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东北春节习俗文本素材
东北地方风俗作文素材

东北地方风俗作文素材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是中国最大的区域之一。
东北地方风俗既有浓厚的民俗文化传统,也有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东北地方的风俗。
一、节日风俗在东北地方,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都非常热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东北人过春节更是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方式。
一般来说,春节期间,东北人喜欢吃饺子。
每个家庭都会举办饺子宴,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团圆其乐融融。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烧香拜神、走亲访友等传统习俗。
除了春节,端午节也是东北人民喜欢过的节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需要吃粽子,这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肉馅的传统食品。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二、婚庆风俗东北地区的婚嫁风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东北人讲究结婚要大办,婚礼上会有很多场面,如迎亲队伍的热闹、新娘出门前的哭泣等等,这些一切都是希望新婚夫妇能有个好的开始。
此外,东北人结婚还少不了办酒席,而且酒席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都会有七八道菜,有鱼有肉有酒,场面非常热闹。
三、饮食风俗东北人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东北菜以其味道浓郁,营养丰富而著称。
比如粗粮主食、烤全羊、红烧肉等都是常见的东北菜。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喝酒,白酒是东北地区最常见的酒类,不管是聚会还是喜庆事,总少不了白酒。
四、服饰风俗东北地区的服饰风俗也有着独特的民俗特色。
比如东北人的传统服饰,就是民族特色浓郁的长袍马褂。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日或喜庆活动上,东北人总喜欢穿上鲜艳的红马褂,以示喜庆和祥和。
此外,东北地区的冬天气候寒冷,因此东北人的冬季服饰以皮毛为主,毛帽、皮大衣等是最常见的服饰。
五、娱乐风俗在东北地区,人们有着十分丰富的娱乐活动。
冬天,东北人喜爱在冰雪天地上滑雪、滑冰、滚雪球等活动,而在夏天,人们则喜欢打家常、唱歌跳舞、野外烧烤等。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如二人转、单弦、锣鼓、社火等,这些节目都富有东北地方的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知识拓展 东北的年俗素材 湘教版

东北的年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东北人是很注重春节的,也很讲团圆。
所以无论身在何方,到了春节父母都希望儿女们能围坐在周围,全家人团团圆圆吃顿年夜饭。
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
东北人祖籍大多来自关内,还有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下午要杀猪因为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还要宴请左右邻居来,可热闹了!腊月二十五,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
腊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腊月二十八日贴窗花、挂年画,和贴福字、窗花、年画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而且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东北民俗作文例文

东北民俗作文例文
我的老家在中国东北。
在新的一年里,雪被白雪覆盖,房子都装饰着红色的灯笼。
春节期间,我的家乡非常繁忙。
每个孩子都有新衣服穿,男孩有鞭炮燃放,女孩有新的.发饰,孩子有红包拿。
为了庆祝新年,每年腊月一到,每个家庭都会杀猪,然后把猪肉埋在屋外的雪里保存。
许多家庭还包许多饺子,蒸许多馒头,然后冷冻它们,这样春节来临时他们就不必每天做饭了。
在我的家乡将会有一些娱乐活动,比如踩高跷、跳秧歌和跑汗船。
在除夕夜,每个家庭都会做一顿非常丰盛的除夕夜晚餐。
除夕夜的午夜,人们会包饺子。
饺子的形状像一个银元宝,这表明明年将会有很多钱。
饺子里还有一些硬币。
无论谁想在来年吃它们,都会得到很多祝福。
他们必须在半夜吃饺子。
新年钟声敲响后,新的一年来临了。
除夕夜吃了饺子后,大家一起去放烟花。
还有一个习俗是人们在除夕不能关灯。
除了孩子,每个人都没有睡觉。
一大早拜访亲戚和邻居来拜年是一种习惯。
哈哈,我还没起床就有人来了…….
每个月的第15天,我们在冰上打滚,在冰上打滚--也就是说,在疾病上打滚,在一年中所有的灾难上打滚。
在我家乡的东北部有许多中国新年习俗。
它非常活泼!。
东北过年风俗

东北过年风俗1. 引言东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东北的气候寒冷且多雪,这也影响了东北地区独特的过年风俗。
东北人过年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东北过年风俗习俗。
2. 大年三十东北过年的庆祝活动通常会从大年三十开始。
在这一天,家庭成员会一起团圆,共同享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通常会准备许多传统的东北菜肴,如红烧肉、酱鸭、松子炒海参等。
同时,大年三十晚上也是拜年的时间,亲朋好友会相互拜访,送上新年的祝福和礼物。
3. 守岁在大年三十晚上,东北人通常会守岁。
守岁是指在除夕夜不睡觉,一直熬到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期间,家人会相互陪伴,一起聊天、看电视、打牌等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同时,人们还会燃放鞭炮和放焰火,以驱散邪灵,迎接新年的好运。
4. 冰雪游玩由于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冬季时常会有大量的雪。
因此,在过年期间,东北人喜欢利用雪地进行各种冰雪活动,如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等。
尤其是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举办的国际冰雪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人们可以欣赏到巨大雪雕、冰灯等精彩的冰雪艺术。
5. 鞭炮舞狮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过年时还有鞭炮舞狮的表演。
这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活动,表演者身披狮子服装,跳跃翻转,模仿狮子的动作,配合鞭炮的声音,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鞭炮舞狮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的氛围,也展示了东北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
6. 吉利话东北人过年时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称为吉利话。
吉利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用来祝福新年快乐和吉祥如意。
在过年期间,人们会用吉利话相互祝福,表达对新年好运的期望。
这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方式,使东北过年更加欢乐和有趣。
7. 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东北人也不例外。
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吉祥的文言文或现代的祝福语,贴在门框上或房间的显眼位置。
春联中的文字通常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等美好祝愿。
贴春联不仅可以增添节日的气氛,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说东北好的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东北这片神奇土地的热爱与敬仰。
东北,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勤劳智慧的人民,还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东北,领略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东北的自然风光东北位于我国东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广袤的森林、壮丽的山河、肥沃的黑土地,为东北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1. 森林资源东北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著名山脉,孕育了茂密的森林。
其中,长白山天池被誉为“东北明珠”,是我国最大的火山湖,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群山环抱,景色宜人。
2. 山河风光东北山河壮丽,以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著名河流为纽带,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黑龙江与俄罗斯交界,是我国与邻国风光交相辉映的界河。
松花江流域的哈尔滨,更是以冰雪文化闻名于世。
3. 黑土地东北的黑土地被誉为“黄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为东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东北的人文景观东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1. 满族文化满族是东北的主要民族之一,满族文化独具特色。
著名的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是满族文化的代表。
2. 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幽默、风趣、生动著称。
它融合了歌舞、说唱、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 冰雪文化东北的冰雪文化独具魅力,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雪乡等冰雪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三、东北的人民东北人民勤劳、朴实、热情、豪爽。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昌盛。
1. 勤劳的人民东北人民以勤劳著称,他们不畏艰辛,勇攀高峰。
在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东北人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 热情的东北人东北人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在他们的心中,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3. 豪爽的东北人东北人豪爽直率,性格开朗。
家乡东北的春节习俗作文

家乡东北的春节习俗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东北的春节习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东北的春节习俗作文篇1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而自身还是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
在除夕,首先的就是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
随后举行着最重要的节目——家宴。
晚辈们团团而坐,为的就是取阖第团圆之意。
饭果必须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在这天晚上还是对来年的饭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起上,在这顿来年饭中,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子、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豆儿、豆豉豆腐、芥茉墩儿、辣芥菜、炒黄瓜等让人直流口水的年禧套路菜。
在中途,老少相互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所有人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散庭院,人行其上就会嘎嘎作响,所谓“踩岁”。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不论男女老少者都要彻夜不眠,除了小孩子。
然后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
孩子们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骨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地主、打麻将。
到了午夜时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浓,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给未成年小孩儿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并找一个饺子把一枚硬币放进去,谁吃到了谁这一年就会有好运。
家乡东北的春节习俗作文篇2我的老家在东北,过年时候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家家挂起大红灯笼格外漂亮。
老家一到过年很非常热闹,每个小朋友都有新衣服穿,男孩子有鞭炮放,女孩有新发饰,小孩子还有红包拿哦。
东北春节的风俗作文

东北春节的风俗作文
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个以500字左右篇幅描绘东北春节风俗的作文:
---
标题:东北的热闹新年——春节记忆
我的故乡位于东北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每逢冬日岁末,银装素裹的世界更显节日气氛的热烈与祥和。
春节,这个承载着无数美好祝愿和深厚文化传统的节日,在东北地区更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家家户户开始进行大扫除,清扫旧年的尘埃,寓意辞旧迎新。
随后的日子里,各家各户挂起大红灯笼,门前贴上鲜红对联,一片红火景象,象征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除夕夜,全家老少围坐一堂,共同包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传统。
饺子馅儿丰富多样,而其中最富有趣味的是在饺子里包进硬币或花生等吉祥物,寓意吃到的人来年会交好运、财源滚滚。
夜幕降临,鞭炮齐鸣,烟花绚烂,点亮了寒冷的夜空,宣告着新一年的到来。
初一早上,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服,欢欢喜喜地拜年,长辈们则准备好红包压岁钱,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此外,还有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一系列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这些都让东北的春节充满了欢乐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整个春节期间,从除夕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东北人民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示出东北大地独特的热情与淳朴,也使得东北春节成为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春节气候与地理:春节期间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

春节气候与地理:春节期间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引言在中国,春节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并且是家庭团聚、拜祭祖先、庆祝和放松的时刻。
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国土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巨大。
春节期间,中国各地的天气特点会因地理位置、纬度、海拔高度和气候类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春节期间中国各地区的天气特点,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北方地区1.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北部的一个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春节期间气温通常在-20°C至-10°C之间。
这里的白雪皑皑、寒风刺骨,是一个典型的寒冷地区。
春节期间,人们会有很多户外活动,如打冰疙瘩、滑雪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北风的影响,降雪时间可能会延长,这会给交通带来一定的不便。
1.2.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等城市。
春节期间,这里的天气通常较为干燥,气温在-5°C至5°C之间。
河北平原地势平坦,冬季风大,因此在春节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寒潮天气,对人们的出行和外出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2.1. 华中地区华中地区位于中国的中南部,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
春节期间,这里的天气相对较暖和,气温在0°C至10°C之间。
春节期间,气温适中,人们可以外出赏花、登山等户外活动。
尽管如此,需要注意的是,春节期间这个地区也可能会有雨水,有时候甚至会有雨雪交加的天气。
2.2.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山区地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春节期间,这里的天气多变,冷暖交替明显,海拔高度的差异也造成了气温差异。
例如,成都在春节期间的气温通常在5°C至15°C之间,而在高海拔的香格里拉,气温可能会在0°C以下。
因此,这个地区的气温特点也是人们外出活动和旅游的时机。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势复杂,春节期间也容易出现局部降雪等天气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东北春节习俗-文本素材————————————————————————————————作者:————————————————————————————————日期:东北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东北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大年。
在我国地域不同过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即使在东北,各地的习俗也有很大差异。
越靠东北部,越能体现东北人的过年习俗,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东北农村过大年了。
有一首民谣道出了东北春节的习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泡腊八蒜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虽然简单,却有讲究!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
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
腌制的时候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
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
不仅味道独特,爽口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腊八蒜的起源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
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
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二、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并不是东北地区春节特有的习俗。
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但现在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而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以谷类作为主要原料,又以豆类、果仁等作为配料,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三、杀猪菜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
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
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
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
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
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
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四、办年货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
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
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
还有拜年时送的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
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
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
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坟年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坟,纸钱和纸元宝可以在街边买到现成的,也可以买来金箔纸自己叠元宝,一般家里老人都会自己叠元宝。
等到上坟时候,带上纸钱和一些水果点心,离得近的,要到祖坟地去祭扫,离得远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祖。
六、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是东北的“小年”,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
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在东北,小年这天要祭灶。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
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祭灶时要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锦州又称小锅白糖)、关东糖供着,希望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
有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糖瓜七、其他准备“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要扫房。
过去的农村住平房的时候要用报纸把室内墙面和顶棚裱糊一遍,现在不需要糊墙则用鸡毛掸子或扫帚扫掉房顶的蜘蛛网和灰尘,屋里屋外全面进行大扫除,这就是辞旧迎新。
节前还要蒸馒头、蒸黏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粘豆包是一种满洲食品粘豆包,满洲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
目前在东北地区仍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
制作方法是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
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波罗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
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守望民俗:老东北的粘豆包八、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村里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人们就会带着笔墨和红纸,请人帮忙写副对子。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和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
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九、年夜饭东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要数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了,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
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
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
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冻秋梨冻秋梨冻柿子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十、饺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
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
爆竹十一、正月不剪头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十二、拜年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
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
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
初三以后一直到二月二,是走亲访友,朋友间相互请客拜年的时间,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年。
十三、高跷和秧歌高跷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一到过年还是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曝光,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