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1)

合集下载

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1)

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处望神州?”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

B.“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向东而流。

D.词的下片通过赞美三国时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填空:“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指的是①_____,运用的是②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A2.①士兵②借代【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

A、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南地方。

B、C、D说法均无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用“头盔”代指“士兵”,是形象代本体,属于借代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2.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春元代·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即栏杆。

②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

栊,窗户。

1.本诗画线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渲染了春天__________的氛围。

2.请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的内容,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春山暖日(或和风杨柳皆可)生机盎然(风和日丽或和煦明媚等)2.示例1: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这两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示例2:这两句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鸣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示例3: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这两句通过描写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丽春光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

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

如一、二两空可直接提取“春山暖日和风”中的“春山”和“暖日”作为答案,当然也可提取“风”“杨柳”。

三空,这几句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所以可填“生机盎然”等词。

2.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求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内容分析。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A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1.A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燕然: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甲)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的“________”一句点明标题中的“秋暝”;乙诗中“________”一句交代了“春行”的方式是骑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

C.两首诗描写了相同色彩的景物。

D.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答案】1.天气晚来秋;浅草才能没马蹄2.A【解析】1.“秋暝”季节是秋天,不难找到句子“天气晚来秋”。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的妙处。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燕脂”“夜紫”两个凝重的色彩,勾画了悲壮、奇特的意境;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为下面写夜袭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2.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解析】1.题干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诗句。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將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丄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而与侧而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別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1. D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而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岀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亳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按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1. D “送別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岀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一一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而上的一星H爰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而更加生动。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1.A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1.思念家乡2.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2.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答案】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画面: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3.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远。

④帝乡: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归”“过”用得好。

动词“归”,聚集的意思,“过”,经过洒落的意思,写出了初见潼关的“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中的“红叶”交代了时间,与题目中的“秋日”相照应;“长亭”是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暗示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的“帝乡”指的是京都长安,“渔樵”是指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既有出仕做官的思想,也有对归隐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所以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归”“过”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美景色。

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诗句所表达的作者“初见潼关的欣喜”和“表达宽阔的胸襟”来分析作答。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赏析“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的表达效果。

2.“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该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突出强调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2.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解析】1.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把船夫捶鼓催促启程和朋友把酒挽留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与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依依惜别之情。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句“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的意思是:今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叙写的是情景和思忖的结合。

将送别之人心中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了词人希望再与君重逢的迫切愿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

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A.《诗经•周南•关雎》 B.《使至塞上》(王维)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

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1.⑴D ⑵A2.示例: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

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1.(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

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

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

(2)A借用了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

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

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

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

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

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

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6.古诗鉴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详解】(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目,不仅需要掌握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