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中国教育史》机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教育学答案

学号: 姓名: 层次:专升本
类别:网教专业:2016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教育学【0405】A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卷人
得分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个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教育学的特点。
答:教育的本质就是,正确的爱,赏识,理解,尊重,放手,反思,引导。中国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看清教育是什么,不是像垃圾桶什么东西都能向孩子灌输,重要的是连家长自己的定位和教育方法都得不到反思和思考。教育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确定知识经济价值观——包括认识到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把重视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不断地学习知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知识。
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通过普及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加速知识的社会运用转化——即要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发展科技中的作用加强,社会有效地促进科技的生产力转化。
(1)鉴定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4)诊断功能;(5)调节功能;(6)监督作用;(7)管理功能;(8)教育功能。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选做其中1个,每个小题40分,共40分)
1.论述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答: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冲击是空前的,它要求教育对社会转型的适应,避免所培养人才成为不懂时代变化、发展的“庸才、蠢材”;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不能培养素质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废人”。为此,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大教育体系,形成开放、灵活、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终身化成为现实,人们能够不断地工作、不断地学习。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六艺”中,属于文学教育的是:A. 礼B. 乐C. 射D. 书2. 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无类”的平等观念,这一思想体现在下列哪部著作中?A. 《论语》B. 《大学》C. 《中庸》D. 《孟子》3.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正式确立的时间是: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4. 以下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家朱熹的教育贡献?A. 创立白鹿洞书院B. 注释《四书》C. 编写《资治通鉴》D. 提出“格物致知”的教育方法5.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实行新式教育,下列哪所学校是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A. 京师大学堂B. 南洋公学C. 复旦公学D. 交通大学6. 毛泽东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是在哪个时期?A. 抗日战争时期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D. 中国改革开放时期7. 1986年,中国颁布了哪部法律,标志着中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8.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中国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是:A.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B. 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C. 普及高等教育D. 实现教育现代化9.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其中哪一项成就最为显著?A. 高校数量的增加B.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C. 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D. 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10.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A. 素质教育B. 应试教育C. 精英教育D. 职业教育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__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赋、__________ 等。
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含答案解析)

1.(2013年教育学统考)广文馆的设立表明唐代政府( )。
(A)重视来唐留学生的教育(B)加强教育的等级性(C)重视科举考试(D)加强博通人才的培养2.(2016年教育学311)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 )。
(A)英国退回的部分赔偿(B)美国退回的部分赔偿(C)德国退回的部分赔偿(D)法国退回的部分赔偿3.(2009年教育学统考)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B)粱漱溟(C)黄炎培(D)陶行知名词解释题---为题目类型4.(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以吏为师。
5.(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独尊儒术。
6.(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致良知”。
7.(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双轨制。
简答题---为题目类型8.(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9.(2014年教育学统考、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简述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现代价值。
1.(2013年教育学统考)广文馆的设立表明唐代政府( )。
(A)重视来唐留学生的教育(B)加强教育的等级性(C)重视科举考试(D)加强博通人才的培养【正确答案】B2.(2016年教育学311)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 )。
(A)英国退回的部分赔偿(B)美国退回的部分赔偿(C)德国退回的部分赔偿(D)法国退回的部分赔偿【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清华学堂为清末新政时期留美的预备学校,其经费主要来源于1901年《辛丑条约》中规定的中国付给各国战争赔款,称“庚子赔款”。
其中美国决定从1908年开始,将美国所得白银,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教育的经费。
3.(2009年教育学统考)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B)粱漱溟(C)黄炎培(D)陶行知【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哲学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打印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中国教育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南大学

第一章测试1.《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课程。
()A:对B:错答案:A2.《中国教育史》课程不具有思辨性功能和价值。
()A:对B:错答案:B3.《中国教育史》课程不具有人文性功能和价值。
()A:对B:错答案:B4.《中国教育史》课程具有应用性功能。
()A:错B:对答案:B5.《中国教育史》课程的学习不需要注意古今结合、史论结合、中外结合。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原始社会教育没有积极性,是人类教育发展的黄金阶段。
()A:错B:对答案:A2.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生产、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A:对B:错答案:A3.私学推动了文化与学术的下移,积累了教育经验。
()A:对B:错答案:A4.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A:对B:错答案:A5.在教育对象上,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教育家是孟子。
()A:错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汉末宦官集团为扩大政治势力创办了一所学校()A:太学B:宫邸学C:经馆D:鸿都门学答案:D2.唐代采取的文教政策是()。
A:罢黜百家B:重振儒术兼重佛、道C:信奉法家D:推崇黄老之术答案:B3.下列作品为韩愈所著的是:()A:《论衡》B:《近思录》C:《进学解》D:《种树郭橐驼传》答案:C4.我国古代“三纲五常”之“五常”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哪些方面:()A:孝B:礼C:仁D:勇答案:BC5.在人性问题上,董仲舒和王充都提倡“性三品论”,他们的人性观是完全一样的。
()A:错B:对答案:A第四章测试1.熙宁兴学运动中,新创设的太学升学方式是()。
A:三舍法C:五经课试法D:历事制度答案:A2.主张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的教育家是:()A:朱熹B:孔子C:王阳明D:陆九渊答案:A3.吕祖谦的《白鹿洞书院记》和王应麟《玉海》认为“天下四大书院”应该是()A:嵩阳书院B:睢阳书院C:岳麓书院D:石鼓书院E:白鹿洞书院答案:ABCE4.我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A:《论语》B:《周易》C:《大学》D:《孟子》E:《尚书》F:《中庸》答案:ACDF5.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彻底解决了人们的“知”与“行”不统一的问题。
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含答案解析)

1.(2016年教育学统考)在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古代学校,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 )。
(A)庠(B)成均(C)序(D)泮宫2.(2014年教育学311)中国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读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学校是( )。
(A)福建船政学堂(B)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C)北洋大学(D)南洋公学3.(2012年教育学统考)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
(A)“博爱互助”(B)“谋生济人”(C)“敬业乐群”(D)“爱国崇实”名词解释题---为题目类型4.(2017年天津大学、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苏湖教法。
5.(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壬戌学制。
简答题---为题目类型6.(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简述学记的教学思想以及历史地位。
7.(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333)简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8.(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632)简述明朝书院兴起的原因。
9.(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评述梁肩超的教育思想及特点。
10.(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1.(2016年教育学统考)在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古代学校,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 )。
(A)庠(B)成均(C)序(D)泮宫【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原始社会:五帝时期的乐教机构——成均。
2.(2014年教育学311)中国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读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学校是( )。
(A)福建船政学堂(B)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C)北洋大学(D)南洋公学【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
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福建船政学堂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将设厂造船和培养人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本题选A。
3.(2012年教育学统考)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
2016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附答案

1.1 孙悟空的母体——花果山和仙石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有许多猴子,有老猴精号称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其实孙悟空就是由一块石头造化出来的孩子,他本身是个猴子,所以他极端好动,永不安份;而作为一个人,他又“一生受不得气”,受不得势强凛弱;再作为一个神,他更不愿意受任何得束缚。
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所追求的是就是个性的解放,随性而为。
而《西游记》,开篇就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花果山,这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
作者还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仙石,这是绝对的自然物,用玉帝的话说:“乃天地精华所生。
”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定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
1.2 赋予自然人的形象与特点世德堂本《西游记》改定者说孙悟空的出生是:其母是“石”。
其己是“猴”,并以“灵根育孕源流出”标其目。
这实际上也就是把孙悟空写成大自然的儿子,一个活脱脱的自然人的形象。
孙悟空是天生石猴,长得尖嘴猴腮、一张毛脸、螺旋腿、红屁股、长尾巴,走起路来是歪歪扭扭的样子、但他机智聪明,灵敏好动、攀树爬枝,采食花果等习性;他得身上体现了猴子的外部特征和生理特征。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本身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的,但是他的言谈举止又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儿童的情趣和语言,可以这样说,孙悟空完全是根据据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来展开想象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当中的很多想象都是动物的形象动作特征和儿童的语言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
从孙悟空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猴子的形象和动作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上蹿下跳,一刻也不得安宁,这是猴子的本性,而这种好动不定的特征也正契合了儿童的天性;第二,孙悟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界的普通猴子,他有独特非凡的本领,还会七十二般奇特的变化。
同时他还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明白人情世态,善于观察思考、积极乐观,无私无畏。
古代英雄人物的美好品质和思想感情都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西南大学机考教育学答案0405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公共课2016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教育学【0405】 A卷大作业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选做其中的3个,每个小题20分,多做按3个小题给分,共60分。
)1.简答教育目的是什么。
2.简答什么是潜在课程。
3.简答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4.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选做其中1个,每个小题40分,多做按1个小题给分,共40分。
)1.论述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2.论述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一、简答题1、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2、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4、(一)发展、激励功能(二)诊断、导向功能(三)调整、反思功能二、论述题1、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答:(一)知识经济对宏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宏观层次教育价值表明的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两种类型。
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升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知识与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联系。
社会拥有知识,才能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因此,知识的价值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实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在的综合国力。
这就加强了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对知识的需求。
教育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满足社会与个体对知识需求的重要途径。
因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提升。
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就加强了个体主体对自身智力发展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的历史演变
(一)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起源时期,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打破世族政治的局面、扩大统治阶级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来选取进士,开创了科举制度。
(二)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和刻苦读书的局面
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和刻苦读书的局面。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是十分重视教育的,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非常看重对子女的教育。宋真宗曾亲自撰写《劝学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五)清朝:清朝是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清代的科举制度和明代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但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民族歧视政策是其显著特征。清朝对科场舞弊的处分极其严格,但与此相反的是,清朝的科场舞弊之风并没有随着高压的政策而减退。这也是科举制度走向衰亡的一个征兆。
科举制的作用
(一)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平台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方式,科举制度无疑是有效的。它改变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从社会角度,其积极性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吸纳了很多经济上处于社会中下层人士进入政权,为封建政权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巩固了封建政权。
学制还定有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1922年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新旧交叉的混乱状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与旧学制相比,这一学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它缩短了小学年限,并允许实行弹性制,从而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其二,延长了中学年限,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高中毕业已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可以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其三,职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小学高年级可斟酌地方情况,设置职业准备教育,初中也可视需要兼设各种职业课程,高中则是普通科与职业科并立,这样就在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其四,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其五,不再单列出女子学校,意味着承认男女受试分为常科与制科。考生的来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但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尚不能直接得到官职,还必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被授予官职。隋唐都有其他选拔官员方式,科举制度并不是唯一的。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姓名:2016年5月
课程名称【编号】:中国教育史【0279】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答题不需复制题目,写明题目编号,按题目顺序答题
1、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原有的学制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势在必行。1919年和1920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两届年会均讨论了学制的改革,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也研讨了学制改革问题,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学制为主要议题,广东、浙江等10个省均提出了各自的学制改革案,最后决议以广东的提案为基础,征求全国意见。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总的来看,1922年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的下移,更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在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是比较和谐的。学制比较简明,又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这个学制后来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外,它的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所以,1922年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三)宋朝:宋朝是科举制度的成熟时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地主阶层迅速扩大,他们迫切要求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着显著的发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长设考试制度,最后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考选。“天子门生”由此而来。这一制度被后世所采纳,成为科举的一大显著特征。
(四)明朝:明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学校却成了科举考生的必由之路。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的重要变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各级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考生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琢,完全脱离社会现实,这使得科举制度走向绝境。
作为学制的指导原则有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
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见“壬戌学制”(1922)系统图。从纵向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一2分段。中学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科举制的局限性
存在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体制和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当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特别是发展到晚清,科举制度更是成为国人强烈批判的对象。
(一)考试内容狭窄单一从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使得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科举制度从此流于形式,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考试内容的狭窄单一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三)对家族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在这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职业基本上都是沿袭他们祖辈,要想改变职业,那么读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一个出生卑微的人如果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这一条。然而,这条道路的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家族的创业者辛勤劳作,勤俭持家。首先,巩固耕地的所有权,进而通过积累购买他人土地,沿着这条路慢慢地成为地主。而科场成功者也同时担负着为整个家族谋取福利的重任。正是这样的责任感才使得整个家族家族蒸蒸日上。这种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被抽象而升华为道德。
(二)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弊端,严重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科场功名已经成为读书人的原动力和毕生追求。“爷孙同场”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也极大地缩小了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思维空间,这无疑是我国在清朝晚期倍受屈辱的一个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