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B10120102 毛文炜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自1940年被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大门之后,就一直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于是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人们开始试图拯救衰败的国家,一部分人开始维新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

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能够使一个国家和平的渡过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改良可以使得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得变革更为持久。

在中国最为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革命的先声。

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是资产阶级,发动变法的,目的一是为了挽救民族威望,二是发展资本主义。

说到底也是为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候,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希望能够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另外,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这次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变革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这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是此次的改良运动却以失败告终。

除了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有关。

由于两千年封建主义经济牢固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地下,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不足以抵抗强大的封建阶级。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中国的近代史,一方面是一部不断被西方列强欺侮沦陷的屈辱史,另一方面,却又是一部自我解救,自我探索,抵御西方列强的抗争史。

而改良与革命则是近代中国自我解救,自我探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改良,是统治阶层在内部对限制阻碍自我发展的制度进行变革,以期能够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进而维护,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稳定的,温和的,不流血的,不触碰其根本利益的方式。

而革命,则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现有制度或统治的一种极端的,流血的,惨烈的方式,这即是狭义上的革命。

换言之,在本质上,改良的目的在于保护统治阶级的根本核心利益,而革命的目的在于对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因此,正是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的不同,才导致了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的争锋相对。

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改良与革命的密不可分。

革命促使改良,而改良又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即是革命的前奏。

中国的改良,历史悠久。

从春秋战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北宋王安石新政,再到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改良,让地处偏隅的秦国成为霸主,为秦始皇雄灭六国定下基础;让原本不堪一击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让文化落后的鲜卑更好的统治中原;让积弱的北宋渐渐强盛;让落日中的大明帝国重新焕发光彩……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改良是有基础的,改良是可取的,改良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近代中国的改良却又是中国改良史上的一朵奇葩。

因为中国近代的改良是在内有革命火焰熊熊燃烧,满清统治摇摇欲坠,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不断侵入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历史。

而这又决定了中国近代改良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中国近代的改良始于洋务运动,衰竭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其后的戊戌变法,立宪新政则更多的是一种表面形式,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

我以为,中国近代的改良,纵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即便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益处是有的,但于大局实乃杯水车薪,难逃最终的灭亡。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康氏及其伙伴代表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朝廷第条找出了第三条的道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变政的道路民族觉醒戊戌变法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意义?政治改革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思想启蒙大力传播西方先进的学说宣传进步批判封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昙花一现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原因?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相对狭窄会基础相对狭窄?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加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的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半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教训半中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1911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同宰割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危机先进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只能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改良与革命
石工九班:巩法成
框架
背景
1
2
改良与革命
3
总结
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何正确的评价革命与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对于革命与改良的得失,必须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

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了历史舞台主角,中国共产党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关键词:革命改革旧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一林则徐、魏源等为主要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正是一位位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位仁人志士的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的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令人讨论的。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

(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

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数革命者的流血牺牲,特别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也就根本谈不上中国今天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四)笼统地特别是不顾客观历史事实主观地宣称“改良比革命好”、“要改良不要革命”,不仅是简单化,而且是历史唯心主义。

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

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

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

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

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

(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

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

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

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

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

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

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

此道路便是革命。

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在清末,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也没成功。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了解到,当时的根本病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适应。

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与生产关系的适应。

他只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调解,但是当时社会,在调和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

所以,只有革命!!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改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

在那个时期,他是很多新的思维渗透到当时的社会当中。

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而革命则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不是全部的,很多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至今还有。

但是革命也是有弊的。

就是在跟命中我国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净化文化,使之没有很好的传承。

以至于中国像在国美的思想根基的混乱。

以至受外来文化腐蚀的程度如此之大,都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其实看待两者的地位作用,都不能太片面的否定全部,或肯定全部。

实事要辩证的看待。

上面握手的观点恐怕不像教科书答的那样,但是这是一个好的思维方式。

你要在书本的基础之上看到一种客观的规律,你就会对历史或政治真的有建树。

其他的作用,什么推翻了封建王朝之类的在书上可以找的我就不一一说了。

历史证明,在旧的中国社会里,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那时的国家从根本上是腐朽的,尤其是在其统治阶级中的腐败最为严重!!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同样不会成功,因为他们都试图保护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这对当时倍受压迫、但已经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人民来讲,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同时,清王朝为其自身考虑,也不会接受其他阶级浸透于他的统治之中;在和平的方式下,洋人们同样不会接受一个“不听话”的统治阶级!所以,那是中国人需要的不是改良,而是革命!!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炮,来反抗、推翻一切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几座大山,历史告诉我们,妥协是没有用的,相信腐朽的清王朝和一心想要把整个中国做为他们众多殖民地之一的列强们是可笑的!所以,真正为我们带来现在美好生活的,正是溶入中国人血脉里的革命精神--------------------------------------------------------------------------------改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而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不像革命那样来得彻底。

革命正好相反在打破旧社会后,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对于中国两种道路都曾作过尝试,从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社会改良,有人会说中国的改良运动不是失败了吗?是的,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改良运动——百日维新是遭到了惨痛的失败,教科书在分析失败原因时,一般都说是康、梁政治上过分幼稚,开始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后来又冒险相信投机分子袁世凯。

我认为这种分析并不正确,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依靠统治者还能依靠谁呢!皇帝无权,不通过暴力怎么夺取呢?应该说康、梁在这两个举措中错误并不大,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选择改良的对象并不是正统的中国统治者,满清在明的废墟上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承继明王朝的中国政权,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政权,这个政权维护的只是殖民阶层(满清贵族)的利益,而他们最大利益的所在就是长期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作为奴仆,这一点是根本利益,不容商讨,慈禧太后不是有一句话吗!“宁予外贼,不予家奴”,很形象的反映了这一点,西方压迫再大,也不过是要分一些战利品,而改良以后则要失去所有,满清会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而袁世凯的叛变,只不过是看清了形势,即使当时兵变侥幸成功,由于改良触动了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改良走不通,就只好革命,而革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辛亥革命,使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

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国,并长期保持繁荣肯定,但革命的风潮摧毁了中国的传统,甚至连文字的承继都被割裂,更严重的是,左倾的革命思想,将中国自绝于国际社会,再次错失了重新撅起的机会。

时过境迁,今天的领导人终于在惨痛教训中醒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