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区别是什么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区别是什么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区别
1、篇幅程度不同
论述题就是要长篇大论,跟写议论文一样有例证最好,尽量详述。
而简答则是要把论点概述出来,用最少的话说最明白的道理或事。
2、大体方向不同
简答题一般是要你列出关于这个题目的几点1、2、3、4,一般是答对一点给一定分,全列出来了才给全分。
论述题一般是给一个题目,让对这个题目做一些分析,拓展等。
3、重点位置不同
简答题要求简明扼要,将答案的重点突出回答即可。
而论述题就是在简答题的基础上,将重点加以论述或举例说明,最后概括。
简答题论述题

一.简述题: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4、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 耐性定律。
简答题、论述题

2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22.德育工作者的概念及素养。
23.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
24.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
25.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
22.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
23.班集体的涵义及其德育作用。
24.德育工作者的素养。
25.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
21.简述品德修养的基本过程。
22.班集体的德育作用有哪些?23.简述学校德育的特征。
24.简述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25.简述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的作用。
2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22.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23.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
25.社会德育的特点。
21.德育的内涵。
22.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23.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4.社会德育的特点。
25.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2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22.德育工作者的概念及素养。
23.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
24.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
25.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2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2.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23.简述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意义。
2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规律性联系。
25.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1.德育规律的涵义及特点。
22.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
24.社会德育的特点。
25.品德修养的涵义及作用。
2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2.什么是品德测评?品德测评应遵循哪些原则?23.德育目标的涵义及其作用。
24.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21.(1)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2)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导人才。
(3)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论。
22.(1)品德测评是按照一定法则,用数字来描述人的品德行为,并据此进行分析和作出评定。
(2)品德测评应遵循:①方向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客观性原则④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⑤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原则2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论述题和简答题有什么区别

论述题和简答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区别:
一、简答题由于出题较为直接,对考点的考查也比较明显,所以考生在进行回答的时候主要是将所考察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整理回答出来即可,不必进行其他的拓展,即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二、论述题则相对难度较大,不仅在于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更在于回答时更是存在一定难度。
在回答论述题时,题目考查的点往往不够明确,所以考生回答应有发散性思维。
回答内容不仅要紧密结合着考点,更要将相关的考点一并回答上。
同时,考生也必须将所回答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理解性的转述一遍。
三、两者命题形式有不同,从字数上看,简答题一般字数比较少,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将题目意义点明。
而论述题相对来讲字数较多,往往需要两三句话进行表述。
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练习一五.简答题。
1.用语言学观点分析下列各句中“语言”的含义。
1)列宁是运用语言的模范,他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语言: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即所说的话。
2)语言美是四美之一。
言语:即所说的话,行为的结果。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4)这部作品的语言真美。
言语:所说的话。
2.为什么说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出生,从今语言学走上了自立进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头,语言学的讨论对象和讨论目的、讨论办法都有别于传统语文学。
语言学从今挣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讨论语言现象,注重探讨逻辑,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3.试论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和联系。
①.联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对语言的详细运用和运用结果;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符号系统,言语是语言的详细存在形式。
二者是普通与个别的关系,是工具和对工具使用的关系,语言是工具,言语是对语言的使用。
①.区分:语言和言语虽然关系密切,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
a.语言是稳定的、相对静态的符号系统,言语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符号运用。
b.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c.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详细的。
语言是从言语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因此具有抽象性;言语是对语言的使用,是和详细的事物、现象挂钩的。
d.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4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作为交际工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1)人类使用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还有三类:第一类,文字;其次类,数学符号、电报代码、旗语、灯语……;第三类,身势陪同动作。
这些交际工具无论从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其重要性都不能和语言相比。
(2)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记录语言虽然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光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其重要性远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3)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越发后起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和文字,它们就不能自立存在。
党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党章论述题一、论述题:1、谈谈你对党员先进性的认识,并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答:认识:①党的性质决定着党是具有先进性的政党;②党员是党的肌体和细胞,只有党员具有先进性才有党的先进性;③党员的先进性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和保证;④党员的先进性关系到民心向着还是背离党的重要因素。
实际行动:①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优异成绩,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③遵章守纪,规范行为,做好表率;④关心和帮助他人,乐于奉献。
2、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如何理解“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答:(1)无产阶级政党是铁的纪律的部队。
纪律严明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是巩固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基本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入党誓词中也有“严守党的纪律”的内容。
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是作为党员条件和党员标准提出来的,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增强纪律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①共产党员必须增强纪律观念。
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③共产党员要勇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④必须严肃党纪,坚决处理违纪者。
4、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曾经说过:“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
首先,要扬弃其中的过时和落后的因素,同时保留其中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其次,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也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不盲目追求西方化,而是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处理都是普遍的,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矛盾各具特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3)在处理矛盾时,要善于把握共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注重特殊情况,实现共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理的绝对性是相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在真理的绝对性基础上的。
(3)真理的相对性是发展的动力。
二、论述题1.论述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答:认识的历史性是指认识活动和认识对象的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性是指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是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的历史性决定了认识的发展性。
(2)认识的发展性是历史性的深化和扩展。
(3)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2.论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取新的认识资料。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可以推动认识的深化和扩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
论述题、简答题

论述题:1、莫言《红高粱》莫言《红高粱》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
小说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所有笔墨都用来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的各种野性故事。
小说情节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主干写民间武装伏击日军汽车的起因和过程;后者由余占鳌和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串起。
抗日的线索,从长工罗汉大爷被日军残忍杀害开始,到余占鳌愤怒而组织民间武装在焦平公路边伏击日本汽车队,于是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抗战。
整个过程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战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为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
后一条线索中始终被凸显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他包容了暴力与性爱的迷醉,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为其根本,也是对民间世界和生命的讴歌。
在《红高粱》中有一个鲜明的意象就是红高粱,它代表着莫言所向往的洋溢着生命力度的充满狂欢色彩的酒神精神,是生命强力的象征。
作品中多次写到高密东北乡人的生命强力。
这部作品以红高粱为名,而且第一章也以红高粱命名,开篇就营造了一个红高粱世界,到处弥漫着红高梁的气息,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喜食高粱的乡亲们也都具有了高粱般鲜明的性格:挺拔、坚韧、坚固、团结、伟岸、生气蓬勃、狂放不羁、英勇无畏。
作者结合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重点来突出、渲染象征本体的寓义,使之紧密结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形成更多更深的联系,从而也使象征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说是标准的先锋小说,呈现片段化,没有完整情节陈述,各个片段相互交织,组成小说文本,通过集结情欲、冒险、复仇、反抗的传奇故事,通过一个风云突变,血与火燃烧的特殊2、王蒙《海的梦》王蒙《海的梦》王蒙是同代人中最富于艺术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
短篇小说《海的梦》是对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
小说通过主人公一段情绪活动的描述,浓缩了一代人的惨痛经历和沧桑体验,在这里,个人的坎坷遭遇和国家民族的历史灾难已经被自然地连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及论述题】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
(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
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
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
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
(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
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
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
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
(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
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
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
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
(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
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
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
(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
(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
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
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
(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
(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
【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
(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
(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
(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2)比兴手法的运用。
(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
(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
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
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
(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
内心超脱。
远离争名夺利的环境,居处自然感到脱离尘俗了。
17.分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叙事、抒情、写景结合的艺术特点:(1)序为叙事,说明出仕与去职的原因,辞为抒情,但结合叙事与写景。
(2)叙事写回归田园途中和到家情况,流露自己悠闲欣喜之情。
然后写春天大批量的山水万物,悠然自得。
最后是直抒胸臆。
18.陶渊明《咏荆轲》如何表现荆轲形象:(1)荆轲报答燕丹知遇之恩,为知己者死,一种精神境界。
(2)易水饯别,激昂悲壮,义无反顾,英雄豪放。
(3)入秦行刺终于失败,诗人赞美其人其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19.陶渊明《桃花源记》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特点和意义:(1)没有战乱。
没有官府和剥削。
人人劳动、丰衣足食。
(2)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定、战争频繁、赋税摇役沉重、生活艰苦的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广大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0.分析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以景衬情。
以“绮”喻晚霞,以“练”喻春江,想象奇特,比拟贴切,衬托出恋乡的深情,离乡的惆怅。
21.郦道元《三峡》中所描写的各季节的代表性景色是什么:夏天:水大、水急;春冬:水清、山高、林荣、草茂;秋天:萧瑟(林寒、涧肃)凄清(猿鸣)。
22.王勃《膝王阁序》段落扣合题目,层层递进,开合收纵自然流转的结构特点:(1)本文段段扣合题目。
第一段扣题中“洪府”,第二段扣“秋日”和“登滕王阁”,第三段扣“饯”,第四段扣“别”和“序”。
全文层层转进,开合纵收,自然流转。
(2)第一段由铺写洪府而引出宴会宾主,转入正题,是先纵后收。
接着由登阁眺望而引出对人生的不尽感慨,写景转为抒情,文意纵横驰骋。
最后从抒怀转向自我介绍,申明作序辞别之意,再次由纵而收,结束全文。
23.分析王维《观猎》中的将军形象:塑造了一位威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将军形象。
“风劲角弓鸣”,表示将军威武有力;“草枯”“雪尽”两句表示驰骋射猎,豪迈气势;“忽过”“还归”两句是将军欢快心情,暗示治军有方;结句表示气度不凡,身手矫健。
2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低回伤感的原因: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是其时代精神,故此诗既充满对远赴绝域的朋友的关切、惜别之情,又不无借酒壮行、鼓励其完成使命、立功边塞之意。
以明朗自然的语言写出,感情深挚,气度从容,风味隽永,情调与一般送别诗之低回伤感迥别。
25.分析《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深刻内涵:言少意多,内涵丰富。
(1)“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战争由来已久,古往今来边塞战争的矛盾和问题也由来已久,表示历史的深度。
(2)“龙城飞将”句,对今将军的斥责,作战无能与不恤士卒,呼唤李将军,渴望得到边塞战争的胜利,结束“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局面,胜利而归,结束绵延已久的边塞战争,还边塞以和平。
26.高适《燕歌行》边塞诗第三部分描写士兵心理活动对丰满土兵形象的作用:第三部分从战事转写征入与妻子的两地相思,再现了士兵们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从久戍边地的辛苦到两地相思的幽怨,从边庭生活的凄凉到身陷绝地的悲痛,思绪起伏转折,笔致婉曲缠绵。
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来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来启发人们深入思考:这些土兵为什么会身陷绝境?罪在何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27.高适《燕歌行》写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1)边境告急,出师征伐。
军书频传,敌人猖獗。
战士血战,艰苦万分。
思妇断肠,战士思乡。
边境萧条,寂寞凄凉。
诗人呼唤李将军,渴望胜利;同情士卒,斥责今将军。
(2)重点是写苦乐悬殊。
28.李白《蜀道难》的浪漫主义特点:(1)运用神话传说。
(2)强烈的感情色彩。
(3)丰富的想象。
(4)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
29.分析李白《将进酒》中诗人情绪变化的特色:蹉跎岁月的深沉忧虑;由悲转乐,酣饮狂放;由酣饮纵乐中表达埋没于世的激愤;最后点明借酒浇愁。
3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1)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惝恍、缤纷多采的艺术境界中,寄托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2)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用四、五、六、九言。
参用《楚辞》句法,造成波澜起伏、收纵自如的气势。
(3)至于“吟留别”而无一字抒别意,旨在借“别”抒慨,另有寄托,也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31.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如何体现“诗史”的特性: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之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贤者不得用,诗人蹉跎岁月;外戚擅权,君臣淫乱,臣下不恤国事;百姓受尽压榨,贫富尖锐对立,国家岌岌可危。
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的“失业徒”“远戍卒”,民不聊生,动乱迫在眉睫。
真实地本质地写出了安史之乱爆发时的社会情景。
32.杜甫《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诗人自我形象作结的作用: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全篇的收束,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的深广忧思。
3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何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其内心感情:意外听到直捣叛军老巢表现惊喜。
“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喜的情态,又是百感交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喜的动作。
“纵酒”是“喜欲狂”的形态,“好还乡”是“喜欲狂”的原因。
34.杜甫《秋兴》之-抒情与写景是如何紧密结合的:(1)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寓老大伤悲、情怀落寞。
(2)骇浪滔天寓时局动荡、心潮翻卷。
(3)阴云匝地寓国运暗淡、心情沉闷。
“丛菊”“孤舟”句显示乡思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