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滹沱河和我》教案沪教版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滹沱河和我》评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滹沱河和我》评课稿1. 引言《滹沱河和我》是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和滹沱河的故事,描绘了河流与人的关系,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本文旨在对《滹沱河和我》一课进行评课与教学建议。
2. 教材分析2.1 教材背景本文是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读本课文,属于记叙文类型。
2.2 教材内容2.2.1 内容梗概本文是作者回忆自己和滹沱河的亲密关系的故事。
作者在故事中生动地描绘了滹沱河的风景和变化,以及自己和滹沱河之间的种种亲密经历。
通过讲述滹沱河与自己的联系,以及滹沱河的魅力,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2.2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记叙文的故事情节和内在含义;•掌握较难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记叙文写作技巧。
3. 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的分解3.1.1 知识目标•理解本文的基本故事情节;•掌握生词与短语的词义;•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3.1.2 能力目标•能较好地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段落;•能进行记叙文的写作,并能写出有着逻辑性和合理性的短文。
3.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滹沱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滹沱河的兴趣。
3.2.2 阅读文本教师通过阅读课文,并逐段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2.3 基础训练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能力。
3.2.4 分组讨论与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情节,讨论滹沱河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3.2.5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关于自己和某个特定地点的记叙文。
3.3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情感;•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写作训练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滹沱河和我(优秀教案)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设计者:龚侃复旦初级中学教学目标:理清“我”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的精神关联教学流程:一、导入1、1939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奋起抗日,奔腾的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作家牛汉心中又有一条什么河呢?这条河与牛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作家牛汉的回忆文章《滹沱河和我》二、初读文章,自学字词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懂词意。
2、查字典自学字词。
3、从读音、字形、解释三个方面自主归纳本文需要学习的字词,并做交流。
4、当堂提问5、当堂检测三、理清脉络,把握中心1、出示学习目标:梳理“我”对滹沱河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3、学生自主学习,并做书面记录和归纳(把文中具体表现滹沱河和我的关系的句子划出来)4、小组合作交流:我对滹沱河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朗读4~5节、7~8节、16、18节,感受“我”对滹沱河由失望、悲伤——害怕――敬畏——崇敬――热爱的情感变化5、当堂检测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1、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了变化?2、出示学习目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3、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4、学生自主学习,分别标出文中对于滹沱河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句子边上做笔记5、小组交流6、当堂检测资料:侧面烘托侧面烘托\\\'GB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上《滹沱河和我》word学案1

训练检测
1、结合课文体会加点字的好处
(1)不仅手冰,心都冰了,我自己知道。
(2)我一骨碌从炕上下到地上,衣服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为什么不叫醒我?
2、赏析句子
(1)这时我才感到,这没有一点儿生气的皮(不管它是蛇的,还是河的)跟在草丛里曲曲折折飞动的蛇一样的可怕。
2、字词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滹沱河()()奓()
旷野()恍惚()()
赫然()蠕动()拽()
呻吟()()吞噬()
翕动()狗吠声()
木椽()
研读课文
学习课文
研讨:
1、祖母和姐姐说“我”是“小滹沱河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一句精炼概括出“滹沱河”和“我”关系的句子。
2、我的脾气像小滹沱河,那滹沱河的脾气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分工合作读3-17段找出“我所看到的”滹沱河的特点。
干涸的滹沱河:
发怒的滹沱河:
3、请概括出滹沱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说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会修辞的好处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挖掘中心路清作者情感变化
5、滹沱河的脾气是“很野,很难管束”的,那我的脾气是不是也真是这样呢?从哪里看出来,说说“是”的理由。
6、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说明他的性格和滹沱河的很相象吗?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时,我似乎听见全村的几百条狗都在呻吟,哪里是叫!我家的两条狗正仰着脖子,但我没听到叫声,它们的声音被滹沱河吞没了。
3、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的往事给人以启示和思索。写出你记忆中的一件事。
学习内容
滹沱河和我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滹沱河和我教案

滹沱河和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滹沱河的深厚情感,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对滹沱河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情感。
(2)分析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体会其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2、难点(1)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作者自身性格之间的关联。
(2)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河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河流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课题《滹沱河和我》。
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牛汉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打下基础。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一些易错、难读的字词。
4、整体感知(1)提问:课文围绕滹沱河和“我”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
5、精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滹沱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河的气势、声音、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滹沱河的“野”和“狂”。
(3)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4)让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特殊的情感联系。
(5)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深厚情感。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河流或其他自然景观,说一说自己对它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7、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滹沱河和我 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叙事、写人、绘景的语言,进一步提高对词句的质疑、欣赏能力。
2.感悟课文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3.体会作者通过对滹沱河的描写来赞美大自然的震撼力,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歌颂自然伟力的诚挚胸怀。
【课文提示】1.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
本文通过与家乡河的一段不解之情,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2.滹沱河是家乡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伟大、磅礴、雄壮而又贫瘠、混浊等。
作者对滹沱河的消极因素,并未简单抛弃,而是积极扬弃、亲切抚摸、深藏心里,表达了对民众排山倒海的力量的歌颂,对祖国雄伟美好的前景的热爱。
【正音正字】滹沱hūtuó匝zā噬shì椽chuán翕xī蠕rú栗lì【积累词语】无知无觉莫名其妙不由分说其大无比闷声闷气密密匝匝不由自主凝固不动战栗不安【课文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散文。
课文通过写“我”与滹沱河的关系、对它的印象(从“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到“我能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和赞美。
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滹沱河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我”对滹沱河的认识变化过程。
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我”的自我描写,“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
首先虚写心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我”见到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我”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首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写“我”终于见到滹沱河时的急切心情。
然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接着,写祖母拦“我”、姐姐找“我”,既照应“我”“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又流露了“我”对家乡河的热爱。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滹沱河和我》PPT课件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从我三四岁起) (过了不多久,记得是个春天) (1929年的秋天)
说我是小滹沱河的理由:
脾气暴躁,说来就来,很难管束。
“我失落的梦”是个怎样的梦?
“我心中的滹沱河”是怎样的?
我的梦:
滹沱河应当是横冲直撞的大水, 应当有磅礴的气势。
我心中的滹沱河:
很野,很难管束; 他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得强大。
我第一次看到的滹沱河是怎 样的?
灰灰的沙、灰灰的石头,看不 到头尾。 巨大的飞动的蛇。
恐怖—可怕—被他镇住—手凉— 心凉
我第一次真正看到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河的时间
1929年的秋天
文中描写滹沱河水的段落
(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气势宏伟、 狂吼飞奔、 横冲直撞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
在滹沱河面前感到人与自然相比太渺小, 从而赞美大自然的雄壮与伟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叙事、写人、绘景的语言,进一步提高对词句的质疑、欣赏能力。
2.感悟课文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课文提示】1.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
本文通过与家乡河的一段不解之情,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2.滹沱河是家乡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伟大、磅礴、雄壮而又贫瘠、混浊等。
作者对滹沱河的消极因素,并未简单抛弃,而是积极扬弃、亲切抚摸、深藏心里,表达了对民众排山倒海的力量的歌颂,对祖国雄伟美好的前景的热爱。
【正音正字】滹沱hūtuó匝zā噬shì椽chuán翕xī蠕rú栗lì【积累词语】无知无觉莫名其妙不由分说其大无比闷声闷气密密匝匝不由自主凝固不动战栗不安【课文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散文。
课文通过写“我”与滹沱河的关系、对它的印象(从“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到“我能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和赞美。
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滹沱河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我”对滹沱河的认识变化过程。
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我”的自我描写,“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
首先虚写心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我”见到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我”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首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写“我”终于见到滹沱河时的急切心情。
然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接着,写祖母拦“我”、姐姐找“我”,既照应“我”“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又流露了“我”对家乡河的热爱。
最后,自然抒发“我”对滹沱河的深情。
【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滹沱河和我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滹沱河和我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滹沱河和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想念之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把所有的思乡情结都寄托于滹沱河之上。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滹沱河和我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滹沱河和我》教案教学目标:理清“我”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进程,知道“滹沱河”和我的关系,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畏敬与酷爱之情。
通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写,知道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知道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的精神关联教学流程:一、导入1、1939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鼓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奋起抗日,奔腾的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作家牛汉心中又有一条什么河呢?这条河与牛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作家牛汉的回想文章《滹沱河和我》二、初读文章,自学字词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懂词意。
2、查字典自学字词。
3、从读音、字形、说明三个方面自主归纳本文需要学习的字词,并做交换。
4、当堂提问5、当堂检测三、理清脉络,掌控中心1、出示学习目标:梳理“我”对滹沱河情感变化的进程,知道“滹沱河和我”的关系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3、学生自主学习,并做书面记录和归纳(把文中具体表现滹沱河和我的关系的句子划出来)4、小组合作交换:我对滹沱河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进程?朗诵4~5节、7~8节、16、18节,感受“我”对滹沱河由败兴、悲伤——惧怕――畏敬——崇敬――酷爱的情感变化5、当堂检测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1、我对滹沱河的情感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对滹沱河的情感产生了变化?2、出示学习目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写,知道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3、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4、学生自主学习,分别标出文中对于滹沱河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句子边上做笔记5、小组交换6、当堂检测五、品读语言,深挖中心1、这篇文章中有许多震动人心的语言,有些深沉,有些喷涌,挑选你爱好的段落进行朗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滹沱河和我》教案沪教版滹沱河和我
牛汉
教学目标:1 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2 学习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的“我”被称为“小滹沱河”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 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养育它的故乡,那么,在你记忆中的故乡有没有一件事物至今仍让你难以忘怀、,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呢, ( 学生交流 )
教师: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这样一份珍藏,想起这份珍藏便想起了童年,怀恋起这份珍藏便怀恋起了故乡。
有它,记忆中的童年和故乡才完整。
分享完大家的珍藏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牛汉他心中的宝藏。
他的宝藏是故乡的……
学生(齐答):滹沱河
(学生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滹沱河和作者牛汉)
二学习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一句精炼概括出“滹沱河”和“我”关系的句子。
学生:“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
2 教师:我的脾气像小滹沱河,那滹沱河的脾气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分工合作找出“我所看到的”滹沱河的特点。
第一、二大组的同学在第3至第9小节找,第三、四大组的同学在第10至17小节找,之后进行交流。
(学生圈划查找)
学生:第4小节“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
”“灰灰”体现了滹沱河的颜色是灰暗的;“无知无觉”、“躺”体现滹沱河是安静的,不动的;“出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说明滹沱河是干涸的,没有水的。
学生:第4小节“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这里还说明滹沱河是麻木不仁的。
(学生继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刚才第一、二大组的同学讲的非常好。
这时候的滹沱河最大的特点就是干涸的,同时也是死寂的。
接下去请同学们一起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要求把死寂的、麻木不仁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齐读第4小节)
教师:见识了干涸的滹沱河之后,我们再请第三、四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所“看到”的滹沱河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1
学生:文章第12小节“它不像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的蠕动。
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
由于飞奔,它们一伸一缩的身躯拉长了多少倍,形成了异常宽广的和谐的节奏。
滹沱河分成明
显的上下两部分。
下面是凝重的水和大地,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的一色的野兽,它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水的大地上。
我所听到的那淹没一切的声音,正是这千千万万匹野兽的狂吼,还有被它们践踏的大地的喘息声。
”这一段体现了滹沱河发怒时的特点。
教师:请同学圈划出着重体现滹沱河“怒”的特点的词。
学生:“野兽”、“飞奔”、“狂吼”、“淹没一切”、“蠕动”、“空悬”、“密密匝匝”
教师:用所学的成语来形容一下这时候的滹沱河。
学生:汹涌澎湃,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来势凶猛
……
教师:这一小节主要体现发怒时的滹沱河,或者说是咆哮的滹沱河。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请一至二位同学表述,其他同学跟着表述想象)
教师:接下去请男同学把这一段一齐朗读一遍,要读出惊心动魄的感觉,边读边想象那样的一幅场景。
接着请女同学一起朗读前面的第4小节,比较一下前后的两段滹沱河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比较前后两段的不同特点)
教师:比较了这两段之后,请概括出滹沱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说来就来,捉摸不透。
学生: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概括“很野,很难管束”
3 教师:概括的很好。
那么我们回到刚开始的问题,祖母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滹沱河的脾气是“很野,很难管束”的,那我的脾气是不是也真是这样呢,
学生:是~
教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说说“是”的理由。
学生:第11小节“祖母双手伸开,拦着不让我去。
她哪里能拦阻住我,我不是个小滹沱河吗,”祖母不让他去看大水,他却一定要去,说明他的性格很倔,很野,难管束。
学生:第13小节“大后生们不准我和别的小后生们走向岸边,但我还是钻过了赤裸的与滹沱河同色的脊梁和腿脚的栅栏,走到河的跟前。
”也同样说明了这点。
……
4 教师:你们找的足以证明“我”的脾气和“小滹沱河”一样都是“很野,很难管束”的。
但是,当我们说一个人“很野,很难管束”往往是持批评态度的,也就是说这两词都是贬义的,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学生:不一样。
这里是贬词褒用。
因为文中第一小节“但从她们的话音里,我听不出是在骂我,似乎还带点赞美之情”“赞美”说明她们是喜爱我的,就像喜爱滹沱河一样的。
所以说它是褒义的。
教师:说得很好。
这里的“很野,很难管束”是贬义褒用的,这其中还包含了无畏、勇敢,充满锐气的精神。
5 教师:文章分析道这里,我们知道了“我”和“滹沱河”的脾气都是“很野很难管束”。
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难道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说明他的性格和滹沱河的很相象吗,
学生:不是的。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更是为了表达他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2
教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文章的第18小节。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
“滹沱河”不仅仅是滹沱河,“滹沱河”其实代表了“我”的故乡。
“我”在滹沱河边长大,是滹沱河养育了我。
把滹沱河藏在心里,就是把故乡藏在了心里,所以它其实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三课文总结
教师:说得很好。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也就是说滹沱河见证了我的成长,并且也是它养育了我,它是我生命的根源,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故乡培育我成长。
所以说作者写滹沱河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还念他的故乡,最后一段尤其体现了浓浓的乡思之情。
四作业
1写一段记忆中的故乡的场景,字数两百字;
2 做整理本和课课练
板书设计
滹干涸的滹沱河灰灰无知无觉、躺死寂很沱野
河咆哮的滹沱河深褐色野兽、飞奔、蠕动狂吼难和管
我只顾往前走坏脾气说来就来还是钻过了哪里能拦阻我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