新诗”具有语言与形式美的根源。

把晚清至“五四”时期(大概到1923年左右)的“新诗”看做“破坏时期”,是想强调这一阶段的诗歌有很多反思的空间,并没有降低它的意义的意思。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是一种文学形式,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

然而,我将重点关注现代新诗的演变和发展。

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新诗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

这一时期的新诗作品通常采用非传统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诗人们试图通过语言和形式的实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诗逐渐演变为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式的形式。

20世纪中期,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并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中。

这一时期的新诗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人们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批评和反思。

到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新诗进一步扩展了其表达方式。

诗人们开始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语言和声音融入诗歌创作中。

这种多样性和跨文化的特点使得新诗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诗也开始探索数字化和多媒体的可能性。

一些诗人将诗歌与音乐、视觉艺术和互动性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诗歌形式和体验。

总的来说,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到关注社会和政
治议题,再到多样性和跨文化的开放式创作。

新诗的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诗人的创作需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

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

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二十世纪末经历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型。

在过去的百年间,诗歌不仅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非传统形式的出现二十世纪末,非传统形式的诗歌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传统诗歌往往采用规范的韵律和格律,但二十世纪末的诗歌摒弃了这些限制,追求形式的自由和创新。

例如,自由诗的出现让诗人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没有了传统形式的束缚。

此外,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成为一种趋势,比如视觉诗歌、表演诗歌等,使诗歌表达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主题与内容的多元化二十世纪末的诗歌主题和内容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传统诗歌往往以自然景观、爱情和宗教为主题,而二十世纪末的诗歌则开始关注社会、政治、人类存在等更加广泛和现实的议题。

这些诗歌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传达出时代的情感和思考。

此外,一些诗人还尝试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展现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诗歌更加个性化和直观。

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现代主义对线性叙事和真实性提出了挑战,宣称一切都是相对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这种思潮推动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诗歌更加多样、自由和开放。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二十世纪末的诗歌中表现为对语言的扭曲和重新组合,对传统诗歌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存在的探索。

这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隐喻和多义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四、社会变革与文化冲突二十世纪末诗歌转型的背后,是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的推动。

在这个时期,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诗歌的创作和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社会的文化冲突也促使诗人关注社会问题和身份认同,使诗歌更加批判和反思。

因此,诗歌转型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文化交融。

该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阶段,其中一些杰出的诗人涌现出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蓬勃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多位重要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艾青等出现,他们的作品大胆创新,挑战传统形式和内容。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深入探索。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因素对诗歌的创作和发表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诗人被迫转向批评现实主义和宣传文学,以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现代诗歌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的趋势。

许多年轻诗人涌现出来,他们使用富有个性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探索新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成为一个繁荣和多样化的领域。

诗人们继续通过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视角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他们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包括社会问题、人际关系、自然景观等。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展现创作实践与文化变迁的精彩旅程。

总结:- 20世纪初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阶段。

- 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蓬勃发展阶段。

- 20世纪50-70年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动荡时期。

- 80年代至今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多样化和开放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蓬勃发展的历程中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力量,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我们展示了丰富而多元的诗歌世界。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有着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一、诗歌改革与象征主义浪潮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诗歌界开始发生变革,一股新的思潮涌现出来。

这股思潮主要由一些留学归国的诗人所带动,他们开始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胡适、梁实秋等人。

他们提倡抒发内心情感,强调个人的表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先河。

二、现代主义派与“新月派”的兴起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徐志摩、郑振铎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派崛起,并受到了一批新的年轻诗人的追随。

现代主义派的诗歌表达独特,语言现代化,形式多样化。

同时,“新月派”的兴起也相当重要,代表诗人如桑弧、席慕容等,他们坚持以自由、个性化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亮点。

三、抒情与叙事的融合:抒情叙事派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即抒情叙事派。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聂绀弩、沈从文等。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抒情和叙事两个元素,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他们的作品通常既具有高度的情感表达,又富有故事性,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语言革新与“白话诗”的出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革新阶段。

以白石、杨牧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来表达诗意,这被称为“白话诗”运动。

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言的束缚,用日常口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诗歌更贴近读者。

这股风潮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现代诗歌与新时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这也影响了诗歌的发展。

以北岛、杨煜为代表的抒情写实派崛起,他们试图用简洁的语言、真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

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作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流派和代表性作品,不胜枚举。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

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

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

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历程新诗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氛围开始发生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人们对于自由、民主、科学等新思想开始有了追求。

在这个背景下,新诗运动迅速崛起。

新诗运动的代表人物如胡适、郭沫若等,他们打破了传统旧诗的束缚,以自由的笔触表现内心世界。

他们用现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新诗运动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起点。

抒情诗与折子诗的盛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经历了一段抒情诗和折子诗盛行的时期。

这时期的诗人如徐志摩、聂瑞霖等,通过细腻的抒情描写、娴熟的艺术处理,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抒情诗和折子诗的特点是表面简洁,但内涵深沉。

诗人们追求文字的优美、音韵的和谐,将情感与艺术完美结合,使得诗歌作品更具感染力。

现代主义诗歌的冲击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北岛、海子等。

现代主义诗歌以其特有的语言和形式,挑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寻求新的表现形式。

现代主义诗歌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体内心的探索。

诗人们试图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突破固有的诗歌语言和结构,追求更加自由、直接的表达效果。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诗人充满创新精神,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观念,以多元化、写作实验性强的方式创作诗歌。

后现代主义诗歌充满了反叛和形式多样性。

诗人们通过语言游戏、碎片化的叙述和意象的拼贴,表达出对现实社会、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冲击。

当代诗歌的多元化表达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表达方式。

当代诗人广泛运用新的媒介和创作形式,如互联网诗歌、影像诗等,拓展了诗歌的创作领域。

当代诗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个体情感体验等,既有纷繁复杂的表达方式,也有简单直接的抒情之作。

诗人们面对世界,尝试用独特的语言和形式,去诠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结语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历程充满了变革与创新。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流变与趋向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流变与趋向

别林斯基 说:诗是最高 的 艺术体裁 o I “ ,] K 诗歌现象 , 作 为社会 文化体 系 中的一 个重要事 实 , 是人 类精 神领 域 中的最 高 境 界。历 史 事实 和 生 活经 验 已经 反复 证 明, 社会运动必 然要导致 意识结 构的变 异与重新 组合 。
2 世纪 的中国涛歌正是这种规律作用的产物 。 O
有人将新文学开初的第一第二两个十年的白话新诗分为十个流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以朱自清为代表的人生派以二刘刘半农刘大白为代表的新元体诗派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的小诗派以汪静之为代表的湖畔诗派以冯至为代表的新婉约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鲁迅为代表的散文诗派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普罗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
S p, 0 9 e 2 0





刊 第 5期 总第 1 5期 9
N0. Ge e a 5 5 n r 11 9
搦躐圈 鲢懑鲤翻圜豳圈
二 十 世 纪 中 国诗 歌 的流 变 与 趋 向
林 野
( 中共 卜肃 省 委 党 校 , 肃 兰 州 7 0 7 ) r 甘 3 0 0
优质, 潜入 现实 社 会生 活和 人类 灵 魂 的 内层 , 求 诗 歌本来 命 义 , 建 现代 汉 诗 的语境 。 追 霞
[ 关键词] 2 I q到诗歌 ; ; of纪;1 } = 流变 趋势
[ 中图 分类 号]272 1 .2 0 [ 文献 标识 码 ] A [ 章 编号 r03 40(090 —0 4一O 文 j 0 - 3720 )5 13 7 1

二 十 世 纪 中国 诗 歌 的 发 展 流 程
话诗歌并不 单单产 生 于“ 与传 统抗 争 和决裂 的一 张 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蒋光慈《新梦》,1925年1月上海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范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张: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张: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内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思想内容:《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

《女神》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格调雄浑豪放,是诗化的五四精神。

《女神》不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却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野的真正的界碑。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都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之作。

1、《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

《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2、《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是高扬主体的力作。

《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3、《女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凤凰涅槃》《炉中煤》4 、反映了劳工神圣的思想。

《匪徒颂》艺术特色:首先,《女神》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常常高大雄伟,被人格化,情绪化,充满色彩。

其次,奔放豪迈的主观抒情,气势磅礴的格调。

其三,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

4、《女神》的时代特征精神气质——破旧立新、狂飙突进中心内容——表现自我诗体特征——绝端的自由5、历史评价(1)五四的自由精神+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

使得《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品。

(2)不足语言缺少提炼,过于铺张直露,欧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三、湖畔诗派1、诗人与作品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人为“湖畔诗人”。

2、特点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的“五四”的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诗”。

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

”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与贡献。

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内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

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押韵。

早期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

四、小诗1、特点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2、来源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3、诗人与作品1 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五、新月诗派1、概念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活跃至30年代初期的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一个新诗流派,他们以系统的理论主张和鲜明的诗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积极提倡并实践现代格律诗,亦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2、历史意义: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守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理论主张:在新诗已经基本立足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4、徐志摩(20年代散文)5、闻一多三美六、早期象征诗派1、理论主张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指出:“胡适说:作诗须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

”“先当散文去思想,然后译成韵文,我以为是诗道之大忌”,“得先找一种诗人的思维术,一个诗的逻辑学”,“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超越”散文文法规则的“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

“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

2、诗人与作品诗人:穆木天、王独清、李金发、冯乃超、胡也频王独清《玫瑰花》穆木天《雨后》3、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

思考题1、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之间的承传关系。

2、简析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3、简述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

4、李金发诗的艺术特色和缺失。

20年代喜剧1905年汪优游组织同学,成立中国第一个业余剧团,演出《官场丑史》。

诞生期:1、春柳社:1906年在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欧阳予倩等。

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话剧社。

2、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

3、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

二、20年代剧作家的创作社会问题剧胡适《终身大事》是第一个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田亚梅:“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陈大悲《幽兰女士》从家庭入手来分析社会问题。

3.欧阳予倩现代戏剧家、电影事业开拓者。

建国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这一时期戏剧代表作有《泼妇》《潘金莲》等创造社剧作家:1.郭沫若代表作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2.郑伯奇《抗争》被洪深誉为最早显露“反帝意识”的独幕剧。

丁西林——“独幕喜剧的圣手”田汉:湖南长沙人。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

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

1920年第一个剧本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古潭的声音》等是代表之作。

(“两夜一死”)30年代加入左联创作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写电影剧本。

40年代代表作《秋声赋》与《丽人行》。

建国后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

改编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

1968年被迫害致死。

二、田汉剧作的特征(P107)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逐步增强的现实主义因素,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互相依存。

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三幕话剧《名优之死》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2、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剧作趋向成熟。

20年代文艺思潮学习内容:1.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2.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3.初期文学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力1、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2、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3、辛亥革命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陈独秀与《新青年》2、《新青年》的两项主要工作:(1)倡导思想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2)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三、五四文学革命(1)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月)(2)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第二篇宣言(1917年2月)2、文学革命的响应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的“双簧信”;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的文学》《每周评论》、《新潮》3、文学革命的论争1)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1917年-1919年(2)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年)3)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4)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分化与斗争4、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第二节五四时期外国作品的译介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一、外国作品的译介二、文学社团的兴起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2、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浪漫3、新月社:“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第三节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二、胡适的理论: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1、“白话文学”论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白话文学史》3、主张采用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谈新诗》三、周作人的理论: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阶段:1、1917-1919,文学革命初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