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严蕊《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严蕊《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1。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2。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注释】
1.前身:一作“前缘”。
前世的因缘,等于说命里注定的。
2.东君:司春的神,借指主管妓女的地方官吏。
【译文】
不是我愿意堕落风尘,而是被命运所误。
花开花落自有它的一定,全靠东君做主。
要自由、一定要自由!
要留住,我却怎能留住!若有一天,山野的花儿插满了头,再也没谁知道我去处。
【赏析】
严蕊是南宋初时台州(今浙江)的一位名妓,她诗琴书画,样样冠绝,最重要的,是她始终为自身的解放而努力、而奋斗。
道学家朱熹曾将她关监达两月之久,“一再受杖,委顿几死”,但仍不屈从。
后岳霖继任,同情其遭际,爱惜其才华,趁贺节之际,命其作词自陈。
严蕊“略不构思”,当场吟出这首词。
词中满含血泪,却又对自由充满渴望。
特别是以比兴手法,以双关语出之,极为得体。
岳霖当场“判令从良”。
严蕊终以此词获得自由,而中国文学史上也多了一篇呼喊自由的佳作。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古诗卜算子·天生百种愁翻译赏析

古诗卜算子·天生百种愁翻译赏析《卜算子·天生百种愁》作者为宋朝诗人徐俯。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
空忆如簧语。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前言】《卜算子·天生百种愁》此词写离愁,但能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刚健质朴的意境。
愁本无形,词人却使之有形,如斜阳下的烟霭,挂在他目眺所极的远山树头。
绿叶阴阴、草满莺啼,举目之间,绝无惹愁处;然叶也、草也、莺也,皆欣欣自得,全不顾我的愁怀,唯国伊人已杳不可见,那挡住他视线的远山烟霭,便化作了无穷闲愁。
【注释】⑴凌波步: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的姿态。
⑵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赏析】“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
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
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
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
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
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
“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
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
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
”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
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
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原文:卜算子,九岁瞻叱丹,十岁学究《周易》三易,究易日遍,日夜唱《易》,又问》筮数,两术参□,星忽烁烁如彗章。
痴子畸少适耽奋,遭难涧底在江边。
荆人泪尽马首断,儿童时腐蚀肠肺。
赏析:《卜算子》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卜算子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和遭遇,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首先,诗中描绘了卜算子的求学过程。
他在九岁时受到家中长辈的严厉教诲,开始学习《周易》这部古代经典著作并掌握了其中的三易之法。
从此,卜算子沉迷于理解和研究《易经》,每天日夜阅读和吟诵。
此处展示了卜算子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其次,诗中反映了卜算子的境遇。
卜算子年少时投入学问中,对周易和筮数深入探索,并将两种术法相互参照。
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卓越天赋的痴迷者,仿佛星辰闪烁,犹如彗星般耀眼。
然而,这种醉心于学术的努力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尊重和认可。
他遭受了家庭的困难,被迫贫困潦倒地生活在江边的涧底。
这表明了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忽视和冷遇,以及知识和贫困之间的矛盾。
最后,诗中表达了杜牧对弱者遭遇的关注和同情。
当荆人泪尽,马首断时,诗人通过这个形象描绘了遭受困境的儿童,他们的生活如同腐蚀肠肺一般残酷。
这种描写凸显了社会的不公和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以及诗人对于社会议题的关切和批判。
综上所述,《卜算子》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一位少年学者的求学征程和遭遇。
诗中通过对学者遭遇困境和追求知识的执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呼吁。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内涵,对读者具有深远的思考意义。
朱敦儒《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卜算子》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
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①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
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注释】
①“似共”句:似在躲避春天,即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之意。
②幽思:深远的情思。
③托契:犹言“托交”,托身于朋友。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可:投合、适宜。
【译文】
一枝梅花独放在荒山僻涧,自由自在免遭幽禁于林苑庭园。
路远山深却不怕严寒风雪,心境恬淡似无意与群芳争艳于春天。
忧虑深沉怀抱远志有谁知晓,想托身朋友但生性高洁难上难。
独自风流独自飘香无人顾,唯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相怜。
(汤俊峰译)
【赏析】
清人黄苏说,朱敦儒“作梅词最多,以其性之所近也。
”的确,此首咏梅词,既是为物传神,也是为我写心。
且看这枝梅花,生长在路远山深的古涧里,无尘世的喧嚣,没有“园林”的封锁羁绊,得天地之精神,独往独来,自由自在。
它无意争春,自甘寂寞,保持着自己独立高洁的风流标格。
这俨然是“拂袖青山归去”的“卧云人”(《如梦令》)朱敦儒自己!他晚年致仕隐居浙江嘉兴岩壑,“脱屣轩冕,萧然如遗世独立。
”他在对古涧梅花的审美观照中,由于“性之所近”,自己也恍然变成了梅花,与之“混同起来”,梅品与人格不露痕迹地合成为一。
梅花已人格化、个性化。
张元干《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元干《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卜算子》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①卧看明河月满空,②斗挂苍山顶。
③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④起舞闻鸡酒未醒,⑤潮落秋江冷。
【注释】
①沙水:即沙溪,福建闽江的支流,流经福建沙县。
邓肃《碧云洞》诗:“我因避地访名山,扁舟夜度沙溪寒。
”
②明河:即银河。
③斗:北斗星。
④多事:指国家多灾多难。
⑤起舞闻鸡:用祖逖与刘琨中夜闻鸡起舞故事,参前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译文】
风露湿了衣,浮云头上飞。
入夜游沙水,小舟归途迷。
卧看银河亮,明月当空垂。
北斗挂山顶,青山洒余辉。
千年历史事,只有青天知。
国步多艰难,人世皆可悲。
乘醉闻鸡舞,壮志未衰微。
秋来潮水落,江上冷风吹。
【赏析】
此词是作者晚年闲居福建期间游沙溪时作,表现出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
月夜泛游溪水,未能驱散心头的忧闷,而他所忧所悲的不是一己之荣辱得失、升沉进退,而是整个“人间”人世的不幸苦难。
词人以孤独的灵魂去承受整个“人境”的痛苦,这便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襟怀。
词人忧患而不沉沦,进取之心尚在,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启示。
词的空间感强,又具有历史意识,他的进取心正是建立在对千年历史理性的洞察、反思的基础上。
《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卜算子》诗词鉴赏篇1《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代: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
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
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二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3.休:停止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卜算子 全文及注释

卜算子全文及注释卜算子卜算子是唐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一首名篇,形式为五言绝句,以深刻的思索和哲理见长。
下面是《卜算子》的全文及注释: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第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诗人以长江为背景,表达了两个人的地理距离遥远,相隔江头江尾,无法直接相见的情景。
-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诗人日复一日地思念心中的人,尽管无法相见,但通过共饮长江水来象征着心灵的相通与联结。
- 第三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 诗人对于思念之情的延续提出了疑问,此水何时才会停止流动,此恨何时才能消散。
- 第四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诗人表达了对于相思之情的期望,希望对方的心境能够与自己一致,共同承担相思之苦。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了深情厚意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长江的隐喻,将地理距离与心灵的相通相结合,展现了他对于远离的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爱人心境的期望,希望对方能够与自己情意相投,共同经历相思之苦。
《卜算子》在表达爱情追思之情的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诗人通过描绘人们面对时光流转和无法预知未来的无奈,表达了对于生命中遗憾和无法挽回的事物的思考。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当下,把握眼前的美好,不负相思之意。
总之,李之仪的《卜算子》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于远离心仪之人的深情思念,同时也展现了对于生命与时光的思考。
这首名篇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
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撰《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词牌释义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
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
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1]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词家遂取以为名。
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宋教坊演为《卜算子慢》,双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参阅《词律》卷三、《词谱》卷五。
另有《卜算子》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
字数与词牌半阕同。
用作引子。
词牌韵律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
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
第三句首字平仄不拘,为中仄平平仄仄平。
末句五字,中仄平平仄,与《雨霖铃》末句同。
后半阕依此类推。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句读。
词牌格律
此词以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正体。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典范词作
苏轼作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陆游作品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李之仪作品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严蕊作品
卜算子
不是爱红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刘克庄作品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夏完淳作品
卜算子·断肠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王观作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毛泽东作品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天邪战鉴作品
卜算子.游鄱阳记:
清水碧凝空,舟荡凭风动。
挥袖抚琴笑映红,声断罔如梦。
论道起争锋,情比纷争重。
把盏凝眸相对饮,一曲初临颂。
[2]
词作赏析
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①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
“卜算子”是词牌名。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
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
②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
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③断桥:残破的桥。
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④寂寞:孤单冷清。
⑤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⑥更:副词,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更著:又遭到。
⑦无意:不想,没有心思。
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⑧苦:尽力,竭力。
⑨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此指争权。
⑩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
任:动词,任凭。
⑪群芳:群花、百花。
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⑫妒(dù):嫉妒。
⑬零落:凋谢,陨落。
⑭碾(niǎn):轧烂,压碎。
⑮作尘:化作灰土。
⑯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