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三国演义与人才战略管理

三国演义与人才战略管理

三国演义与人才战略管理三国演义与人才战略管理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

“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

“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传统的、僵化的人事体系,无疑只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并使企业和长期竞争优势渐行渐远。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人才战略彻底落实到执行中,并和考核体系相结合。

自最高领导层以下,每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必须负起发现和发展人才的重任,人才管理必须有明确的指标,并且和激励系统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高管层必须彻底把人才战略变成企业的一部分。

在企业发展竞争的社会,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许多企业招人、选人、用人、留人都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有些都是双向选择的,今天你聘我,我不一定选你,我去应聘,你也不一定选我,当你聘了我之后,过了一定发展阶段,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那只能走,就这样造成“工荒”现象是这样,造成人才流动率过高。

正在发生的人才战争,将决定你、我、他的命运!是欧洲流失的人才,让美国率先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实现了宇航员登陆月球;是中国和印度流失的人才,缔造了美国的世界高科技中心——硅谷。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胜过石油,胜过金融街,胜过核武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而人才战争将从根本上决定中国未来能否实现伟大的崛起与复兴。

为什么因为缺乏医生,塞拉利昂2003年婴幼儿死亡率高达16.6%,人均寿命不足40岁,而在美国芝加哥的塞拉利昂医生却还比塞拉利昂全国还多?为什么美国的“氢弹之父”、“电子计算机之父”来自欧洲?为什么欧洲免费输送科学家让美国爆炸了原子弹、制造出了导弹、把人造卫星送上天、使宇航员登上月球,冷战中却还需要美国人的保护?为什么美国最近十年的高科技企业三分之一都有印度或中国的创始人?为什么美国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接近40%来自外国出生?为什么这些外国出生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有22%来自中国大陆?为什么中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留学博士学成不归的比例高居新兴国家首位?为什么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并且从2006年开始荣登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为什么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为什么中国送出了世界最多的140多万留学生,却只有30多万人回国?为什么中国官方的社科院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总之,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观三国演义中人才观

观三国演义中人才观
而到了后三国时期,群雄皆灭,只剩三个庞大的势力。局势相对明朗,争斗相对克制下,人才虽然依旧重要,旧势力的恢复再次局限着人才观的发展。魏国的九品中正,吴国的吴人治吴,蜀汉几大地区派系的纠葛。代表着名为士族的巨大力量。寒门野士们攀爬向上困难重重的现实遏制了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但那数十年的战争带来的人才观的发展不可磨灭,种子已然埋下,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次爆发。
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
三国时代的降临以东汉王朝的日渐衰微为基础。在人才观上却不单受着时代制约也无法突破前朝的影响。
东汉的举孝廉制度在逐鹿时期依然举足轻重。是大大小小诸侯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这一被世族把控的制度在大多数人心中依然是一种正统。当然这无可厚非,这种选拔一定程度上符合着那个时代士族集中知识的社会现实。
但三国时代作为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代,这种人才观同样是受到了冲击。
说到《三国演义》,我们脑海中往往浮现三国时代演绎着传奇的诸侯们。人才为基的思想其实一直存在着。“ 得人才者得天下。”汉末的诸侯们对于人才大都重视,在对于人才的选拔却在时代冲击下显得有所不同。
其中一些大诸侯间差别往往更为明显。
先说三国中有名的会用人的枭雄曹操。势力奠基之初,手下的人才主要是来自家族与举荐。带有着浓重的世家名士意识。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夏侯淳等等势力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来源于此,而他们也称得起精英二字。孔子有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势力逐渐壮大中,争霸作战等一系列现实使人手捉襟见肘,一道史上有名的《求贤令》代表着一种唯才是举的意识的抬头。人才不在局限于世家大族名人雅士,搜索的范围拓展至寒门士子,乃至赳赳武夫。人才也不再止于德才兼备,而是有德可,有才亦可,甚至可以包容才与德上的部分的不足。这可以说是对于人才观的一种巨大发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种切合现实的发展给予了曹魏势力称雄中原的力量。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时代。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功不可没。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并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即“取才”与“用才”两方面,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赢得了优势,从而为霸业奠定基础。

一、取才之道人才的选取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人才选取的方式和途径;二是人才选取的标准。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对于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着相似的地方,与此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至于对人才的定义,对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君主在吸取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开拓和创新。

(一)人才的获得《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对于人才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招揽人才,因此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就显得极为多样化。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公开招募公开的人才招募,是获得人才最为快捷的途径和方式。

《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操大喜。

于是先发矫文,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1]通过此次招募,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纷纷来投,通过此举,曹操获得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绒延接四方宾客。

”[][2]通过开设“招贤馆”,孙权以这种公开招募的方式,数年的时间,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凌统等人皆至江东,又得良将数人,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人。

文臣武将,纷纷来投,江东可谓人才鼎盛。

这就是公开招募带来的效果。

2.相互举荐人才间的相互举荐,是人才获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碧眼儿坐领江东”,孙权在询问周瑜以何策守江东之时,周瑜回答道:“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3]遂向其举荐鲁肃,而在鲁肃与孙权同榻而卧之后,鲁肃又向孙权举荐了诸葛瑾。

★《三国演义》的人才论作文_读后

★《三国演义》的人才论作文_读后

★《三国演义》的人才论作文_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人才论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巨著,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

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魏国有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在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

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合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张辽也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

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

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也正如此,资源优势雄厚方能统一世界。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刘备有了诸葛亮才能称雄一方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对话,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命运坎坷,说:“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水镜说:“不然。

盖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

”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

”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

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思想:有了人才,但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没有能调兵遣将使用这些人才的人,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是他说的“经纶济世之才”。

刘备的“命运多蹇”,证实水镜先生的分析非常正确。

而当他得孔明相助,高兴地比之为“如鱼得水”。

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曹操、荀彧相互成就事业曹操能一统北方,虽因时势造成,但更因他具有雄才大略,其一就是礼贤下士,善于发现、使用人才。

所以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投奔他,为他出谋划策,甚至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他们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中,荀彧的贡献最为突出。

荀彧来投曹操,曹操赞誉他是“吾之子房也。

”荀彧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极富才智之士。

他在未投奔曹操前,他的才智已为当时的人所知晓、看重。

南阳何颙就赞他有“王佐之才”。

他投奔曹操后,曹操有重要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

当时曹操刚起事不久,实力不够雄厚,兵力不多,所占据的地盘也只有兖州这么一个地方,所以曹操特别想攻打占领徐州。

这时陶谦已死,把徐州牧的位置转让给了刘备,实力也不弱,因此拿下徐州并非易事。

而且当时还有骁勇善战的吕布在离兖州不远处的山阳驻军,对兖州虎视眈眈,如果曹操攻打徐州,吕布必定乘虚偷袭。

荀彧很清楚地看清了当时的形势,因此坚决反对。

荀彧的分析一针见血,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打消了攻打徐州的念头,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

看三国 谈人才

看三国  谈人才

看三国谈人才一、思贤若渴夫欲王霸天下,必须善得人心,广纳贤才。

三国时期, 靠镇压黄巾军而暴发的三大政治、军事巨头,尤其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曹操靠天时,孙坚仗地利,均得势较早,已群贤毕集。

唯刘备赖结拜三兄弟,东奔西突,终是势单力薄, 处处挨打。

偶得徐庶指点,便有胜绩,尝到了人才的甜头。

后来徐庶被曹操诓骗而去时,刘备“大哭不已,乞再骤一霄,来日饯行,”并言“闻公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临别“送一程又一程”,“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为阻断了望徐庶之目。

刘备闻徐庶荐诸葛亮后,三顾茅庐,终得相辅,已成千古美谈。

但说刘备去卧龙岗途中,逢人便下马躬立道旁恭敬参拜,可见他当时满脑子都是诸葛亮。

第三次得遇诸葛亮却昼寝未醒,刘备“拱立阶下”直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义弟张飞怀愤要烧房,关羽不满也横眉,皆被斥之。

足见刘备敬仰、殷切、渴思之心。

怎不令诸葛亮沤心沥血,鞠躬尽瘁以报。

亮之出果然为蜀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取才有道人才来路有两条,一是从敌方挖掘、收买、拉拢或捕获现才。

二是从内部发掘人才于微末,提拔人才于蓬蒿或培养人才于既始。

取才方法很多:第一、物以类骤。

孙坚酣战太史慈,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英雄爱英雄也。

孙坚挂袍志念,想方设法取回太史慈,大慰平生。

这类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很多,如关羽战黄忠,张飞释严颜等等。

第二、结以肱股。

刘备以手足之情结拜关羽、张飞,终生为已所用。

第三、仁爱相系。

赵云被刘备借用后,执其手恋恋不舍,后来赵云愿落草为寇,也要等待刘备。

其四、强取豪夺。

曹操欲用徐庶取用程昱计扣留其母为人质,假用徐庶至孝之性而得以骗取。

刘备所谓不仁不义者,可名为“杀鸡取卵型”。

还有离间主臣,致令欲归无门者;投贿其嗜,勾诱而用者;以金珠美玩、爵禄、美妾以结其心者等具体操作方法。

当然真正的人才,是指德才兼备者,他们常以大局为重,正气凛然,目无旁顾。

陈宫看透了曹操之后,虽然被曹操所获,也宁愿从容赴死,舍身就义。

【文献综述】《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文献综述】《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作为一部历史巨作,《三国演义》让普通大众对其产生了狂热的追捧,同时又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并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历来学者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渊源、作者和版本、思想内容、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等方面有较多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而本论文对《三国演义》人才观进行研究,现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一)周育平在《<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1]中指出,《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均深知人才的重要,懂得“尊重人才”乃为政之本,因而千方百计罗致人才,使之为自己建立霸业服务。

他总结“三国”之善于用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视同手足,珍重人才;二、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三、广开渠道,罗致人才;四、不惜代价,保护人才;五、知人善任,使用人才。

刘敬圻在《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2]中指出,曹操、刘备、孙权独具魅力的人才政策,为他们吸引了足够三分天下的忠勇智慧之士,还为后者的建功立业提供了宏大辽阔的舞台。

他们政策的优异,主要体现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曹刘孙三方用人政策的显性特征有五:其一,用人不论资考;其二,举才不论亲疏;其三,举才不论长幼;其四,举才不论急缓;其五,举才不念旧恶。

付开镜在《刘备的出身与用人——兼对曹操、孙氏兄弟的出身与用人进行比较》[3]中谈到,寒人出身的刘备与曹操、孙氏兄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刘备的用人方式因此与曹操有很大不同,而与孙氏兄弟只有某些相似之处。

刘备在无任何政治优势的条件下,借异姓兄弟而奠建功立业之初步根基,藉信义而得人才与民众的普遍拥护,借真诚求才之心而得天下奇才之感戴。

刘备的人格魅力使他网罗了一批忠贞不渝之士,但也因过分重用最先结交的关羽而铸就大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时代。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功不可没。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并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即“取才”与“用才”两方面,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赢得了优势,从而为霸业奠定基础。

一、取才之道人才的选取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人才选取的方式和途径;二是人才选取的标准。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对于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着相似的地方,与此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至于对人才的定义,对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君主在吸取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开拓和创新。

(一)人才的获得《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对于人才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招揽人才,因此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就显得极为多样化。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公开招募公开的人才招募,是获得人才最为快捷的途径和方式。

《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操大喜。

于是先发矫文,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1]通过此次招募,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纷纷来投,通过此举,曹操获得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绒延接四方宾客。

”[][2]通过开设“招贤馆”,孙权以这种公开招募的方式,数年的时间,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凌统等人皆至江东,又得良将数人,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人。

文臣武将,纷纷来投,江东可谓人才鼎盛。

这就是公开招募带来的效果。

2.相互举荐人才间的相互举荐,是人才获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碧眼儿坐领江东”,孙权在询问周瑜以何策守江东之时,周瑜回答道:“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3]遂向其举荐鲁肃,而在鲁肃与孙权同榻而卧之后,鲁肃又向孙权举荐了诸葛瑾。

除此之外,张纮举荐顾雍,吕蒙举荐陆逊等等,东吴形成了良好的举荐之风。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元直回马荐诸葛”[][4],徐庶因其母为曹操所囚,曹操假借徐母之名,驰书来招,因而徐庶只好前往许都救其母,而为了报答刘备,回马举荐了“得之可安天下”的卧龙先生。

3.前往聘请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取人才,最成功的非刘备莫属了。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玄德三顾草庐,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孔明,得到了拥有“经纶济世之才”。

“三顾茅庐”这一故事也为后人所传诵。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周瑜将张昭、张纮举荐给孙策之后这样写到:“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

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

”[][5]孙策亲自前往聘请,得以获得二人的许诺,答应出山辅佐。

亲自前往聘请,使得人才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君主通过此法往往比较容易获得人才,并使之竭力为自身霸业服务。

4.招降纳叛战争双方在进行军事斗争的时候,总是会存在俘获对方将领的情况,到最后为自己所用。

两军对战,双方将士必将竭尽所能,展现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就善于抓住这种机会来寻觅人才。

每次敌将被俘,曹操总是亲释其缚,待之甚厚。

曹操通过这种手段,使得像张辽、徐晃、许褚等许多猛将都归其帐下。

5.提拔重用除了向外寻求人才之外,三国君主还十分关注自己的阵营,努力在自己的阵营中发现人才,通过提拔和重用的方式使得人才的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发挥。

孙权善于举贤用能,东吴的四大都督的重用便是很好的例子。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大都督,的确称得上是东吴的非凡人物,正是由于孙权的提拔和重用,才得以破魏蜀数次来犯而保江东基业。

曹操也是一个善于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人,对于那些特别有才的人,往往能够给予重用。

乐进初投曹操之时,仅仅只是一个帐前吏,于禁投靠之时,也只是一个点军司马,但最后都因功勋卓著而升至校尉。

(二)取才的标准《三国演义》在继承前人优秀的取才的标准基础上,在对待人才的德与才的问题上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创新。

在德与才的相互关系上,对三国人才进行区分:德才兼备者为上、德平才著者次之、有才无德者为下 [][6]。

将人才进行层次的划分,反应了小说取才的标准。

德行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十分看重的,人才第一个需要具备的素质。

虽然蜀汉政权最终为魏所灭,却受到了作者极力的赞颂。

虽然刘备白手起家,最后却能够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受到了文臣武将的鼎力相助,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美好的道德品行。

而在三国众多的谋士当中,诸葛亮得到了格外的宣扬,而刘备对他也是完全信任和重用,就是因为他有着一颗“赤胆忠心”,有着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好德行。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提拔人才的时候也是需要以德行为优先考虑的条件的。

比如姜维,由于他“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且心存汉室,才兼于人”[][7],所以他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并委以重任。

相反,那些有才无德的人,诸葛亮却是坚决予以清除的,李严便是其中一个。

由于三国时期诸侯割据,要想取得霸业就必须要靠智谋,而智谋出自于人才,因而君主对人才是极度渴望的。

虽然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只要有才无德也无妨,但许多有才无德之人道最后都没有善终。

像吕布这样的勇猛之人,却最终为曹操所杀。

而庞统这个才学之士也因德行上的缺失而没有得到重用。

除了德行,三国取才强调的就是个人独特的才华。

盖因诸葛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才会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将其“取”来,也正是凭借着孔明之才,刘备才得以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

曹操选拔人才,曾于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在曹操看来,“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8]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有才能就可以任用。

由此可见,才能是取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用才之道清朝史学家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国君主对人才都很重视,但其所用之法概不相同,曹操用权术,刘备用性情,孙氏兄弟用意气。

通观《三国演义》之用才,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曹操用才三国之中,说到用人最为成功的非曹操莫属了。

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曹操就已经展现出他对人才的卓越认识。

在关于如何雄起的问题上,曹操指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0],他认为只要自己任用天下有才之人,用道去驾驭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效力,这样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曹操把人才问题当作了政治斗争中最最根本的战略问题。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盖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11]在陈寿看来,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功业,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人才难聚,但如何善用人才则是一个更难的难题。

那曹操是用何种方法来用好他的人才呢?概括起来就是“恩威并施”。

曹操对人才的驾驭,引用张大可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人尽其才,不求全责备作为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所在,因而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

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在必然存在其个性,难免会存在缺点。

曹操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才心里的人,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使得人才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又不求全责备。

在赤壁之战后,合肥成为了中原的战略要地。

于是,派李典、乐进、张辽三人去守合肥。

他深知三人向来不和睦,但对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都十分清楚。

当孙权进而想攻打合肥之时,三人对退孙之策意见不一,恰逢曹操派人送来木匣,匣中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出战,乐将军守城。

”[][13]这使得三人职责明确,使其放弃了私怨,相互竞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曹操让部下互相竞争,调动了战将谋臣的战斗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情义上的矛盾,从而能够较好地使用人才。

2.宽宏大量,冰释前嫌曹操很有英雄气度和大帅胸襟,特别是对于有才之人,往往能够容人之过,有忍人之量。

在与曹操的敌对战争中,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皆为张绣所杀,于此同时,曹操也为其所伤。

但后来曹操一听张绣来归,便握手言欢,加官进爵,两人还结为儿女亲家。

陈琳为袁绍草檄文,对曹操进行了“恶毒攻击”,后为曹操所俘,却因爱其才而既往不咎,坦然开释。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缴获了许多下属通敌的信件,他在众人面前烧毁,显示出曹操的自信与豁达。

3.诱以官禄,赏罚分明曹操为了鼓励部下,曾在平定河北和下荆州两次封侯几十人。

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曾下《败军令》,规定武将出征吃了败仗者皆要受罚。

在曹操南征张绣兵败逃跑时,夏侯惇所率领的青州兵趁机劫掠民家。

于禁果断下令剿杀沿途的青州兵,然后青州兵反咬一口说于禁造反。

于是,曹操率部迎了上去。

于禁见曹操到来,不是去分辨情况,而是安营扎寨,稳住阵脚,以防张绣来袭。

果然,张绣两路大军杀到,于禁一马当先,出战迎敌,杀退追兵,最后反败为胜。

事后,于禁向曹操禀明情况,曹操很是感动,奖赏又封侯。

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曹操听到了流言蜚语,心有所虑,但是并没有轻信,而事后问清楚了状况,赏罚分明。

由此可见,曹操的确有赏罚之智慧。

4.严密掌控,威以刑杀曹操历来被称为奸雄,其必存“奸”的一面,其曾坦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4]由此可见,其必有奸险诈伪的特点。

崔琰因腹诽罪被曹操赐死,孔融因为言论罪被曹操族灭,毛玠因牢骚而下狱。

张大可指出:“曹操在搜查袁绍记室,发现阳安都尉李通没有与袁绍通信,并断定这是赵俨劝说的结果。

这一条记载说明曹操在当众烧书信之前,早已录了黑名单。

”[][15]这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出,曹操又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豁达,这无疑暴露出了曹操在用人方面的狭隘观念,但是曹操就是通过此种权术来驾驭人才。

事实证明了曹操的确有用人之才,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由于曹操某些性格上的缺失,致使人才的三分,并最终导致天下三分,临终依旧没有统一天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二)刘备用才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凭藉,屡挫屡奔。

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

及其分荆据益,蜀之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

”[][16]刘备创业之初,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作为凭借,无奈只好四处奔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