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本体知识考试考纲
教师资格考试提纲

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大纲及复习知识要点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教学及复习要求的层次:[识记]是指学员通过学习能知道名词、概念、原理的基本内容,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包括必要的记忆,即能回答“是什么”。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为全面的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把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和联系,即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单一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的一般问题,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综合应用]在“领会”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多项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的较复杂的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案,即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二、本课程学习教材:《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合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本课程命题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应根据大纲的规定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的难易程度合理。
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40%,较难占25%,难占15%。
注意:试题的难易和能力层次要求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四、本课程重点内容结构1.重点内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章。
2.不考内容无第二部分各章的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识记: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202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如下:一、考试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 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 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 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 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 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1.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 中学课程3. 中学教学4. 中学生学习心理5. 中学生发展心理6. 中学生心理辅导7. 中学德育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考试时间:120分钟。
3. 试卷分数:满分150分。
4.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
四、考试内容举例(请注意,此处仅为举例,并非实际考题)1. 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是()。
A. 学习动机B. 学习策略C. 技能形成D. 知识获取2. 简答题: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 辨析题:有人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而技能则是符合操作程序的有效方法,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请分析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
4. 论述题:论述德育过程中如何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5. 材料分析题:根据以下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五、考试样卷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最近遇到了一些问题。
他在学习上感到很吃力,特别是数学和英语两门科目。
他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做作业,但成绩仍然不理想。
小明感到很沮丧,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考察教师对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根据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的考试大纲,提供一份复习提纲,供考生参考。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目标1. 教育的定义及基本特征2. 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3. 教育目标的种类及特点4. 教育目标的制定与评价方法5. 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目标的影响二、教育过程与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则2. 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4. 教学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5. 教学评价与反馈的方法与技巧三、教育心理学基础1.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2. 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3. 学习动机与学习动力的培养4. 学习困难与学习策略5.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四、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改革1. 学生行为管理与纪律规范2. 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3. 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与措施4. 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教师角色与要求5. 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与反思五、教育法律法规基础1. 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及作用2. 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与要求3. 教育法律法规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 教育法律法规的违法与处理5. 优化教育法律法规环境的建议六、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1. 教育伦理概念与基本原则2. 教师职业道德概念与特点3. 教师职业道德的义务与责任4. 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与维护5. 面对伦理与道德困境的处理策略以上仅为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一个简单概括,考生可以根据这个提纲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考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情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同时,考生应该注重多方面的学习资源整合,如教育相关的书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教育机构的研究成果等,以便全面了解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此外,平时积累和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将书籍中的重点知识点、实践经验、案例分析等记录下来,便于复习时再次温习和回顾。
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

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一、考试科目及内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包括四部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教学实践。
考试内容涉及中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家庭教育等。
二、复习要点1、教育学部分: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了解教育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论。
2、心理学部分: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习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与性格等方面的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教学。
3、教育法律法规部分: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法规,了解教育法律制度,熟悉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4、教育教学实践部分:掌握课程与教学理论,熟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掌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实践技能。
三、复习方法1、系统复习: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各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点突破: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加强自身薄弱环节的练习。
3、练习巩固: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模拟测试:进行模拟测试,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四、应试技巧1、注意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考察点,避免答非所问。
2、理清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先列出框架,再逐步展开。
3、简明扼要:答题时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啰嗦冗长。
4、灵活运用:遇到问题时,要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五、注意事项1、复习资料:选择权威的复习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复习时间。
3、坚持不懈:坚持持续的复习,避免临时抱佛脚,影响复习效果。
4、信心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
总之,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需要考生全面掌握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保持良好的信心和心态,为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2024年教资考纲

2024年教资考纲
引言概述:
2024年教资考纲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探讨2024年教资考纲的具体内容与变化,以期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正文内容:
1. 教育理论与教育法律法规
1.1 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1.2 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教育理论与教育法律法规的关系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 教育心理学与学科教育心理学
2.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2 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3 教育心理学与学科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3. 教育学科基础知识
3.1 教育学科的分类与特点
3.2 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3.3 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法
4. 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
4.1 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4.2 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3 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的关系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5. 教育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5.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5.2 现代教育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5.3 教育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结:
综上所述,2024年教资考纲涵盖了教育理论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与学科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科基础知识、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以及教育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等五个大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些内容,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准备,考生将更好地应对2024年教资考试的挑战,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任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大纲word精品文档5页

附件4新任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教育学(一)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二)教育的本质、起源和发展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起源3.教育的发展4.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态(三)教育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教育与人的发展(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2.我国教育目的(五)教师与学生1.教师2.学生3.师生关系第 1 页(六)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1.班主任工作2.班级管理(七)课程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2.课程理论流派3.课程的文本形式4.课程编制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与教学过程1.教学的概念2.教学意义与任务3.主要教学理论流派4.教学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九)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2.教学方法(十)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基本环节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基本环节(十一)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第 2 页1.教学模式2.教学评价(十二)德育1.德育的概述2.德育过程及规律3.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二、普通心理与教育心理(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及其任务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与程序(二)人的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的实质与特点2.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影响因素(三)学习理论1.学习的概述2.学习的类型3.学习的基本理论(四)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概述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 3 页3.知识学习的策略(五)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1.智力与创新力的概述2.问题解决3.创造力的培养(六)技能的学习1.技能的概述2.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3.动作技能的学习(七)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概述2.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3.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八)品德心理1.品德心理概述2.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3.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九)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2.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干预三、教师职业道德第 4 页(一)道德与职业道德1.道德的内涵2.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二)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点与作用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3.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5.教师职业道德培养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四、教育政策法规1.依法治教的概述、基本原则2.教育法的基本理论3.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4.教师的权利与义务5.教育法律责任6.教育法律救济第 5 页。
2024教资考纲

2024教资考纲一、教育知识与能力本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的掌握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内容涵盖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
要求应试者能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学科知识与教学本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所任教学科的掌握程度,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等。
要求应试者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应试者能够分析教育案例,指出其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应试者应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四、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本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实践。
要求应试者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能够在教学中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本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和掌握。
要求应试者熟悉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当前的教育政策,能够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六、教育教学评价与反馈本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应试者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同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本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要求应试者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组织有效的班级活动和课外拓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同时,应试者应具备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主要考查作为一个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基本素养, 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主任工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 是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2、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二、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2、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与社会文化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与社会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4、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功能;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2、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1、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3、素质教育的实质;4、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五、教师和学生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3、当代学生的特点;二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3、教师的职业素养;4、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阶段和途径;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2、师生关系的构成;3、师生关系的模式;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六、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2、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三义务教育四终身教育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一教育途径概述1、教育途径的定义;2、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二学校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三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八、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教育研究概述二中小学常用教育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2、专家教师的特点;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一学生的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2、认知能力差异;3、认知结构的差异;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二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概念;2、性格的个别差异;3、性格差异的鉴定;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2、特殊儿童的类型;3、特殊儿童的教育;四、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述1、学习的定义;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3、学习的分类;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论;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2、现代认知学习观;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五、广义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二智慧技能的学习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三认知策略的学习1、认知策略的性质;2、认知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4、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六、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性质1、动作技能的含义;2、动作技能的分类;3、熟练操作的特征;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3、动作技能的保持;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2、练习;3、反馈;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态度的含义;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4、巩固态度的方法;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1、价值观概述;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八、问题解决与迁移一问题解决1、问题及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问题解决的策略;5、问题解决与创造;二为迁移而教1、学习迁移的概述;2、传统学习迁移理论;3、当代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九、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动机与学习动机;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4、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论;2、需要层次说;3、自我效能感理论;4、成就动机理论;5、成败归因理论;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内部条件;2、外部条件;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十、学习测评一学习测评概述1、基本概念;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十一、教师心理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二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第三部分教育政策与法规一、教育法基本理论一教育法概述1、教育法的含义;2、教育法的特点: 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 教育法区别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3、教育法的功能: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二教育法律关系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 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三教育法的渊源1、宪法: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 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主性教育法规;6、教育行政规章;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一教育法的制定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 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 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教育法律的通过;教育法律的公布;二教育法的实施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3、教育法的遵守;4、教育法的适用;5、教育法的效力:教育法的时间效力;教育法的空间效力; 教育法对人的效力;三教育法的监督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损害行为违法教育法律;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14二教育法律救济1、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 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行政渠道; 司法渠道; 仲裁渠道; 调解渠道;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4、教育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教育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5、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教育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教育行政诉讼的管辖;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四、学校、教师和学生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教师制度; 教师违法与预防;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4、学校安全教育;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一教育政策概述1、教育政策的涵义: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与相关概念; 教育政策的功能;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二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1、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议题的认定;教育政策的制定;152、教育政策的执行: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 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地位;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特征;3、教育政策评估:概念;功能;4、教育政策监控:涵义;功能;六、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建设一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建设回顾二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法规解读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1、德育是什么;2、德育的意义;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二、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1、德育过程的概念;2、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三、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一德育原则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172、疏导性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二德育途径1、各科教学;2、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3、少先队教育;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5、心理咨询;三德育方法1、说服法;2、陶冶法;3、榜样法;4、锻炼法;5、奖惩法;四、师德与师德规范一师德的内涵1、师德是什么;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二师德规范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18五、师德教育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 2008 年 9月 1 日颁布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论基础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2、课程类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4、课程理论流派;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课程目标的内涵;2、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课程设计1、课程内容的选择;2、课程组织;3、课程设计模式;五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的内涵;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二、教学论基础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2、教学的基本任务;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教学原则及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2、教学方法及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2、教学过程的本质;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5、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四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2、个别教学;3、分组教学;五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3、教学评价的类型;4、教学评价的原则;六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的内涵;2、常见的教学模式;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1、导入技能;2、提问技能;3、讲授技能;4、板书技能;5、结课技能;6、“三笔字冶技能;二说课1、说课的类型;2、说课内容;三教学智慧1、什么是教学智慧;2、教学智慧的本质属性和特征;3、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第六部分班主任工作常识一、班主任工作概述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三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了解学生四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1、源于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2、源于生命互动性的关怀;3、源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二、班主任的角色与角色冲突一班主任的角色期待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5、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二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1、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 导致班主任角色的冲突;2、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的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 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3、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 导致角色冲突;三班主任的角色适应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要求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集体教育原则;4、民主公正原则;5、严慈相济原则;6、以身作则的原则;二班主任的素质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对孩子炽热的爱;4、较强的组织能力;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6、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7、交往与合作能力;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一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说理教育法;2、奖励法;3、榜样示范法;4、角色模拟法;5、暗示法;6、契约法;24二班主任工作的艺术1、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2、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特点;3、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成基础;五、班级组织的管理与建设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三班级日常管理1、个别教育;2、建立学生档案;3、操行评定;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四班级文化建设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2、班级组织文化建设;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五班级危机管理1、危机预设;2、危机防范;3、危机确认;4、危机控制;5、危机善后;六、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班级活动内涵二班级活动的类型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1、生命化原则;2、民主化原则;3、个性化原则;4、开放化原则;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七、课外活动价值的开发一课外活动的内涵与特点二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三课外活动的构建附:1、班主任工作条例教育部 2008 年 9 月 1 日颁布2、“学会宽容冶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第七部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一、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一教育技术内涵:技术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二教育技术发展1、视觉教学;2、视听教学;3、视听传播;4、教育技术;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2、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二、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一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二教学媒体1、媒体与教学媒体;2、教学媒体的类型;3、教学媒体的发展;4、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 ;三、教学资源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二网络教学资源1、网络教学资源获取;2、社会性软件教育应用 Blog、Wiki、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形态1、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4、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三信息化教学环境1、多媒体教室;2、多媒体网络教室;四信息化教学设计1、信息化教学的特点;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Webquest;第八部分时事政治一、国内和国际大事记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3 月一国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二国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三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二、国内外重大政治大事件 2013 年 4 月至 2014年 3 月附录 : 必读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8、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9、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语文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一、中外文学一古代文学部分1. 重点背诵篇目;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 ;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王安石北陂杏花、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题西林壁、黄庭坚登快阁、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声声慢寻寻觅觅、陆游书愤诉衷情当年万里、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文天祥过零丁洋 ;元明清部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王冕墨梅、于谦石灰吟、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 ;2. 要求阅读并掌握的主要作家作品;诗经的艺术特点;左传的叙事特点; 论语、孟子的说理性;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楚辞的基本特点; 离骚的艺术成就;司马迁史记文学成就; 汉乐府的特点;“古诗十九首冶的主要内容;曹植的诗歌创作成就; 建安七子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散文的艺术特征;南北朝民歌的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王勃的滕王阁序 ;陈子昂对文风的革新;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的独特风格;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杜甫诗歌的社会性和艺术风格; 韩愈、李贺诗歌的创新性; 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写实手法; 杜牧诗的历史感和华美风格;李商隐无题诗的多义性及艺术特点; 贾岛诗的炼字炼句特点; 柳永词的婉约风格;欧阳修散文的特点;王安石咏史诗的主要特点;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及散文风格的多样性;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主要作家的创作风格;李清照词的独特性;陆游诗的爱国主题;范成大田园诗的新成就;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文天祥诗的特点;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成就; 王实甫西厢记的社会影响; 马致远汉宫秋的特点;元代散曲的成就;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突出成就; 三国演义的历史内容与艺术成就;汤显祖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寓意; 金瓶梅的艺术创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的内涵; 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曹雪芹红楼梦的伟大成就;二现当代文学部分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 阿 Q 正传中阿Q 的形象以及创作特色;郭沫若女神的划时代精神的意义;徐志摩诗歌形式美的特色;闻一多死水的寓言性及新格律诗的理论; 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创作特色;巴金的家人物性格塑造, 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老舍骆驼祥子、茶馆浓郁的北平地方色彩; 曹禺雷雨的艺术成就;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浓郁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 戴望舒雨巷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感;茅盾的小说成就; 沈从文小说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孙犁小说的艺术成就; 钱钟书围成的艺术特色;谌容人到中年的形象塑造及意义;蒋子龙、高晓声、陆文夫的小说的现实性;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张贤亮创作的特色;贾平凹小说的成就; 莫言小说的特色; 余华、苏童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刘恒、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 ; 铁凝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女性主义写作;阿城棋王 ,韩少功爸爸爸的艺术探索;以舒婷、海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等;三外国文学部分古希腊神话的特点;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特点;但丁神曲中新旧思想的矛盾;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形象及反映现实的意义;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的思想与艺术;莫里哀伪君子的艺术特色;歌德浮士德的形象与思想意义;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风格;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 狄更斯双城记的人道主义思想;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及“多余人冶形象系列;果戈理死魂灵对农奴制的揭露;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 战争与和平、复活的艺术成就,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英雄冶主题; 海明威老人与海及“硬汉冶精神及创作风格;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悲剧的意义;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异化主题; 艾略特荒野所表现的荒原意识;泰戈尔诗歌创作的特色;川端康成伊豆舞女、雪国的艺术特色等;四文学理论部分1. 正确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主要概念;包括:文学、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冶、文学创作、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灵感、艺术真实、艺术形式、文学典型、审美意象、意境、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情景交融、文学风格、文学批评、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大众文学、共鸣、“双百冶方针等;2. 理解和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文学的双重性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文学创作、文学话语的独特性; 理智和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艺术形式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文学叙事与抒情的主要区别; 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文学批评的作用;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等;3. 理解与运用;能运用所学文学理论解释文学现象, 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创作活动与欣赏活动, 解读具体作家作品;五儿童文学部分1.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基本功能;儿歌、儿童诗的异同;童话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征;寓言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征; 儿童小说与儿童故事的异同; 儿童散文的艺术特征;儿童科学文艺的发展与艺术特征; 儿童戏剧的特点; 儿童影视的舞台呈现特点及基本类型;儿童欣赏方式的特殊性;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意义与标准;中外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的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闸北区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本体知识考试纲要
一、考试性质
为进一步提高闸北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根据《闸北区“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与干部培训》的教师培训课程规划,“十二五”期间将组织区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学科本体知识全员培训。
教师学科本体知识培训采取以考促训、考训结合的形式,以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自我研修为主。
区域考试是对教师本体知识自我研修结果进行检测。
考试结果分合格、不合格。
合格教师获得“十二五”期间教师职务培训的3个学分。
二、考试内容
(一)本体知识
1、拼音、汉字
(1)识记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2)了解汉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掌握常用汉字笔画、笔顺、结构。
(4)能辨析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等。
2、词汇
(1)了解实词与虚词。
(2)能辨析词义间的差别。
(3)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4)了解词组:偏正词组、联合词组、主谓词组、动(述)宾词组、后(动)补词组、连动词组、兼语词组、同位词组、方位词组。
(5)掌握叠词的几种基本形式。
(6)了解成语、谚语、歇后语的特点。
3、句子
(1)了解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掌握句子类型: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3)掌握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
4、段落
掌握几种常见的段落结构:概括与具体、承接、并列、转折、因果等。
5、篇章
(1)了解不同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特点。
(2)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时间推移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事物的几个方面等。
(3)能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表达作用;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4)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6、汉语修辞
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反复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7、逻辑知识
(1)知道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特征及种类。
(2)知道三段论的定义与组成。
(3)知道归纳法的特征。
(4)知道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8、文学知识
(1)能分析教材中的诗歌、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剧本等。
(2)了解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3)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作出分析。
9、写作知识
(1)了解写作中的过渡和照应;详写和略写;开头和结尾等。
(2)了解写作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的方法。
(3)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会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4)能正确运用逗号、顿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2种标点符号。
10、古代汉语
(1)能熟背教材中的古诗词,能正确解释诗句,能分析作品特点。
(2)掌握教材中的文言文,能理解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
并能翻译成现代文。
(二)课程与教学
1、课程理念
(1)知道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理念。
(2)明确课程目标设置的三个维度。
2、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
(1)了解分年段课程目标,正确把握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在不同年段的要求。
(2)能根据不同年段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探求。
(3)能指导学生学好汉语拼音,有效开展识字教学,注意识字与阅读的结合。
(4)能根据精读和略读课文的不同教学要求,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5)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默读、背诵等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三种复述课文的方法: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想象复述、改变人称复述、变换顺序复述)。
(6)能根据年段要求指导学生写话、写段和写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质量。
(7)能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三、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简述)题、教材教法分析题等。
2.内容比例:学科本体知识占40﹪,课程与教学占60﹪。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试卷分值:100分。
五、参考书目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现代汉语》《形式逻辑》《写作知识》分别选读一本
备注:掌握以上教材中最基本的相关内容,凡教材中各编写者有争议的部分,不作考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