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路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史

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史

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史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
代初期。

当时,全国铁路的运力严重不足,同时燃煤火车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中国开始研究电气化铁路的建设。

1948年,中国铁道部的电气化铁路研究小组成立。

1950年,北
京至沈阳铁路首次成功试车,标志着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开端。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面临了许多困难,但是
电气化铁路的建设仍然在不断推进。

19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国产
化的电气化铁路设备,这使得电气化铁路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建设也在不断加速。

2002年,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高速
电气化铁路。

此后,中国铁路的高速电气化铁路建设持续发展,相继建成了北京至广州、上海至昆明等多条高速电气化铁路。

现在,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总里程已经超过3万公里,占铁路总里程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电气化铁路不仅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1 -。

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简介

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简介

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简介我国的电气化铁道建设工作始于50年代,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1957年决定采用单相交流工频25千伏的牵引供电制式,当时这种制式只在法国刚投入运行,效果明显,可以说我国从一起步就跨入了世界先进制式的行列,起点是高的。

我国从1958年开始修建宝鸡—凤州电气化铁路,到1978年,20年间建成电气化铁路1033公里,年均仅51公里。

“九五”期间,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十五”期间,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

2007年先后建成京沪、武嘉、郑徐、胶济、沪杭、浙赣等电气化铁路,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建成开通49条电气化铁路,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突破24000公里,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二大电气化铁路国家(俄罗斯现有电气化铁路4452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位,德国现有电气化铁路21102公里,位居中国之后)。

目前,我国铁路电气化率已经达到27%,承担着全铁路43%的货运量,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标准统一的电气化铁路运营网络,特别是胶济、大秦、京沪等线的电气化,是加快我国铁路现代化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铁道部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程。

胶济、大秦、京沪电气化改造工程都是实行施工总承包模式完成的,从而提高了我国电气化铁路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缓解了运输瓶颈的制约。

因此,有关方面对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有“五个创举”,并将会成为“四个之最”: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是既有线工程改造的创举,工程总承包模式是个创举,一年完成是个创举,多项工程同步进行是个创举,工程和运输紧密配合是个创举;京沪线经过改造是既有线综合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线路,是综合能力和运输效率最高的线路,是既有线经济效益最好的线路,是生产力布局调整最见效的线路。

在我国近50年的电气化铁路建设历程中,经过了学习前苏联建设经验、结合国情自力更生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等三个阶段,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奋斗,基本形成了一套兼收各国之长,又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模式,现在我们已做到建设规范和标准配套、供电方式齐全、设备全部可以自给、建设能力强、检测手段先进,目前从建设能力和技术标准来进行综合评价,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第1讲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程

第1讲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程
电气化铁路建在山区,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后—电气化铁路走向平原(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
“六五”期间,修建了京秦线、成渝线、贵昆线(贵阳
南至水城西)、太焦线(长治北至月山)等电气化铁路, 共计2506km
“七五”期间,电气化铁路开始进入陇海和京广繁忙 干线,还修建了我国第一条以运煤为主、开行万吨重载列 车、年运量已达4亿吨的大秦电气化铁路,共计2764km
电气化铁路走向平原,飞速发展,
做好了建设高铁的准备
21世纪以来—第四次高速铁路建设高潮在中国
四纵:北京-上海,北京-武 汉-广州-深圳,北京-沈阳-哈 尔滨(大连),杭州-宁波福州-深圳
四横:徐州-郑州-兰州,杭 州-南昌-长沙,青岛-石家庄太原,南京-武汉-重庆-成都
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 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 地区,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至2020年,中国铁路将形成 以高/快速客运专线为主干 网络的客运系统
日本
法国
意大利
德国
高铁里程(km) 1836
699
236
427
日 本:东海道、山阳、东北和上越新干线, 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新干线网络
法 国:东南TGV线、大西洋TGV线 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线 德 国:汉诺威-维尔茨堡线
世界 上经 济和 技术 最发 达的 国家 推动 了第 一次 高铁 建设 高潮
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二次高潮(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第二次建设高潮时期世界高速铁路新建里程
要么由变频电站将工频电源转变成低频电源再送出 应用: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只在德国、瑞典、奥地
利、挪威等西欧少量国家的工矿或干线上应用
目前世界上电气化铁路主要有3种供电制式:
第三种:25kV工频单相交流制 优点:牵引供电系统结构简单;牵引供电电压增高,

电气化铁路

电气化铁路

接触网
接触网是沿铁路沿线架设的特殊电力线路, 受电弓通过与之滑动摩擦接触而授流,取 得电能。
接触网结构
定位器 拉杆 预应力钢筋 混凝土支柱 棒式绝缘子 腕臂
承力索 吊弦 接触网导线
软横跨承力索
张力补偿器坠坨
BT回流线
悬式绝缘子
接触网悬挂类型
接触悬挂分为简单悬挂和链形悬挂两类。 一、简单悬挂
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历程
从1961年8月15日建成宝鸡-凤州第一条电气
化铁路至今,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 了10年起步、10年徘徊、20多年发展的曲折 前进之路,进入了现在快速发展的状态。中 国电气化铁路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60年代 起步
自1961年8月建成宝凤段91km电气化铁路,至1969年10月 广元—马角坝100km电气化铁路通车为止,60年代共建成电气 化铁路191km。起步阶段建成的电气化铁路虽少,但对我国电 气化铁路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电气化铁路的 建设和管理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电气化铁路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分段示意图
接触网供电方式


接触网供电方式有单边、双边供电和越区供电。 单边和双边供电为正常的供电方式。 单边供电:供电臂只从一端的变电所取得电流的供电方式。 双边供电:供电臂从两端相邻的变电所取得电流的供电方式。 越区供电是一种非正常供电方式(也称事故供电方式)。 越区供电是当某一牵引变电所因故障不能正常供电时,故障 变电所担负的供电臂,经开关设备成分区亭同相邻的供电臂 接通,由相邻牵引变电所进行临时供电。 复线区段的供电情况与上述类同,但牵引变电所馈出线有四 条,分别向两侧上、下行接触网供电。牵引变电所同一侧上、 下行实现并联供电,提高供电臂末端电压。越区供电时,通 过分区亭内的开关设备去实现。

高速发展的中国电气化铁路

高速发展的中国电气化铁路

高速发展的中国电气化铁路引言中国的电气化铁路系统是全球最庞大、最先进的铁路网络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气化铁路系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国家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发展历程中国的电气化铁路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铁路系统仍然主要依赖蒸汽机车牵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铁路运输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电气化铁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迅速崛起。

在19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直流电气化技术,首先在京沪铁路上进行试验并逐渐推广。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中国的电气化铁路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中国相继开展了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局等电气化铁路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气化铁路网。

到了19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交流电气化技术。

交流电气化技术相比直流电气化技术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和更大的输电距离,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

2008年,中国推出了首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速电气化铁路——京沪高铁,标志着中国高速电气化铁路时代的到来。

技术特点中国电气化铁路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高速化中国的电气化铁路系统拥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目前,中国的高速铁路列车时速已经超过350公里,部分线路甚至可以达到时速400公里。

高速化的电气化铁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缩短了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提升了人民的出行便利性。

线路密度高中国电气化铁路系统的线路密度也是全球最高之一。

该系统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城市,连接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各大区域。

这种高密度的铁路线路网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先进的信号控制技术中国电气化铁路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信号控制技术,实现了列车运行的精确控制和安全保障。

通过智能信号系统,列车可以实现精确定位、自动控制和调度。

这种先进的信号控制技术有助于提高列车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环保可持续中国电气化铁路系统采用了绿色、环保的能源供应方式。

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史

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史

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史最早造出第一台标准轨距电力机车的是苏格兰人R·戴维森,时间是1842年。

1879年5月,德国人W·V·西门子设计制造了一台能拉乘坐18人的三辆敞开式“客车”的电力机车,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试验。

1881年,法国巴黎展出了第一条由架空导线供电的电车线路,这就为提高电压,采用大功率牵引电动机创造了条件:1895年,美国在巴尔的摩—俄亥俄间5.6 km长的隧道区段修建了直流电气化铁路。

1903年德国的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 km的高速记录。

电力机车的发展取决于电气化铁道的发展。

建设具有真正意义的电气化铁路首先要解决如何提供高压电,改变供电制式的问题。

接触网供给机车的电流制,分为直流制和交流制两种(交流制中又分单相交流、三相交流),这就叫供电制式。

工频单相交流制推动了电气化铁道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大陆以及亚洲的日本基本上实现了运输繁忙的主要铁路干线电气化。

1973年~1974年爆发石油危机之后,各国对铁路电力和内燃牵引重新进行了经济评价,电力牵引更加受到青睐。

英国原先主要是发展内燃牵引,也开始重视发展电力牵引。

连已经完全内燃化的美国,铁路电气化的呼声也很高。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电气化铁道,其中,苏联的电气化铁道总长度达到4万多公里,日本、法国、西德都拥有1万公里以上的电气化铁道。

目前,世界电气化铁道已达到20多万公里,中国也加入了拥有1万公里以上电气化铁道的“高级俱乐部”。

电气化铁道的供电问题解决之后,发展大功率、高速度的电力机车就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这时候,半导体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推动了新型电力机车的问世。

1979年,第一台E120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德国诞生,开创了电力机车发展的新纪元。

随着既有电力机车的更新换代和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干线电力机车的研制已从直流传动转向交流传动。

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背景资料

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背景资料

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背景资料1958年6月15日,宝鸡至凤州段电气化铁路开工建设,由此揭开了中国铁路电气化建设的序幕。

1960年6月建成了93公里的中国第一段电气化铁路宝凤段,实现了中国电气化铁路“零”的突破,宝成全线于1975年7月1日建成通车。

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建成宝成线、阳安线、襄渝线电气化铁路1033公里,年均仅51公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改革开放,我国建成开通电气化铁路总里程是前20年的25倍,实现了我国向世界电气化铁路强国的跨越,实现了我国电气化铁路从常速向高速的跨越。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近5年,铁路发展获得黄金机遇期,先后建成了京沪线、浙赣线、京津城际等十多条电气化铁路工程。

2008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7.9万公里,2009年5月26日上午,随着大(大同)包(包头)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竣工并正式开通运营,我国累计开通运营的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2.7万公里,电气化率为34.18%。

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高速客运铁路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通过建设客运专线、发展城际客运轨道交通和既有线提速改造,要初步形成以客运专线为骨干,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

6次大提速后,中国还有13000公里铁路没有提速,这些铁路将被进行改造,使得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

到2010年,我国的5条主要繁忙长大干线——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和沪杭浙赣线都将全线实现电气化,八纵八横16条主通道将有12条基本建成电气化铁路;还将建成京沈、京津、沪杭、长衡4条电气化客运专线;我国6个大区——西南、西本、华北、中南、东北和华东的电气化铁路将基本连接成网;我国第一条高速电气化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也将全面动工兴建。

到那时,我国铁路电气化率预计将达到34.6%(约占国家铁路营业里程的40%以上),电气化铁路复线率将增加到68.9%,电气化铁路承担的客货运量将占铁路总运量的65%以上。

中国铁路电气化发展历程

中国铁路电气化发展历程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西成客专(陕西段)指挥部第二项目部西成客专二项目部1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概况我国电气化铁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高铁改变世界23目录第一章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概况•电气化铁路的起源•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电气化铁路供电制式的演变3的发展概况法拉第:电磁现象斯蒂芬逊:蒸汽机车自从1821 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现象的机电性能以来, 在社会生产中对这种特性的应用就已经开始了。

1825 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开创了铁路运输事业。

之后, 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对用电能作为铁路运输的牵引动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的发展概况电力牵引的实用化:•1834 年美国的托玛斯•达文波特利用电磁铁制作了往复式电动机, 驱动车辆在轨道上运行, 供游人参观。

•1842 年英国的罗伯特•戴维森在爱丁堡至格拉斯哥的线路上利用玻璃槽式电池作为动力源,制作了1 台5 t 重的电动车辆, 用整流子式电动机驱动车辆运行。

•美国的霍尔于1850 年开始利用地面上的电源作动力, 驱动车辆运行进行试验。

不过这些方式, 无论是在车辆上的, 还是在地面上的, 基本上都是利用电池作动力源。

•1861 年德国的维尔纳•冯•西门子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发电机。

•1866 年他又制造成功了直流电动机, 从而开创了不用电池作动力源的新路。

•就这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最后终于达到了实用的目的。

的发展概况世界上第一条电气化轨道交通诞生于1879年德国柏林世博会:基本参数:线路:轨距1m、全长300m、椭圆形;电力机车:2.2kW直流电机、总重945kg;供电制式:外部DC150V第三轨供电;编组:3节敞开式“客车车箱”,每节“车箱”可乘坐6人;最高时速:13 km。

在4个月的展览期间共运送8万多乘客。

这条电气化铁路看起来比今天的儿童铁路还小,但它却是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先驱。

的发展概况•1881年,西门子和哈尔斯克公司又在柏林近郊的利希特菲尔德车站至军事学院之间修建了一条2.45km长的电车线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Early Developments of Electric Railway
(1) In the British Isles, the Brighton Electric Railway began to operate in August, 1883. Two years later an electric line was opened in Ireland between Bessbrook and Newry. Another early electric railway was that between Portrush and the Giant's Causeway, in Northern Ireland. (2) 1885年,英国在伦敦修建了第一条用架空线供电的电车线路,作为市内 交通工具。 (3) Railway engine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quick to appreciate the advantages offered by electricity. Many American cities adopted the new form of transport. At first electric traction was confined mainly to tramway work, but in 1883 the first electric locomotive for use on standard gauge railways made its appearance on the Mount Macgregor and Lake George Railroad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This electric locomotive was designed by Mr. L. Daft. In 1885 Mr. Daft built an electric engine that ran for several weeks on New York„s elevated railway(高架铁路), after which it was rebuilt. The engine was again in service in 1888.
(3) Siemens„ demonstration led to other exhibitions at Brussels, Dü sseldorf, and Frankfurt. Siemens and Halske then built a line to Liehterfelde, near Berlin, one and a half miles long(柏 林近郊的利希特菲尔德车站至军事学院之间,长2.45km). This line, which was opened for traffic with one electric car in 1881 was the first public electric railway in the world. The motor was carried on a frame below the body of the car between the axles. Power was transmitted from the armature of the motor to drums on the driving axles by means of steel cables. The car carried twenty-six passengers, and ran at thirty miles an hour on a current supply of 100 volts. (4) 同年,法国巴黎国际电工展览会上展出了一条长500m用 两条架空线授电的电车线路。
1.4 Emergence of Electric Railway
(1) Between the years 1867 and 1879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ynamo and motor went on apace(飞快地), but no experimental attempts appear to have been made to apply electric traction to railways, except for a small battery locomotive in the U.S.A. in 1875. (2) At the Berlin Exhibition of 1879 some 600 yards of track were laid, on which a little three-horse-power electric engine, designed by Werner von Siemens, hauled a load of some thirty passengers at a speed of four miles an hour. Current was supplied by a third rail laid between the track rails. 轨距1m,电 力机车重954kg,安装由约2.2kW串激式2极直流电动机,由 150V外部直流电源经敷设在线路中间的第三轨供电,两走 行轨回流。它牵引了三辆敞开式“客车”,每辆可坐6人, 最大时速可达13km。4个月的展览期间共运送8万多乘客。
1.2 Early Experiments
(1) The first experimental electric railway in the world is attributed to Thomas Davenport, a blacksmith of Vermont, U.S.A., who exhibited a small railway operated by a miniature electric motor in 1835. 利用电磁铁制作了往复 式电动机,驱动车辆在轨道上行使,供游人参观。 (2) A Scotsman(苏格兰人) named Robert Davidson built in 1838 an electric locomotive that attained a speed of four miles an hour. (3) In England a patent was granted in 1840 for the use of rails as conductors of electric current, and similar American patents were issued to Lilley and Colten in 1847.
(4) In 1847, also, Professor Farmer operated an electric car carrying two passengers at Dover, New Hampshire. Between that year and 1858 numerou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in which small railand road-cars were operated by means of electric storage batteries. (5) 1850年,美国的霍尔利用地面上的电池作电源驱动车辆 运行。 (6) It was on April 29, 1851, that a small road-car, built by Professor Page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 attained a speed of nineteen miles an hour near Washington - to the utter destruction of the batteries.
2004铁道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讲座之一 (1)
电铁发展
1 电力牵引的早期发展历史 2 我国及世界电气化铁路概况 3 法国TGV与德国ICE
北京交大电气学院 吴命利
1 电力牵引早期发展历史 Earl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lectric traction
1.1 Social demand 1.2 Early experiments 1.3 Invention of DC dynamo and motor 1.4 Emergence of electric railway 1.5 Early developments of electric railway

THE THREE-HORSE POWER electric locomotive built by Werner von Siemens for the Berlin Exhibition of 1879. The engine, which created a great sensation(轰动) in its day, was mounted on a truck(转向架) with the drive to the axle through spur gearing(正齿轮).
Edited by Wu Mingli 2003.10
1.1 Social Demand
(1) The scientific wonder of today is the commonplace of tomorrow. This is certainly true of electricity„s application to our modern needs. The little electric models constructed by early inventors have developed into the electric expresses(快车) and giant electric freight engines, in use throughout the world at the present time. (2) The electric locomotive and electric motor coach(电动客车) may be regarded as natural developments that have followed steam traction. Their emergence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demand on the rapid train services for the new built-up suburban areas spreading in all directions round large cit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