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精
民法典中关于继承权的法律规定

民法典中关于继承权的法律规定继承权是指在被继承人去世后,由其合法继承人依法享有的一种权益。
继承权的法律规定在民法典中得到了详细的规定和界定。
本文将从民法典的角度,对继承权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一、继承权的确定根据民法典规定,继承权的确定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1. 继承人的确定:继承权的行使主体是继承人。
民法典中规定了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首先是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等直系血亲;其次是被继承人的遗嘱继承人。
继承人的身份是继承权确定的前提。
2. 继承份额的确定:继承份额是指每个继承人在继承中所享有的财产份额。
民法典规定,继承份额主要根据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份额和遗嘱继承的约定来确定。
继承份额的确定是继承权的重要方面之一。
3. 继承财产的确定:继承权主要涉及到继承财产的确定。
继承财产包括被继承人生前所有的财产。
民法典对继承财产的确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财产的范围、继承财产权益的归属等方面的规定。
二、继承权的行使1. 继承权的行使时机:继承权的行使是在被继承人去世后进行的。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被继承人去世后,继承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继承权,在合法的程序下对继承财产进行行使。
2. 继承权的行使方式:继承人可以选择遗赠遗嘱或接受继承的方式行使继承权。
遗赠遗嘱是被继承人在生前通过遗嘱对继承权进行安排和分配的方式。
而继承则是继承人根据法定继承规定,通过法律程序来行使继承权。
3. 继承权的维护和保护:民法典对继承权的维护和保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继承权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同时,继承权的行使应当遵守继承登记、财产评估等程序和要求,确保继承权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三、继承权的限制1. 法定限制: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法定继承人在法定范围内享有继承权。
而非法定的亲属、非婚生子女等在继承权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2. 遗嘱限制:被继承人可以通过遗嘱对继承权进行限制。
遗嘱限制是指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对继承权进行约定和限制。
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

展示案例阅读课本 86 页 刘某那个案例回答后面 问题 这个问题同学们第一次 接触会有一大部分做 错,要求老师要详细讲 解原因。
通过具体 事例特定 情境加深 同学们对 未成年人 继承权受 法律保护 的认识, 并培养合 作探究能 力。
5.什么是遗产? (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 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6.财产继承有哪几种形式?优先用哪种? 7.在分配继承遗产时应该遵守的原则? 8.法定继承人有哪些? 9.什么叫继承权? 是指继承人享有的取得的权利。 被继承人尚未辞世,其财产能继承吗? 被继承人的共有财产,能继承吗? 公民来源不明的财产能继承吗? 10.在一次车祸中小明的父亲去世了,那么下 列能够继承其遗产的有 小明、 小明的母亲、 小明的祖父母、小明 出嫁的姐姐、小明的妹妹(养女)、小明的 叔叔、 小明的姑姑、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回顾复习 1.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教师活动 教师可以稍加提示 设计意图 巩固复习 八年级下 册权利和 义务的相 关内容
师:经济权利是我国法 (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享有经济权利、 律保护的重要权利,是 享有人身自由权利、享有文化教育权利和自 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 由) 础。公民的经济权利主 要包括财产权、 继承权、 劳动权、休息权、物质 帮助权等 注意事项: (1) 谈论家庭新增加的 财产要实事求是,不搞 攀比。 (2) 尽量多给学生提供 存款、房屋、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股票、 发言机会。 基金等等 (3) 按照设问的顺序思 考、交流。 师: 请同学们看 86 页的 知识链接财产的定义。 二、新课内容 (一)财产 2.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财产?你家都有哪些 财产?(只说形式不说具体数目)
遗产继承的法定与约定继承权

遗产继承的法定与约定继承权遗产继承是指在某人去世后,其遗留下来的财产如何分配给合法继承人的问题。
在继承权的行使中,法定继承权和约定继承权是两种常见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遗产继承的法定和约定继承权,并对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区别进行分析。
一、法定继承权法定继承权是指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合法继承人在遗产分割上享有的权利。
在法定继承权下,继承人不需要通过任何形式的协议或安排,根据法律自动享有继承权。
在很多国家,法定继承权遵循一定的继承顺序。
例如,在中国的继承法中,子女是最优先的法定继承人,其次是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等等。
继承人根据法律规定,依次享有相应的继承份额。
法定继承权有一定的法律束缚力,继承人有权跟据法律规定,获得应有的继承份额。
二、约定继承权与法定继承权相对应的是约定继承权。
约定继承权是指继承人根据遗赠人的意愿,在遗嘱或其他形式的协议中获得的继承权。
继承人通过与遗赠人达成协议并予以遵守,获得继承财产的权利。
约定继承权的行使较为灵活,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遗赠人可以自行决定遗产的继承分配,并可以对不同继承人设定不同的条件或限制。
约定继承权需要依照双方达成的协议来执行,因此在具体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守协议的约定。
三、法定继承权与约定继承权的区别1. 权力来源不同:法定继承权的权力来源于国家法律对继承人的保护,而约定继承权的权力来源于遗赠人的意愿和协议。
2. 继承份额不同:法定继承权基于法律规定,根据继承人与遗赠人的关系来确定相应的继承份额。
而约定继承权由遗赠人自行决定,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分配。
3. 约束力不同:法定继承权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继承人有权依法获得应有的继承份额。
而约定继承权具有双方达成的协议约束力,必须按照协议内容来执行。
4. 遗产分割方式不同:法定继承权是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遗产分割。
而约定继承权根据遗赠人的遗嘱或协议来进行遗产分配。
综上所述,法定继承权和约定继承权在遗产继承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父母房屋遗产继承新规定是什么

父母房屋遗产继承新规定是什么父母财产继承新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体内容为遗嘱继承权的实现,须存在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遗嘱和被继承人已死亡,继承人依法取得的遗产,须是被继承人生前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或者是依法可以继承的其它合法财产权益。
一、父母房产继承新规定2024是怎样的一、父母房产继承新规定是怎样的(一)继承须在被继承人死亡后开始。
法律规定的继承权,只是继承人享有的一种期待权,如果被继承人没有死亡,继承关系就不会发生,只有在被继承人死亡以后,继承权才遗嘱继承权的实现,须存在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遗嘱和被继承人已死亡,否则遗嘱继承关系也不会发生。
如父母健在,其房地产子女就不能继承。
父母意愿将自己的房产赠与子女是可以的,但这种行为叫生前赠与,不叫继承。
(二)继承遗产的人,须是被继承人的合法继承人,即法定继承人或遗嘱继承人。
我国继承法确定的法定继承人有: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继承人依法取得的遗产,须是被继承人生前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或者是依法可以继承的其它合法财产权益。
不能把家庭共有财产、夫妻共有财产以及合伙财产不加分割作为遗产来继承。
像这样的财产须分割以后属于死者个人所有的部分才是遗产。
一切非法所得的财产不属于遗产,不得继承。
相关法律依据:1、《继承法》第二十六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2、《继承法》第五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3、《继承法》第二十九条遗产分割应当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
不宜分割的遗产,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者共有等方法处理4、《较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二条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较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较后所立的遗嘱为准。
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1. 介绍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去世时,他或她的遗产将由生前所立的遗嘱来分配。
但是,当一个人没有立遗嘱或遗嘱被视为无效时,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将适用。
法定继承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一套规则,来确定去世人的遗产将如何分配给合法继承人。
2. 法定继承的原则根据中国法律,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2.1 平等继承平等继承是指在法定继承中,合法继承人之间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有平等的权利来继承去世人的财产。
这个原则反映了性别平等的社会观念,旨在防止对某一性别的歧视。
2.2 直系继承直系继承是指法定继承中,只有一些特定的亲属可以成为合法继承人。
根据中国继承法,合法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
其他亲属,如兄弟姐妹或祖父母,在法定继承中不享有继承权。
2.3 优先级继承在法定继承中,不同的亲属之间享有不同的继承优先权。
配偶是继承优先级最高的亲属,他或她享有一定的继承份额。
如果去世人有子女,那么子女将共同分享剩余的遗产。
如果去世人没有子女,而是有父母,那么父母将继承全部遗产。
在没有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情况下,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近亲有权继承遗产。
2.4 替代继承当合法继承人去世或放弃继承权时,替代继承原则将适用。
例如,如果去世人的子女先于去世人去世,那么子女的子女(即去世人的孙子孙女)将作为替代继承人继承遗产。
3. 遗产分配顺序在法定继承遗产分配中,有一个明确的顺序来决定继承人的身份。
1.首先,配偶将继承1/4或1/3的遗产,具体比例由各地法规规定。
2.其次,在有子女的情况下,子女将平均分享剩余的遗产。
如果有多个子女,他们将平均分配。
3.如果去世人没有子女,但有父母,那么父母将继承全部遗产的一半。
4.在没有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情况下,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近亲将分享遗产。
5.当所有合法继承人都不可行时,国家将对遗产进行处理。
4. 法定继承的限制虽然法定继承是一种公平和合理的方式来分配遗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简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85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我国公民处理继承问题的准则,是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继承案件的依据。
人民法院贯彻执行继承法,要根据社会主义的法制原则,坚持继承权男女平等,贯彻互相扶助和权利义务相一致的精神,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85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我国公民处理继承问题的准则,是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继承案件的依据。
人民法院贯彻执行继承法,要根据社会主义的法制原则,坚持继承权男女平等,贯彻互相扶助和权利义务相一致的精神,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为了正确贯彻执行继承法,我们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对审理继承案件中具体适用继承法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供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继承案件时试行。
一、关于总则部分1.继承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时开始。
失踪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决中确定的失踪人的死亡日期,为继承开始的时间。
2.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
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3.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
4.承包人死亡时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对承包所投入的资金和所付出的劳动及其增值和孳息,由发包单位或者接续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价、补偿,其价额作为遗产。
5.被继承人生前与他人订有遗赠扶养协议,同时又立有遗嘱的,继承开始后,如果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没有抵触,遗产分别按协议和遗嘱处理;如果有抗触,按协议处理,与协议抵触的遗嘱全部或部分无效。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复习课导学案(学)

课题: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益编号: 17 班级:姓名:学号:【考点及知识能力要求】【复习方法指导】本课主要从法律角度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主要讲财产继承权,知识产权和参与民主监督,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让权力为人民服务。
【导学过程】一、自主落实考点1.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P85-88)(1)经济权利的地位及其内容?P85(2)财产所有权的范围和含义。
(3)遗产、继承权、法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4)分配遗产的原则(5)青少年应树立怎样的财产观?P86(6)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权受法律保护。
(7)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利遭到侵害时怎么办?2.维护知识产权(★★P89-90)(1)为什么要保护维护知识产权(维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2)什么是智力成果权?包括哪些内容?P89知识链接(3)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著作权的?(4)法律保护公民的发现权和发明权。
(5)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应如何维权?3.参与民主监督(★★P95)(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作用?(2)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正确的方法及必须注意的问题?(3)青少年在参与民主监督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二、误区点拨我国公民遗产继承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此外有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
不属于继承范围内的人可以通过遗赠或遗赠抚养协议获得遗产。
遗嘱继承先于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人又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继承人,同一顺序继承人中,他们的权利是平等的,不分先后,一起参与继承。
三、拓展延伸(一)中考考查视角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更多地从具体的案例来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选择题为多。
维护知识产权可以出问答题,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案为背景,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著作权受侵犯如何维权,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建议或青少年如何做等出题。
参与民主监督可以与第九课内容结合起来考,此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
(二)知识贯通参与民主监督,主要讲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作用和正确行使方法,公民的监督权的内容见第九课P118(三)热点追踪材料:2010年11月5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
财产继承重要性及相关法律规定

财产继承重要性及相关法律规定概述财产继承是指在个体的离世后,对其财产的转移和分配。
个体通过财产继承将自己的财产转交给其他个体,确保其财产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财产继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财产安排上,也关乎社会稳定和正义的维护。
为了保障财产继承的公平和合法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财产继承的重要性财产继承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财产继承是个体权益的延续。
个体将一生努力积累的财产留给后代或其他特定的个体,确保他们能够继续享受个体努力带来的财富。
财产继承也有助于维系家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后代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财产继承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财产的合理继承,可以避免因财富无法合理分配而引发的社会冲突和不公平现象。
财产继承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鼓励个体积极创造财富。
最后,财产继承与社会正义密切相关。
合理的财产继承制度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防止财富的过度集中和滥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财产继承的法律规定各国家对财产继承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以确保继承的公平和合法性。
在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
该法规定了继承人的顺序和比例,包括直系亲属继承优先原则、异议处理等。
同时,该法还对遗嘱的效力、遗产的分配、负债处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保障了继承的安全和合理性。
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也都制定了类似的继承法律,以确保继承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财产继承的争议与解决办法虽然财产继承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公平和合法性,但在实践中仍然会面临一些争议和纠纷。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继承权的平等性与个体意愿的冲突。
有些个体可能希望将财产分配给特定的个人或机构,与法律规定的平等原则相悖。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法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权衡继承人的合理权益和个体的自由意愿。
同时,公众教育和司法机构的有效运作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提高社会对继承制度的认识和接受度,减少争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