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数字对联范文
奇妙的对联

2015/9/28 奇妙的对联 7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它的量词 为“副”,不能用“首”或“条”称呼。一副 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无字数规定,但要求要 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就是词句的对偶。它的要求是字数 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是指平声 和仄声。一般情况下,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 尾字为平声。以此判断上下联。
2015/9/28 奇妙的对联 23
叠字联
•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苏州网丝园联
•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联
在联中分别有一个或数个同样的字相继重叠出 2015/9/28 奇妙的对联 现。
24
顶 针 联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2015/9/28
奇妙的对联
15
平仄相对 哪联是正确的?
仄起 平收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声、上声、去声、入 声四声,古汉语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三 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 现代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声现代汉语中平为阴平、阳平,仄为上声、 去声。
2015/9/28
奇妙的对联
10
对联的起源
神 荼
2015/9/28
张贴桃符: 秦汉以前,民 间每逢过年就 有悬挂桃符的 古老风俗。
奇妙的对联
郁 垒
11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趣味数字对联

个 年.
口成章 ,见考官只是这一要求 , 自
圆
维普资讯
SH u x U E
X u 学 学 习 E x I I 数
●《 脑筋 惫转 弯> 箐搴 : l 是盲人 . sl ay 她在 用盲 人点 字法 看书 。
以防 陌生人 外逃 。
4布 朗先生 立刻报 了警。侦探杰 里不 一套 儿兢 到达 了现 场。谊 男子说 自己进 来是为 了 .
窃取 邮票。
5布 朗夫妇赶 唏检 查 槊邮 册. . 的确 , 那六牧 世界 罕见 的邮 票不见 了。 6“ 票现在 在什 幺地 方?” .邮 杰里 问 。“ 我是 采偷 邮 亲的 . 不幸 的是 已经有 人捷 足先登 但
一
此上下联隐去“ ( 和“ 一”衣) 十” ( , 思精巧 , 食)构 修辞方法奇妙 。 且
又合情合理 , 毫不 牵 强 附会 , 在 实
副对 联 :
二 三 四 五
六七八 九 郑板桥 见后便 对蔡州 官说 :请 “
让人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叫好!
据 说清初 诗人吴伟 业 少年 时乘
稍等一 会 , 马上就 来 . 我 ” 一会 儿 , 船 去 太 仓 应 试 , 郑 因路 上 耽 误 , 了 晚 板 桥手 拿几 件 衣 服 ,拎着 几 斤 肉 ,
你应试的愿望 ,下联对得好,我就 对出下联. 了一会 ,华老 自对下 过
录 取你 ! 吴伟 业 一听 竟有 如 此好 联 : 章勾股 弦 . ” 九
事 ,稍加思索对道 :十年寒窗 , “ 进
众人 听后 , 为之 叫好 .九 章 ” “ 是
关于郑板桥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对联的成语

关于郑板桥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对联的成语关于郑板桥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对联的成语缺衣少食正好是这副对联的横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猜一个成语), 古人的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什么成语缺衣少食...................写几幅对联比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忘八)孝、悌、忠、信、礼、义、廉( ***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是否是对联是对联横批:缺衣少食对联谜语: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是缺衣少食。
是出自郑板桥吗?不是一年春节,郑板桥陪一位州官外出,走到南门街,看一户人家贴著这样的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就知道这家缺衣少食没东西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个成语缺衣少食【拼音】quē yī shǎo shí【出处】明·李贽《焚书·复李渐老书》:“即此衣食之赐,既深以为喜,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
”【释义】非常贫穷,衣食不足。
【用法】常作谓语、定语,也作宾语。
【相关典故】反义词:丰衣足食近义词:捉襟见肘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缺一(衣)少十(食)“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代表了什么成语缺衣少食(缺一少十)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南北算不算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一副谐音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字谐音缺衣)下联:六七八九。
(少十字谐音少食)横批:南北。
(没有东西)全联隐“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对联故事: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
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
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
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
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南北相关的对联上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少食)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俱在)横批:南北孝悌忠信被称为君子“四行”,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合为中国传统君子的八大美德。
郑板桥的一副寿联

郑板桥的一副寿联作者:来源:《老友》2005年第09期郑板桥老先生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博学多才,使读书人崇敬不已。
“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的名言可谓家喻户晓。
然而这位“怪”先生为自己六十寿辰撰写的一副寿联,知之者不会很多。
这副联很长,共104个字,笔者新近偶然获之,拜读之余,竟觉是一份养生修性杰作。
在此抄录于后,供我们老年一族闲暇时赏阅,可能有所受益和启示。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
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堂心旧纸,和浪吟哦。
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
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
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板桥任知县时,以岁饥为民请赈,忤上官意罢官,归里不再出仕,久居扬州,以诗书画为业,一生清贫。
他就是按自己的信条,生活怡然自乐,淡泊名利而活到73岁(公元1693—1765年),在那个有病无处治的封建时代,能活过“古稀”之年,实乃高寿。
陈佑保残局1.炮四平三炮6退4如改走卒7平8,兵三进一,士5进6,炮二进六,士4进5,兵三平四,红胜。
2.炮二进五马2退4如改走卒7平8,炮三平一,马2退4,炮一进三,马4进3,帅五平四,士5进6,士五进四,士6退5,兵三平四,士5进6,炮二进一,红胜。
3.炮三退四将5平64.炮三退一炮6进25.炮三平四将6平56.炮二退一象5进37.炮四平一炮6平98.兵三进一马4退59.炮二进二卒3平410.士五进四象3退511.炮一平四马5退612.炮四进六(红胜)。
数字诗歌

数字诗歌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更四鼓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施得五六七点粉,妆成八九十分娇。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与对镜,心欲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清代陈沆: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题秋江独钓图》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也擅做数字诗,尤其偏爱“一”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抹黄叶一僧归。
连用十个“一”字不嫌累赘,且意境悠远。
无独有偶的是还有一首清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作者,纪晓岚)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作者,郑板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者,宋代理学家邵康一、数字入诗例说1.“一至十”入诗北宋理学家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有一首题名为《山村》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此诗一直被作为幼儿教育的启蒙诗,如今,读者可以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中找到它。
此诗妙在依次在诗中嵌入“一至十”十个数字,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
虽然全诗总共才20个字,所用数字比例高达百分之五十,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不愧为一首幼儿数数(shǔshù)、识字等启蒙教育的佳作。
古今残联妙对续编:(19)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古今残联妙对续编:(19)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据传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做县令时,一天有位教书先生和他的雇主跑来告状,说他教了一年学,主人讲明工钱是八吊钱,现在却赖账,请县令评理。
郑板桥思索一下说:“我先试一试你的才华。
”于是,他手指灯笼出了个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那位教书先生稍一沉思,答出了下联:“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由此推断这先生确实有才学,便判罚被告付给先生学俸,并在县衙留用了老先生。
县令的出句实在精典,几百年来一直被学者纳入联书习对,但一般很难对工。
下面例几对供爱好者欣赏。
清·郑板桥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清·老先生对句: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江边渔翁对句:七层塔,八方角,风风雨雨,守候春夏秋冬。
花非花雾非雾:一张嘴,两排牙,唠唠叨叨,吃尽酸甜苦辣。
百度联友对句:七彩虹,半边天,艳艳丽丽,醉倒天地人神。
百度联友对句:一条龙,九州天,浩浩荡荡,穿越唐宋元明。
郑板桥出句言灯,书生觉得对一物,寓示老先生勤劳授业更妙妥。
故拟对如下:清·郑板桥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云外书生对句:一盘表,两个针,兢兢业业,指点春夏秋冬。
(不刻意寓人可用三个针。
钟表怀表进口初期量词一般用“盘'。
手表出现后用"只”,普及后多用“块”做量词。
对句中“指点”二字可转品,指点指挥应时事宜)(另:钟表,怀表,是公元1584年传入清朝的。
郑板桥时代(1693-1786年)应该知道,大户人家或许拥有)。
云外书生续编古今残联妙句,意在关注民族文化,拓展汉语言文字艺术兴趣,给现代和以后的楹联爱好者一点启迪,知识学无止境,智慧源于创新。
望有缘看到此文的网友们热心雅正,不吝留墨,于此愿合著千秋经典。
—————云外书生编著。
奇妙的对联9

下面有几副对联,想想它们属于什么类别:
1、时序更新千门喜 春阳除旧万户欢 2、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3、江河大地存忠骨 哀泪悲歌悼英灵 4、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6、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7、夕阳无限好 高处不胜寒
名胜联 文学联 谐讽联 集句联 喜庆联
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 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 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 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 免予处罚。 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续范亭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 自大; 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此联把蒋介石的丑态勾画得 维妙维肖,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 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是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 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 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 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 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 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 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 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对联故事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 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 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 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对联故事14、“扬州八怪”之郑板桥

对联故事14、“扬州八怪”之郑板桥14、“扬州八怪”之郑板桥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
他作了很多对联,且对联都和“扬州八怪”的名头紧密相连。
.(一)虚心竹傲骨梅郑板桥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对联吧。
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并且当即就写。
联曰: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这副联语,可以说是郑板桥的自画像。
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
而在官场上不逢迎拍马,不随波逐流,关心民众,刚正不阿,高风亮节。
因此被罢了官。
(二)宁挨骂不爱夸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
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
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三)三秋树二月花郑板桥之所以能达到诗、书、画三绝的境界,是他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结果。
他挂在画室的对联,是他对艺术追求的高度概括。
联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在艺术上主张以最简炼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人多许。
譬如,画兰竹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
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的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气勃勃。
作者巧用成语“删繁就简”,概括了个别规律,用“领异标新”概括了一般规律,言简意赅。
用“三秋树”、“二月花”两个比喻加以形象化,用诗的意境和画的美感表现出来,不但予人以思想启迪,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意趣盎然,见解精妙,很有魅力。
(四)豁达处世坦然对事郑燮六十岁寿诞时,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寿联,曰: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数字对联范文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人称板桥先生,创作过的数字对联也十分有趣。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斋里挂着的一副对联,同时也是他艺术创作的一种心得。
郑板桥则主张要以创造性的思维,自辟新路,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格调就像二月之花,一朵鲜花的盛开,便可以引来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副对联中,郑板桥总结出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两个创作规律,而前者又成为后人常用的成语。
郑板桥巧识穷户联。
有次,郑板桥外出巡游,途中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看完对联,眉头一皱,掉头就回去了,随行官员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不一会儿,郑板桥气喘吁吁地赶来了,一手拿着几件衣服,一手提着一块肉,肩上还背着一袋粮食。
他急忙敲开这户人家的大门,只见一家老小困在床上,无衣御寒;灶里泠火秋烟,缺食无粮。
郑板桥说:都快过春节了,这几件衣服、几斤肉,还有一袋子粮食,你们留下过个年。
以后,有什么难事再来找我。
那家人一楞,认出他是热心接济穷人的郑板桥。
于是,一家老小趴下就磕头谢恩。
出门后,随行官员越想越纳闷,郑板桥不是神仙,怎么算到这家无粮无衣过年呢?
郑板桥笑了笑,回答说:人家大门对联不是写得明明白白吗?
你看,这对联上有二三四五,下有六七八九,唯独缺一少十,那不就是缺衣少食吗?
众人恍然大悟,连声称赞郑板桥博学多才。
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相传郑板桥当县官时,有位教书老先生,来衙门告状说:自己教了一年学,原讲好酬金是八吊钱,最后主人变卦不给了。
郑板桥说:莫不是你误人子弟,否则为什么不给你钱呢?他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的灯笼为题,出了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煇煇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思索片刻,就对出下联:
一年学,几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老先生有才,便把他留用了。
郑板桥题联蜈蚣湖。
有一回,郑板桥上沙湾庄走亲戚。
有人请他题联留念。
他绕着沙湾庄兜了一圈,来到庄子西山,观赏蜈蚣湖,只见湖面 * ,一轮明月倒映水中,景色宜人。
回庄子后,郑板桥提笔写出一副对联:
一粒沙子万斛珠;
半湾湖水千江月。
这副对联把庄名沙湾和蜈蚣湖秀丽风光都写进去了,当地人看了非常高兴。
郑板桥教训大盐商。
传说有一天,两江总督唐亦贤来扬州游玩,当地八大盐商争相捧场,摆酒接风。
大盐商姚有财,曾得到唐亦贤给的盐票,自此发家,更是感恩不尽。
唐亦贤到扬州后,想弄一副郑板桥写的对联。
姚有财连忙定制特大上好宣纸,央人去求郑板桥写寻联。
谁知郑板桥听说此事,一口回绝了。
姚有财见无法向总督大人交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于是,又央人去求郑板桥,说是愿意出重金酬谢。
郑板桥便说:两千两银子一副!
姚有财虽心疼钱,又不愿意得罪总督大人,再三哀求,只答应给一千两。
郑板桥也不吭气,挥笔写出上联;乡里鼓儿乡里打。
写完上联,郑板桥搁下笔走人,并说;你只能出一千两,我也只能写一半,公平合理,谁也不吃亏。
姚有财只好叫人再送来一千两银子。
郑板桥见姚有财认输了,这才写出下联:当方土地当方买。
郑板桥写这么鄙俗的对联,是对大官员、大盐商附庸风雅的讽刺。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