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简表

合集下载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新元古代 ()(Pt3)
震旦世(系)Z
原 核 生 物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4600 注1:主要根据王鸿桢等《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年)略改并补充;
注2:据2000年5月全国地层会议通过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①二叠纪(系)由二分改为三分,即分为早(下)二叠世,中二 叠世(统),晚(上)二叠世(统);②石炭纪(系)三分改为二分,取消中石炭世(统);③太古宙(宇)四分,由早到晚为始太 古代(界),古太古代(界),中太古代(界)和新太古代(界); 注3:与地质年代中早、中、晚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为下、中、上统。
中国地质年代世系表
地质时代(地层系统及代号) 宙(宇) 代(界) 纪(系) 第四纪(系)Q 新生代 (界Kz) 第三纪 (系R) 老第三纪 (系)E 白垩纪(系)K 新第三纪 (系)N 世(统) 全新世(统Qh) 更新世(统Qp) 上新世(统N2) 中新世(统N1) 渐新世(统E3) 始新世(统E2) 古新世(统E1) 晚白垩世(统K2) 早白垩世(统K1) 晚侏罗世(统J3) 中生代 (界Mz) 侏罗纪(系)J 中侏罗世(统J2) 早侏罗世(统J1) 晚三叠世(统T3) 三叠纪(系)T 显生宙 (宇) (PH) 中三叠世(统T2) 早三叠世(统T1) 二叠纪(系)P 晚二叠世(统P2) 早二叠世(统P1) 晚石炭世(统C3) 石炭世(系)C 中石炭世(统C2) 早石炭世(统C1) 晚泥盆世(统D3) 泥盆世(系)D 古生代 (界Pz) 中泥盆世(统D2) 早泥盆世(统D1) 晚志留世(统S3) 志留世(系)S 中志留世(统S2) 早志留世(统S1) 晚奥陶世(统O3) 奥陶世(系)O 中奥陶世(统O2) 早奥陶世(统O1) 晚寒武世(统∈3) 寒武世(系)∈ 中寒武世(统∈2) 早寒武世(统∈1) 晚震旦纪(统Z2) 早震旦纪(统Z1) 510 439 加里东 构造阶段 真核生物 进化,藻 类及菌类 植物 繁盛 409 裸蕨植物 繁盛 海 生 无 脊 椎 动 物 繁 盛 裸露无脊椎动物 出现 355 250 290 华力西(海西) 构造阶段 两栖动物 繁盛 208.5 65 135 老阿尔卑斯 构造阶段 印支构造 阶段 燕山构造 阶段 裸子植物 繁盛 同位素年龄 值/Ma 0.01 2.5 23 (喜马拉雅构造阶段) 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被子植物 繁盛 构造阶段 (及构造运动) 生物界 植物 人类 出现 动物 哺 乳 动 物 与 鸟 类 繁 盛

地层年代表——精选推荐

地层年代表——精选推荐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表第四纪-全新世-距今1万年第四纪-更新世-距今250万年第三纪-上新世-距今1200万年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第三纪-渐新世-距今4000万年第三纪-始新世-距今6000万年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距今6700万年白垩纪-距今1.37亿年侏罗纪-距今1.95亿年中生代-三叠纪-距今2.30亿年二叠纪-距今2.85亿年石炭纪-距今3.50亿年泥盆纪-距今4.00亿年志留纪-距今4.40亿年奥陶纪-距今5.00亿年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距今6.00亿年元古代-震旦纪-距今18.0亿年隐生宙-太古代距今>50亿年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我们谈到地球的年龄,一般涉及到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

地球相对年龄的确立主要依据于化石。

自从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提出“化石层序律”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

人们知道,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同样,我们得到了这些化石后也可以推断产出这些化石的地层年代。

在众多的古生物门类中,有些门类特征显著,演化迅速,在反映地质年代上非常“灵敏”,这种化石被科学家们称作“标准化石”,它们被用作划分时间地层单位时往往起主导作用。

而有些门类则演化非常缓慢,或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在划分和确定地质年代时只能起辅助作用。

前者如三叶虫,它们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显,在古生代不同时代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属种代表,是著名的标准化石;后者如舌形贝,这是一种腕足动物,从寒武纪就已出现,在现代海洋中仍十分常见,在几亿年的时间跨度内,这种化石从形态、大小到内部结构,几乎没有显著变化,它们的地层意义同三叶虫相比就逊色多了。

假如我们在某个地方采集到三叶虫化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地区的地层年代是古生代,而且还可以根据三叶虫的属种进一步确定是生活在古生代的某一段具体时间,比如是寒武纪还是奥陶纪,但采集到舌形贝化石我们就感到茫然了,因为它不能帮助我们确定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划分简表

地质年代划分简表

地质年代划分简表
冥古宙(距今46亿~38亿年):隐生代、原生代、酒神代、雨海代。

?太古宙(距今38亿~25亿年):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
新太古代。

?元古宙(距今25亿~5.7亿年):古元古代: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固结纪。

中元古代:盖层纪、延展纪
、狭带纪。

新元古代:拉伸纪、成冰纪、埃迪卡拉纪。

中国地质年代表是这样的:?太古宙(距今40亿~25亿年)。

元古宙(距今25亿~5.7亿年):古元古代:五台纪、滹沱纪。

中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

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震旦纪(距今8.5亿~5.7亿年)。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距今5.7亿~5.05亿年)、奥陶纪(距今5.05亿~4.38亿年
)、志留纪(距今4.38亿~4.08亿年)、泥盆纪(距今4.08亿~3.6亿年)、石炭纪(距今3.6亿~2.86亿年)、二
叠纪(距今2.86亿~2.45亿年)。

中生代:三叠纪(距今2.45亿~2.08亿年)、侏罗纪(距今2.08亿~1.44亿
年)、白垩纪(距今1.44亿~6500万年)。

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距今6500万~5800万年)、始新世(距今5
800万~3600万年)、渐新世(距今3600万~2300万年)、中新世(距今2300万~530万年)、上新世(距今530万
~160万年)。

第四纪:更新世(距今160万~1万年)、全新世(距今1万年~现在)。

现在是第四纪、全新世。

☆地
质年代划分简表☆(网络资料)。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第四纪大冰期(一)大冰期冰川分布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

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

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

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

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

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

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

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 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寒武纪€
晚寒武世
€3
暗绿色
中寒武世
€2
早寒武世
€1
元古宙Pt
新元古代Pt3
震旦纪Z
晚震旦世
Z2
γ23
三期800± 四期700±
一期1450± 二期1100±
绛棕色
早震旦世
Z1
南华纪
Nh
棕红色(浅)
青白口纪
Qb
中元古代Pt2
蓟县纪
Jx
γ22
1950±
棕红色(中)
长城纪
Ch
早元古代Pt1
滹沱纪
Ht
γ21
石炭纪C
晚石炭世
C2
灰色
早石炭世
C1
泥盆纪D
晚泥盆世
D3
咖啡色
中泥盆世
D2
早泥盆世
D1
早古生代Pz2
志留纪S
晚志留世
S4
γ33
γ32
γ31
加里东期
晚期(400-440)
中期(440-520)
早期(520-615
果绿色
晚志留世
S3
中志留世
S2
早志留世
S1
奥陶纪O
晚奥陶世
O3
蓝绿色
中奥陶世
O2
早奥陶世
O1
早白垩世
K1
侏罗纪J
晚侏罗世
J3
中侏罗世
J2
早侏罗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1
三叠纪T
晚三叠世
T3
γ51
印支期
195-250
绛紫色
中三叠世
T2
早三叠世
T1
古生 代Pz
晚古生代Pz1

中国地质年代(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地质年代(区域年代地层)表

543 680 800 1000 1400 1800 2300 2500 2800 3200
藻类 植物 及菌 裸露无脊椎 类植 动物 出现 物繁 盛真 核生 物出 现
原 核 生 物
原 核 生 物 始太古代(界)Ar0 3600
中国地质年代(区域年代地层)表 宙 (宇 ) 代(界) 纪(系) 第四纪(系)Q 新近纪(系)N 古近纪(系)E 白垩纪(系)K 中 生 代 (界) Mz 显 生 宙 (宇 )PH 侏罗纪(系)J 世(统) 全新世(统)Qb 更新世(统)Qp 上新世(统)N2 中新世(统)N1 渐新世(统)E3 始新世(统)E2 古新世(统)E1 晚白垩世(统)K2 早白垩世(统)K1 晚侏罗世(统)J3 中侏罗世(统)J2 早侏罗世(统)J1 晚三叠世(统)T3 中三叠世(统)T2 早三叠世(统)T1 晚二叠世(统)P3 中二叠世(统)P2 早二叠世(统)P1 晚石炭世(统)C2 早石炭世(统)C1 晚泥盆世(统)D3 中泥盆世(统)D2 早泥盆世(统)D1 顶志留世(统)S4 晚志留世(统)S3 中志留世(统)S2 早志留世(统)S1 晚奥陶世(统)O3 中奥陶世(统)O2 早奥陶世(统)O1 晚寒武世(统)∈3 中寒武世(统)∈2 早寒武世(统)∈1 晚震旦世(统)Z2 早震旦世(统)Z1 晚南华世(统)Nh2 早南华世(统)Nh1 晚青白口世(统)Qb2 早青白口世(统)Qb1 晚蓟县世(统)Jx2 早蓟县世(统)Jx1 晚长城世(统)Ch2 早长城世(统)Ch1 生物界 同位素年龄 值/Ma 植物 动物 0.01 2.6 23.3 人类出现哺 乳动与鸟类 繁 盛
新 生 代 (界) Cz
65 137 裸 子 植 物 繁 盛
爬行动物繁 盛
205
三叠纪(系)T

地球地质年代简表

地球地质年代简表

地球地质年代简表1、太古宙
距今时间:40亿年
持续时间:15亿年
2、元古宙
距今时间:25亿年
持续时间:19.3亿年
3、显生宙
a、古生代
寒武纪
距今时间:5.7亿年
持续时间:6000万年
奥陶纪
距今时间:5.1亿年
持续时间:7200万年
志留纪
距今时间:4.38亿年
持续时间:2800万年
泥盆纪
距今时间:4.1亿年
持续时间:5500万年
石炭纪
距今时间:3.55亿年
持续时间:6500万年
二叠纪
距今时间:2.9亿年
持续时间:4000万年b、中生代
三叠纪
距今时间:2.5亿年
持续时间:4500万年
侏罗纪
距今时间:2.05亿年
持续时间:7000万年
白垩纪
距今时间:1.35亿年
持续时间:7000万年c、新生代
古近纪
距今时间:6500万年
持续时间:4200万年
新近纪
距今时间:2300万年
持续时间:2140万年
第四纪
距今时间:160万年持续时间:160万年。

地质年代顺序表

地质年代顺序表

地质年代顺序表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 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物学家根据地层⾃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代、中⽣代和新⽣代。

古⽣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炭纪和⼆叠纪,共7个纪;中⽣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垩纪,共3个纪;新⽣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

各类动、植物化⽯出现的早晚是有⼀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等的,出现得越晚。

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计算出岩⽯的⽣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的岩⽯,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

例如,中⽣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物进化地质年代表 ⼤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地球和⽣命演化的表述。

⼈们习惯于以⽣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物的时代被称做隐⽣宙,⽽将可看到⼀定量⽣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宙。

隐⽣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个绝对准确的数字,⼀般说来可推⾄6亿年前,也有推⾄5.7亿年前的。

从6亿或5.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宙。

宙下被划分为⼀些代。

通常的分法⼤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代、中⽣代、新⽣代五个代。

太古代⼀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这个数字之所以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是因为我们⽬前所能掌握的最古⽼的⽣命或⽣命痕迹还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年代简表
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
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1
第四纪大冰期
(一)大冰期冰川分布
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

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

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

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

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

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

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

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

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出现多次寒暖交替也是事实。

对中国东部是否普遍存在过第四纪山地冰川,当前还存在争论。

(三)植被迁移和海平面升降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

冰期期间,气候寒冷干旱。

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下降10—15℃,苔原由60°N移到45°N,中国多年冻土南界南移到40°N。

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植物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

目前正处于冰后期,也可能是另一间冰期,但地史上有的间冰期气温比现在高2—3℃。

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有明显升降变化。

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

据推算,末次冰期时冰川体积约71.36×106km3,现在全球冰川体积约24.06×106km3,冰期比现在约多47.30×106km3,相当海水下降132m。

故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

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面逐渐回升,距今约6000年时海平面达到现在位置。

全新世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是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由寒转暖为标志,因此也称冰后期。

全新世海面变化显著,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时,海面上升到—60m位置。

距今6000年时,海面上升到目前位置,但仍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全新世气候总的趋势是转向温暖,但气候波动明显。

以欧洲为例,公元前12000年气温迅速上升,但到公元前约10000年,气候又转为寒冷;前8500—7600年、前1000—500年,都处于寒冷期;在1550—1850年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明显的寒冷期,称“小冰河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2℃。

19世纪以后,气候又转为温暖,冰川后退。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大致和欧洲相同。

竺可桢根据中国古代物候记录,曾论述近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明显存在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在前2000年中,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冬季平均温度高3—5℃。

在后3000年中,气候有一系列冷暖波动,周期约为4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0.5—1℃。

竺可桢认为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