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代号

地质年代代号
地质年代代号

新、旧地层代号对照表1

新、旧地层代号对照表2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 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1

第四纪大冰期 (一)大冰期冰川分布 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出现多次寒暖交替也是事实。对中国东部是否普遍存在过第四纪山地冰川,当前还存在争论。(三)植被迁移和海平面升降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冰期期间,气候寒冷干旱。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下降10—15℃,苔原由60°N移到45°N,中国多年冻土南界南移到40°N。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植物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目前正处于冰后期,也可能是另一间冰期,但地史上有的间冰期气温比现在高2—3℃。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有明显升降变化。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据推算,末次冰期时冰川体积约71.36×106km3,现在全球冰川体积约24.06×106km3,冰期比现在约多47.30×106km3,相当海水下降132m。故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面逐渐回升,距今约6000年时海平面达到现在位置。 全新世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是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由寒转暖为标志,因此也称冰后期。 全新世海面变化显著,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时,海面上升到—60m位置。距今6000年时,海面上升到目前位置,但仍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全新世气候总的趋势是转向温暖,但气候波动明显。以欧洲为例,公元前12000年气温迅速上升,但到公元前约10000年,气候又转为寒冷;前8500—7600年、前1000—500年,都处于寒冷期;在1550—1850年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明显的寒冷期,称“小冰河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2℃。19世纪以后,气候又转为温暖,冰川后退。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大致和欧洲相同。竺可桢根据中国古代物候记录,曾论述近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明显存在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前2000年中,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冬季平均温度高3—5℃。在后3000年中,气候有一系列冷暖波动,周期约为4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0.5—1℃。竺可桢认为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 2

ArcGIS中地理编码方法的改进_章意锋

第30卷第3期2007年6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SPATIAL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0,No.3 Jun., 2007 收稿日期:2006- 09- 04 作者简介:章意锋(1980-),男,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ArcGIS中地理编码方法的改进章意锋1,吴健平1,程怡2,曾春润1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 摘要:城市管理部门对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共享整合的要求日益迫切,急需利用地理编码技术把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联系起来。但是由于中国的地名、地址体系异常复杂等原因的存在,使得地理编码技术没有国外成熟,应用也没有国外广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ArcGIS中组合定位器不支持中文等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并且通过应用于上海市青少年管理系统,提出了关于如何提高地址匹配成功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地理编码;地址定位器;参考主题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5867(2007)03- 0116- 04 0引言 随着GIS在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城市管理部门对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共享整合的要求日益迫切。据专家分析,政府各职能部门拥有的大量业务信息中,80%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但遗憾的是这些信息几乎都没有空间坐标,因此无法与其他信息整合,无法实现可视化的空间分

析[1]。为了将这些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非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进行集成与融合,真正为公众提供直观、生动的基于空间位置的服务,需要建立空间与非空间信息之间的联系,而地理编码正是建立这两者之间联系的最重要、最实用的手段。 1 ArcGIS中的地理编码 1.1地理编码 地理编码又称地址匹配,是在含地址的表格数据与相关主题之间建立联系,并为表格数据创建一个相应的点图层,即对表格数据进行空间定位[2]。地理编码的过程是先对含地址的每个记录和带有地址属性的要素主题(参考主题)进行比较,如果找到匹配,参考主题上的地理坐标就被分配给相应的记录,这样,一个纯粹的只具有地址信息的表格数据文件就可以同时具有地理坐标信息,从而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作为地图显示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2 ArcGIS中的地理编码 目前常用的GIS软件都具备地理编码功能,如Arc- GIS的Geocoding和MapInfo 的MapMarker等,并且地理编码方式基本相同。在ArcGIS中地理编码前,首先要确定一个参考主题,并建立地理编码索引。地理编码索引是根据编码所用的地址类型确定反映地址信息的相关字段,如选择USStreets则需要确定反映右起始门牌、左起始门牌、右终止门牌、左终止门牌以及路名的字段, ArcGIS中以地址定位器的方式来表现地理编码索引。建立地理编码索引后,就可以对包含地址的数据表格进行地理编码[3]。 在ArcGIS中内置了很多常用的地址定位器,这些地址定位器根据参考主题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基于道路的定位器和基于地块的定位器。基于道路

地质符号

地質圖元符號常有助於鑽探資料的記錄與解讀,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主要是用在鑽孔柱狀圖上,以「目視判別」的結果為主。目前國內各相關單位現行所使用之「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並不一致,為建立一致之共識,並爭取廣泛的支持,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乃依據我國中央標準局所制訂之國家標準「CNS6589」、「CNS6590」、「CNS 6591」等編訂之。本次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之修訂工作,期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之製圖手冊加以整合(如對照表備註所列),而使「國土資訊系統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庫分組—工程地質探勘資料庫」更能得到政府機關及工程實務界之支持與使用。 本規範將地質圖元分為「土壤或沉積物」、「沉積岩」、「變質岩」及「火成岩」等四大類,再將每一類圖元區分為「基本型」及「混合衍生與變異型」兩個類別,並將其分別表列。對於某些業務,如果「基本型」之地質圖元符號即已夠用,那麼「混合衍生與變異型」之圖元符號,即可將其視為「備而不用」,如此將可有助於相關作業的簡化。 為了方便使用者選用圖元符號,我們也配合設計了分類代碼表。「0」代表粗分類,如果相關資料只需記錄其為岩石或土壤,則可採用此粗分類記錄方式。「奇數字首」的代碼,代表「基本型圖元」,「偶數字首」的代碼為「混合衍生及變異型圖元」。因此,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共可分為以下九大類:

0、粗分類(基本型) 1、土壤或沉積物類(基本型) 2、土壤或沉積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3、沉積岩類(基本型) 4、沉積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5、變質岩類(基本型) 6、變質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7、火成岩類(基本型) 8、火成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的规定 2006年11月20日稿

目录 1、总则 (1) 2、岩土工程勘察图例 (1) 2.1地质年代 (1) 2.2土的图例 (5) 2.3 岩石的图例及符号 (6) 2.4、第四系分层及成因符号 (9) 2.5 地层代号 (9) 2.6 勘察工作图例 (10) 2.7 地质图例 (12) 2.8 常用地形图图例(1:500、1:1000、1:2000) (15) 2.9 工程建(构)筑物及常用建筑总图图例 (16) 3、岩土工程勘察图示 (18) 3.1 一般规定 (18) 3.2 图例图示 (20) 3.3 平面图图示 (20) 3.4工程地质剖面图图示 (23) 3.5、柱状图图示 (26) 3.6动力触探成果图表图示 (28) 3.7 钻孔抽、提水试验成果图表图示 (29) 3.8钻孔压水试验成果图表图示 (30) 3.9 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30) 3.10 线路工程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 (30) 附录: A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B 工程地质剖面图 C钻孔柱状图 D探井展示图 E动力触探成果图表 F抽水试验成果图表 G压水试验成果图表 H 线路工程纵断面图

I 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J 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1、总则 1.0.1 为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质量,统一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重庆市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计算机制图,其它工程勘察可参考使用。 1.0.3 本规定适用于绘制岩土工程勘察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以及其它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图表。 1.0.4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除应符合本规定以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5 本规定以外的图例图示可在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手册中查找采用。 2、岩土工程勘察图例 2.1地质年代 2.1.1 在岩土工程勘察图件中地质年代应表示到组或段,系的第一个字母使用正体大写,其下标数字表示统,其后小写斜体字母表示组,组后的数字上标表示段,如:J2s(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第一段) 2.1.2 地质年代符号表

资料-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一,概念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 -----------------------------------------------------------------------------------------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 1.64

新近纪上新世N2 5.00 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E3 37.5 始新世E250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 ----------------------------- 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Nh 800 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 五台纪Wt 2500 ----------------------------- 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Ar0 45oo ----------------------------------------------------------------------------------------------------------------------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各类地质图

一、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色彩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而成的,是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地质图的种类 1、普通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5000~1:10万〕、小比例尺的(1:20万~1:100万)。在工程建设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一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图。 3、水文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总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某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水文地质图。 4、工程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是各种工程建筑物专用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图、水库坝址工程地质图、铁路工程地质图等。工程地质图一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内容。如在地下洞室纵断面工程地质图上,要表示出围岩的类别、地下水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

(二)地质图的基本内容 1、平面地质图 平面地质图又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 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 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一、古生代 初期:水生无脊椎动物比较繁盛尤其是三叶虫。所以又称寒武纪为三叶虫纪,藻类较繁盛. 中期:鱼类为最盛。距今3亿年前,水生脊推动物开始登陆,出现了原始的两栖类,有了蕨类晚期:是两栖类的极盛时期,同时又出现了爬行类。出现了裸子植物并有了迅速的发展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1、寒武纪 自然环境(5.4亿-5亿年前) 地壳静止,浅海广布,气候温暖 生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盛行,出现两侧对称的躯体。古杯类,软体动物(双神经纲、腹足纲和头足类)、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三叶虫等)、腕足类、腹足类和棘皮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数门都已经出现。半索动物(笔石),海洋中海藻繁盛,陆地上地衣繁盛。脊索动物出现。 2、奥陶纪 自然条件(5-4.35亿年前) 浅海广布,气候温暖 生物 笔石类、珊瑚兴起 软体动物(头足类、菊石类、鹦鹉螺) 所有现生的棘皮动物的主要纲 无颌类脊椎动物出现(淡水无颚鱼) 陆生孢子植物出现 大量海洋动物灭绝。 3、志留纪 自然条件(4.35-4.1亿年前) 末期造山运动,局部干燥,海面缩小,陆地增多 生物 笔石类、珊瑚类进一步繁盛 无颌鱼类辐射; 裸蕨、陆生维管植物出现; 最早的陆生动物出现,海蝎(板足鲎)大量出现;最早的昆虫类和蛛形类; 有颌鱼类出现(盾皮鱼类,棘鱼类); 三叶虫衰退。 4、泥盆纪

自然条件(4.1-3.55亿年前) 海陆变迁,出现广大陆地,气候干热 生物 菊石出现;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最早的森林出现;主要的维管植物辐射; 蕨类繁盛、鱼类繁盛; 两栖类兴起; 昆虫开始具备飞行能力。 较多的三叶虫等海洋类动物灭绝。 5、石炭纪 自然条件(3.55-2.95亿年前) 造山运动,气候温暖湿润 生物 森林繁茂;石松类、科达类、种子蕨和真蕨大量出现; 最早的现代土壤出现; 裸子植物兴起; 蚯蚓、马陆、长脚蜘蛛、蜻蜓、直翅类、蜚蠊; 爬行类兴起、两栖类繁盛,昆虫适应辐射; 最早食花粉的昆虫出现。大量的鲨鱼。 三叶虫大部分绝灭; 6、二叠纪 自然条件(2.95-2.5亿年前) 造山运动频繁,气候干热 生物 蕨类衰退,苏铁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茂; 爬行类适应辐射(杯龙目、盘龙目和兽孔目),菊石类又一次辐射。 植物-授花粉者的协同进化开始。 三叶虫、海蝎等全部灭绝,海洋无脊椎动物83%的属灭绝,75%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 二、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类的全盛时期 中生代的裸子植物也占优势,并开始出现被子植物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1、三叠纪 自然条件(2.5-2亿年前) 早期气候干燥,中后期气候温和,晚期湿热,地壳平静 生物 裸子植物成林(本内苏铁、苏铁、银杏、松柏等); 蜻蜓和直翅目的辐射;菊石第三次辐射。

地质年代

表1-8地质年代简表 ——据王鸿赖、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农》(1990)简化 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表1-8。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距今年龄值”,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关于地质历史演化的具体情况,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予以介绍。 标题: 地质学基础: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l 17 18:03:50 2007), 站内 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地层年代符号是Pz2。它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距今4.09—3.62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泥盆系(D),该名来源于英国南部的德文郡(Devon),1839年A.塞奇威克和R.I.莫企逊命名,De-von日译泥盆,我国沿用。石炭纪距今3.62—2.90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石炭系(C),石炭纪是因其地层中含煤而得名,1822年首见于W.D.科尼比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质报告》。石炭系二分性明显,下部以海相灰岩为主,上部以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沉积为主。因此,西欧把石炭系分为两个系,下部称狄南系,上部称西里西亚系。北美也是这样,1891年H.S.威廉斯把石炭系划分为下部的密西西比系和上部的宾夕法尼亚系。前苏联、中国和日本,均采用三分法,即石炭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相应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1979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有些地质学者主张中国的石炭系也

工程地质建筑勘察设计符号及含义大

符号A——基础底面(或压板)面积; AP——桩端面积; a——压缩系数; b——基础底面宽度; b0——基础顶面的砌体宽度或柱脚宽度; Cc——压缩指数; CN——有效覆盖压力校正系数; c——粘聚力; cu——十字板剪切强度; Dr——砂土的相对密实度; Dp——地基变形计算xx d——①基础埋置xx;②桩身直径; dext——外墙基础埋置xx; dint ——内墙基础埋置xx; Ea——主动土压力; Ers ——回弹再压缩模量; Es ——压缩模量;

s E——压缩模量当量值; e——孔隙比; F——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 Fs ——①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②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fa——深宽xx后的xx力标准值; 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xx; fka——xx力标准值; frk ——岩石饱与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fu——xx力极限值; Gk——①基础自重与基础上的土重之与; ②桩基础承台自重及承台上的土重之与; H——作用于基础底面的水平推力; Hg——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H0——基础高度; h0——有效高度; IL——液性指数; ILE——液化指数;IP——塑性指数; Ka——主动土压力系数;

k0、08——压板面积为50cm×50cm的载荷试验,当沉降量为1cm时的附加压力(简称下沉1cm时的附加压力); b k ——实际基础沉降量为1cm时的附加压力; M——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 Mc——倾覆力矩; MR——抗滑力矩; Ms ——滑动力矩; Mx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重心的x轴的力矩;My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重心的y轴的力矩;m——面积置换率; 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校正值; N10——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 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 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修正值; 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临界值; 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基准值; 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0——①相应于荷载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 ②标准宽度基础的附加压力;

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质成因及符号 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击层pl--洪积层 dl-坡积层?el—-残积层 eol——风积层?l——湖积层 h-—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 gl-—冰积层

fgl—-冰水积层 b--火山堆积层 col--崩积层?del--滑坡堆积 set-—泥石流?o——生物堆积?ch--化学堆积物 pr-—成因不明沉积? 人工填土(ml) ?冲击(al) ?洪积(pl) ?坡积 (dl) ?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mc) 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得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 为: ?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得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得透镜体或不规则得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得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得结果也带来了大量得细小颗粒,特别就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得细小颗粒往往与冲积得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2)平原河谷冲积 物?河流上游得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 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得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得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得分选性。

冲积物得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得距离愈长,颗 粒得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与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得漂石、卵石、圆砾与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得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 靠河床近得冲积物得粒度比距河床远得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 原来已形成得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得粒度常较河漫滩得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与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得夹层。在黄土地区,阶地则往往为各个不同地质时期得黄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冲积层中得地下水一般为潜水,由高阶地补给低阶地,再由河漫滩补给河水。 平原河谷冲积物(除牛轭湖外),一般就是较好得地基。粗颗粒得冲积物其承载力较高,细颗粒得稍低,但要注意冲积砂得密实度与 振动液化得问题。? (3)三角洲冲积物 三角洲冲积物就是河流搬运得大量细小碎屑物在河流人 海或入湖得地方堆积而成。一般分为水上及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就是河床与河漫滩冲积物,如砂、粉土、粉质粘土、粘土等等,一般呈层状或透镜体。水下部分则由河流冲积物与海相或湖相得堆积物混合组成,呈倾斜得沉积层。

地质年代划分

地层系统dìc?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a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

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质年代,另一种是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但不能反映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相对地质年代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老关系,相对地质年代虽然不能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但能反映岩层形成的自然阶段,从而说明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地质工作中,一般以应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许多地质事件,如火山喷发、河谷切割、沉积岩形成、岩层的变形等。都可以根据最简单的原理,确定其有关岩石记录的相对新老,地质学确定岩石相对新老顺序主要依据下述基本规律或方法: (1)地层层序律 在地质历史中的每个地质年代都有相应的沉积岩层(部分地区还有喷出岩)形成,这种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在一个地区内,如果没有发生巨大的构造变动,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而且都是先形成的在下面,后形成的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即叠置律。根据地层层序律便可将地层的先后顺序确定下来。 (2)生物演化律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其遗体和遗迹可保存在沉积岩层中,它们一般被钙质、硅质等所充填或交代(石化),形成化石。生物界的演化历史也是生物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生物演化总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泛,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或生物化合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依据。 (3)岩性对比法 岩性对比法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岩性方面的特点为对比的基础。认为在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其岩性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近似的。 (4)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地质符号(简体)

地质像素符号常有助于钻探数据的记录与解读,本规范「工程地质像素符号」主要是用在钻孔柱状图上,以「目视判别」的结果为主。目前国内各相关单位现行所使用之「工程地质像素符号」并不一致,为建立一致之共识,并争取广泛的支持,本规范「工程地质像素符号」乃依据我国中央标准局所制订之国家标准「CNS6589」、「CNS6590」、「CNS 6591」等编订之。本次工程地质像素符号之修订工作,期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之制图手册加以整合(如对照表备注所列),而使「国土信息系统自然环境基本数据库分组—工程地质探勘数据库」更能得到政府机关及工程实务界之支持与使用。 本规范将地质像素分为「土壤或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及「火成岩」等四大类,再将每一类像素区分为「基本型」及「混合衍生与变异型」两个类别,并将其分别表列。对于某些业务,如果「基本型」之地质像素符号即已够用,那么「混合衍生与变异型」之像素符号,即可将其视为「备而不用」,如此将可有助于相关作业的简化。 为了方便用户选用像素符号,我们也配合设计了分类代码表。「0」代表粗分类,如果相关数据只需记录其为岩石或土壤,则可采用此粗分类记录方式。「奇数前缀」的代码,代表「基本型像素」,「偶数前缀」的代码为「混合衍生及变异型像素」。因此,本规范「工程地质像素符号」共可分为以下九大类: 0、粗分类(基本型) 1、土壤或沉积物类(基本型) 2、土壤或沉积物类(混合衍生与变异型) 3、沉积岩类(基本型) 4、沉积岩类(混合衍生与变异型)

5、变质岩类(基本型) 6、变质岩类(混合衍生与变异型) 7、火成岩类(基本型) 8、火成岩类(混合衍生与变异型)

地质年代与生物的进化表word版本

地质年代与生物的进 化表

地质年代与生物的进化 2004-06-29 20:47:51 地质科学家说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年龄的呢? 推算地球年龄,主要有岩层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方法等。根据鉴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发现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龄约有38亿岁。而太阳系的碎屑,年龄都在45亿~47亿年。因此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面员大都在同一时期形成。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质学家将地球自形成以来的时间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6亿年的元古代,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地质年代划分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现已该称和)和。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基础,主要是,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和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和。 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亿年前,结束于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亿年前,结束于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尤其是、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