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合集下载

严蕊《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严蕊《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严蕊《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1。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2。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注释】
1.前身:一作“前缘”。

前世的因缘,等于说命里注定的。

2.东君:司春的神,借指主管妓女的地方官吏。

【译文】
不是我愿意堕落风尘,而是被命运所误。

花开花落自有它的一定,全靠东君做主。

要自由、一定要自由!
要留住,我却怎能留住!若有一天,山野的花儿插满了头,再也没谁知道我去处。

【赏析】
严蕊是南宋初时台州(今浙江)的一位名妓,她诗琴书画,样样冠绝,最重要的,是她始终为自身的解放而努力、而奋斗。

道学家朱熹曾将她关监达两月之久,“一再受杖,委顿几死”,但仍不屈从。

后岳霖继任,同情其遭际,爱惜其才华,趁贺节之际,命其作词自陈。

严蕊“略不构思”,当场吟出这首词。

词中满含血泪,却又对自由充满渴望。

特别是以比兴手法,以双关语出之,极为得体。

岳霖当场“判令从良”。

严蕊终以此词获得自由,而中国文学史上也多了一篇呼喊自由的佳作。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古诗卜算子·天生百种愁翻译赏析

古诗卜算子·天生百种愁翻译赏析

古诗卜算子·天生百种愁翻译赏析《卜算子·天生百种愁》作者为宋朝诗人徐俯。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

空忆如簧语。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前言】《卜算子·天生百种愁》此词写离愁,但能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刚健质朴的意境。

愁本无形,词人却使之有形,如斜阳下的烟霭,挂在他目眺所极的远山树头。

绿叶阴阴、草满莺啼,举目之间,绝无惹愁处;然叶也、草也、莺也,皆欣欣自得,全不顾我的愁怀,唯国伊人已杳不可见,那挡住他视线的远山烟霭,便化作了无穷闲愁。

【注释】⑴凌波步: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的姿态。

⑵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赏析】“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

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

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

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

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

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

“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

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

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

”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

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

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原文:卜算子,九岁瞻叱丹,十岁学究《周易》三易,究易日遍,日夜唱《易》,又问》筮数,两术参□,星忽烁烁如彗章。

痴子畸少适耽奋,遭难涧底在江边。

荆人泪尽马首断,儿童时腐蚀肠肺。

赏析:《卜算子》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卜算子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和遭遇,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首先,诗中描绘了卜算子的求学过程。

他在九岁时受到家中长辈的严厉教诲,开始学习《周易》这部古代经典著作并掌握了其中的三易之法。

从此,卜算子沉迷于理解和研究《易经》,每天日夜阅读和吟诵。

此处展示了卜算子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其次,诗中反映了卜算子的境遇。

卜算子年少时投入学问中,对周易和筮数深入探索,并将两种术法相互参照。

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卓越天赋的痴迷者,仿佛星辰闪烁,犹如彗星般耀眼。

然而,这种醉心于学术的努力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尊重和认可。

他遭受了家庭的困难,被迫贫困潦倒地生活在江边的涧底。

这表明了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忽视和冷遇,以及知识和贫困之间的矛盾。

最后,诗中表达了杜牧对弱者遭遇的关注和同情。

当荆人泪尽,马首断时,诗人通过这个形象描绘了遭受困境的儿童,他们的生活如同腐蚀肠肺一般残酷。

这种描写凸显了社会的不公和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以及诗人对于社会议题的关切和批判。

综上所述,《卜算子》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一位少年学者的求学征程和遭遇。

诗中通过对学者遭遇困境和追求知识的执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呼吁。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内涵,对读者具有深远的思考意义。

朱敦儒《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卜算子》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

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①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

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注释】
①“似共”句:似在躲避春天,即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之意。

②幽思:深远的情思。

③托契:犹言“托交”,托身于朋友。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可:投合、适宜。

【译文】
一枝梅花独放在荒山僻涧,自由自在免遭幽禁于林苑庭园。

路远山深却不怕严寒风雪,心境恬淡似无意与群芳争艳于春天。

忧虑深沉怀抱远志有谁知晓,想托身朋友但生性高洁难上难。

独自风流独自飘香无人顾,唯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相怜。

(汤俊峰译)
【赏析】
清人黄苏说,朱敦儒“作梅词最多,以其性之所近也。

”的确,此首咏梅词,既是为物传神,也是为我写心。

且看这枝梅花,生长在路远山深的古涧里,无尘世的喧嚣,没有“园林”的封锁羁绊,得天地之精神,独往独来,自由自在。

它无意争春,自甘寂寞,保持着自己独立高洁的风流标格。

这俨然是“拂袖青山归去”的“卧云人”(《如梦令》)朱敦儒自己!他晚年致仕隐居浙江嘉兴岩壑,“脱屣轩冕,萧然如遗世独立。

”他在对古涧梅花的审美观照中,由于“性之所近”,自己也恍然变成了梅花,与之“混同起来”,梅品与人格不露痕迹地合成为一。

梅花已人格化、个性化。

张元干《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元干《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元干《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卜算子》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①卧看明河月满空,②斗挂苍山顶。

③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④起舞闻鸡酒未醒,⑤潮落秋江冷。

【注释】
①沙水:即沙溪,福建闽江的支流,流经福建沙县。

邓肃《碧云洞》诗:“我因避地访名山,扁舟夜度沙溪寒。


②明河:即银河。

③斗:北斗星。

④多事:指国家多灾多难。

⑤起舞闻鸡:用祖逖与刘琨中夜闻鸡起舞故事,参前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译文】
风露湿了衣,浮云头上飞。

入夜游沙水,小舟归途迷。

卧看银河亮,明月当空垂。

北斗挂山顶,青山洒余辉。

千年历史事,只有青天知。

国步多艰难,人世皆可悲。

乘醉闻鸡舞,壮志未衰微。

秋来潮水落,江上冷风吹。

【赏析】
此词是作者晚年闲居福建期间游沙溪时作,表现出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

月夜泛游溪水,未能驱散心头的忧闷,而他所忧所悲的不是一己之荣辱得失、升沉进退,而是整个“人间”人世的不幸苦难。

词人以孤独的灵魂去承受整个“人境”的痛苦,这便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襟怀。

词人忧患而不沉沦,进取之心尚在,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启示。

词的空间感强,又具有历史意识,他的进取心正是建立在对千年历史理性的洞察、反思的基础上。

《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卜算子》诗词鉴赏篇1《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代: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

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

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二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3.休:停止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卜算子 全文及注释

卜算子 全文及注释

卜算子全文及注释卜算子卜算子是唐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一首名篇,形式为五言绝句,以深刻的思索和哲理见长。

下面是《卜算子》的全文及注释: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第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诗人以长江为背景,表达了两个人的地理距离遥远,相隔江头江尾,无法直接相见的情景。

-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诗人日复一日地思念心中的人,尽管无法相见,但通过共饮长江水来象征着心灵的相通与联结。

- 第三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 诗人对于思念之情的延续提出了疑问,此水何时才会停止流动,此恨何时才能消散。

- 第四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诗人表达了对于相思之情的期望,希望对方的心境能够与自己一致,共同承担相思之苦。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了深情厚意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长江的隐喻,将地理距离与心灵的相通相结合,展现了他对于远离的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爱人心境的期望,希望对方能够与自己情意相投,共同经历相思之苦。

《卜算子》在表达爱情追思之情的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诗人通过描绘人们面对时光流转和无法预知未来的无奈,表达了对于生命中遗憾和无法挽回的事物的思考。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当下,把握眼前的美好,不负相思之意。

总之,李之仪的《卜算子》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于远离心仪之人的深情思念,同时也展现了对于生命与时光的思考。

这首名篇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试题】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处境,下阕写梅花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参考答案】1、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2、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意思对即可)二: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4、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

5、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6、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

——(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三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⑵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参考答案】(1)寂寞、苦闷、凄清(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2分)【解析】第(1)小题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

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

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

“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清的氛围。

第(2)小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

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译文】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

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赏析】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却履遭群小的嫉妒诽谤和排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苍凉。

梅花在陆游的笔下涵蕴着一个失意志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

所以前人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者,读之一叹”。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

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

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 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这着实、妙!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

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

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鉴赏二】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咏梅之诗多至百余首,且认为只有节义之士,脱俗之笔才配得上题咏梅花。

他在《梅花绝句十首》中说到: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

笔端有纤尘,只恐梅未肯。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

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

“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

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

陆游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

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

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但主要精神是积极的,他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也是令人感佩的。

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

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卜算子.咏梅》一诗是托物言意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他青年及第,好兵书,习剑术,胸怀报国之志,并始终坚持抗金,以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为己任。

但是,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他屡遭贬嫡。

特别是在他的晚年,竟至于潦倒至衣食无着。

但他虽穷益坚,不坠爱国之志,临终之时还吟《示儿》诗,教诲儿孙们不要忘记北定中原的事业。

作者在此词中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此首《咏梅》当为宋代咏梅诗词中的杰作。

另外,此诗词言语朴实深沉,明白流畅,更实践了他“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骨气多”的文学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