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海产硬骨鱼类消化系统的比较解剖研究(1)
硬骨鱼纲 8 总目

犬牙潜鱼 C. komei
大牙潜鱼
栖息于海参泄殖腔内。南海、西沙群岛等海区
胎鳚亚目
粗吻双线鼬鳚 胎鼬鳚科,卵胎生
三、鮟 鱇
目 Ophidiiformes
体粗短或延长,长卵圆形、球形,体 平扁或侧扁 无鳞,裸露或被小骨片、硬棘
鳍具棘;P.延长呈臂状,底栖种类可
借P.爬行;V.一般喉位
鮟 鱇 目 -分类
第八总目
鲑鲈目
副棘鳍总目 Paracanthopterygii
6目34科约266属约1181种
鲑鲈亚目:具脂鳍,肛门位置正常。鲑鲈科 胸肛鱼亚目:无脂鳍,肛门在体前部 胸肛鱼科+盲胸肛鱼科
鳕形目=鳗鳞鳕亚目+鳕亚目+长尾鳕亚目 鼬鳚亚目=潜鱼科+鼬鳚科 鼬鳚目 胎鼬鳚亚目=胶鼬鳚科+胎鼬鳚科 蟾鱼目:1科3亚科19属64种,我国不产 鮟鱇目=鮟鱇亚目+躄鱼亚目+角鮟鱇亚目 喉盘鱼目=喉盘鱼科+鳍鳝科
吻触手
三齿躄鱼 A. striatus
吻触手顶端 为3~4分枝 体褐色 印度洋 太平洋
隐刺薄躄鱼
毛躄鱼
体盘多尖锐棘刺;吻触手 短小,2叶;体红色,具不 规则深色斑纹;V.喉位 30cm,经济价值不大 印度洋-西太平洋 棘茄鱼 Halieutaea stellata 我国南北沿海
2. 蝙蝠鱼科 Ogcocephalidae
(三)躄鱼亚目 Antennarioidei
我国产3科、7属、约18种 常见种类: 三齿躄鱼:躄鱼科,南北各海都有产
棘茄鱼:蝙蝠鱼科,分布于东海及南海。产量
都不大,无甚经济价值
1.躄鱼科 Antennariidae Frogfishes
钱斑躄鱼 A.nummifer 南海
南海、台湾沿海
鱼类学消化系统

硬骨鱼类的咽齿
下咽齿或咽齿: 鲤形目的鱼类无颌齿,其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下咽骨),上长牙齿,称为咽齿或下
咽齿。
鲤科的咽齿最发达, ,排列成1-3行,咽齿的形态、
数目、表皮结构均可作为分类依据
齿式:鲤科的咽齿数目按一定的齿式予以记载。
鲤鱼的齿式:1.1.3/3.1.1
大多数硬骨鱼类的咽齿与颌齿齿的发达程度正相
反:即颌齿发达的鱼,咽齿不发达或缺如而咽齿
发达的鱼则无颌齿(如鲤科鱼类)。
1
2齿式
草鱼:2,5 / 4,2 鲢:
4 / 4
3
硬骨鱼类的咽齿
A 胭脂鱼的镰刀状(40)
B 青鱼臼齿状
C 草鱼齿冠上的栉状突起
D 鳡鱼稍扁顶端勾状
4硬骨鱼类的咽齿
G 鲤
H 鲫
E 鲢
F 鳙
5
各种硬骨鱼类的咽齿
I 长春鳊
J 三角鲂
K 银鲴
6
鳙的鳃耙
咽上器官: 咽鳃骨和上鳃骨曲卷成的蜗管状构造(与呼吸无关)鳃耙管: 咽上器官处相邻二鳃弓间的鳃耙紧密,毗连成螺状蜗管的特殊构造
宽鳃耙
侧视窄鳃耙侧视
7
鲥鱼的的鳃耙
8
鲤
9。
海洋硬骨鱼

什 么 是 海 洋 硬 骨 鱼 类
硬骨鱼的3个亚纲:
肺鱼亚纲 总鳍亚纲
辐鳍亚纲
来自网页/view/419166.htm
肺鱼亚纲
肺鱼亚纲是硬骨鱼类的一亚纲,古老 而形态特殊,现仅以6种为代表,分布 在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经济价 值不大。
肺鱼亚纲具有一些类似软骨鱼的特点, 如大部分骨骼是软骨。它终生保留发 达的脊索,脊椎骨仅有椎弓和脉弓, 心脏有动脉圆锥,肠内有螺旋瓣等构 造。适合热带水域生活。
鱼类的迁徙是很常见的 现象,很多鱼群都会进 行季节性的迁徙,形成 鱼汛。例如鳕鱼,它是 黄海北部的重要经济鱼 类,栖息在50-80m的泥 沙底海区;1-2月由外海 集群游向山东近海区, 产卵后分散回归外海, 入秋则鱼群南下,因而 每年在12-2月和4-7月分 别形成捕捞的冬汛及夏 汛。在迁徙过程中,不 同的水域占优势的食物 是不同的,食性也会相 应地有所改变。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总鳍鱼已经灭绝 了,1938年,人们在印度洋南非沿岸捕捉 到了一条现存的总鳍鱼,命名为矛尾鱼,打 破了总鳍鱼灭绝的猜测。
下面是矛尾鱼的图片:
辐鳍亚纲
现生的鱼类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化最复杂的一 类; 鳍呈放射状的鱼 Primitive fish 原始的鱼,硬骨鱼中最原始的类群; Cartilage skeletons 软骨骨架; Ganoid scales 硬鳞 一条尾鳍和一条臀鳍; 一条或多条背鳍; 骨鳞——圆鳞和栉鳞 例如:海洋鲟
大马哈鱼的牙齿尖锐细长
(3)臼齿状,齿宽扁,适宜于压碎食 物,长有这种牙齿的鱼类常以螺类、蚌 类等坚硬的动物为食。
真鲷鱼,近海暖温性 小型珊瑚礁鱼类
(4)门齿状,如平鲷,二长棘鲷等的齿, 适于摄取固着岩礁上的生物。
实验一 鱼纲解剖与分类

(8)鲇形目(Siluriformes),替差异极大,包 括世界最大的淡水鱼──欧鲶,长达5米,重 330千克,也包括一种很小的寄生鲶鱼,成体 小于10毫米。 有韦伯氏器,口大齿利,口须1到4对,体表
裸露无鳞,除了电鲇科以外,在第一背鳍和胸
鳍上都有一根刺,部分种刺下有毒腺。
我国经济种类有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胡子鲶Clarias fuscus 、鲶鱼等。
全世界约800种,我国产190余种
亚纲的检索表
1 鳃裂5—7个,分别开口于体表,上颌与脑 颅不愈合;雄性只有鳍脚,无腹前鳍脚和额 鳍脚………………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 2 鳃裂4个,外被一膜状鳃盖;上颌与脑颅愈 合;雄性有鳍脚、腹前鳍脚及额鳍 脚…………………………全头亚纲
Holocephali
淡水中常见的为江鳕,
俗名“山鲶鱼”,属冷
水性鱼类,下颌前端
无颏须,背鳍2个,臀
鳍1个,尾鳍圆形,以
鱼为食,产于东北冷水
中。
(7)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体似鳗,无 腹鳍,奇鳍也退化。无鳞,无鳔。两鳃孔在 腹面联合,故名合鳃目。我国只产一种,即 黄鳝(Manopterus albus)。穴居性鱼类,栖息 于江河、沟渠、稻田的泥土层,夜出觅食。 鳃退化,由口腔粘膜辅助呼吸。繁殖中具性 逆转现象。
鳍脚:体内受精者雄鲨鱼腹鳍最后一根鳍条
延长形成的交接器(copulatory organ)。
全世界约有20000多种现生鱼类,分类系统为:
鲨总目
板鳃亚纲 鳐总目
软骨鱼纲 全头亚纲
鱼类
总鳍鱼亚纲
硬骨鱼纲 肺鱼亚纲
硬鳞总目
辐鳍鱼亚纲 全骨总目
鱼类消化系统介绍

19
幽门盲囊(pyloric caeca)
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胃后方、肠开始处的许多指状盲囊 突出物。或称幽门垂。幽门盲囊均开口于十二指肠。 幽门盲囊的组织结 构与肠壁组织相似,其 作用一般认为是用来扩 大肠子的吸收表面积, 同时又能分泌与肠壁相 同的分泌物。
20
小肠
十二指肠: 内壁无突起,管径较细,胰管开口于此。 回肠: 管径较粗。 螺旋瓣(spiral valve) : 软骨鱼类及少数硬骨鱼类的肠 壁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突出于管 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 它有增加吸收面积的功能。螺 旋瓣排列状态和数目因种而异, 其排列形态大致可分为螺旋型 和画卷型两大类。
16
三、胃(Stomach)
胃位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接近食道处 的部分为贲(beng)门部,胃体的盲囊状突出部分称盲囊 部,连接肠的一端称为幽门部。
一般鱼类胃的组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
等四层组成。 圆口类及硬骨鱼类的鲤科、海龙科等鱼类没有胃。
17
硬骨鱼类胃的五种类型
鱼类消化系统介绍
第一节 消化管
第二节 消化腺
2
几个概念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各种消化腺。 生理机能:直接或间接担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体腔: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一肌肉壁包围的体腔, 有一横隔将体腔分隔为前后两个腔:围心腔、腹腔。 背腔:容纳肾脏和鳔的空腔。位于腹腔之外。
10
鳃耙数
鳃耙的数目在鱼类分类上有时亦作为分类标志之一。 鳃耙数: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 上鳃耙数:咽鳃骨、上鳃骨上附生的鳃耙数。 下鳃耙数:角鳃骨、下鳃骨上附生的鳃耙数。 也有不分上下鳃耙记载的,记录第一鳃弓外鳃耙总数。 如鲈的鳃耙数:5~9+13~16。
高二生物脊椎动物消化系统比较知识点

高二生物脊椎动物消化系统比较知识点
导读:在高二生物的学习中,不同的脊椎动物消化系统都有所不同,下文是编辑整合的各类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特点,对各类脊椎动物消化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消化系统:消化管道两端为外胚层内陷形成,消化管道的最内层即
粘膜为内胚层形成,管道的其余部分为中胚层形成。
软骨鱼类:牙
硬骨鱼类:牙、鲤形目的咽喉齿
两栖类:牙,有锄骨齿,蟾蜍无齿
爬行类:牙,有翼骨齿和腭骨齿,鳄类具大小不同的槽生齿,在上下颌
鸟类:无齿
哺乳类:仅上下颌具齿,异型、槽生齿
再出齿,哺乳类齿式,食肉目的裂齿
进化趋势:多出再出,量多少而恒定,同型异型,广泛着生上下颌
侧生、端生槽生
鸟类的蜂鸟和啄木鸟的舌可伸出
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
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
两栖类口咽腔交叉
鳄类和哺乳类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移,咽交叉
哺乳类出现肌肉质软腭,内鼻孔进一步后移,会厌软骨鸟类的食道中部有嗉囊
鸟类:腺胃和肌胃
哺乳类:偶蹄目的反刍类,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
肠、直肠
七鳃鳗的盲沟,软骨鱼的螺旋瓣肠,硬骨鱼的幽门盲囊高等动物的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
根据牙齿的形状、肠的长短判断其食性
具有泄殖腔:软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单孔类
具有泄殖窦、泄殖孔、肛门:圆口类、硬骨鱼类、哺乳类。
鱼类的消化系统

• 消化系统讲授重点:1 、鱼类消化管的结构2 、鱼类消化管构造与食性的关系3 、肝脏、胰脏在鱼体的位置和机能第一节 体腔和系膜脊椎动物的体腔源于中胚层。
体腔囊向腹面延伸,其背部及中部的腔不久消失,而腹部的腔残留下来,即形成将来的体腔。
腔的外侧壁后来因肌节向腹面延伸,并和肌节里层相接,形成体壁的一层衬里,称为腹膜壁层。
腔的内壁层称为腹膜脏层,包围内脏各器官。
包围消化道外的腹膜脏层,称浆膜层。
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层的薄膜,即肠系膜。
背面一条称背肠系膜,腹面的一条称腹肠系膜,后者不久中断,左右两腔便合成一个大腔,称为体腔。
鱼类的体腔不久被一横隔(即围心腹腔隔膜)分隔成两个腔。
前面的小腔包围心脏,称围心腔;后面的大腔容纳消化、生殖等器官,称腹腔。
腹腔的形状随鱼的体形而异。
有的处延长形腹腔如鳗鲡、黄鳝、玉筋鱼等;平扁形腹腔如鳐、平鳍鳅、鮟鱇等;侧扁形腹腔台银鲳、长春鳊、团头鲂等。
肉食性鱼类的腹腔一般较大,而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则较小。
腹腔脏层由于包围着各种不同内脏器官,其悬系的系膜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胃脾系膜、胃肝系膜、精巢系膜、卵巢系膜等,它们能使各器官稳固在一定位置上。
第二节 鱼类的消化管消化管是一肌肉的管子,它从口开始,向后延伸,经过腹腔,最后以泄殖腔或肛门开口于体外。
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等部分,有些鱼类这几部分的界限不明显,但可凭借不同的管径,不同性质的上皮组织及特殊的括约肌或一定腺体导管的入口来区别。
一、口咽腔鱼类的口腔和咽没有明显的界限,鳃裂开口处为咽,其前即为口腔,故一般统称为口咽腔。
口咽腔常覆盖以复层上皮,其中有粘液细胞和味蕾的分布,口咽腔内有齿、舌及鳃耙等构造。
鱼类口咽腔的形态和大小与食性有关。
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较大,便于吞食大的食物,如鳜、鲈鱼、带鱼、 鳡 、鲶等。
有些专食微小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口咽腔也宽大,如鲢、鳙等,这是与它们不停地滤取水中食物的习性相适应的。
硬骨鱼纲分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硬骨鱼纲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硬骨鱼是脊椎动物中最为广泛和多样化的类群之一,其分类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硬骨鱼纲的分类方法、特征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生态意义。
通过对硬骨鱼纲的系统性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和演化过程,还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重要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硬骨鱼纲进行详细的分类及研究,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愿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增进对硬骨鱼类群的认识和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文章的主要章节和内容概要。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硬骨鱼纲的定义和特征,引出文章对硬骨鱼纲分类的讨论。
文章结构部分即本段落,介绍文章的主要章节和内容概要。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硬骨鱼纲的定义和特征、分类方法以及重要性及生态意义的讨论。
通过这些内容展示了硬骨鱼纲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 结论部分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展望未来硬骨鱼纲研究的发展方向。
最后得出结论,强调硬骨鱼纲的重要性并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硬骨鱼纲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重要性和生态意义。
通过对硬骨鱼纲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类群在动物界中的地位和特点。
同时,深入探讨硬骨鱼纲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地理解不同种类硬骨鱼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硬骨鱼纲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强调对这一类群的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为未来对硬骨鱼纲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硬骨鱼纲的定义和特征硬骨鱼纲是指具有硬骨骨骼的鱼类,是脊椎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其特征包括具有硬骨骨骼、有颌和颚、有尾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