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创新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创新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创新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这篇故事性体裁的文言文,内容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哲理蕴含深刻。
本单元语文阅读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
简要复述课文”。
根据课后练习的编排“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教学重点,为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以理解为根本,以积累为落点,采取两步讲述:第一步:朗读课题,知题预测,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步:朗读课文,分清层意,按照情节顺序简要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和音韵;2.运用多种方法(如借注释、猜字义、查字典等)读懂课文内容,梳理情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3.朗读人物的对话句,在了解这句话的表层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想法,从而赏识评价人物;4.诵背课文,联系实际,补充情节。
创造性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如借注释、猜字义、查字典等)读懂课文内容,梳理情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学过程一、主题导入,释题感知。
1. 单元导读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导读中两句诗揭示我们本单元主题。
(齐读)师:是啊,时间如河,大浪会淘洗掉沙子,留下真金。
在历史长河中能留下名字的都是上才智出众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被记录并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他的故事就被收录在《世说新语》这本书当中。
(《世说新语》简介)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其中的一个人物,他就是:王戎。
“戎”是我们既要读好也要写好的生字,出示“戎”的演变图示,解字义并指导书写。
2. 释题根据学生朗读,指导读出节奏,指明古文的停顿与意思有关。
题意指的是:王戎不摘取道路旁的李子。
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质疑是啊,路旁的李子多么诱人,他为什么不摘呢?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了解故事情节,3、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这篇文言文,能够理解文中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展示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这有颗硕果累累的李树,你们想不想摘几个吃啊?但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去吃,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停顿特点。
3、品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简单了解文中思路。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事。
(板书:王戎)明确: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板书:道旁李树、唯戎不动、此必苦李)2、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明确: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3、小组讨论,从中可以体现出王戎怎样的品质?明确:他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善于思考和分析,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思考路边的李子无人摘的原因,进行分析、推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4、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应该怎么做?明确: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品质,他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诗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诗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领悟诗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戎及其作品《王戎不取道旁李》。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诗文中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5. 巩固练习:(1)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景对话。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王戎不取道旁李》诗文。
2. 结合诗句,分析诗文中的人物形象。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戎聪明、机智的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聪明机智的品格,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戎聪明、机智的品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聪明机智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环节三: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四:品悟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王戎聪明、机智的品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六:小结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 布置作业: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工具书。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六、教学过程环节七: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教案《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寓言故事,了解到道德人格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明白到坚守正义和原则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总结寓意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寓言故事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感和追求正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角色的塑造,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道德人格的重要性,例如:有一天,小明在马路上捡到一只钱包,里面还有很多钱。
小明想了一下,他决定将钱包交给警察叔叔。
大家觉得小明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让学生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寓言故事,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问:(1)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哪些?(2)故事的背景是什么?(3)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的李?(4)王戎的做法有没有问题?为什么?3.寓言寓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得出寓意,例如:(1)王戎不取道旁的李,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准则,他坚守自己心中的正义。
(2)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和原则很重要,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3)不管外界诱惑多大,只要我们始终追求正义,我们就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准则。
4.思辨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辨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如果王戎取道旁的李,会发生什么?会对王戎造成哪些影响?(2)如果你是王戎,你会选择取道旁的李还是坚守原则?(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境吗?怎么处理的?5.拓展活动:让学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和原则,编写一个类似的小故事。
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讲述自己编写的故事,或者写在作业本上交。
6.总结:通过故事的阅读和思辨讨论,学生能够明白到道德人格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明白到坚守正义和原则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教案(多篇)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多动脑,勤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语言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把故事讲精彩。
【课前解析】关注人物: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采秀彻。
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关注出处:《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关注内容:本文讲述了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关注词语: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
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
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教学目标】1. 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重点)4.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王戎生平及《世说新语》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我们来看看课文《精卫填海》,回忆一下说一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出示课件2)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篇小古文,出示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该文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观念。
故事讲述了王戎在道上遇到李道人,李道人向王戎示知神通,然而王戎一心只想求取名利,不听李道人的劝告,最终导致悲惨下场。
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人们贪婪、功利之心,以及追求名利而忽视道德规范的现实问题。
在当下社会,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现象仍然存在,通过对《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样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和思考,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身,珍爱道德,追求真善美,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字数:235】1.2 作者简介王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在唐朝时期。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被尊称为"文学圣手"。
王戎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担任官职,但后来选择放弃官场生涯,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王戎的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誉为"一代文宗"。
王戎的文学风格清新洒脱,情感真挚,文字优美,富有韵味。
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人物情感,以及抒发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王戎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视为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王戎是一位才华横溢,情感真挚,作品优美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传世千古,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2. 正文2.1 文本内容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是一篇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其文本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本中描写了王戎和道旁李之间的故事情节。
王戎是一个性格坚毅、正直的人,他拒绝了道旁李的贿赂,坚守原则,不为外物所动。
道旁李则是一个奸诈狡诈的人物,试图利用贿赂来腐蚀王戎的原则,最终失败而遭到惩罚。
这一故事情节展现了作者对正直和邪恶、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和斗争。
文本中融入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王戎和道旁李之间的对话和争执,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道德沦丧的现象,彰显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呼唤清明正义的心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会两个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多读、借助注释。
2. 通过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感知王戎的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3.初步感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课下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会两个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多读、借助注释。
2. 通过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感知王戎的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1.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会两个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多读、借助注释。
2. 初步感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课下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单元主题导入(借助前置学习单)师:同学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在这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耀眼的历史人物,孔融四岁懂让梨,曹植七步即成诗,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值得铭记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八单元,在时光的大浪中淘尽英雄豪杰。
我们来一场历史人物推介会。
1、借助学习单了解文本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是一篇文言文,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读故事,讲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道旁苦李》,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交流)师:我们熟悉了《道旁苦李》的故事,相信大家来学习今天这篇文言文版的就一定轻松多了,一起再来读课题,读的时候注意停顿。
题目读好了,我们来试着借助课前的小故事猜猜题目的意思,不取道旁李什么意思呢?猜一猜“取”该理解为什么?对,是摘的意思,同学们,你看,我们可以用猜一猜的方法借助课前我们读过的故事就很容易把课题的意思读懂了。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了这篇文言文的主人公就是王戎,注意“戎”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自学了,我们来看学习单,戎还可以组什么呢?戎马、投笔从戎。
二、学方法,知文本学习任务一:读正确,读流利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好请坐正。
1.指导朗读,重点理解“多子折枝”谁愿意展示,你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戎”、“诸”的书写。
区分“折”的读音。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唯”、“信然”、“竞走”的意思及重点
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
3、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4、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唯”、“信然”、“竞走”的意思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
2、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3、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谈话:初识文言,文言文
1、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两句话和现代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
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还记得么?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板书:文言文言文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齐读课题。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始课文
一、读正确,读出节奏
1、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2 、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测读文的情况。
指导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4、抽测重点词的理解: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李〕李子。
4〔曰〕说
5〔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6〔游〕玩耍。
7〔子〕果实。
8〔折枝〕压弯了树枝。
9〔竞〕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10〔走〕跑。
11〔唯〕:只有。
12〔信然〕真的是这样。
)
(三)、感悟文章
(1)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
师提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
(2)理解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
(3)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
指导背诵。
(四)、拓展
1、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
我们猜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件事?从哪句话看出他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讲?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2、《世说新语》里全是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读的可以找来读一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