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方法验证审评指南
CDER色谱方法验证

色谱方法验证目录Ⅰ简介Ⅱ色谱法分类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1.手性色谱法2.离子交换色谱法3.离子对色谱法4.正相色谱法5.反相色谱法6.分子排阻色谱法B.气相色谱法(GC)C.薄层色谱法(TLC)Ⅲ对照品标准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原料药和制剂的验证参数A.准确度B.检测限和定量限C.线性D.精密度1、重现性a、进样重现性b、分析重现性2、中间精密度3、再现性E、范围F、回收率G、耐用性H、样品溶液稳定性I、专属性/选择性J、系统适应性试验1. 容量因子2、进样重现性3、相对保留值4、分离度5、拖尾因子6、理论塔板数K、试验注意事项Ⅴ、评价和结论Ⅵ、致谢Ⅶ、参考文献指导原则综述高效液相色谱法验证指南1.简介The purpose of this technical review guide is to present the issues to consider when evaluating chromatographic test methods from a regulatory perspective. The document discusses the points to note and weaknesses of chromatography so that CDER reviewers can ensure that the method's performance claims are properly evaluated, and that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for the field chemist to assess the method. Analytical terms, as def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armonization (ICH), 1993,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 this guide.本指南旨在为在评估色谱分析方法时提供一个文件以供参考。
方法验证 (SOP, 适用于色谱类)

1.适用范围本SOP适用于色谱类方法验证2.参考标准/资料3.检测方法的适用性验证内容3.1专属性a. 试剂空白实验:考察实验过程中所用试剂对目标物的干扰情况。
b. 干扰实验:当空白样品(样品不含目标物,其它基质一致)可获得时,直接进行空白实验(使用空白样品经过完整的样品前处理及分析过程),考察在目标物出峰时间有无干扰峰。
当没有空白样品情况下,对于液相色谱,目标物有紫外吸收时可采用DAD检测器验证峰的光谱特征是否与标准品一致;另可采用不同填料色谱柱、选择不同流动相、改变梯度洗脱等方法考察目标物的出峰变化情况;对于气相色谱,可采用不同填料色谱柱、选择不同载气、改变程序升温等方法考察目标物的出峰变化情况。
注:1. 专属性:是指在样品介质中有其它组份共存时,检测方法对目标物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
2. 如以上方法不能确定其专属性,可由其它分析方法予以补充,例如:质谱、旋光仪、核磁共振等方法。
3. 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目标物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R s≧1.0要求(一般来说R s<1.0,两峰总有部分重叠;当R s=1.0,两峰能明显分离;当R s=1.5,两峰已完全分离;摘自《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R s=2(t2-t1)/(Y1+Y2);t:色谱峰保留时间;Y:峰底宽。
3.2校准曲线a. 对于含量<0.01%的痕量成分分析,样品中目标物含量一般比较低,标曲浓度范围应包含检测限及尽可能覆盖一个数量级,但不宜过宽,一般为1-2个数量级,至少作5个点(不包括空白)。
b. 对于含量>0.01%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分析,可根据方法定量限和实际样品含量选择标曲浓度范围,标曲浓度范围尽可能覆盖一个数量级,但不宜过宽,一般为1-2个数量级,至少作5个点(不包括空白)。
c. 应描述校准曲线的数学方程,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9。
注:1. 在分析化学中,根据分析试样中待测成分的含量多少,分析化学可以分为:常量成分分析(质量分数>1%)、微量成分(0.01%~1%)分析和痕量成分分析(<0.01%);摘自《分析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
2020版《中国药典》气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USP)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参考美国药典标准检验品种气相色谱法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液体固定相:用于填料或毛细管柱中。
2、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液体固定相沉积在细碎的惰性固体载体上,如硅藻土、多孔聚合物或石墨化碳,填充到柱内径一般为2-4毫米,长度一般为1-3米的柱中。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此类色谱柱不含填料,液体固定相沉积在柱的内表面上,并且可以化学键合到柱上。
3、固体固定相:这类相仅在填充柱中可用。
在这些柱中,固体相是一种活性吸附剂,如氧化铝、二氧化硅或碳,填充到柱中。
有时在填充柱中使用的聚芳烃多孔树脂,不涂覆液相。
[注:填充毛细管柱在使用前必须先调节,直到基线和其他特性稳定为止。
柱或包装材料供应商为推荐的调节程序提供指导。
]4、设备:气相色谱仪由载气源、气化室、色谱柱、检测器和记录装置组成。
气化室、色谱柱、检测器的温度受控,并且可以作为分析的一部分而变化。
典型的载气是氦气、氮气或氢气,根据使用的色谱柱和检测器。
在个别专著中指明,所用检测器的类型取决于分析的化合物的性质,。
检测器输出的数据记录为时间的函数,而仪器的响应(测量为峰面积或峰高度)是存在的量的函数。
5、温度程序:通过改变色谱柱的温度,可以控制气相色谱分离的长度和质量。
当需要温度程序时,个别专著会指示表格式的条件。
该表显示了初始温度、温度变化率(斜坡)、最终温度和在最终温度下的保持时间。
6、程序:6.1用流动载气平衡柱、注射器和检测器,直到接收到恒定信号。
6.2通过注射器隔片注射样本,或使用自动采样仪。
6.3开始温度程序。
6.4记录色谱图。
按规定作分析。
7、色谱图的定义和解释:7.1色谱图:色谱图是检测器响应、流出物中分析物浓度或作为流出物浓度相对于流出物体积或时间的度量的其他量的图形表示。
色谱方法验证指南-FDA

色谱方法验证审评指南色谱方法通常用于原料、药物、药物制剂和生物体液中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
涉及的成分包括手性的或非手性的药物、过程杂质、残留溶媒、附加剂如防腐剂、分解产物、从容器和密闭包装或制造过程中带入的可提取和可过滤的杂质、植物药中的农药和代谢物等。
试验方法的目的是得到可信赖的和准确的数据,无论是用于验收、出厂、稳定性或药物动力学研究。
得到的数据用于药品开发或批准后的定性和定量,试验包括原料的验收、药物和药物制剂的出厂、过程检验(In- process testing)的质量保证和失效期的建立。
方法的验证是由药品的开发者或使用者来检验其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的可靠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过程。
得到的数据成为方法的验证资料的一部分交给CDER.。
方法的验证对于完成机构满足档案要求不是一次性的,开发者和使用者都应验证其方法的耐用度或耐久性(ruggedness or robustness.),其他的分析者、用其它相当的仪器,在其它的日期或地点,在药品生产期限(有效期)全过程,方法都应能够重现。
如果产生数据的方法是可靠的,那么所得到的验收、出厂、稳定性或药物动力学的数据就是可信赖的。
验证的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应在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数据产生之前,如果方法改变了,还应该再验证。
. 色谱类型色谱是一种技术,通过该技术,样品中的组分载入液相或气相中,通过在固定相上由吸附—解吸附来完成。
A. 高效液相色谱 (HPLC)HPLC分离是基于在样品在流动相液体和固定相之间的不同分配。
一般地说HPLC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未考虑其重要性顺序)1. 手性液相色谱2. 离子交换色谱3. 离子对/亲和色谱4. 正相色谱5. 反相色谱6. 分子排阻色谱1. 手性液相色谱分离光学异构体可在手性固定相上,用衍生化试剂或在非手性固定相上用流动相添加剂形成非对对映体来实现。
用作杂质试验方法时,如果光学异构体杂质在光学异构体药物之前洗脱,要增加灵敏度。
2.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基于荷电功能团,样品负离子(X - )为阴离子,样品正离子((X + )为阳离子,一般用pH程序洗脱。
2020版《中国药典》气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样品气相色谱法的检验操作。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简述:气相色谱法系采用气体为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物质或其衍生物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各组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
2、试剂:氮气(99.999%)、氢气、空气。
3、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气相色谱仪,由载气源、进样部分、色谱柱、柱温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
进样部分、色谱柱和检测器的温度均应根据分析要求适当设定。
3.1载气源: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氦、氮和氢可用作载气,可由高压钢瓶或高纯度气体发生器提供,经过适当的减压装置,以一定的流速经过进样器和色谱柱;根据供试品的性质和检测器种类选择载气,除另有规定外,常用载气为氮气。
3.2进样部分:3.2.1进样方式一般可采用溶液直接进样、自动进样或顶空进样。
3.2.2溶液直接进样采用微量注射器、微量进样阀或有分流装置的气化室进样;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或自动进样时,进样口温度应高于柱温30〜50℃;进样量一般不超过数微升;柱径越细,进样量应越少,采用毛细管柱时,一般应分流以免过载。
3.2.3顶空进样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的分离和测定。
将固态或液态的供试品制成供试液后,置于密闭小瓶中,在恒温控制的加热室中加热至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在液态和气态达到平衡后,由进样器自动吸取一定体积的顶空气注入色谱柱中。
3.3色谱柱:3.3.1色谱柱为填充柱或毛细管柱。
填充柱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玻璃,内径为2〜4mm,柱长为2〜4m,内装吸附剂、髙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溃固定液的载体,粒径0.18〜0.25mm、0.15〜0.18mm 或 0.125〜0.15mm。
浅谈色谱方法验证原则

浅谈“色谱方法验证原则”张哲峰史继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审评三部)摘要“色谱方法验证”是为保证色谱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的方法学验证,是建立和使用色谱方法所必需进行的实验步骤。
本文系参照美国FDA药品审评和研究中心(CDER)“色谱方法验证审评指南”的思路及其要点,在参考美、英、欧药典中有关色谱方法的要求以及国内专家有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药研发中色谱法应用现状编辑整理而成。
文章以RP—HPLC为主,阐述了色谱法在新药的制备工艺研究、中间体控制、质控检验、稳定性考察及药物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应用的注意要点,尝试提出“色谱方法验证原则”,以期对新药研发及技术审评有所参考。
.色谱方法因具有分离分析的特殊优势而在新药研发中广为应用,包括原料药、中问体、制剂和生物体液739中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涉及的成分包括手性或非手性药物、过程杂质、残留溶媒、附加剂(如防腐剂)、分解产物、从容器和密闭包装或制造过程中带入的杂质、植物药中的农药和代谢物等。
可见,色谱方法的可行性是至关重要的,色谱方法的验证在新药研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色谱方法运用的目的是得到准确、可靠的数据,包括制备工艺研究、中间体控制、质控检验、稳定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等过程。
得到的数据用于药品研发或批准后的定性和定量,试验包括原料的验收、产品出厂检验、过程检验(In—processtesting)的质量保证。
色谱方法的验证是由药品的研发者或生产者来检验其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的可靠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过程。
◆色谱类型色谱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通过该技术,先将样品中的组分分离,再逐个进行分析,因此是分析混合物、检测化合物纯度的最有力手段。
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法通常分为以下类型:1手性液相色谱分离光学异构体可用手性固定相、衍生化后在非手性固定相上或在非手性固定相上用流动相手性添加剂形成非对映体来实现。
2离子交换色谱使用表面有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剂作为固定相。
色谱方法验证审评指南

色谱方法验证审评指南绪言本技术指南的目的是给审评人员审评验证色谱方法的,该文件讨论色谱方法的要点和不足,以便CDER的审评人员能够保证方法的良好性能,也使化学工作者了解为通过审评应给出的足够的信息。
国际协调会议(ICH)1993年定义的分析术语,已在这一指南中运用。
色谱方法通常用于原料、药物、药物制剂和生物体液中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
涉及的成分包括手性的或非手性的药物、过程杂质、残留溶媒、附加剂如防腐剂、分解产物、从容器和密闭包装或制造过程中带入的可提取和可过滤的杂质、植物药中的农药和代谢物等。
试验方法的目的是得到可信赖的和准确的数据,无论是用于验收、出厂、稳定性或药物动力学研究。
得到的数据用于药品开发或批准后的定性和定量,试验包括原料的验收、药物和药物制剂的出厂、过程检验(In- process testing)的质量保证和失效期的建立。
方法的验证是由药品的开发者或使用者来检验其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的可靠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过程。
得到的数据成为方法的验证资料的一部分交给CDER.。
方法的验证对于完成机构满足档案要求不是一次性的,开发者和使用者都应验证其方法的耐用度或耐久性(ruggedness or robustness.),其他的分析者、用其它相当的仪器,在其它的日期或地点,在药品生产期限(有效期)全过程,方法都应能够重现。
如果产生数据的方法是可靠的,那么所得到的验收、出厂、稳定性或药物动力学的数据就是可信赖的。
验证的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应在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数据产生之前,如果方法改变了,还应该再验证。
---------------------------------------------------------------------------------------------------------------------- 这一指南由FDA-CDER化学制造控制协调委员会(CMCCC)的分析方法技术委员会制作。
色谱法方法验证

溶液稳定性数据至少做到 16h 稳定(尽量做得更长时间,都是自动进样, 一个过夜就至少在 12 小时以上,时间太短无法证明溶液稳定性),极特 殊情况下可以采用低温进样器或特殊的保存方法或现配现分析等操作,但 要求有数据作为支持依据,方可将特殊处理方法定入标准。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
6 个数据计算峰面积 RSD<2%。
准确度
采用回收率试验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直接回收率实验 以中间精密度的含量均值作为理论含量,计算回收率,回收率变动范围
法,按照 80%、100%、120%比例分别称取样品,同 98%—102%,回收率 RSD<2%,资料中体现 12 张图(1 张空白,2 张
法操作,每个比例各 3 份样品,各进 1 次。
0 天样品检测 方法学研究结束且各项考察数据符合要求后,对 3 批生 双样双针。对照品也为双样双针。 产线验证样品及被仿品在同一天进行检测。此数据在申 报资料产品检验报告单中体现,且可作为稳定性的 0 天 数据。
耐用性实验
改变色谱柱 不同品牌的色谱柱,共 3 个品牌。比 最好在同一天对俩份样品溶液和俩份对照溶液进行。
样品粉末及溶液需要同时做。破坏后的样品溶液及空白溶剂均需调整至流
动相 pH 方可进样,可避免对色谱柱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破坏超过 20%,
需要降低破坏条件。
专属性
4、 分离条件选择;
5、分离度良好,测定无干扰,各峰峰纯度符合单峰要求。
5、 色谱柱对比;(根据情况酌定)
6、梯度变化要有最高洗脱能力过程,目的证明所有的杂质成分均能够被
的杂质分析评价。
DAD 检测器或适宜的通用型检测器下,水、1mol/l 酸、 2、分离度良好,测定无干扰,各峰峰纯度符合单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正相色谱5. 反相色谱6. 分子排阻色谱1. 手性液相色谱分离光学异构体可在手性固定相上,用衍生化试剂或在非手性固定相上用流动相添加剂形成非对对映体来实现。
用作杂质试验方法时,如果光学异构体杂质在光学异构体药物之前洗脱,要增加灵敏度。
2.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基于荷电功能团,样品负离子(X - )为阴离子,样品正离子((X + )为阳离子,一般用pH程序洗脱。
3. 离子对/亲和色谱分离基于与目标样品的专一的化学相互作用。
更普遍的反相型用缓冲液和加入的对离子(与被分离的样品荷相反电荷)分离。
分离受pH、离子强度、温度、浓度和共存的有机溶剂类型的影响。
亲和色谱,一般用于大分子,使用配合体(共价结合在固体基质上的生物活性分子),与其同类的抗原(分析介质)反应,生成可逆转的复合物,通过改变缓冲条件洗脱。
4. 正相色谱正相色谱为用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和极性的固定相。
此时较小极性的组分比较大极性组分更快地洗脱。
5. 反相色谱报给CDER的最通常的实验方法是反相HPLC方法,最通常用紫外检测器。
反相色谱,一种键合相的色谱技术,用水作基本溶剂,选择性也受溶剂强度、柱温和pH的影响,一般来说较大极性比较小极性组分洗脱更快。
紫外检测器可以用于所有色谱,这类检测器要注意的是灯老化后的灵敏度降低,其灵敏度因(仪器)的设计和/或者制造厂家的不同有小的变异。
需要指出,用紫外检检测器和反相HPLC组合得到的色谱图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事实,原因是:·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大得多的化合物可能被掩盖(在溶剂前沿或死体积时同时洗脱)。
·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小得多的化合物洗脱出来晚,甚至保留在柱上。
·紫外吸收系数较低和最大吸收不同的化合物在检测相对较低浓度的目标分析物时不能被检出,因为通常只有一个检测波长。
6. 排阻色谱也叫凝胶渗漉(permeation)或滤过,分离基于化合物分子大小或水动力学(hydrodynamic)容积。
比多孔柱填料孔径大得多的分子最先洗脱,小分子进入孔隙洗脱晚,其余的洗脱速率取决于其分子的相对大小。
B. 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基于挥发性样品由作为流动相的载气运载,通过色谱柱内的固定相时发生吸附和解吸附过程进行分离。
通常气相色谱分析的样品是低分子量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易挥发的和高温时稳定的。
在这一方面,药物和药物制剂中的残留溶剂适于气相色谱分析。
生成化学衍生物可达到易挥发和热稳定的目的。
常用的检测器是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于卤代化合物的电子捕获式检测器(ECD),用于含硫和含磷化合物的火焰光度检测器(FPD),以及用于含氮或磷化合物的氮磷检测器(NPD)。
气相色谱也能实现手性分离。
填充柱迅速被毛细管取代来改进分离度和分析时间,在气相色谱上分析物位置与HPLC一样,用保留时间(Rt)表示。
C. 薄层色谱(TLC)薄层色谱是一种最简便普通的色谱技术,分离基于在一端浸于溶剂混合物(流动相)中的薄层板(固定相)上点的样品移动进行分离,整个系统在密封的缸中进行。
对于本身没有颜色的化合物,检出技术包括荧光、紫外和喷雾显色剂(通用的和专一的)。
分析物在薄层板上的位置用Rf值来表示,Rf值为化合物的移动距离与溶剂前沿的比值。
三种方法,气相、液相和薄层中,薄层色谱是最普通的试验方法,因为薄层板上所有的组分都可用适宜的检测技术检出。
然而通常不如HPLC那么准确和灵敏。
虽然选用适宜的检测技术,TLC法能见到分析的“全图”(whole picture) ,但比HPLC分析变异较大。
. 参考标准品(对照品)参考标准品为经充分鉴定的高纯度化合物,色谱方法更大程度上依赖参考标准品来提供准确的数据。
因而参考标准品的质量和纯度是很重要的,有二类参考标准品,化学的和放射性的。
后者应考虑放射标记纯度和化学纯度。
按照提交方法验证的样品和分析数据,指南中的二类化学参考标准品如下:· USP / NF参考标准品,不需要鉴定。
·非总目录标准品,应用合理方法制备,并经充分鉴定,以保证其鉴别、含量、质量和纯度达到最高。
应该指出·大多数USP / NF参考标准品未标示化合物纯度。
·对非USP参考标准品,提出纯度的校正数应包括在试验方法的计算中。
·提供的参考标准品中没有以下杂质,诸如合成过程的结构相似的杂质和其它的过程杂质,如重金属、残留溶剂、水分(结合的和非结合的)、植物来源制剂中的农药和分解产物等。
·如果在方法中规定,用前参考标准品要干燥除去残留溶剂、非结合水分和有时是结合水(取决于干燥条件),对易潮解的化合物总是包括干燥步骤的。
但另一方面干燥可能导致结晶水的损失或引起热敏感化合物的降解。
色谱方法用外标法和内标法进行定量。
A. 外标法当参考标准品与样品在不同的色谱图上进行分析时,用外标法。
定量基于样品的峰面积/高(HPLC或GC)或强度(TLC)与分析对象、参考标准品的比值。
更适合用外标法的样品如下:1.样品具有单一的目标浓度和狭窄的浓度范围,例如验收和出厂检验。
2.简便的样品制备操作。
3. 增加走基线的时间,为检测可能的额外峰,如杂质试验。
B. 内标法加入一种已知纯度并且在分析中不产生干扰的化合物至样品混合液中,定量基于被分析的化合物与内标的响应比值与参考标准品得到的比值进行比较。
这一方法很少用于TLC。
更适合用内标法的样品如下:1.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如多次提取。
2.低浓度的样品(灵敏度是确定的),如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3.在样品分析中预计是很宽的浓度范围,如药物动力学研究。
虽然CDER不规定方法应该用内标或外标法用于定量,但一般的看法是用于验收、稳定性和TLC用外标法,对生物体液和GC用内标法。
工作浓度为方法中规定的被分析对象的目标浓度。
保持样品浓度与标准的浓度相近可以改善方法的准确性。
建议1.如果参考标准品的纯度校正因子已知,那么在计算中应该包括。
2.在方法中要规定标准品和样品的工作浓度。
. 药物和药物制剂HPLC验证的参数虽然许多种HPLC都可采用,但最普遍上报的方法都是用紫外检测器的反相HPLC法,以此作为验证参数的例子。
这一方法验证的规定可以扩展到其它检测器和其它色谱。
对于验收、出厂或稳定性试验,准确性应最佳化,因为要表明实测值和真值的差异是最为关注的。
A. 准确性准确性是衡量测量实验值和真值的接近程度。
推荐药物和药物制剂的准确性研究在标示量的80%、100%和120%的水平上来进行的,这与“The G uideline for Submitting Samples and Analytical Data for method Validation”的规定是一致的。
对于药物制剂,准确性试验通常是将已知量的药物 [按重量或体积(溶于稀释剂)] 以分析对象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量加到空白处方内来完成的。
对于液体制剂,这是真实的回收率;而对于诸如片剂、栓剂、透皮吸收制剂等,这不能检测稀释剂中的赋形剂与活性成分间可能产生的作用。
实际上要做一个已知活性药物量的单个剂量单位(single unit)来进行回收试验是困难的。
准确性试验评价在赋形剂存在时,在分析药物制剂的色谱条件下,试验方法的专属性。
但这只是样品制备过程和色谱过程中的回收率,而不是制造过程的影响。
在每个推荐检测浓度重复进样,其重复进样的RSD提供了分析方法的变动性,或是试验方法的精密程度。
重复性的均值以标示量的%来表示,这表明试验方法的准确程度。
建议回收试验在每个水平上(标示量的80%、100%和120%)至少做3份,均数用来估计准确性的,RSD是估计样品分析精密度的。
B. 检出限和定量限这些限度通常用于药物和药物制剂中有关物质的测定。
限度的规定连同药物和药物制剂出厂和稳定性有关的调整杂质量的方法一起要上报。
检出限度是样品中分析对象在实验条件下可被检出的最低限度,但不要求定量。
定量限度是样品中分析对象在实验条件下,以可接受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
使用UV检测器时,保证低浓度化合物的检测精密度是困难的,这是由于检测器的灯随着寿命的延长可能逐渐减小其灵敏度,不同检测器制造厂家的躁声水平也不同。
在低浓度时,保证每次试验方法能达到检出限度和定量限度是必要的。
指定的杂质无对照品,但是又要保证检出限,额外峰可能不出现或出现。
对评价额外峰检出的可行的粗糙方法是用以分析对象峰面积的百分比的要求作为检出限。
例如检出限要求分析对象峰面积50000的0.01% ,那么给出面积计数为5,则不能检出。
虽然USP表示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用躁声水平的2或3和10 倍表示,但这一概念不是很实际的。
在方法研究阶段,用不同的检测器分析样品时,检测器的躁声水平是不同的。
在定量限水平的试验方法中使用对照品(由申报者提供)能保证杂质可被检出和被定量。
检测器灵敏度因型号和制造厂家的不同而异,见表1。
用二种商用检测器分析一种化合物,这些数据不应作为二种检测器灵敏度预期的比例。
在设定这些限度时,因为还有起部分作用的其它参数,如灯和柱的寿命,但它们是不知道的。
表1 二种商用检测器的检出灵敏度限度比较检测器1 检测器2定量限度0.21% 0.07%检出限度0.16% 0.05%人们应该注意,基线躁声不应解释为额外峰。
如果样品的稀释剂与流动相所用的溶剂不同(比例或类型),亦可能在死体积处见到波动。
如果有目标化合物的参考标准品,那么要使用接近定量限的或按规定配制的标准溶液。
记录没有参考标准品的杂质峰时,推荐使用药物的稀释液作为参考标准溶液。
然后对方法要进行校正,测定的高低浓度都要在药物检出线性范围内,否则用相同色谱图下面积或峰高的%表示是有偏差的。
应该注意得到的用面积计数的额外峰不能被认为是取决于该化合物UV吸收系数或吸收度的检出响应。
建议1. 分析重现性和进样重现性数据应在定量限度范围内。
2. 在试验方法的定量限的浓度处,用一外加的参考标准溶液。
C.线性符合比耳定律的可检出的线性范围取决于被分析化合物和所用的检测器。
工作样品的浓度和准确性试验样品的浓度应在线性范围内。
图1和2表明UV响应和浓度的(a)线性和(b)非线性关系。
有一点应该注意,当记录杂质峰时(用母体药物的%面积表示),如果使用非线性的浓度曲线部分,观察到的杂质可能不是理论计数的真实反映。
另外,仅当杂质和母体化合物的吸收系数或吸收度值相同时才能得到真实的量。
杂质参考标准品通常是必需的。
建议检测的线性范围取决于试验方法的目的,用于含量测定方法的推荐范围为不得过±20%,以峰面积%计的测定杂质的范围是目标浓度的+20%,低至药物或杂质的定量限。
在大多数情况下,回归系数要 >0.999,截距和斜率应标明。
D. 精密度精密度为在相同分析条件下的一组测量值相互接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