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历年真题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2012年真题)西周穆王统治时期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 )。
A.《九刑》B.《汤刑》C.《吕刑》D.《禹刑》正确答案:C解析:周穆王命司寇吕侯制作《吕刑》,《吕刑》全面贯彻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了“上下比罪(类推)”“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中罚、中道、中正(宽严适中)”的刑法原则,制定了“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体现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因地、因时制宜的刑法原则,并规定了较为完整的赎刑制度。
因此,《吕刑》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故选C项。
“九刑”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九刑”是西周的一部刑书,因九篇而得名;另一说认为,“九刑”是九种刑罚,即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加上鞭、扑、赎、流,合称“九刑”。
“九刑”可能在西周后期才成型,但周穆王时期为西周中期,且仅为刑书,故不选A 项。
《汤刑》为商朝法律的总称,《禹刑》为夏朝法律的总称,故不选B、D项。
知识模块: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2.(2012年真题)中国古代“改法为律”始于( )。
A.周公制礼B.商鞅变法C.邓析“竹刑”D.“约法三章”正确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
“改法为律”后使律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强调了法律的普遍性、稳定性和必行性。
可见,选B项。
周公制礼是西周时期比较大的立法活动。
邓析为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他私刻竹刑,这是春秋时期一次比较重要的成文法公布活动。
公元前207年,刘邦兵人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标志着西汉立法的开端。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doc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Chinese Legal HistoryJ一、课程简介:《中国法制史》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本科学生应学习的十四门核心课之一, 为必修课。
开设对象是木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新生。
《中国法制史》指导思想是:通过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我国法制历史的变迁,从而系统的掌握中国法制发展的规律,认清中国法制发展的趋势,加深对屮国当代法学的理解。
通过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木要求:1、了解我国各个历史吋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法律原则和法制特点。
2、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和狱政管理等。
3、屮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产生的、有重要影响的法律思想。
二、教材及推荐参考书目:1、蒲坚主编:《新编屮国法制史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教学适用教材)2、曾宪义、赵晓耕主编:《屮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张晋藩主编:《屮国法制通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叶孝信主编:《屮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粱治平:《寻求自然秩序屮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粱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三、学习时间:教学周18周,每周一次课,每次2学时;其中授课16周,每周一次2学时共32课时;考前辅导一次、2课时;考前答疑一次、2课时。
四、考试形式: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10%,作业的形式为小国法制史文献英译汉翻译;出勤率与课堂表现占10%,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成绩占80%。
五、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辅之课后研习论文、小组讨论和英文屮法史资料翻译, 并结合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掌握中国法制史基本知识,并能够接触一些相关的中英文资料和学术资源。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LA1032、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 Chinese legal history3、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4、先修课程:法律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
5、面向对象:法学类专业学科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7、教材、教学参考书:《中国法制史》,主编:曾宪义,副主编:郑定、赵晓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历代刑法考》,【清】沈家本撰,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
《儒家法思想通论》,俞荣根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中国民法史》,孔庆明等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
《中华帝国的法律》,【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中国家族法原理》,【日】滋贺秀三著。
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法学本科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力图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在向学生介绍法律制度方面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加深对于法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融会贯通各部门法学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
法学《中国法制史》课程教案

程婴和公孙杵臼设计救出赵武。 03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01 赵武长大后复仇成功,恢复赵氏名誉。 02 张汤审鼠案审判过程 02 张汤受理老鼠偷食案,详细勘查现场。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依法审判,对老鼠进行笞 刑并判处死刑。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审判过 程
此案体现了张汤的公正和 严谨。
批判地继承传统法律文化,推动当代法治进步
01
对传统法律文化的 批判
如封建等级观念、重刑轻民思想 等。
02
继承传统法律文化 的优秀成分
如重视道德教化、强调社会和谐 等。
03
推动当代法治进步 的措施
如完善法律体系、推进司法改革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分组讨论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文化,并 准备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背景
西汉时期,张汤初任长安吏,负责审理案件。
简介
张汤在审理一起老鼠偷食案件时,严格依法办案,展现了他的才 能和公正。
历代名案简介及背景分析
案例三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背景
清朝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发生一起谋杀亲夫案。
简介
杨乃武被诬陷与小白菜通奸并谋杀其夫,历经多次审理终得昭雪。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赵氏孤儿案审判过程 01
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族传统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
从名案中汲取历史智慧,启迪现代法治建设
01
张汤审鼠案的启示
02
要注重细节和证据在审判中的重要性,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______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奠定了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的基础。
A.工农民主政权时期√B.抗日民主政权时期C.解放区民主政权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奠定了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的基础。
2.1946年,决定将抗战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文件或者法律是______。
A.“五四指示”√B.《关于土地改革的指示》C.《中国土地法大纲》D.《井冈山土地法》“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战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
3.______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是一部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A.《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B.《中国土地法大纲》√C.《井冈山土地法》D.《兴国土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代表了革命根据地时期土地立法的最高成就。
4.破坏坚壁财物罪是______确定的罪名。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B.工农民主政权时期C.抗日民主政权时期√D.解放区民主政权时期抗日民主政权时期的主要罪名有:汉奸罪、盗匪罪、破坏边区罪和破坏坚壁财物罪。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最高审判机关是______。
A.最高法庭√B.高等法院C.最高裁判部D.政府审判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最高审判机关是最高法庭。
6.在经济上规定采取公营、合作和私营三种方式的宪法性文件是______。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D.《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经济上采取公营、合作和私营三种方式;普及文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7.规定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政策的土地法是______。
A.《兴国土地法》B.《井冈山土地法》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干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一些规定体现了“左”倾倾向,如在土地分配上,规定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法律制度及其代表人物。
3. 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3.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变革4. 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法律案例,深入理解古代法律制度。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课件,展示古代法律制度图片及文献资料。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学术论文、书籍,便于学生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期中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测试学生对古代法律制度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隋唐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特点唐朝的《唐律疏议》及其影响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变革7. 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明朝的法律制度及其改革清朝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八、教学内容8. 清末民初的法律制度变革清末修律运动及其影响民初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探索九、教学内容9. 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抗日战争时期的法律制度解放区的法律制度十、教学内容10. 现代法律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制度改革现代法律制度对古代法律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法律案例,深入理解古代法律制度。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促进学生思考。
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末民初的法律制度变革、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法律案例,深入理解古代法律制度。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_真题-无答案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总分116,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宋代茶商贴纳官买官卖应得净利润后,直接向园户购茶贩卖的贴射法,实行于淮南地区,是在( )。
A. 仁宗天圣元年B. 天圣二年C. 天圣三年D. 天圣四年2. 为加强对地方司法的监督,宋朝在州县之上设立了( ),作为中央在地方的司法派出机构。
A. 提法使司B. 都察院C. 肃政廉访司D. 提点刑狱司3. 宋代具有一定公证意义的买卖契约是( )。
A. 赤契B. 白契C. 市契D. 尾契4.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的作者是( )。
A. 宋慈B. 郑克C. 桂万荣D. 窦仪5. 隋朝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 )。
A. 大理寺B. 刑部C. 御史台D. 尚书台6. 宋代法律规定犯人推翻口供时应该重审,并改换审判官重审的诉讼制度是( )。
A. 理雪制度B. 鞠谳分司制C. 翻异别勘制D. 务限法7. 封建制“五刑”正式确立于( )。
A. 北魏律B. 北齐律C. 开皇律D. 唐律8. 首次区分公罪与私罪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 《北齐律》B. 《开皇律》C. 《唐律疏议》D. 《宋刑统》9. 编敕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形成于( )。
A. 隋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10. 唐律规定,官吏犯罪需划分为公罪、私罪,处理上( )。
A. 私罪从重B. 公罪从重C. 酌情处D. 量刑相同11. 唐律规定,如果“嫁娶违律”,( )。
A. 独坐结婚者B. 独坐主婚者C. 结婚、主婚皆坐D. 结婚、主婚皆不坐12. 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实行的作为重刑的代用刑是( )。
A. 折杖法B. 盗贼重法C. 重法地法D. 刺配之刑13. 《唐律疏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
A. 明刑弼教B. 明德慎罚C. 德主刑辅D. 德本刑用14. 宋朝有关诉讼判书和官府公文的分类汇编称为( )。
A. 《洗冤集录》B. 《棠阴比事》C. 《折狱龟鉴》D. 《名公书判清明集》15. 唐代中央司法审判机关是( )。
中国法制史课件完整版

法典与案 例结合阶 段
自宋代以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 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是如何实现司 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 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明、清两代王 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
近代法律 清末,西方社会制度冲击东方文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开 (清末、 始解体。传统法律制度在清末变法修律后也宣告消亡,中 中华民国) 国开始步入法律近代化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法律
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
西周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二、西周法律内容 三、西周司法制度 四、案例选编
一、立法概况
(一)“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明德 慎罚
明德
加强自我克 制,实行德 治;敬民、
保民
慎罚
区别对待,罪 止一身
(二)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
1.制定周礼 2.编订刑书
(三)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1.主要法律形式——习惯法、王命、殷彝 2.礼与刑的关系——“出于礼,入于刑”
刑罚体 系
《禹刑》
“大辟二百,膑辟三 百,宫辟五百,劓、 墨各千”
《汤刑》 墨、劓、刖、宫、大辟
二、夏商法律制度
刑罚适 用制度
夏
商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 “殷罚有伦”、“义
经”
刑义杀”
主要罪 名
司法制 度 监狱制 度
不孝、不用命及昏、墨、不孝、不用命、“乱
贼等
政”、“疑众”、
“官刑”
行政、军事、司法不分 内服与外服、“神判”
2.主要刑罚种类
五刑、赎刑、劳役刑、拘役刑
3.主要罪名
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 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群饮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30.00)1.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分数:1.50)A.子产B.邓析√C.李悝D.商鞅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法制史的考题很多考查细化记忆,所以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最好将选项涉及的知识点都简单回顾,以便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上述四人的成果或事迹分别是:子产铸“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邓析编订《竹刑》;李悝颁布成文法典《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封建性质法典;商鞅在秦国变法。
重要法律人物的作为或成就一定是考试重点。
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制度是对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
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分数:1.50)A.丈夫B.公婆√C.自己的父母D.夫家的祖辈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
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已尽子媳之道,亦不能休妻。
“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休妻的限制,但根本上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
从逻辑上分析一下另三个选项,为丈夫守孝则无所谓丈夫休妻了,嫁入夫家之后再为自己父母守孝是不合礼法的,再者,通常守孝都是儿子为父母、或者长孙为祖父母,对于已婚妇女而言则首要的是公婆,而且祖辈的概念太宽泛,所以只能是B选项。
类似“七出三不去”这样长期延续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
3.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分数:1.50)A.惯犯B.偶犯C.故意D.过失√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刑法原则。
史籍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
古书上的生僻字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有些只能简单记忆。
现代法律概念在古代的名称是考试重点。
4.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分数:1.50)A..讼√B..告C..狱D..诉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
西周时期将诉讼称为“狱讼”、词讼,针对诉讼案件的性质,对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已有所区分。
其中“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狱”与“讼”,大致相当于近世的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因其性质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有差别。
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
跟当代法律制度有对比的知识点一定是重点。
5.比较完善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分数:1.50)A.禹刑B.汤刑C.吕刑√D.法经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中的《吕刑》。
西周经成康之治后,至穆王时国势渐衰,财政拮据。
周穆王为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
它应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明于刑之中”),提出惩罚与罪行相符(“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上下比罪”),结合具体案情灵活处断(“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罚有权”)、案情不能确定时从轻不从重(“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等审案原则,还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
可以结合西周的法律思想的内容如明德慎罚、罪刑相符等来理解和记忆《吕刑》中的内容。
《禹刑》《汤刑》分别是夏、商时期法律的总称,《法经》是李悝在魏国颁布的成文法,上述都有其时代背景的特点,均可结合理解。
重要法典中的特别或者开创性内容一定是考试重点。
6.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是(分数:1.50)A.三宥之法B.三风十愆C.三赦之法D.五过之疵√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罪名。
本题也可以将另外三个概念比较记忆:“三宥之法”表明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周礼·秋官·司刺》载有三宥之法:“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三风十愆”之规定,即官吏有巫风(庭内起舞、沉溺酒歌等)、淫风(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等)、乱风(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疏远贤德高土、亲近庇护小人等)三类恶劣风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十种行为者,将受到墨刑等的处罚。
“三赦之法”是针对老幼愚笨者的宽大处理、赦免其罪,“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
“五过之疵”即司法官的五种罪过:“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
有特色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
7.我国奴隶制的五刑为(分数:1.50)A.笞、杖、徒、流、徙B.昏、墨、贼、赎、鞭C.墨、劓、剩、宫、大辟√D.折杖、充军、刺配、迁徙、凌迟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有关商朝刑事立法中的奴隶制五刑。
五刑制度在我国古代是流传并发展变化的:奴隶制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曹魏恢复五刑后,到晋代五刑变为死、徒、笞、罚金、赎刑;北魏五刑为死、流、徒、鞭、杖;北周五刑为杖、鞭、徒、流、死;隋朝《开皇律》最终形成封建制五刑为笞、杖、徒、流、死。
此类在一定沿革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制度,一定是重点,而且要特别注意梳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以便不同时期比较记忆和区分。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的编纂者是(分数:1.50)A.商鞅B.子产C.邓析D.李悝√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四节中的法经。
首先必须确定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法经》,然后其编纂者是李悝。
同时联想一下相关知识点:商鞅是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子产是铸刑书于鼎首次公布成文法,邓析是编制《竹刑》。
9.《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等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罚的篇目是(分数:1.50)A.盗法B.贼法√C.具法D.杂法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四节中的《法经》。
现代用语中“盗”“贼”总是连用,但是古代“盗”针对的是侵犯财产犯罪,“贼”针对的是侵犯人身犯罪,故而在《法经》等古代法律文献中有所区别。
此处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法经》之类的重要法律文献必须从制定或颁布的背景、主要编制者、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几个方面全面理解,这几方面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理解时要注意思考这些联系。
1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______”。
(分数:1.50)A.商刑B.汤刑√C.吕刑D.九刑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
夏商两朝的法律总称分别为禹刑和汤刑,都带有对祖先或者朝代建立者的尊敬与怀念之意,故以大禹和商汤的名字命名。
11.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分数:1.50)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D.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商朝立法概述。
对于古代的这些名词概念,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意思揣度,除非古文功底深厚,否则只能细心识记。
巫风虽然带有“巫”字,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官吏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政事;淫风则指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生活作风层面;乱风则指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侧重执政思想观念和用人方面。
12.关于奴隶制五刑,流行的说法认为最早源于(分数:1.50)A.上古祭祀活动中的献俘、杀俘仪式B.原始社会后期军法、军令的积累C.先进部落苗民的刑罚√D.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观念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
虽然一般的理论都认为我国最早的法律制度是起源于祭祀活动、军法和军令等,也带有浓厚的神权法思想,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还是要细致地认识和理解,例如本题中的奴隶制五刑,尽管也与A、B、D三选项密不可分,但是从源头上来看还是先进苗民的刑罚。
13.下列关于奴隶制五刑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50)A.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孝经·五刑》B.剕刑的具体做法是断人之足,或者斩人之趾C.大辟的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D.五刑是上古时期所有刑罚的总称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五刑”。
五刑起源最早见于《尚书·吕刑》;剕刑的具体做法包括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大辟是死刑的总称,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五刑是上古的“正刑”,而不是所有刑罚的总称,除正刑外,还有鞭扑、流刑、劳役刑等。
14.下列各选项,不属于《吕刑》内容的是(分数:1.50)A.阐述了苗民无德滥刑而遭受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以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B.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要发布于众,让臣民皆“知所避就”√C.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惩罚与罪行相符D.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制度化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有关《吕刑》的介绍。
《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从这一基础出发,可以设想《吕刑》中刑罚不会严苛,除此之外,具体制度方面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
强调刑无等级是战国封建地主阶级法律思想的主张,法律要公布为民所知也是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于鼎等之后的事,不可能属于西周的做法。
对某法典或者制度的特点、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与其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法律思想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判断。
15.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其中“冠婚之礼”称为(分数:1.50)A.吉礼B.宾礼C.嘉礼√D.婚礼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礼与刑的关系。
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是祭祀之礼,古人认为祭祀鬼神、祭祀祖先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故称祭祀之礼为吉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军礼是行兵打仗之礼;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嘉礼是冠婚之礼。
冠婚之礼包括成年加冠和结婚两方面,因而不只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婚礼。
此外,吉礼和宾礼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需要注意具体含义。
16.渎职方面的犯罪是西周三大类主要罪名之一,典型的罪名就是司法官的“五过”之疵,五过之中的“惟货”是指(分数:1.50)A.利用职权,报私恩怨B.贪赃受贿,敲诈勒索√C.秉承上意,依仗权势D.接受请托,徇私枉法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罪名。
西周的罪名比商朝发达,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性犯罪,如违抗王命罪;二是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等方面的犯罪,如“寇攘奸宄”(劫夺窃盗);三是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之疵(弊端):“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