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
重庆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题附答案译文

重庆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题附答案译文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
家本微贱。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
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
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
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
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
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成州刺史。
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异平,除假节、贞毅、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
六年,征为右卫,至都镇领军府。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4.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B. 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C. 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D. 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语文】语文 文言文的专项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2)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夕日.欲颓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素湍绿潭战则.请从B.春冬之.时求之.下流C.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季水流的湍急。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春冬之时的清幽景色。
D.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三峡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1.A2.A3.B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1.A项意思同为“太阳”;B项白色的/未加装饰的;C项极/断;D项所以/旧的。
2.A项意思同为连词“就”;B项助词,的/代词,代石兽;C项连词,如果/介词,从;D 项代词,代山峰/表加强诘问语气。
3.B错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个人整理】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重点题材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空乏其身空乏:(3)衡于虑衡:(4)创业与守成孰难孰: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所欲有甚于生者B.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故知创业之难温故而知新D.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10.请用“/”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
(标两处)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11.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有相似之处。
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7.(1)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的意思。
(2)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3)衡:通“横”,梗塞、不顺。
(4)孰:哪一个,哪一样8.B9.(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重庆巴川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重庆巴川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①,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②,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③,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造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然亮才,于治戎⑤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⑥,攻守异体⑦,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⑧,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①殊量:非凡的器量、才能。
②解带写诚:解开衣带表示诚意。
③委质:呈献礼物,表示臣服、归附。
④建:提出。
⑤治戎:作战,治军。
⑥侔(mòu):等,与……相等。
⑦攻守异体:攻守的形势不同。
意思是说,攻者难,守者易。
⑧陵迟:衰落、衰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而备失势众寡________②大义不及邪________(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3处。
昔萧何荐韩信管伸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文中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哪些?(4)文中提到的“三顾草庐”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请你联系故事情节,品读孔明所吟的诗,回答问题。
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②徐徐、缓慢的样子。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恰当?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1)众人;至,到(2)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重庆市一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重庆市一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雾凇沆砀________③欣然规往________④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答案】(1)陶庵梦忆;苏轼(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3)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初中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初中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重庆巴蜀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重庆巴蜀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面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连月不开________②朝晖夕阴________③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④日星隐曜________⑤樯倾楫摧________⑥把酒临风________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⑧去国怀乡________(2)下列各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B. 览物之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临溪而渔/而不知人之乐D. 不以物喜/以君之力(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1)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2)A(3)①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课内的文言实词注意平时的背诵积累。
开:今义多指关的反义词,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放晴”;晖:翻译为“日光”;或:该词含义比较多,在这里翻译为“有时”;曜:日、月、星都叫曜,在这里翻译为“光芒”;倾:翻译为“倒下”;把:翻译为“持、执”;求:今义多翻译为“请求、寻求”,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探求”;国:今义多指国家,古义在这里翻译为“国都”。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郑文宝的《柳枝词》,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即画船。
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等。
(意对即可)(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解析】【详解】(1)此句可联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身世浮沉雨打萍”这类有寓意的句子考虑。
“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性险恶,相互倾轧、争斗以及遇到的种种困难、坎坷等。
(2)对诗歌的赏析。
该诗全篇构思精巧,把无形的别情写得具体、有形。
如,末句的“载”字,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表意最能传神。
移情于物。
似乎是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
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4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__________)(2)沉鳞.竞跃(____________)2.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1.(1)季节(时节时令)(2)鱼2.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郑之鄙人学为盖①。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刘基《郁离子》)补充注释:①盖:雨具。
②桔槔(jié gāo):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4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B.郑之鄙.人学为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患.有所不辟也D.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微斯.人,吾谁与归2.把语段(一)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二)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B.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C.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D.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4.请简述语段(一)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一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
【答案】1.C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要求“所以”“动”“忍”“曾益”解释准确,整句通顺。
)3.A4.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曲突徙薪等。
【解析】1.A狱官/贤士。
B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C 都是担心,忧虑。
D乃,就/代词,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所以,用这些来……。
动,使……惊动,震撼。
忍,使……坚韧。
曾,通“增”,增加。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首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甲文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启示我们凡事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收获;二、凡事须防患于未然,就是“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因此可以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成语来概括。
【点睛】译文甲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
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军服。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岁月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如同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C.自谓少时用心..之盛而骄乡人者..于学甚劳D.诋我夸际遇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1.A2.A3.C【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中的“岁”是指“每年”,不是“岁月”。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强调学习的“勤”,来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
所以,C项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
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1.A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即: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译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刘表对庞公说:“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111.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遗”:留下。
“独”:只有。
“未为”:不是,并非。
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B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原文只是说“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没有说到“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