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案件实例

合集下载

震惊中外的美国间谍案

震惊中外的美国间谍案

震惊中外的美国间谍案叶介甫美国在侵朝战争期间,为把侵略战火扩大到中国做准备,中央情报局不断向我国边境地区空降武装特务。

1952年7~10月份,美国中央情报局经过精心策划,先后4次向吉林省长白山区空投了两批武装特务。

一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所属的“自由中国运动总部”的特务,于1952年7月和9月两次空降在长白山老岭地区和靖宇县龙湾地区;一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南朝鲜间谍机关“朝鲜联合顾问委员会”的特务,于1952年10月13日和30日分两次空降在长白山山顶天池附近。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对敌斗争的需要,东北军区在1951年12月的一次作战会议上决定,由东北边防公安第84团抽调部分人员在神武城(当时未定界,后划归朝鲜)组成长白山防务指挥所,代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01部队,负责指挥公安第84团1营和第85团1营,吉林省公安总队参谋长齐连升和公安第84团团长关月浩被任命为指挥所的正副指挥员。

指挥所成立后,立即抽调第84团2个连、第85团1个连进驻神武城,并在指挥所及其近侧放置2~3个连的机动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在长白山区实施反空降斗争。

在当地公安机关和广大民兵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参战部队官兵发扬英勇机智和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很快将这两批空降特务全部、彻底、干净地歼灭掉。

我国早期著名反特影片《寂静的山林》,就是根据这段历史编写拍摄的,曾经在国内外轰动一时。

捕歼空降特务1952年9月29日,吉林省安图县公安局向延边地区公安局报告:“今天早饭后,有一位身穿志愿军军装的人,带着手枪找到旧县城公安派出所,自称名叫李军英,是美国‘自由中国运动总部’空投在我长白山区的间谍,要求我们向上级报告。

”延边地区公安局接到报告之后,立即让该所将此人押送到安图县公安局所在地明白沟审查。

紧接着,东北公安84团团长兼延边地区公安局第二局局长关月浩、东北公安84团政委兼延边地区公安局第一局局长姚昕奉命乘车赶到明白沟。

当晚20时许,关月浩、姚昕提审美国间谍李军英。

国家安全的案例

国家安全的案例

国家安全案例:网络间谍行动揭秘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攻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威胁,对国家安全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间谍行动是其中一种影响深远的案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所导致。

案例描述在2015年,中国黑客集团“APT 28”发动了一系列网络攻击,窃取了大量敏感信息并且渗透入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和企业网络中。

这次攻击中,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攻击手段“APT 28”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攻击,包括钓鱼邮件、恶意软件和零日漏洞利用等。

他们首先发送钓鱼邮件来引诱目标点击链接或者下载附件,一旦中招,恶意软件便会被植入目标系统中。

利用恶意软件,黑客团队能够窃取敏感数据、监控网络活动、渗透到其他部门等。

此外,他们还利用已知和未知的零日漏洞来绕过目标系统的防御。

攻击目标中国黑客团队“APT 28”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和军事组织、科技公司以及能源和电信行业。

这些目标中包括美国国防部、中东国家的政府机构、德国议会等。

通过获取这些目标的机密信息,黑客团队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

影响和应对措施此次网络间谍行动对受影响的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威胁。

窃取的敏感信息可能被用于军事攻击、政治威胁甚至经济间谍活动。

面对此类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1.强化网络安全防御:加强各个系统的网络防御能力,包括更新安全补丁、改善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密码保护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防止类似攻击事件再次发生。

2.国际合作打击网络犯罪:各国政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

例如,美国和中国曾就网络安全展开多轮对话,以促进双方合作与信息共享。

3.立法加强网络安全:各国立法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加强网络安全监管。

法律的实施能够起到规范网络行为、惩罚犯罪分子和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的作用。

结论网络间谍行动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经济间谍案例研究

经济间谍案例研究

经济间谍案例研究尊敬的领导:经济间谍案例是国家安全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此类案件,我们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间谍案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案例一:汽车制造业间谍案近年来,全球汽车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个竞争的背后,隐藏着众多国家之间的经济间谍行为。

2018年,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被发现向一家竞争对手泄露了该公司新车型的技术设计图纸。

这项技术是该公司多年的研发成果,一旦落入竞争对手手中,会对该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造成严重损害。

经调查发现,该高级工程师接受了一家竞争对手的高额回扣,以泄露机密信息。

案例二:能源行业间谍案能源行业是每个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

2019年,某国大型能源企业的高级经理被发现与外国情报机构有联系,涉嫌泄露该企业的关键技术和商业机密。

该企业在多个领域占据市场优势,这些泄露的信息是该企业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商业策略,对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国家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经过调查,该高级经理被发现利用拜访国外亲属之机与情报机关建立了勾结关系,获取高额报酬并提供机密信息。

案例三:科技行业间谍案科技行业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2020年,某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突然转投竞争对手,引起了该公司的高度重视。

经过调查发现,该技术人员在被竞争对手挖走之前涉嫌向其泄露了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计划。

这些技术和计划是该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旦泄露,将使得该公司在市场上失去竞争能力。

经过进一步追查,发现该技术人员与竞争对手有着金钱上的勾结关系。

经济间谍案例的研究表明,经济间谍活动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威胁。

为了防范和应对此类风险,我们提出以下合理建议:首先,加大对经济间谍活动的调查和打击力度。

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对间谍活动的侦查能力。

其次,加强企业安全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保护制度和技术手段,对关键技术和商业机密进行严格保密。

再次,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背景调查,确保人员的诚信性和安全性。

商业间谍行为案例

商业间谍行为案例

商业间谍行为案例标题:商业间谍行为案例——手机制造商的技术窃取事件案例背景:时间:2005年地点:美国主角:公司A(手机制造商),公司B(竞争对手)事件概述:公司A是一家领先的手机制造商,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在2005年,该公司突然发现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机密设计文件在市场上被未知公司泄露,这使得公司A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经过公司A的内部调查,他们确定公司B是窃取其商业机密的幕后黑手。

公司B是该行业的一家新兴企业,一直试图抢占市场份额。

公司A认为,公司B利用商业间谍行为获取了他们的技术信息,以此来迅速推出了一款与公司A产品相似度极高的手机。

具体案发经过:时间:2004年至2005年1.公司A开始发现自己的产品设计和技术规格在市场上广泛流传。

这些信息前所未有地泄露,势必会对公司A的商业利益造成巨大伤害。

2.公司A的内部调查小组开始追踪相关信息源,他们发现公司B的员工曾多次接近公司A的研发中心,并与公司A高级工程师进行了联系。

3.通过电子邮件监控等手段,调查小组获得了一批公司B的内部邮件。

从这些邮件中,他们清楚地看到公司B的高级工程师向公司A的工程师提出有关产品设计和技术规格的问题,并以秘密约定的方式获取了这些信息。

4.公司A向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报案,提供了他们的调查结果和公司B的内部邮件作为证据。

5.美国FBI展开了一项全面调查,并于2005年成功地搜查了公司B的办公室和员工住所。

在搜查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大量窃取的商业机密文件,以及与公司A的员工进行交流的证据。

案件结果:时间:2007年1.公司B被美国当局起诉,罪名包括商业间谍、盗窃商业机密等。

该案经过一系列的审理和曝光,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

2.公司B的高级工程师被判定为罪名成立,被判处重罚和监禁刑罚。

涉案员工和公司B也被迫支付巨额赔偿金。

律师点评:这个案件是商业间谍行为的典型案例,展示了一家手机制造商如何通过内部调查和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

关于国家军事安全的事例

关于国家军事安全的事例

关于国家军事安全的事例一、危害军事安全:辽宁舰泄密事件2014年4月,23岁的张某在微信上添加了一个自称“记者”的人。

此人以需要新闻报道材料为由,请张某为其提供军舰照片。

张某被优厚条件吸引,想方设法进行拍摄。

在境外间谍机关的指使下,张某设法进入某军工企业。

到2014年8月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张某已向对方提供”辽宁舰”等目标照片500余张,其他敏感照片200余张。

2015年2月12日,张某因“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二、危害科技安全:黄某间谍案黄某,生于1974年7月28日,四川省自贡市人,计算机专业,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

为了泄私愤和满足物质上的欲望,黄某竟然主动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15万余份资料,其中绝密级国家秘密90项,机密级国家秘密29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1674项,对我国党、政、军、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密码通信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黄某因“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收缴间谍经费。

三、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海莲花”境外黑客组织名为“海莲花”(Ocean Lotus)的境外黑客组织,自2012年4月起针对中国海事机构、海域建设部门、科研院所和航运企业展开精密组织的网络攻击。

这很明显是一个有国外政府支持的APT(高级持续性威胁)行动。

“海莲花”使用木马病毒攻陷、控制政府人员、外包商、行业专家等目标人群的电脑,意图获取受害者电脑中的机密资料,截获受害电脑与外界传递的情报,甚至操纵该电脑自动发送相关情报,从而达到掌握中方动向的目的。

四、危害国家安全:彼得“非法组织”案2009年8月,彼得耶斯佩尔达林(瑞典籍)伙同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某(涉嫌犯罪,已另案处理)等人,在中国建立10余个所谓“法律援助站”,资助和培训无照“律师”、少数访民,利用他们搜集我国各类负面情况,加以歪曲、扩大甚至凭空捏造,向境外提供所谓“中国人权报告”。

同时,该组织通过被培训的人员,插手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案事件,蓄意激化一些原本并不严重的矛盾纠纷,煽动群众对抗政府。

讲诉你了解到的危害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

讲诉你了解到的危害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

危害国家安全可谓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它不仅会危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更会影响到国家的民生和社会秩序。

而这些危害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更是让人深感忧虑和警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仅国内,国际上也发生了一些涉及到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这些案例对我们的警示意义是深远的。

下面让我来讲诉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

1. 涉外间谍案件近年来,涉外间谍案件在国际上时有发生。

涉外间谍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部门,获取重要情报,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这种类型的案件一旦发生,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国际形象。

2. 恐怖袭击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是对国家安全的直接挑战。

恐怖分子以特殊的手段进行袭击,给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带来极大的破坏。

不仅如此,恐怖袭击还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

3. 全球网络安全事件全球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黑客攻击、网络侵入等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影响,更直接威胁到了国家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这些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4. 跨国犯罪案件跨国犯罪案件也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

涉及毒品走私、跨境贩卖武器等案件,不仅给国家的社会治安带来了威胁,更给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跨国犯罪案件的发生,直接挑战了国家的法律和司法制度。

5. 信息泄露事件信息泄露事件也是对国家安全的一种威胁。

一旦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机密信息泄露,将对国家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成为了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

通过上面的典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形式多种多样,威胁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提高危机意识,严防各种安全风险,成为了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国家安全防范意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化、科技化、专业化建设,以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情报搜集的经典案例

情报搜集的经典案例

情报搜集的经典案例情报搜集是一种重要的活动,它涉及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以便获得对特定主题或目标的深入了解。

情报搜集可以用于各种目的,包括国家安全、商业竞争、市场研究等。

下面将介绍几个经典的情报搜集案例,展示情报搜集的重要性和效果。

1. 罗森堡案罗森堡案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间谍案件之一。

该案发生在195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峰。

该案的主要人物是朱利叶斯·罗森堡和他的妻子埃塞尔·罗森堡,他们被指控为苏联提供了美国的核武器设计和其他重要情报。

罗森堡夫妇的活动被美国情报机构发现,通过对他们的邮件和电话进行监控,以及与其他涉案人员的审问,收集到了大量的情报。

这些情报揭示了苏联间谍网络的规模和活动,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最终,罗森堡夫妇被定罪并被执行死刑,这起案件震惊了全世界,也让美国认识到了情报搜集的重要性。

2. 瑞士科技间谍案瑞士科技间谍案发生在1990年代,涉及到瑞士的一家科技公司阿波罗,该公司被指控为中国提供了敏感的导弹技术和其他机密情报。

瑞士情报机构通过对阿波罗公司的监控和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的情报。

情报搜集揭示了阿波罗公司与中国军方之间的联系,以及涉及的技术和交易细节。

这些情报对于保护瑞士的国家安全和防止技术泄露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案的调查和情报搜集工作导致了多名阿波罗公司高级职员的逮捕和定罪,为瑞士的情报机构树立了榜样。

3. 特朗普竞选团队调查特朗普竞选团队调查是美国最近几年的一起重要情报搜集案例。

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特朗普竞选团队被指控与俄罗斯政府有联系,试图干预选举结果。

美国情报机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情报搜集工作,以确定是否存在这样的联系。

通过对特朗普竞选团队成员的通信和活动进行监控,以及与相关人员的调查和审问,美国情报机构收集到了大量的情报。

这些情报揭示了俄罗斯政府试图干预选举的手段和目的,为美国政府制定反应策略提供了基础。

卢某某、宁某某、俞某某间谍案

卢某某、宁某某、俞某某间谍案

卢某某、宁某某、俞某某间谍案文章属性•【案由】间谍罪•【审理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程序】二审•【裁判时间】1986.08.20裁判规则参加国内敌人的特务组织(如台湾国民党特务机关)或接受特务组织的派遣任务,为特务组织窃取、刺探、提供国家情报以及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的行为,应认定为特务罪。

1997年刑法将此行为定性为间谍罪。

正文卢某某、宁某某、俞某某间谍案被告人:卢某某(ROLANOSLOO),又名鲁岚,男,67岁,美利坚合众国国籍,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达马斯克大街6108号。

1985年12月23日被逮捕。

辩护人:北京市第三特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敦先、北京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莹。

被告人:宁某某,女,42岁,原系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所工程师。

因本案,于1985年12月23日被逮捕。

辩护人:北京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律师雷琼。

被告人:俞某某(宁某某之夫),男,48岁,原系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导兼摄影。

因本案,于1985年12月23日被逮捕。

辩护人:北京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律师韩立红。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分院以被告人卢某某、宁某某、俞某某犯间谍罪,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于1986年6月4日和7月9日,进行不公开审理。

经审理查明:1984年6月,被告人卢某某受北京航空学院邀请来华讲学。

来华前,卢某某接受了台湾国民党军事情报局的派遣,以讲学为掩护进行特务活动。

卢某某到北京后,以物质利诱等手段,拉拢被告人宁某某帮助其进行特务活动。

尔后,卢又指使宁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市的台湾国民党军事情报局驻美直属员杨鹏(化名杨宗山)直接取得联系。

1985年3月,卢某某离华后,宁某某在杨、卢二人指使下,于同年4月至9月间以托我出国人员带东西为名,先后三次向杨鹏、卢某某提供我经济、外事等机密情报和内部文件数份。

1985年10月中旬,卢某某接受台湾国民党军事情报局的派遣再次来北京,发展宁某某正式参加了特务组织,并向宁传授了密写和收听特务电台指示的方法,传达了给宁规定的化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著名的十大商业间谍案
2009年08月07日16:51 来源:凤凰网
1、FBI参与的日美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
反商业间谍方:IBM公司
案例看点:IBM一战成名
1982年6月23日早7时,6名日本人被FBI警员押解。

被逮捕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6名雇员,另有12名雇员被美方发出了逮捕令,理由是“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本软件(OS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

1983年2月,日立三菱公司在承认雇员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

经此一役,IBM的OS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认。

2、杜邦公司诉克里斯托夫商业秘密侵权案
商业间谍方:克氏兄弟
反商业间谍方:杜邦公司
案例看点:商业机密至上
杜邦公司在德克萨斯的比尔蒙特开设了一家工厂,计划生产甲醇。

由于工厂还在建设之中,厂房尚未加顶。

1969年3月19日,受身份不明的第三人的雇佣,比尔蒙特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兄弟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杜邦公司的新建厂房进行了拍摄。

冲洗后交给了身份不明的第三人。

杜邦公司就对克氏兄弟进行起诉其商业机密。

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正在建设的厂房属于商业秘密,克氏兄弟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信息,属于侵犯杜邦公司的商业秘密,同时要按照杜邦的要求披露其雇佣者。

3、宝洁联合利华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宝洁(P&G)公司
反商业间谍方:联合利华(Unilever)
案例看点:垃圾窃密
2001年初,宝洁(P&&G)公司和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之间爆发了情报纠纷事件。

2001年4月,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径获取了联合利华的产品资料,而这80多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中居然有相当比例是宝洁的情报人员从联合利华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

后来,宝洁公司归还了那些文件,并保证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沸沸扬扬的“间谍案”就此不了了之。

4、通用大众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通用
反商业间谍方:大众
案例看点:两巨头相争,难言谁获利
2002年5月,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名前主管被起诉。

据调查,他在1996年携带着通用的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新车型计划、供货价格和即将投产的一条新车型生产线的详细方案加入德国大众公司。

有关方面认定,该名主管所带走的那些资料对大众有着重要的情报价值。

最终,作为了结,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赔偿了1亿美元。

5、Oracle派私人侦探调查微软
商业间谍方:Oracle
反商业间谍方:媒体
案例看点:为达目的,无所不为
2002年,Oracle的CEO拉里。

埃里森面对外界的追问承认,Oracle一直在雇用私人侦探调查微软的违法行为,比如派私人侦探去翻竞争技术协会的垃圾桶,试图找到微软公司向这个组织行贿以便影响其反托拉斯案审理的证据。

埃里森的做法暴露了企业竞争潜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尽可能多的获取外界的信息也是每家公司每天都必须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6、威盛涉嫌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威盛
反商业间谍方:友讯
案例看点:主角夫妇齐步登场
2003年12月5初,威盛董事长王雪红、总经理陈文琦被起诉,涉嫌派遣商业间谍盗取同业研发的电脑程序著作。

检方认定,王、陈二与张至皓均为共犯,已涉嫌背信、违反著作权法等罪嫌,将王雪红、陈文琦夫妇起诉,并各要求判刑4年,涉嫌担任商业间谍的张至皓则被要求判刑3年。

据传,此事后由威盛花费17亿新台币摆平。

7、日本医学家窃密案
商业间谍方:高岛
反商业间谍方:美国检察部门
案件看点:商业间谍上升到国家政治
2001年5月,美国检察部门以阴谋罪、经济间谍罪和跨州运送盗窃财物罪等起诉高岛,并向日本方面提出了引渡高岛的要求。

美方认为,日本医学家高岛冈在离开美国时,从实验室带走了一些高尖端生物基因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交给他在日本东京任职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并且破坏了实验室里的一些生物材料,使该实验室两年来的研究全部化成灰烬。

不过,日方并未按照美方要求同意引渡。

8、香港首名“电脑商业间谍”被囚
商业间谍方:仲量联行龚杏明
反商业间谍方:某物业代理公司
案件看点:香港首宗
2002年11月,香港首宗被成功定罪的“电脑商业间谍案”中,31岁的女被告承认20项非法入侵电脑罪名。

女被告龚杏明,于2000年受雇于一公司任职物业代理,一个月后离职转投仲量行。

被告在仲量行(现称仲量联行)任职高级磋商员时,通过新加坡互联网供应商的联机服务,连日入侵旧公司著名跨国地产公司的电脑,盗取81封涉及楼宇报价及市场分析的电邮。

9、爱立信公司5名职员涉嫌参与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爱立信员工
反商业间谍方:爱立信公司
案例看点:为保密不惜曝家丑
2002年11月8日,瑞典爱立信公司8日宣布,该公司5名职员因涉嫌参与一起间谍案,其中3人已于5日被捕,另有2人被停职。

爱立信公司称,这3名被捕的嫌疑犯是或者曾是该公司研发部门的职员,另外2名职员因向间谍嫌疑犯提供信息而“违反了爱立信公司内部安全和保密的规定”,于6日被停职。

此案涉及的外国情报人员是一名俄罗斯外交官。

10、维尔康药业曝出离奇的技术偷窃案
商业间谍方:维尔康药业
反商业间谍方:江山制药
案例看点:间谍就躲在你的门后
1999年开始,4名华北制药[9.27 -1.90%]集团旗下的维尔康药业“卧底”分布在江山制药的4个生产车间,分别对应VC生产过程中提取、发酵、转化等4道工序。

直到2001年5、6月间,江山制药才初步察觉到技术失窃事件的存在。

江苏警方后逮捕了唐清海、毛雷等5人,另外在网上通缉了其他两位维尔康方面的人士,但至今未能抓获。

正是窃密使维尔康企业的生产工艺迅速赶上了江苏江山制药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