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实验综合应用题集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综合实验试题

高中化学综合实验试题

高中化学综合实验试题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的测定实验目的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定醋酸溶液的浓度。

实验原理酸碱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滴定液中已知浓度的酸或碱与待测溶液中的酸或碱发生中和反应,推断待测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待测醋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

2.使用滴定管将酸性滴定液滴入待测溶液中,同时搅拌瓶内溶液。

3.当溶液颜色由酸性逐渐转变为中性,即达到中和终点时,停止滴定。

4.记录滴定液的用量,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待测醋酸溶液的浓度为10mol/L。

实验二:气体生成与收集实验目的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气体,并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

实验原理化学反应可以产生气体,通过合适的装置和方法可以将气体收集起来,便于研究和分析。

实验步骤1.准备好酸和碱的溶液,并将其放置在两个反应瓶中。

2.将两个反应瓶连接起来,并使用导管将气体收集瓶与反应瓶连接。

3.在气体收集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并将瓶口接闭。

4.缓慢将酸和碱溶液混合,观察气体生成,并记录下来。

5.当气体收集瓶中的水位相对稳定时,说明气体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可以停止反应。

6.计算气体的体积,确定气体的生成量。

实验结果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体积为50ml。

实验三: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电导实验,观察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实验原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能够导电,而非电解质溶液则不能导电。

通过观察电导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电解质。

实验步骤1.准备好电导仪和电极。

2.将电解质溶液倒入电导仪中。

3.连接电导仪和电极,观察仪器读数,并记录下来。

4.清洗仪器和电极,更换下一个溶液,重复上述步骤。

5.通过对比不同溶液的电导实验结果,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电解质。

实验结果溶液A和溶液B都能导电,说明它们都是电解质溶液。

以上是高中化学综合实验的三个试题,分别涉及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测定、气体生成与收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1.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材料:- 稀盐酸溶液 HCl- 稀氢氧化钠溶液 NaOH- 酚酞指示剂实验步骤: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的情况下,一滴一滴地将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直到颜色变化由红色转为粉红色。

3. 记录所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实验结果:- 酸的体积:10 mL- 碱的体积:12 mL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完全的中和反应。

根据化学方程式:HCl + NaOH → NaCl + H2O通过实验可以得知,1 mol HCl需要与1 mol NaOH反应。

因此,根据所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溶液中盐酸的浓度。

2. 双曲线图的绘制实验材料:- 铜电极 Cu- 锌电极 Zn- 铜硫酸溶液 CuSO4- 锌硫酸溶液 ZnSO4实验步骤:1. 在两个杯子中分别倒入适量的铜硫酸溶液和锌硫酸溶液。

2. 将铜电极插入铜硫酸溶液中,将锌电极插入锌硫酸溶液中。

3. 将两个电极通过电解质桥(盐桥或滤纸桥)连接起来,并使两个溶液完全接触。

4. 建立电流计电路并记录电流强度。

实验结果: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双曲线图形。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铜和锌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即铜电极上的Cu2+离子被还原成Cu0金属,而锌电极上的Zn变为Zn2+离子。

这种反应是一种典型的电化学反应,产生了电流。

双曲线图形的变化是由于反应速率的变化不同引起的。

3.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实验材料:- 铜离子溶液 Cu2+- 硝酸溶液 HNO3- 氯化钾溶液 KCl实验步骤:1. 将铜离子溶液、硝酸溶液和氯化钾溶液分别倒入三个试管中。

2. 根据反应类型,写出反应方程式。

3. 配平反应方程式,使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平衡。

实验结果:- 反应方程式:Cu2+ + 2HNO3 + 2KCl → Cu(NO3)2 + 2KCl + H2O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完整配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综合实验题(精华版)

高中化学综合实验题(精华版)

高中化学综合实验题(精华版)一.实验题(共11小题)1.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a一氨基酸X(C x H y O z N p)的分子组成.取1.67g X 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CO2、H20和N2.现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等未画出),请回答有关问题:实验结果:B中浓硫酸增重0.81g,C中碱石灰增重3.52g,F中收集到112mL(标准状况)气体.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7,它是通过测定的(填一种现代化学仪器)试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X的分子式.2.为测定某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进行如下实验:Ⅰ.分子式的确定:(1)将有机物A置于氧气流中充分燃烧,实验测得生成7.2g H2O和13.2g CO2,消耗氧气10.08L(标准状况),则该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是.(2)用质谱仪测定该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得到如图①所示质谱图,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该物质的分子式是.(3)根据价键理论,预测A可能的结构简式:.Ⅱ.结构式的确定:(4)核磁共振氢谱能对有机物分子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给出不同的峰值(信号),根据峰值可以确定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经测定,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②,则A的结构简式为.3.有机物A 是一种纯净的无色黏稠液体,易溶于水.为研究A 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1)称取 A 物质18.0g,升温使其汽化,测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45 倍,(2)A 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3)另取 A 18.0g 与足量的NaHCO3粉末反应,生成0.2molCO2,若与足量钠反应则生成0.2mol H2(4)将此18.0g A 在足量纯O2中充分燃烧,并使其产物依次缓缓通过浓硫酸、碱石灰,发现两者依次增重10.8g 和26.4g.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1)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A 中含有种氢原子.本题涂卡30A.2B.3C.4D.5(3)A 的分子式为:(4)B是A的同分异构体,与A含有相同的官能团,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八元环,试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4.CO、CH4均为常见的可燃性气体.(1)等体积的CO和CH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是.(2)已知在101KPa时,CO的燃烧热为283kJ/mol.相同条件下,若2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1mol CO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6.3倍,C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3)120℃、101KPa下,a mL由CO、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b mLO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温度和压强.①若混合气体与O2恰好完全反应,产生b mLCO2,则混合气体中CH4的体积分数为(保留2位小数).②若燃烧后气体体积缩小了mL,则a与b关系的数学表示式是.5.用沉淀法测定KHCO3和Na2CO3固体混合物的组成,每次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相同浓度的Ba(OH)2溶液,每次实验均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实验记录见表:回答下列问题:(1)样品中K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2)室温下第III组实验所得溶液中的OH﹣物质的量浓度为.6.某实验小组用燃烧分析法测定某有机物中碳和氢等元素的含量,随后又对其进行了性质探究.将已称量的样品置于氧气流中,用氧化铜作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样品全部被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分别测定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实验可能用到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D装置可以重复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按气体流向连接实验装置B→→C→A→D→(用装置编号填写).(2)B装置中制O2时所用的药品是.实验中,开始对C装置加热之前,要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停止加热后,也要再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3)已知取2.3g的样品X进行上述实验,经测定A装置增重2.7g,D装置增重4.4g.试推算出X物质的实验式:.(4)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实验测得:2.3g的X与过量金属钠反应可放出560mL H2(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且已知X分子只含一个官能团.查阅资料后,学生们又进行了性质探究实验:实验一:X在一定条件下可催化氧化最终生成有机物Y;实验二:X与Y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生成有机物Z.则:①写出实验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除去Z中混有的Y所需的试剂和主要仪器是、.(5)若已知室温下2.3g液态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可放出68.35kJ的热量,写出X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7.为测定某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进行如下实验.【分子式的确定】(1)将有机物A置于氧气流中充分燃烧,实验测得:生成5.4gH2O和8.8gCO2,消耗氧气6.72L(标准状况下).则该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2)质谱仪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则该物质的分子式是;(3)根据价键理论,预测A的可能结构并写出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确定】(4)核磁共振氢原子光谱能对有机物分子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给出不同的峰值(信号),根据峰值(信号)可以确定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例如:甲基氯甲基醚(Cl﹣CH2﹣O﹣CH3)有两种氢原子(图1).经测定,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示意图如图2,则A的结构简式为【性质实验】(5)A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可生成B,B可合成包装塑料C,请写出B转化为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6)体育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扭伤时,队医随即用氯乙烷(沸点为12.27℃)对受伤部位进行局部冷冻麻醉.请用B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氯乙烷,要求原子利用率为100%,请写出制备反应方程式:.(7)A可通过粮食在一定条件下制得,由粮食制得的A在一定温度下密闭储存,因为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而变得更醇香.请写出最后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向一定量MgCl2、AlCl3溶液中滴加常用试剂NaOH与盐酸(t时刻之前滴加的试剂a,t时刻之后改滴试剂b),沉淀的物质的量y(mol)与试剂体积x(mL)间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1)AB段所表示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D段所表示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若向B处生成的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a是,b是,且c(a):c(b)=(4)原混合液中,c(Al3+):c(Mg2+):c(Cl﹣)=.9.某有机物A(含苯环)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为测定其组成有如下实验结果:①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A汽化,其质量是同温、同压下氢气质量的76倍;②称取7.6g有机物A,在过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浓H2SO4后体积变为10.64L,浓硫酸增重3.6g.再将余下的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碱石灰的干燥管,气体体积减少至1.68L(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1)确定A的分子式.(2)若A物质遇FeCl3溶液无显色反应,1molA只能与1molNaOH反应,1molA 与足量金属钠反应可生成1molH2,试确定A的结构简式(写一种即可)10.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做了以下实验:先称取13.3g 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4mol/L的盐酸,再根据生成CO2的体积计算出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计算出样品中变质NaOH的质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2)已知20℃时,Na2CO3溶解度为21.7g,NaOH溶解度为108.3g。若要将所称取的样品恰好溶解,最多需要蒸馏水g,溶解样品所需的仪器是。(3)实验测得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关系如图所示:则13.3g 该样品中未变质的NaOH的质量为;NaOH的变质程度为(用质量分数表示);与NaOH反应消耗的盐酸体积为mL。(4)根据“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体积”,并对照上述图象,他们从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并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11.某有机化合物A经李比希法测得其中含碳为72.0%、含氢为6.67%,其余为氧。

高中化学专题训练化学实验综合

高中化学专题训练化学实验综合

化学实验综合1.某学习小组推测SO2能与强氧化剂Cl2反应生成SO2Cl2,为此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SO2Cl2名称是氯化硫酰,常温下是无色液体,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

【讨论】(1)SO2Cl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制取的SO2和Cl2在混合前都必须提纯和干燥。

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________的洗气瓶。

【实验探究】1.实验中制得了干燥纯净的SO2和Cl2。

2.用如图Z14­1所示装置收集满Cl2后,再通入SO2,集气瓶中立即有无色液体产生,充分反应后,将无色液体和剩余气体分离,分别对无色液体和剩余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图Z14­ 1Ⅰ.探究反应产物向所得无色液体中加入水,立即产生白雾,振荡,静置,得无色溶液。

经检验:该无色溶液中的阴离子(除OH-外)只有SO2-4、Cl-,则证明无色液体为SO2Cl2。

(3)SO2Cl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探究反应进行的程度(4)用NaOH溶液吸收分离出的气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加入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证明SO2与Cl2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阐述证明SO2与Cl2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疑】有同学提出:选修4教材习题中介绍SOCl2(亚硫酰氯)常温下是无色液体,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也会产生白雾,SO2与Cl2反应若还能生成SOCl2则无法证明生成的是SO2Cl2。

2020年高考化学重点题型练习实验综合题含解析

2020年高考化学重点题型练习实验综合题含解析

实验综合题1.探究Na 2O2与水的反应,实验如图:(已知:H2O2 H+ + HO2-、HO2- H+ + O2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①、⑤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 ①、④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C. ②、⑤中KMnO4与MnO2的作用不同,产生气体的量也不同D. 通过③能比较酸性:HCl>H2O2【答案】D【分析】根据实验探究可以看出,试管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氧气,试管②中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产生气体,溶液褪色,则体现了过氧化氢的还原性;试管③中过氧化氢与氯化钡发复分解反应生成过氧化钡沉淀与稀盐酸,试管④中过氧化钡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与硫酸钡沉淀,试管⑤中探究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试管①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氢氧化钠与氧气,试管⑤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因此产生的气体均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项正确;B. ①中的反应机理可以认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与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发生的反应为复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④中过氧化钡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与硫酸钡沉淀,过氧化氢分解产生了氧气,因此两个试管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B项正确;C. ②中KMnO4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KMnO4体现氧化性,而⑤中MnO2则起催化作用,两个试管中产生氧气的量均由过氧化氢的量决定,因溶液是等分的,但②中过氧化氢全部被氧化⑤中的过氧化氢发生歧化反应,所以产生气体的量不相同,C项正确;D.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属于二元弱酸,而盐酸属于一元强酸。

试管③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钡沉淀,不是可溶性的盐溶液,则不能证明盐酸与过氧化氢的酸性强弱,D项错误。

2.三氯化硼(BCl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实验室制备BCl3的原理B2O3+3C+3Cl2 =2BCl3+3CO,某实验小组利用干燥的氯气和下列装置(装置可重复使用)制备BCl3并验证反应中有CO生成。

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09 化学实验综合题专项训练新原卷版)

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09 化学实验综合题专项训练新原卷版)

专题09 化学实验综合题专项训练SO的性质,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2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

(2)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SO具有_______性;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实验过程中,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该现象说明2为_______。

SO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

(4)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22.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1)盛装浓硫酸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3)上述实验体现SO2的性质有漂白性、氧化性和___________;(4)若将装置D中的氯水换为酸性KMnO4溶液,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装置A中反应说明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b.为确认装置A中CuSO4生成,向A中加水,观察溶液的颜色c.装置C中无明显现象d.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SO2尾气,防止污染环境3.为了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选用下图所示仪器(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

(1)如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字母):A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B。

___________(2)确认CO2存在时,乙、丙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3)丁中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甲、乙两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制备SO2并探究其性质(夹持装置已略去)I.甲组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化学】高考化学实验专题综合试题

【化学】高考化学实验专题综合试题

【化学】高考化学实验专题综合试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高考化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高考化学实验部分,以下是一套综合试题,涵盖了常见的实验知识和技能。

一、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50 分)1、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是()A 烧杯B 蒸发皿C 烧瓶D 量筒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将药品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B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C 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 时,将试纸浸入溶液中D 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 长颈漏斗B 集气瓶C 酒精灯D 导管5、下列气体中,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A 氨气B 二氧化硫C 氧气D 二氧化碳6、鉴别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A 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B 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C 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D 分别闻气体的气味7、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点燃C 区分氯化钠和硝酸铵——加水溶解,测温度D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加稀盐酸8、下列有关实验安全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B 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C 实验时,万一酒精灯被打翻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布盖灭D 所有实验剩余的药品都应放回原试剂瓶9、下列关于实验误差的分析,正确的是()A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会使称量结果偏大B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C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红磷量不足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D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烧杯内有水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10、下列实验操作和对应的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盐酸能除锈|二、填空题(每空 3 分,共 30 分)1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其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操作习题集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操作习题集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操作习题集一、酸碱中和实验操作题1.1 题目: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实验步骤:1. 取一定体积的酸和一定体积的碱溶液,各自记录初始体积。

2. 将酸和碱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3. 将烧杯放在白色瓷板上,用滴定管滴加酸碱指示剂。

4. 用滴定管滴加氧化苏丹指示剂,当颜色变为橙色时停滴。

5. 记录滴定过程中酸和碱溶液的体积变化。

实验要求:1. 计算酸和碱溶液的浓度,并填写实验报告。

2. 分析数据,计算反应的摩尔比例和配比。

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操作题2.1 题目:观察金属氧化反应实验步骤:1. 准备一段钝的铁丝和一些粗砂纸。

2. 将铁丝用砂纸清洁干净,去除表面的锈蚀物。

3. 将铁丝放在烧杯里,加热。

4. 观察铁丝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1.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金属氧化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类型。

2. 回答观察结果的原因,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三、电解实验操作题3.1 题目:观察电解铜(II)硫酸溶液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电解槽和两个电极(分别为碳条和铜条)。

2. 将铜(II)硫酸溶液倒入电解槽中。

3. 将铜条连接到电源的正极,碳条连接到电源的负极。

4. 随着电流通入,观察电解槽内的变化。

实验要求:1. 描述电解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2. 解释电解过程中铜离子的还原和氧化反应。

四、水的分解实验操作题4.1 题目:观察水的电解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电解槽和两个电极(分别为铂电极和铝电极)。

2. 将蒸馏水倒入电解槽中。

3. 将铂电极连接到电源的正极,铝电极连接到电源的负极。

4. 随着电流通入,观察电解槽内的变化。

1. 描述电解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2. 解释水的分解反应过程以及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原理。

以上是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操作习题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祝你学业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综合应用训练试题1、为了探究硫酸铜对硫酸与锌反应速率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实验,测量在不同试剂用量的反应条件下获得相同量气体所用的时间。

(1)请完成下表(填写表格中的空白处)(假设溶液混合时体积变化忽略不计)(2)实验③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的锌粒表面呈________色。

(3)实验表明②号实验最快,③号实验最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探究】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用铜粉(含铁粉5%以上)制取胆矾(CuSO 4·5H 2O)并检验其纯度,限选试剂:3 mol ·L -1H 2SO 4溶液、浓硝酸、3%H 2O 2溶液、0.2 mol ·L -1NaOH 溶液、20%KSCN 溶液、BaCl 2溶液。

有关物质溶解度如下表(单位g/100 g H 2O):(1) 完成制取胆矾的实验方案。

(2)完成步骤1后,检验铜粉中的铁是否除尽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胆矾中含有少量Cu(NO 3)2·3H 2O ,测定其中CuSO 4·5H 2O 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称量胆矾样品的质量为m 1,加水溶解,滴加足量BaCl 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烘干、冷却,称得其质量为m 2。

样品中CuSO 4·5H 2O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列出算式)。

2、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

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装置实验序号试管中的药品现象实验Ⅰ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有银镜实验Ⅱ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浓氨水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a.Ag(NH3)+2+2H2O Ag++2NH3·H2Ob.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________。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②产生Ag2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还原Ag2O。

实验及现象:向AgNO3溶液中加入________,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

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现象:出现银镜。

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2OH生成。

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Ag(NH3)2OH 也参与了NH3还原Ag2O的反应。

进行如下实验:①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HNO 3清洗试管壁上的Ag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Fe(NO 3)2等硝酸盐热分解的产物和产物的性质,某化学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性学习: [查阅资料]金属活泼性不同,其硝酸盐分解的产物也不同。

(1)K →Na 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亚硝酸盐和氧气;(2)Mg →Cu 等较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NO 2和O 2; (3)Hg 以后不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金属、NO 2和O 2。

2KNO 3=====△2KNO 2+O 2↑ 2Cu(NO 3)2=====△2CuO +4NO 2↑+O 2↑ 2AgNO 3=====△2Ag +2NO 2↑+O 2↑ [实验一]探究Fe(NO 3)2热分解固体产物中Fe 的价态。

该小组的甲同学将分解后的固体产物溶于足量的稀H 2SO 4中得到相应两份溶液,并进行以下探究实验。

[提出猜想]猜想一:Fe 元素只显+2价; 猜想二:Fe 元素只显________价;猜想三:Fe 元素________。

[实验操作]实验①向一份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实验②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入酸性KMnO 4溶液。

[实验现象]实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则Fe(NO 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Fe(NO 3)2热分解气体产物的性质。

该小组的乙、丙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收集时操作恰当,几乎没有空气)实验步骤:①连接仪器;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取一定质量的Fe(NO 3)2装于大试管中,并重新连接好仪器;④加热;⑤……(1)乙同学使用A 装置收集气体,恰好收集到27 mL 红棕色气体,要从水槽中取出量筒,乙同学的正确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用带火星木条检验量筒内的气体时,发现木条燃烧,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气体中只有NO 2 b .气体是O 2、NO 2的混合物 c .支持燃烧的气体只有O 2d .NO 2支持燃烧(3)丙同学取等质量的Fe(NO 3)2进行实验,且使用B 装置收集气体,可收集到________mL 气体。

[实验三]探究固体混合物的成分。

丁同学将KNO 3、Cu(NO 3)2、Fe(NO 3)2的混合粉末充分加热后用排水法未收集到任何气体,则KNO 3、Cu(NO 3)2、Fe(NO 3)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A .1∶2∶2B .2∶1∶3C .1∶2∶3D .3∶8∶64、为了探究AgNO 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AgNO 3的氧化性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 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

为检验溶液中Fe 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Ag +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可选用的试剂:KSCN 溶液、K 3[Fe(CN)6]溶液、氯水。

(1)请完成下表:操作现象结论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振荡①______ 存在Fe3+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②________,振荡③______ 存在Fe2+[实验结论]Fe的氧化产物为Fe和Fe。

Ⅱ.AgNO3的热稳定性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当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Ag2O和粉末状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操作现象a 加入足量氨水,振荡黑色固体不溶解b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黑色固体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________(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到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________。

5、目前流行的关于生命起源假设的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古洋底的热液环境,这种环境系统中普遍存在铁硫簇结构,如Fe2S2、Fe4S4、Fe8S7等,这些铁硫簇结构参与了生命起源的相关反应。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某铁硫簇结构的组成时,设计了下列实验。

【实验Ⅰ】确定硫的质量:按图连接装置,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硬质玻璃管A中放入1.0 g铁硫簇结构(含有部分不反应的杂质),在试管B中加入50 mL 0.10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在试管C中加入品红溶液。

通入空气并加热,发现固体逐渐转变为红棕色。

待固体完全转化后,将B中溶液转移至250 mL容量瓶,洗涤试管B后定容。

取25.00 mL该溶液用0.01 mol·L-1的草酸(H2C2O4)溶液滴定剩余的KMnO4。

记录数据如下:相关反应:①2MnO4+2H2O+5SO2===2Mn+5SO4+4H②2MnO-4+6H++5H2C2O4===2Mn2++10CO2↑+8H2O【实验Ⅱ】确定铁的质量:将实验Ⅰ硬质玻璃管A中的残留固体加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过滤后取滤渣,经充分灼烧得0.6 g固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撤去C装置对实验没有影响,你的看法是________(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Ⅰ和实验Ⅱ中的数据可确定该铁硫簇结构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滴定过程中,细心的小明发现该KMnO4溶液颜色褪去的速率较平常滴定时要快得多。

为研究速率加快的原因,小明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4)分析上述数据,滴定过程中反应速率较快的一种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