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合集下载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教学内容:生物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各种生物的图片。

4. 板书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圈是什么,包括什么内容,为什么生物圈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如此重要。

二、讲授(15分钟)1. 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圈的调查和研究,每组选取一个生态环境,观察并记录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讨论(10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讨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生物圈的内容,强调生物圈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护生物圈,促进生物多样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圈的作文,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组成、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圈的方法等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生物圈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生物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等。

2. 教学内容: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特征及其表现。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节:生物的分类1. 教学目标: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2.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分类的等级。

3.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实物观察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节:生物圈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意义。

2.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意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节:生态系统1. 教学目标: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组成。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五节:食物链和食物网1. 教学目标: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内容:食物链的定义、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应用。

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观察法、模拟实验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第一节:人类的起源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发展历程。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节:人类的进化1. 教学目标:掌握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和证据。

2. 教学内容:人类进化的历程、人类进化的证据。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三节:人类的生殖和发育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教学内容:人类的生殖方式、人类的发育过程。

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观察法、模拟实验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四节:人类的行为1. 教学目标:掌握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类型、人类行为的特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作业: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9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表格式)[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表格式)[1]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圈》教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圈》教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生物教材第二章《生物与生物圈》的第一节《生物圈》。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的构成、生物圈的作用、生物圈的分类及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理解生物圈在生物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圈的构成、作用及分类,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生物圈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生物圈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构成、作用及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定义、特点以及环保意识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不同生物圈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圈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2. 知识讲解(15分钟)(1)生物圈的定义及构成(2)生物圈的作用及分类(3)不同类型生物圈的特点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圈的理解。

5. 互动讨论(5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提高环保意识?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定义、构成、作用、分类及特点2. 不同类型生物圈的比较3. 环保意识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圈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列举三种生物圈,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谈谈如何保护生物圈,提高环保意识。

2. 答案:(1)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范围,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例如:森林生物圈、草原生物圈、海洋生物圈。

特点见教材。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圈的理解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圈的现状,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细节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生物圈作用及分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设置与答案开放性二、重点细节的补充和说明1. 实践情景引入(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涵盖不同类型的生物圈,如森林、草原、海洋等。

初中教案生物圈

初中教案生物圈

初中教案生物圈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不同生物圈内生物的相互关系3. 能够描述不同生物圈内生物的特点和适应性教学重点:1. 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2. 不同生物圈内生物的相互关系3. 生物在不同生物圈中的适应性教学难点:1. 生物圈的生态系统概念2. 生物圈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准备:1. 讲义2. 生物圈的图片或地图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标本等)4.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生物圈的图片或地图,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引发学生对于生物圈的兴趣。

二、呈现(15分钟)1. 讲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介绍各个生物圈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2. 展示不同生物圈内的一些典型生物,让学生了解生物圈内的生物多样性。

三、探究(2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生物圈中的生物,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讨论不同生物圈内生物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等,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四、总结(10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理解生物圈内生物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

五、检测与评价(5分钟)通过布置练习题和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检测学生对于生物圈的掌握程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拓展延伸(选做)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有关生物圈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周围的生物圈,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

但在实验环节的组织上可以细化实验步骤,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同时,在评价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更全面地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

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

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知识目标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第一节 了解生物圈

第二章第一节 了解生物圈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土壤等。
火眼金睛区
• 观察图1-12,想一想,影响小麦生活的非 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麦需要怎 样的环境条件?
非生物因素:阳光、水分、土壤、温度。 生物因素:蚜虫、七星瓢虫、老鼠、蛇、蝗虫、杂草。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阳光等, 还要除草、除虫、松土、施肥等。
4、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和温 度等,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 ‗‗‗ ‗ 的影 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 条件都相鱼儿要生活 在水里,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那么什么是环境,环境只是指生物生活的地 点吗?
环境:不仅指生物生存空间,还包括存 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 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如:大鱼吃小鱼,杂草生长在小麦里。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 的影响 ①互助合作
例如:蜜蜂采蜜、蚂蚁搬运食物)
②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害,一方受益 前者为后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例如:棉蚜与棉花 ③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 例如:牛和马竞争一片草地 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 例如:蛇吃老鼠
8、沙藁在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且能固沙,这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
作业:练习二
1、下列生态因素中,对鳄鱼、袋鼠、大象和鸽 子的生活有影响的共同因素是( ) A、食物 B、温度 C、水分 D、以上都是 2、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的变 化情况是:下层为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 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地区 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3、2011年5月非律宾塔阿尔火山呈现爆发迹象, 附近湖水温度升高,鱼类死亡。导致鱼类死亡 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光 C、水分 D、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形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说出组成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正确的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描述生态系统组成。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法,思考法,解释法。

教学工具:课本,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同学们想一想:
现在是秋天我们学校院子里的绿色植物掉落叶子的时期,我
们把院子里堆积的植物叶子要打扫处理。

但你想一想在辽阔的
森林里树木落下的叶子跟着时间变长为什么不堆积而慢慢消
灭呢?
讲述新课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的同时也也会影响到环境。

在一片草原中的
生物中昆虫吃草,有的鸟吃昆虫,吃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比如草原生存的鹰和狐被大力捕杀他们的数量逐渐减少了,但吃草的昆虫数量逐渐增多,草原上的草被破坏草原的面积逐渐减少。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提出了两个重点词汇,一个是生物,一个是环境。

我们以前学过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

而环境是生物生存空间及其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胡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中我们看到各种花草,树等植物,各种昆虫,蛇,鸟等动物。

偶尔看到树叶上滴落的露水等非生物。

在森林中还有些我们肉眼很难看到的细小的微生物细菌,真菌。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另一个是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有机物中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随机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树会落叶,动物会死亡,从书上掉落的水果和叶子,它们时间变长
回腐烂,腐烂的水果,叶子和动物的尸体被细菌与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为我们清理环境,是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和干净,因此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叫做分解者。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存在。

它们之间关系很密切。

他们之间一类缺的话生态系统根本不存在了。

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作业: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四.板书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形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