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旅游

合集下载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理解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

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

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

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

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

所以,生态旅游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其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其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二、我国生态旅游现状与问题(一)、我国生态旅游现状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

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追寻自然之美生态旅游的全新体验

追寻自然之美生态旅游的全新体验

追寻自然之美生态旅游的全新体验在自然之美中追寻生态旅游的全新体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生态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它不仅能让我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

本文将介绍生态旅游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在其中获得全新的体验。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方式。

相比传统旅游,生态旅游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尊重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文化传统,同时致力于提供游客独特的体验。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1. 自然保护: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环境。

与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生态旅游更加注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

2. 体验式旅游:生态旅游强调游客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自然之美。

游客可以参与农场工作、探索森林、观赏野生动物等活动,从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

3. 文化融合:生态旅游不仅注重自然环境,也注重文化传承。

游客可以在旅行中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参与当地的节日庆祝活动,进一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三、生态旅游的全新体验1. 生态农场体验:参与生态农场的工作,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游客可以亲手体验种植农产品、采摘水果、喂养动物等活动,亲自参与农场的日常生活。

2. 自然探索之旅:通过参与森林探险、河流漂流、登山等活动,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自然之美。

在导游的带领下,游客可以探索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壮丽。

3. 文化交流体验:生态旅游还提供了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机会。

游客可以与当地的居民一起品尝当地美食、参加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了解不同文化的魅力并与当地人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

4. 环保意识提升:生态旅游鼓励游客养成环保的习惯和意识。

在旅行中,游客会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他们将更加珍惜自然环境,更加注重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起来,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使他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

什么叫作生态旅游

什么叫作生态旅游

什么叫作生态旅游什么叫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

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生态旅游是一种什么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观光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生态旅游为什么有利于保护环境1、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2、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不会受到损害,有利于保护环境。

第一章 生态旅游基本概念

第一章 生态旅游基本概念

a. b. c.
三、学习性的旅游
a. b.
生态旅游包含着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
广泛的,主要的目的是环境教育;
游客自身的差别也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学习性体验 。
四、可持续性的旅游
a. 要保护好资源和环境;
b. 要满足当地人们、游客的发展和旅游的基本需要。
五、其他的理解
1. 2. 3. 4.
要因素。
3.生态旅游与探险旅游
探险旅游的判断: ①冒险因素:密林、高塔、太空等; ②更高水平的体力运动; ③成功、安全地参与活动所必须的专业技巧。
3.生态旅游与探险旅游
②探险旅游追求的主要是一种冒 险、挑战、体力消耗; ③吸引物并不总是以自然环境为 基础; ④探险旅游没有内在的可持续要 求。
4. 生态旅游与消耗性旅游
1、以自然为基础;
2、负责任的旅游;
3、学习性的旅游;
4、可持续性旅游;
一、以自然为基础
a. b. 排除了像“圆通山动物园”这样一些过宽的范畴; 包含与生态或自然环境相联系的文化因素,如村 寨文化、地方文化等; 对自然的回归。
c.
争论
原生生态系统是生态旅游的严格标准吗?
二、负责任的旅游
负责任指对环境友好; 负责任也指尊重当地社区居民的社会和文化; 负责任还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
以自然为基础; 负责任的旅游; 学习性的旅游; 可持续性旅游;
五大特点 四大理念
三大要点
1.3 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
与自然旅游(Nature-based ); 与文化旅游 (Culture tourism); 与探险旅游(Adventure tourism); 与消耗性旅游; 与混合旅游(如AECT、NEAT)

什么是生态旅游

什么是生态旅游

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和体验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支持和促进都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1.环保性。

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强调旅游的绿色性、可持续性和环保性等特征。

2.文化性。

生态旅游注重体验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旨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高参与者对当地社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保护。

3.教育性。

生态旅游强调教育和学习,通过旅游活动中开展生态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社区教育等,让旅游者领略到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宝贵,从而增强个人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4.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强调可持续发展,即旅游活动应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也应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生态旅游源于1970年代的环保运动,是在环保理念下衍生出的一项旅游形式。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生态旅游在欧美国家开始兴起。

上世纪90年代末,生态旅游进入中国,主要表现为户外拓展、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同时也逐渐涉及文化旅游、海洋旅游和乡村旅游等领域。

2010年以后,生态旅游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可持续、绿色、创新”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将生态旅游发展作为旅游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生态旅游的意义和价值1.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能够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激活旅游资源,促进就业等多方面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导向,将旅游与自然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现。

3.传承文化遗产。

生态旅游注重体验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遏制文化的流失和消亡。

生态旅游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生态旅游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生态旅游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呢?生态旅游,简单来说,就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它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当地文化的同时,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其对自然环境的高度重视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目的地往往是那些未被过度开发、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的地区,比如深山老林、无人海岛、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地方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珍稀的动植物物种以及壮丽的自然景观。

在生态旅游中,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其神奇与美丽,从而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其次,生态旅游强调游客的参与和体验。

游客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参与到各种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活动中。

例如,参与植树造林、野生动物观察与保护、清理海滩垃圾等。

通过这些亲身体验,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再者,生态旅游注重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许多生态旅游目的地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鼓励游客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另外,生态旅游具有教育意义。

在旅游过程中,导游或相关工作人员会为游客讲解生态知识、环保理念等,让游客在游玩中学习,提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教育不仅能够影响游客在旅游中的行为,还可能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加环保的行动。

生态旅游还具有规模较小、限制游客数量的特点。

这是为了避免过多游客涌入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确保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对于游客来说,它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让人们能够逃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
7
生态旅游的正面效益
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1、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 2、在保护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方面 3、在强化环境教育方面 二、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生态旅游
8
三、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有利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 展 2、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缓解那些过 于拥挤的、大众化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压力,并 促进旅游业收益在更多地区和各种社会阶层中合 理分配。 3、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4、促进生态旅游区社会政治环境改善,提高管 理水平和技能。
生态旅游
34
生态旅游
17
生态旅游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问题
生态旅游区破坏生态环境的四种表现: 1、游客随地扔垃圾,毁坏树木、花草,践 踏草坪,狩猎,打鸟,滥挖药材。 2、人为旅游设施增多,其中很多缺乏环境 保护措施,造成宾馆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严 重,生活垃圾堆积成灾。
生态旅游
18
3、旅游区的建筑造成人为自然景观的破坏 ,特别是在自然风景区内建造的高楼大厦、 索道和人工管理接待设施,大大破坏了自然 景观的协调性。 4、环境退化导致旅游环境的破坏。
生态旅游
12
③对游客在宿营地的行为要求 在营地附近应穿软底鞋。 把对基地的有意改变和建造结构物活动降 到最少,如搬动岩石、挖洞、搭建桌椅等。 避免践踏植物。 使用设置的露营区时,应将活动限制在以受 到较多冲击的区域;拆除任何搭建的及任何 不当的结构体,以保持基地的原貌和吸引力 。 辟用新营地时,应分散帐篷和活动;缩短 留宿的时间;杜绝任何对环境有干扰和变动 的行为。
生态旅游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因
1、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 环境质量的普遍关注。 2、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动机的转变。 3、传统旅游呈现的弊端促使人们寻求新 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旅行不破坏

生态旅游:旅行不破坏

生态旅游:旅行不破坏生态旅游是一种旨在促进自然环境保护和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它强调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支持当地经济,并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

以下是实现生态旅游的几个关键策略:1. 选择可持续的交通方式-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行或步行,以减少碳足迹。

- 选择环保的租车服务,如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

2. 住宿环境友好型住宿- 选择具有绿色认证的酒店或旅馆。

- 考虑住在生态旅馆或露营地,这些地方通常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水措施。

3. 参与保护活动- 加入当地的生态保护项目,如植树、清洁海滩或野生动物监测。

- 支持当地保护区的维护工作,通过捐赠或志愿服务。

4. 尊重野生动植物- 避免打扰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保持适当的距离。

- 不要购买或携带野生动植物制品,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5. 支持当地经济- 购买当地手工艺品和产品,这有助于保持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经济独立。

- 在当地餐馆用餐,尝试当地美食,这有助于支持当地农民和食品生产者。

6. 减少垃圾产生- 带上可重复使用的水瓶和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

- 参与或发起清洁活动,帮助清理旅游景点的垃圾。

7. 教育自己和他人- 了解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尊重和保护它们。

- 分享你的生态旅游经验,鼓励他人也采取负责任的旅游行为。

8. 选择低碳活动- 参与徒步、观鸟或皮划艇等低影响的户外活动。

- 避免使用化石燃料驱动的交通工具进行游览。

9. 遵守当地法律和规定- 遵守所有环境保护法律和指导原则,包括禁止在特定区域露营或生火。

- 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避免任何可能引起冲突的行为。

10. 长期承诺- 将生态旅游的原则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旅行时。

- 支持环境保护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可持续旅游的实践。

通过遵循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在享受旅行的乐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为未来的游客保留美丽的自然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生态旅游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

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

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它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

参加生态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美色的同时,要注意不以个人一己意志强加于自然和其他生命,如见到野兽不要去打扰,更不可去捕捉,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惜物,认真听取周围的天籁之声,并通过摄影、写生、观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和审美自然。

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一般说来,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可以被视为生态旅游。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定义很严谨,不过有点高深莫测。

我们来用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生态旅游。

一是观鸟。

旅游者手拿望远镜,早出晚归,仅凭鸟的鸣叫或飞行的姿势,就能准确鉴定出鸟的种类。

二是乘船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寻觅鲸鱼。

一道喷水柱,或鲸鱼庞大的躯体下跌时溅起冲天的水花,令人心旷神怡。

三是背起行囊,乘一叶扁舟深入神秘的亚马逊腹地:藤蔓低垂,猿猱长啼,食人鱼在水中唼喋作响。

四是自愿参加一些研究项目的野外工作,用支付的食宿费来支持研究的进行。

这些有利于自然保护,以及使游客从中接受到环境教育的旅游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上风靡一时,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是由于在理论上它比传统的大众旅游有不少优越之处,如在适当利用的同时保护资源;为自然保护提供资金,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赚取外汇;提高地方和民间对自然保护的重视等等。

不过要开展生态旅游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首先,保留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通常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

生态旅游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费用高,有时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难以保障。

第二,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期望经常无法实现。

比如说,你花钱去陕西长青保护区看熊猫,若是能在野外痛快地看上一通熊猫,你才会觉得钱没白花。

而实际上在野外能看到熊猫的机会非常低。

我在野外研究了几年的熊猫,也只看到过一次,而且是屁股一闪而过。

一般的游客要想在几天的时间里就看到熊猫,无疑是不现实的。

第三,生态旅游的客源比较少。

生态旅游要求游客具备比较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

那些满足于走马观花、游山玩水,照张相转身就走的游客,对生态旅游是不感兴趣的。

第四,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规模有限。

生态旅游的游客分两种:一种是“吃苦”型,多是年轻学生,几个人背上帐篷、揣上几包方便面就敢进山,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条件虽苦,乐在其中。

不幸的是,这些人往往精神可嘉,却囊中羞涩,拿不出几个钱来。

另一种是“享受”型,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富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年老的人。

他们有钱也舍得花钱,但他们的要求也不含糊:住宾馆,有餐厅,有车船飞机。

因此能够接待他们的景点是不多的。

所以,尽管有人把生态旅游夸得天花乱坠,事实上,连生态旅游的鼓吹者也不得不承认,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既然生态旅游要求这么苛刻,政府又怎么能大张旗鼓地推广呢?这其中的奥妙是,旅游行业和政府把自然旅游(即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了起来。

这样一来,生态旅游的范围可就没边了。

哪种旅游能脱离自然环境?认真起来,连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旅游与普通旅游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国家和地方政府才能把旅游列入经济发展计划,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目标;才能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上演全民发展生态旅游的“节目”。

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生态旅游的招牌下,将无序旅游的破坏,肆无忌惮地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

我曾经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看到我们国家惟一的热带雨林被索道、空中走廊、人造景点、旅馆、道路践踏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生态旅游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天南海北不加区别地滥用一通。

一个地区能否开展生态旅游以及如何确定其合适的规模,取决于当地的面积、人口和生态系统的敏感度。

生态旅游成功的关键,在于旅游开始前的细致规划和不同利益集团的综合协调管理,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管理问题。

客观地讲,我国目前基本不具备广泛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因为现在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很低,生态旅游客源匮乏;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尤其是软件设施不完备,缺乏对国外生态游客的吸引力。

最令人担忧的是,旅游的管理跟不上去,多头插手,急功好利,经常是开发一片,破坏一片。

要提高我国旅游行业的水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工作。

指望挂上一块生态旅游的牌子便万事大吉的想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从根本上讲,所有关于旅游的争论都可以归结到规模上。

各种旅游形式之间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

游客数量少,对生态和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就少。

这种旅游强度是可持续的,亦可称之为生态旅游。

如果像今年五一期间许多景区游客爆满那样,生态旅游事实上早已名存实亡,其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了。

我国人口众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要求日益增加。

这种正当的需求要积极满足,必要时可以丢卒保车,牺牲一批景点。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生态旅游的定义,严格控制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时要无比慎重,应尽量保持原始的环境,尽可能地不进行开发建设,可以考虑提高门票价格来控制游客数量而不减少经济收入。

喀斯特地形的由来19世纪之前,人们对像桂林这样的奇特地形,还没有统一的科学称谓。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发现位于南斯拉夫和意大利交界处的狄纳尔里克山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发育着奇形怪状的地形。

在这片绵亘几百公里的石灰岩高原上,到处是陷阱、石沟、石茅、竖井、落水洞、干谷、岩溶平原和奇异的山峰;山中地下还隐藏着巨大而奇特的洞穴;洞穴内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千姿百态,冰莹玉洁,璀璨夺目。

有的石钟乳,只要手指弹击,还会发出丁咚的琴声。

千姿百态的洞穴,有的像大厅,有的似布袋,有的如阶梯,有的似管道,相互交错,迂回曲折长达几十公里。

洞穴内的地下河,有时急流奔泻,有时泉水淙淙。

司威治仔细考察研究了这些地上地下奇景后,觉得无法将它归入已知的地貌类型,便用高原的名字,把这种地形称为“喀斯特地形”。

消息传到世界各地,各国科学家纷纷仿效,一致将发育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这种奇特地形,称为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一词在我国延用了很长时间。

后来人们觉得喀斯特一词有点怪异,无法反映这种地形的成因。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科学家建议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意指这种地形是因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长期溶蚀和侵蚀后形成的。

从此,我国的教科书和学术刊物上,喀斯特被岩溶所取代。

岩溶一词虽被广泛运用,但有些学者为了和国际上统一起来,近年来又不断使用喀斯特一词,致使岩溶和喀斯特在我国成为并用的同义词。

神农架景区气候环境神农架的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以立体型气候显著为主要特点,随海拔增高,依次迭现暖温带、中温带、寒潮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境内极端低温-21℃,极端高温38.5℃。

九月底到次年四月为冰霜期。

神农架属秦巴山脉褶皱带,为燕山运动所形成,保存着完好的上前寒武纪地质结构,其山脉由秦巴山脉东端崛起,自西南向东北延伸。

境内最高海拔3105.4米,最低海拔398米,平均海拔1700米,有3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

地貌具有山川支错,脊岭连绵等特征,素有“华中屋脊”之称。

寒冷、潮湿、天气多变,是神农架气候的主要特征。

神农架的夏天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较为炎热,到神农架来旅游要多带衣服,以免着凉。

附加知识:1.因山区气候变化无常,气温较平原地区低,注意多带衣服,各景区均有出售一次性雨衣,旅途中可不用带雨具。

2.进入神农架,路途较远,能带点抗疲劳、晕车的药最好。

3.无论是随团还是独自出行,都要办好人身和财产保险。

4.进入神农架景区,请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及前景分析;现状:资源丰富,全面升温人们一般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到深山老林、草原、湖泊、溶洞、农家、自然保护区等未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去旅游,以放飞心情、休闲度假。

而在专家学者看来,生态旅游还应当包括体验历史传统与地方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生态旅游资源除了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生态文化外,还包括生态科技、生态产业、生态管理、生态服务、生态教育等。

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主体当推森林旅游。

到2004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个,其中国家级226个,已建立不同类型的森林公园1771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65处,年吸引游客达1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到70多亿元。

另外,我国现有的4200多个国有林场和15万个集体林场中,拥有森林风景资源且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就有3000多处。

目前,我国绿色消费潮流正在形成,生态旅游正在兴起,逐渐成为休闲产业的主旋律。

问题:认识不清,污染环境南京图库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黄震芳概括了我国生态旅游目前存在八大问题,首要的就是认识不清,概念泛化,导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地方大打生态旅游的招牌、旗号,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有的炒作生态的概念,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的甚至明为生态旅游,实则破坏资源,污染环境。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导致保护对象的破坏,11%呈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

盲目发展生态旅游,规划不当、思路失误,会导致严重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