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合集下载

杨振宁

杨振宁

杨振宁中文名:杨振宁国籍:美国出生地:安徽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成就: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目录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杨振宁与翁帆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获奖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情感婚姻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和翁帆(20张)编辑本段子女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杨光诺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目前,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杨振宁风采(19张)编辑本段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扬振宁简介

扬振宁简介

03
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
• 博士论文导师是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杨振宁的科研成就与贡献

1957年发表宇称非守恒理论
• 与李政道(Tsung-Dao Lee)共同提出
• 解释了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非守恒现象
• 为二人赢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03
杨振宁的科学观与人文素养
杨振宁的科学观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强调科学精神
• 认为科学追求的是真理,而非功利
• 倡导科学家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倡导创新思维
• 强调科学家要敢于挑战权威,提出新的观点
• 认为科学研究要不断拓展新领域,开拓新思路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 他的科学观对广大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李-杨理论
• 解释了弱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宇称非守恒现象
⌛️
1970年代关注粒子物理
• 与贝尔(Leon Cooper)等人合作研究超流现象
• 对规范场论在粒子物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杨振宁在规范场论与凝聚态物理领域的贡献
01
1964年发表规范场论
• 与韦伊(Claude Watson Mills)合作

• 2002年,杨振宁发起
并成立了邵逸夫奖
•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数
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
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1964年发表规范场论
• 与规范场论的提出者韦伊(Claude Watson Mills)合作

选修杨振宁ppt课件

选修杨振宁ppt课件

05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影响
学术生涯的回顾
01
学术生涯的起点
杨先生在西南联大本科阶段学习物理学,随后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02
重要的学术贡献
杨先生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包括宇称不守恒定律和BCS理论等。
03
学术荣誉与地位
杨先生获得了多个国际学术奖项,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公认为20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为科学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02
杨振宁的科学理论
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早期的研究领域,他通过研究粒 子在热平衡状态下的分布和运动,发展了量子统计 力学的理论框架。
杨振宁提出了著名的“杨-Baxter方程”,该方程描 述了粒子在有限温度下的相互作用,为理解物质的 热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杨振宁还研究了相变现象,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相变 理论,如“杨-米尔斯场理论”,为理解物质的相变 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粒子物理学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粒子的分类 和性质方面。
他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 ,该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具有 重要意义,为理解基本粒子的 对称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依据。
03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
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
弱相互作用理论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理论在粒子 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弱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米尔斯场理论
杨-米尔斯场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它为描述强相互 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粒子物理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选修杨振宁ppt课件

CONTENCT理论 •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 •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 •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影响

杨振宁

杨振宁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原籍中国,汉族,安徽省肥西县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汉族人;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教授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事迹200字左右

杨振宁事迹200字左右

《杨振宁事迹》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杨振宁爷爷的故事。

杨振宁爷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特别喜欢学习。

杨爷爷在学习上可努力啦!他总是认真地看书,思考问题。

后来,他去了很远的地方读书,学习了好多好多厉害的知识。

杨爷爷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让全世界的人都很佩服。

比如说,他提出的一些理论,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了。

有一次,杨爷爷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在实验室里待了好长时间,不停地做实验,计算数据。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

杨爷爷还特别关心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

他经常回来给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们讲课,分享他的经验和知识。

小朋友们,杨振宁爷爷是不是很厉害呀?《杨振宁事迹》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杨振宁爷爷的故事。

杨振宁爷爷一直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他小时候就喜欢问为什么,总是想把事情弄明白。

长大以后,杨爷爷去了国外学习。

在那里,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看很多很多的书。

杨爷爷的研究可不简单。

有一回,为了证明一个科学猜想,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做了好多好多的实验,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他们一直坚持,最后终于成功啦。

杨爷爷还很爱我们的祖国。

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来,帮助我们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杨振宁爷爷学习哦。

《杨振宁事迹》小朋友们,让我再给你们讲讲杨振宁爷爷。

杨振宁爷爷是个很有毅力的人。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不会放弃。

杨爷爷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挑战。

有时候实验结果不理想,他就重新再来,一遍又一遍,直到找到答案。

记得有一次,他的研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都觉得没办法解决了。

但是杨爷爷不相信,他每天都在想办法,最后终于成功突破了。

杨爷爷对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特别关心。

他经常鼓励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小朋友们,杨振宁爷爷是不是很棒呀?。

杨振宁物理学家的卓越成就

杨振宁物理学家的卓越成就

杨振宁物理学家的卓越成就杨振宁,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成就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佩与称赞。

本文将从杨振宁的科研成就、学术影响以及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卓越成就。

一、杨振宁的科研成就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声望,他的科研成果对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和理论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他最为著名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杨—米尔斯场论”,这一理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与李政道的合作,提出了针对弱相互作用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从而揭示了物质基本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关键性质。

此外,杨振宁还在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相对论性量子力学”,该理论对描述高速运动物体的行为更为精确。

他的“反常磁矩”理论研究,解决了多电子原子的基态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杨振宁的学术影响杨振宁的学术影响力不仅表现在他的科研成果上,还体现在他对后辈学者的影响与培养上。

他是一位杰出的导师,在他的指导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导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的思考。

同时,杨振宁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

他经常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与其他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探讨与交流。

他的学术洞察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他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要人物,也加强了国际间学术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三、杨振宁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杨振宁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和突破。

他的工作不仅在理论上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而且对实验验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振宁在科学研究中始终倡导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强调理论的可验证性,这为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工作对于现代量子场论、弦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物理学研究朝着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杨振宁,中国现代物理学家、华裔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取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极其丰富多彩,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他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中国南京一个学术世家。

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可谓独特而卓越。

194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前往西南联大学习,并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

之后,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这为杨振宁后来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即物理学中的左右对称破缺。

这个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巨大轰动,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之一。

1957年,他们的发现被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发表,并在195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成就不仅证实了物理学中的一项基本规律,也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在取得国际声誉之后,杨振宁回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科学界的建设性工作。

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并亲自指导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

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在物理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理论研究,还包括推动实验科学、培养人才和加强科学国际交流等方面。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振宁也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在这段时期,他被迫停止科研工作,甚至受到了批斗。

然而,他始终保持了对学术的热忱和坚持,并于1972年重返美国,再度开展科学研究。

他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职,并在那里继续深化研究。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和学术贡献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哲学学会和俄罗斯科学院等多个国际顶级学术机构的院士,也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

除了学术成就之外,杨振宁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担任重要职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他担任过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致力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杨振宁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华裔物理学家,是中美两国两院院士,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致力于推广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他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一、杨振宁的生平杨振宁是1922年出生于中国南京,他父亲是一位著名数学家。

在读完初中之后,杨振宁就前往北京大学学习,并在1941年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一直留校任教。

1945年,他成为了费曼的博士研究生,一年后,他完成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生涯,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杨振宁的成就1、重要发现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镜像对称的概念,并在1956年发表论文,证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这项发现对物理学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引发了研究宇称不守恒的强相互作用领域,对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成为中美两院院士杨振宁在多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出色的成就,在其贡献中,他不仅致力于基础理论物理的研究,还推动了人类认识基本宇宙现象的进展。

这一贡献在世界物理学层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仅仅是在学界中,同时还得到了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获得了中美两院院士的荣誉。

3、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镜像对称概念,一旦发表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1957年,杨振宁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同时也是对中国科研能力的强有力证明,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科技研究领域的看法。

三、杨振宁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杨振宁博士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科学家,他在很多方面都对物理学博士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早年不断进行理论基础物理的研究,到后面更多地致力于推动物理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他的心血让物理学的研究进程更加顺畅。

杨振宁发起了一系列的科研计划,这些计划覆盖了各个领域,涉及到由物理学引起的新科技和新产业,推动了教育和技术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中文名:杨振宁国籍:美国出生地:安徽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成就: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目录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杨振宁与翁帆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获奖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情感婚姻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和翁帆(20张)编辑本段子女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杨光诺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目前,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杨振宁风采(19张)编辑本段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杨振宁当时物理家的认知。

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 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杨振宁与诺贝尔奖(3张)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

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杨振宁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

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

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伟人杨振宁(17张)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

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2.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3.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

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著作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邓稼先》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中职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英雄大爱》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旷世爱情。

亚运会歌确定《重逢》英文由杨振宁、翁帆翻译《重逢》由著名音乐人捞仔、徐荣凯联袂打造,杨振宁、翁帆夫妇译写英文歌词,并由毛阿敏、孙楠演唱。

19岁就到广州做音乐的捞仔说对广州的情感就像老火靓汤。

他透露,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词交给两人,请他们帮忙找专业人士译成英文,没想到两人对歌词爱不释手,很快就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

童谣《落雨大》突出广东特色《重逢》突出了亚运会的理念:亚运会不仅是亚洲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兄弟姐妹四年一次的友谊聚会。

“珠江弯弯伸手相牵”音乐部分用广东童谣《落雨大》作为前奏,突出了广东特色。

编辑本段荣誉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被誉为是“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同时与李政道也是华人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他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杨振宁的生活照(19张)编辑本段年表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1942年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194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在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编辑本段生平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不小心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

因而,他的启蒙教育是在母亲的辅导下完成的。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杨振宁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

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

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

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

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

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

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 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

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

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

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

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

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

”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

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首尔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

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

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

他会见了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

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