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县老虎山地区蛇绿岩及其上覆岩系中枕状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_张旗
赣东北蛇纹岩中铬尖晶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第44卷 第5期2008年9月 地质与勘探GE OLOGY AND PROSPECTI N G Vol .44 No .5Sep te mber,2008 岩石・矿物[收稿日期]2007-05-02;[修订日期]2007-08-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4063804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基金资助(编号:GP MR0508);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编号:040805);东华理工大学校长研究基金(编号:DHXK0735)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郭国林(1979年—),男,2002年毕业于东华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在读硕士生,讲师,从事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赣东北蛇纹岩中铬尖晶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郭国林1,2,潘家永1,3,刘晓东1,何光玉4,韩善楚1(1.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13;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3.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4.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 310006)[摘 要]赣东北蛇纹岩主要分布于该区的蛇绿混杂岩带内,经I CP -MS 分析发现该区蛇纹岩Cr 的丰度达6187×10-6,电子探针分析发现主要以铬尖晶石类矿物形式存在。
铬尖晶石矿物的Cr #[=1003Cr/(Cr +A l )]为60~69,指示其形成环境可能与SSZ 型蛇绿岩(sup ra -subducti on z one ophi olite )有关。
[关键词]赣东北 蛇纹岩 铬尖晶石[中图分类号]P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8)05-0053-05 铬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表明,它在超基性岩体中含量最高,伴随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其含量呈急剧下降的趋势,即在酸性岩体中Cr 的丰度最低。
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山断裂的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其几何意义

地震地质Vol. 42, No. 6Dec., 2020第42卷第6期2020年12月SEISMOLOGY AND GEOLOGY doi : 10.3969/j.issn.0253-4467.2020.06.006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山断裂的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其几何意义刘白云12 尹志文袁道阳3)李 亮1 王维欢11) 甘肃省地震局,兰州730000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3) 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摘要 文中利用2008-2219年甘肃和周边地震台网20个台站形成的观测报告,以及中国地震 科学台阵探测二期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1个流动观测台站于2014-2213年记录的老虎山 地区小地震资料,经双差定位方法重新进行了震源位置的修定,获得了 700个重新定位的震源资料。
重新定位后,研究区内小地震更加集中地沿老虎山断裂呈NW 向线性分布,震源深度也明显呈集中 分布的趋势,大部分地震均匀分布于0~10km 深度范围,显示出该区地震多为浅源地震的特征。
依 据成丛地震发生在断层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及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式,精确地获 得了老虎山断裂断层面的详细参数(走向为13。
、倾角为89。
、滑动角为0。
),表明该断裂是一条NW 走向的高倾角左旋断裂,长约38km ,自SE 从景泰喜集水(37.03°N ,104.03°E )延伸至NW 的天祝松 山(37. 12°N ,103. 66°E )O 将所得结果与190年天祝"$6. 2地震和2000年景泰"$5. 9地震的发震 构造和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可知,反演得到的断层面参数与前人的认识十分吻合。
老虎山地表断裂 与反演断层面在地表的投影线为相互平行关系,且距离非常近。
关键词 双差定位老虎山断裂断层面解发震构造中图分类号: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33-4967 ( 2022) 06- 134- 10引言老虎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隆起区的东北缘,属北祁连断裂系东段的老虎山-毛毛山-金 强河断裂的东段,其向E 延伸并与海原断裂带左阶斜接,向W 与毛毛山活动断裂相连。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年总目录第1期刘江,张进江,郭磊,戚国伟.2011.大青山伸展拆离断层运动学涡度研究及构造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1.汪洋,程素华.2011.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23.闫淑玉,张进江,张波,孟树,王晓先.2011.新疆巴楚地区共轭膝折带的物理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24-31.张玉芝,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菲菲.2011.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32-46.李占东,马金龙,刘文超,邹越,肖佃师,陈海峰,胡慧婷,李阳.2011.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晚白垩世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条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47-55.刘栋梁,宋春晖,颜茂都,张伟林,方小敏,李海兵.2011.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56-63.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1.福建武平地区桃溪群混合岩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组成:对桃溪群时代及郁南运动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64-72. 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2011.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73-84.程学展,夏斌,李建峰,于漫,钟立峰,黄强太,施秋华.2011.罗布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85-94.程素华,汪洋.2011.TTG岩系Nb-Ta-La分馏特征的地球化学模拟:对太古宙板块俯冲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95-104.王明艳,王安建,邓圣富,刘伟,张德贤.2011.澳大利亚布朗斯(Browns)Co-Cu-Ni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中国南方黑色岩系金属矿床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05-117.覃娴瑟,吴堑虹,于洪立.2011.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矿石微观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期次的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8-127.赵义来,刘亮明.2011.复杂形态岩体接触带成矿耦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以安庆铜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8-136.方维萱,贾润幸.2011.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矿区变碱性苦橄岩类特征与大陆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37-149.李强,韩润生,黄应才,李德.2011.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49-155.王少怀.2011.紫金山矿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56-160.燕宁,李社宏,陆智平,王飞,李发明.2011.青海省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61-166.第2期余一欣,周心怀,彭文绪,魏刚,吕丁友.2011.盐构造研究进展述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69-182.马乾,张军勇,李建林,李文华,刘国勇,冯朝荣.2011.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83-189.邓昆,张哨楠,周立发,刘燕.201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0-197.彭美丽,易金,姚蓉,吴川,朱江建,王岳军,孙珍,林舸.2011.华南多层推滑构造系的物理模拟实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8-206.于福生,王彦华,李学良,李晓剑,冯自成.2011.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07-215.谢韬,林仕良,李富,丛峰,李再会,邹光富.2011.龙陵-瑞丽断裂潞西段的发育特征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16-220.钱建平,陈宏毅,吴小雷,王自国,蒙勇.2011.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21-231.伍跃中,乔耿彪,陈登辉.2011.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初步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32-241.肖朝阳,黄强太,张绍阶,夏斌,王宝林.2011.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以黄金洞金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2-248.张万良,余西垂.2011.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9-258.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焰,王元龙.2011.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59-269.章健,陈卫锋,陈培荣.2011.华南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差异.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0-277.尹继元,袁超,王毓婧,龙晓平,关义立.2011.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记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8-291.王智琳,许德如,张玉泉,陈福雄,王力,吴俊.2011.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92-299.伍静,梁华英,莫济海,张玉泉,胡光黔.2011.玉龙斑岩铜矿带莽总含矿斑岩体岩石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0-306.杨帆,邹国富,吴静,李峰,姜永果,赵向东.2011.中甸春都铜矿区岩体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7-314.陈杨,刘树根,李智武,邓宾,曾祥亮,林杰.2011.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与龙门山的有限隆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15-323.第3期陈宣华,杨农,叶宝莹,王志宏,陈正乐.2011.中亚成矿域多核成矿系统西准噶尔成矿带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25-338.杨喜安,赵国春,宋玉波,田飞,董汉文,高建伟.2011.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拆离断层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39-347.牛树银,王宝德,张建珍,马宝军,孙爱群,聂凤军,江思宏,陈超,张占升,刘福林,赵志远.2011.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的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48-354.王军,赖中信,张辉仁,汤世凯,杨坤光.2011.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55-363.赵少杰,钱建平,陈宏毅.2011.遥感线性构造分形统计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桂东地区金铅锌锡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64-371.王彪,陈利燕,王核,任广利,吴玉峰,黄朝阳,付王伟.2011.遥感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方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2-377.李朋,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张云鹏.2011.巴楚地区断裂带内热液流体活动及对碳酸盐岩改造的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8-385.祝瑞勤,奚小双,吴堑虹,杨震.2011.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成矿封闭环境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86-393.薛静,戴塔根,付松武,马国秋,黄伟盟.2011.广西武宣盘龙铅锌矿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94-403.冯昌荣,吴海才,陈勇.2011.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04-409.刘义茂,杨东生,杨小强,庞保成.2011.华南沉积岩系Hg、Sb丰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10-420.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2011.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1-428.夏换,陈根文,刘群,罗勇.2011.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9-438.邹光富,林仕良,李再会,丛峰,谢韬.2011.滇西梁河龙塘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 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39-451.夏斌,刘立文,张玉泉,黄强太,夏连泽,王洪,董春艳.2011.云南马厂箐钾质碱性花岗岩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2-456.邵同宾,嵇少丞,李建峰,王茜,宋茂双.2011.Paterson高温高压流变仪及其在岩石流变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7-476.第4期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 2011.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79-494.吕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 2011.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95-501.胡宝群,吕古贤,孙占学,李满根,史维浚,李学礼,王运,白丽红. 2011.江西相山铀矿田中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成矿——以邹家山矿床铀成矿作用分析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02-512.许德如,王力,王智琳,吴俊,吴传军. 2011.江西萍乐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对找煤预测的启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13-524.李荣西,段立志,陈宝赟,张少妮. 2011.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25-532.李洪奎,李逸凡,耿科,禚传源,张玉波,梁太涛. 2011.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33-542.宋明春,焦秀美,宋英昕,李培远,万国普. 2011.鲁西隐伏含铁岩系——前寒武纪济宁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43-551.方维萱,张海,贾润幸. 2011.滇桂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序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52-566.卿敏,张文钊,唐明国,葛良胜,韩先菊. 2011.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67-575.李俊平,李永峰,罗正传,谢克家. 2011.大别山北麓钼矿找矿重大进展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76-586.徐明,蔡明海,彭振安,张诗启,陈艳,王显彬. 2011.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87-595.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张江伟,郭周平,李侃. 2011.青海省化隆县下什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96-602.周灵洁,张正伟,程远,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 2011.西昆仑北部地区铅锌铜矿带遥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03-611.陈小龙,吕古贤,唐朝永,郭涛,董敏. 2011.显微构造研究在新城金矿成矿深度测算中的应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2-617.吕承训,吴淦国,陈小龙,张迎春,张迅与,赵海. 2011.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8-627.孙圣思,嵇少丞. 2011.大洋板块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成因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28-647.2010年总目录第1期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20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9.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炓,董庸,王鹏万,马立桥.2010.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解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20-31.谭凯旋,谢焱石.2010.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控矿的多重分形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32-39.姚琪,张微,廖林,马志江,孟立丰,高翔.2010.杭州湾地区长兴-奉化断裂的展布及中新生代活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0-47.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2010.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8-54.郭晓东,王治华,王欣,陈祥,王绍明,覃文明.2010.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55-62.钱建民,濮为民,钟增球,林清贫.2010.浙江遂昌治岭头筒状铅锌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63-70.李文辉,钟晓清,张苑平,刘师先.2010.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1-77.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2010.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地质构造条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8-83.李峰,陈珲,鲁文举,罗思亮.2010.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84-91.邹和平,张珂,刘玉亮,李刚.2010.鄂尔多斯地块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92-104.徐力峰,夏斌,李建峰,钟立峰.2010.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05-113.李印,韩峰,凌明星,刘健,李献华,李秋立,孙卫东.2010.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4-124.罗郧,李金发.2010.武当地块耀岭河群中两类不同性质的酸性火山岩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25-132.杨高学,李永军,司国辉,吴宏恩,金朝,张永智.2010.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3-138.李社宏,李文铅,丁玉进,刘建平,梁前勇,曹志明.2010.瑶岭钨矿白基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9-146.第2期于福生,张芳峰,杨长清,李学良,冯自成.2010.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47-158.王建,李三忠,金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刘鑫.2010.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59-165.郝义,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刘丽萍,刘鑫.2010.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66-180.沈晓明,张海祥,马林.2010.洋脊俯冲及其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存在的可能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81-195.桑广森,夏斌,张胜利,蔡周荣,梁正中,万志峰.2010.松辽盆地徐家围子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96-203.刘华,陈建平.2010.准噶尔盆地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控扇规律及时空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04-215.秦建华,丁俊,刘才泽,张启明.2010.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区域成矿环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16-223.杨钻云,刘肇昌,钟康慧,邱仁轩,秦术凯,王乐峰.2010.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区构造体系及与成矿的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24-232.王雷,韩润生,黄建国,胡一多,杨勇.2010.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59#矿体分布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33-238.秦兵,朱汇派,唐文春.2010.四川阿坝地区刷马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39-245.杨建国,翟金元,杨宏武,王小红,谢春林,王兴安,任秉琛.2010.甘肃花牛山喷流沉积型金银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前景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46-254.吴孔友,刘磊.2010.大南盘江地区构造对油气藏破坏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55-260.陈进,毛先成,彭省临,邹艳红.2010.物化探技术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凤凰山铜矿CSAMT法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62-268.杨兴科,晁会霞,张哲峰,姚卫华,董敏.2010.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紫金山岩体特征与形成的动力学环境——盆地热力-岩浆活动的深部作用典型实例剖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69-281.罗志高,王岳军,张菲菲,张爱梅,张玉芝.2010.金滩和白马山印支期花岗岩体LA-ICPMS 锆石U-Pb定年及其成岩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82-290.夏抱本,夏斌,王保弟,李建峰,张兴国,王英超.2010.汤不拉含矿斑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对斑岩钼铜矿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91-297.第3期●构造地质学尹新义,任建业,雷超.2010.琼东南盆地东部层间断层系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299-307.林海涛,任建业,雷超,闵慧.2010.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08-316.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马铁球,周柯军,彭云益,李纲,陈渡平.2010.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及动力机制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17-330.查显锋,董云鹏,李玮,杨钊,万斌,杨晨.2010.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31-339.唐大卿,陈红汉,孙家振,张辉,陈栗.2010.郯庐断裂带伊通段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盆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40-348.●构造地质与成矿学陈懋弘,黄庆文,李继贤,蒋柏昌,张长明.2010.广西乐业林旺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49-361.王彪,王核,任广利,刘建平,赵玲.2010.安徽南部桃冲地区铁矿床控矿构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62-367.林刚,朱纯六,许德如.2010.宁芜南部成矿模式及对深部找矿的思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68-377.谢焱石,谭凯旋,郝涛.2010.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分形与混沌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78-385.张国荣,芦青山,费一清.2010.ETM+数据在甘肃省肃北县黑刺沟一带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86-390.●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朱清波,杨坤光,王艳.2010.庐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的年代学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91-401.关俊朋,何斌,李德威.2010.庐山地区星子群碎屑锆石SI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02-407.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0.闽西南清流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08-418.谢韬,林仕良,丛峰,李再会,邹光富,李军敏,梁婷.2010.滇西梁河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19-428.陈希清,付建明,程顺波,徐德明,马丽艳.2010.利源复式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定年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29-434.李创举,包志伟.2010.河南舞阳南部张士英岩体的地球化学与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35-443.魏军才,张建新,邢旭东,鲁江.2010.洞庭湖区沉积物物源推断的地球化学指标与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44-449.第4期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构造与沉积地质研究专集吴永平,杨池银,王华,任建业,焦养泉,陆永潮,黄传炎.2010.歧口凹陷构造-层序-沉积一体化研究及其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51-460.任建业,廖前进,卢刚臣,付立新,周江羽,祁鹏,史双双.2010.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61-472.吴永平,周立宏,王华,廖远涛,王家豪,任培罡,滑双君.2010.歧口凹陷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73-483.杨池银,周建生,焦养泉,吴立群,鲁超,吕琳,荣辉,顾元,白小鸟.2010.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84-491.周江羽,卢刚臣,李玉海,任建业,于超,祁鹏,钱茂路.2010.歧口凹陷复式含油气系统及构造控藏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92-498.吴立群,蒲秀刚,焦养泉,韩国猛,鲁超,刘孟合,杜玉梅.2010.断陷盆地单因素精细取证下的沉积体系综合分析——以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二亚段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99-511.石万忠,王振升,宋志峰,马建英,陆永潮,刘国全.2010.北大港潜山在沙三段沉积期的隆升状态及其对沉积物源的供给.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12-519.荣辉,肖敦清,白小鸟,王书香,孙家宁,杜玉梅.2010.歧口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一亚段水下扇沉积体系内部构成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20-528.陈平,苏俊青,陆永潮,石万忠,林卫兵,高勇,杜学斌,周韬,杜民.2010.歧口凹陷歧深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29-535.石先滨,李红香,黄传炎,蒲秀刚,曾清斌,陈思,任培罡.2010.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一下亚段地质体精细刻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36-544.吕琳,王文革,鲁超,陈善勇,陈长伟,于长华,吴立群,袁淑琴.2010.歧口凹陷古近系东二段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45-553.杜学斌,祝文亮,解习农,陆永潮,于学敏,林卫兵,张亮,雷振宇,彭伟.2010.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54-562.刘恩涛,岳云福,黄传炎,周育文,廖远涛,陈思,石先滨,任培罡.2010.歧口凹陷东营组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63-572.胡才志,曾佐勋,任建业,祁鹏,李志勇,胡烨.2010.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迁移:数值模拟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73-584.彭文绪,张如才,孙和风,史浩,吴奎,贺电波,姚以泰.2010.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位移量及其对莱州湾凹陷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85-592.张永辉,夏斌,万念明,万志峰,施秋华,蔡嵩.2010.车西洼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93-598.闵慧,任建业,高金耀,左玉山.2010.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位置及其对南海扩张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99-605.2009年总目录第1期贾承造.2009.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周新源,苗继军.2009.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勘探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18.何登发,周新源,杨海军,雷刚林,马玉杰.2009.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32.杨树锋,陈立峰,肖中尧,罗俊成,陈汉林,王步清,程晓敢,廖林.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断裂系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3-37.陈汉林,罗俊成,郭群英,廖林,肖中尧,程晓敢,杨树锋,王步清.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8-45.卢华复,王胜利.2009.地震剖面中走滑断层旋向判断模型——以塔东阿拉干北断层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46-48.漆家福,雷刚林,李明刚,谷永兴.2009.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49-56.汪新,唐鹏程,谢会文,雷刚林,黄少英.2009.库车坳陷西段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57-65.王月然,魏红兴,蒋荣敏,黄少英.2009.库车坳陷中段盐相关构造形成控制因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66-75.罗金海,雷刚林,刘良,肖中尧,魏红兴,车自成.2009.阿尔金构造带对塔东南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76-85.王步清,黄智斌,马培领,潘正中,王乐立.2009.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依据和原则的建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86-93.李曰俊,杨海军,赵岩,罗俊成,郑多明,刘亚雷.2009.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94-104.郑建京,苏龙,刘兴旺,杨鑫,孙国强,张顺存,刘玉虎.2009.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拗陷形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5-111.杜治利,罗俊成,王步清,魏巍.2009.柯克亚周缘构造特征差异及其原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12-116.黄少英,王月然,魏红兴.2009.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17-123.邬光辉,李启明,肖中尧,李洪辉,张立平,张现军.2009.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24-130.韩长伟,马培领,朱斗星,杜大伟,肖江,刘雪梅.2009.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31-135.王志勇,程明华,谷永兴,杨涛,袁坤平,王继勋.2009.库车-喀什北缘山前带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36-141.安海亭,李海银,王建忠,都小芳.2009.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42-147.丁长辉,周红波,路鹏程,吕东,鲜强,王熊飞.2009.塔中低凸起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48-153.李强,赵丽.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隆起演化及构造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54-159.李建交,吕修祥,范秋海,焦伟伟,伍建军.2009.叠合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形成及其控油气原理——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60-167.杜永灯,张翠梅.2009.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和田古隆起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68-174.赵宗举,潘文庆,张丽娟,邓胜徽,黄智斌.2009.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75-188.第2期●构造地质学刘永前,方小敏,宋春晖,李立立,程彧.2009.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189-198.谢文彦,王涛,张一伟,姜建群.2009.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生代裂陷特征与岩浆活动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199-205.薛会,张金川,王毅,徐波,郭华强.2009.鄂北杭锦旗探区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06-214.张远兴,叶加仁,苏克露,李令喜,徐俊杰.2009.东海西湖凹陷沉降史与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15-223.万志峰,夏斌,蔡周荣,刘维亮,张毅.2009.西北非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24-229.杨福忠,魏春光,尹继全,张春雷,谢寅符.2009.南美西北部典型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30-235.●构造地质与成矿学何书跃,李东生,李良林,祁兰英,何寿福.2009.青海东昆仑鸭子沟斑岩型铜(钼)矿区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36-242.郭俊华,毛世东,陈衍景,秦艳,杨福立,李建忠,南争路.2009.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43-252.彭省临,王颖,杜瑞峰.2009.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隐伏矿定位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53-258.魏庆国,原振雷,姚军明,陈伟,乔波,赵太平.2009.东秦岭钼矿带成矿特征及其与美国克莱马克斯-亨德森钼矿带的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59-269.刘健,凌明星,李印,孙卫东.2009.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Fe矿床的稀土成矿模式综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70-282.●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张春红,范蔚茗,王岳军,彭头平.2009.湘西隘口新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墙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83-293.李建峰,夏斌,刘立文,徐力峰,何观生,王洪,张玉泉,杨之青.2009.西藏群让蛇绿岩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94-298.何观生,戴民主,李建峰,曹寿孙,夏斌,许德如,李文铅,杨之青.2009.相山流纹英安斑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99-303.。
昆中蛇绿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昆中和 昆南 断裂 带 问有一 条 宽 3 ~ 0k 的蛇 绿 带南侧 莫格 通一 0 7 m 马尼 持 一带, 由莫格通 、可可 尔塔 、得 混 杂 岩带 , 为 昆中蛇绿 岩 带( 1, 有海 山 称 图 ) 伴 岛弧火 力斯 坦 、哈 拉翁 、 马尼特 等 小岩 片组 成 , 岩 片与 围 各 山岩 、 达克 岩 、 沟 俯冲 杂岩 等特 征 岩类 , 示 该区 岩 呈 断 裂 接 触 . 力 斯 坦 沟 蛇 绿 岩 出露 宽度 较 大 , 埃 海 指 得 大 存在陆一 陆碰 撞 缝 合 带 . 该蛇 绿 混 杂 岩 带 中。 提 出 于 14 0 1. 中得 力斯坦 沟 蛇绿岩 由 3部分 组成 : 在 除 0 I T 剖面 东 昆仑 清 水泉 镁 铁 质 一 镁 铁 质 岩 为蛇 绿 岩 外 【 J 超 l, 从 南 部为 两个 枕状 玄武岩 片 : 中部 由超 镁铁 岩 、块状 玄
4 .8 93 11 .O 1 .2 50
09 .4 78 .0 O 1 .6 77 .9 1 -0 13
28 _5
4 .4 40 15 .0 1 .5 59
4 .1 5O 14 .3 1 .3 46 51 .4 55 .3 0.O 2
72 _2
0 1 .4 00 .9 26 .0 05 .6 9 .3 97
37 .8 17 .4 9 .7 97
25 .9
4-0 2
C (O ) O2 S L
9 .6 97
9 .3 92 9Fra bibliotek.5 96 9 .8 95
9 .2 98
9 .3 98
9 .9 97
拉脊山口蛇绿混杂岩中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锆石U_Pb年龄_付长垒

拉脊山口蛇绿混杂岩中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锆石U-Pb年龄*付长垒1闫臻1**郭现轻2牛漫兰3夏文静3王宗起2李继亮4FU ChangLei1,YAN Zhen1**,GUO XianQing2,NIU ManLan3,XIA WenJing3,WANG ZongQi2and LI JiLiang4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3.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Tectonics and Dynamics,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Institute of Mineral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3.Department of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4.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2013-01-30收稿,2013-06-24改回.Fu CL,Yan Z,Guo XQ,Niu ML,Xia WJ,Wang ZQ and Li JL.2014.Geochemistry and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diabases in the Lajishankou ophiolitic mélange,South Qilian terrane.Acta Petrologica Sinica,30(6):1695-1706Abstract The Lajishankou ophiolitic mélange,which i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of the ophiolitic mélange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South Qilian terranes,contains varities of lithological units showing tect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Diabases in this mélange occur as blocks and dykes respectively.The formers have SiO2contents of49.80% 50.13%,MgO contents of5.43% 5.64%,FeO T contents of10.96% 11.52%and relatively higher TiO2contents of2.38% 2.62%;the laters have SiO2contents of43.41%45.74%,MgO contents of9.04% 10.64%,FeO T contents of8.39% 9.96%and low TiO2contents of0.89% 1.02%.Theybelong to tholeiitic rocks.The diabase blocks have high totalREE contents(135.4ˑ10-6 150.9ˑ10-6)and(La/Yb)Nratios (3.51 4.03)with right-inclinedREE patterns and enrichment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includingRb,Ba,K,Sr)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including Th,Nb,Ta,Zr,Hf,Ti),showing typical features of OIB.However,the diabase dykes have lowtotalREE contents(36.10ˑ10-6 43.72ˑ10-6)and(La/Yb)Nratios(1.12 1.20)and flatREE patterns,indicating similar character of MORB.In addition,diabase blocks and dykes are lack of negative Nb,Ta and Ti anomalies.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of diabase block yields a weighted mean206Pb/238U age of491.0ʃ5.1Ma,representing the age of crystallization.These characters suggest that the mafic diabases in the Lajishankou ophiolitic mélange were probably formed in ocean island/seamount and mid-ocean ridge environments,which were mixed with other lithological units during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accretion of the Proto-Tethys Ocean.Key words Diabase;Ocean island/Seamount;Mid-ocean ridge;Ophiolitic mélange;Lajishan Mountain摘要拉脊山口蛇绿混杂岩是分布于中祁连和南祁连构造带之间蛇绿混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蛇绿岩的分布、时代及其形成环境

中国蛇绿岩的分布 ! 时代及其形成环境
张旗!" 周国庆"" 王焰#
! " # ! $%&’( ) * $%+, ( . ) * / / 2 3&’( 4 1 / 01
!
!5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 6 6 6 " 7 "5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 "" ! 6 6 7 # #5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香港 !! " # $ % & % ’ % ( ) ( ) , ) # 0+ ( ) 2 $ & 3 $! 4 2 & # ( $ (5 3 / 0 ( 6 3 & ( # 3 # ( $! 8 ( & # 6 6 6 " 7! 4 2 & # / *+ ./ 1 . .) *7 9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 8 #! 4 2 & # / 1 *< 9 -> .! 9 -" #! : ( / ; % 6 ( # % ) / ; % 27 3 & ( # 3 ( $!@ ) # A ) # # & ? ( ; $ & % ) # A ) # 4 2 & # / 1 *< -> .!@ -! " 6 6 " B 6 9 B 6 # 收稿 ! " 6 6 " B ! " B " 6 改回 !
我们大体查明了中国蛇绿岩的时空分布基本查明了中国蛇绿岩的主要特点蛇绿岩岩石组合保存的情况各岩石单元的特征及其形成的环境为中国造山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成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埃达克岩、TTG岩系与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综述埃达克岩、TTG岩系与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中酸性岩浆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研究,还有利用更加发达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的成果,国内外学术界在中酸性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些新兴的中酸性岩名词也随即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其中埃达克岩、赞岐岩与TTG岩系都成为近些年地质学家们津津乐道的研究对象,它们都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它们的定义、特征、研究程度、成因与构造环境指示意义等作了简要的总结。
下面将分别介绍埃达克岩、赞岐岩与TTG岩系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意义等方面的特征。
1 埃达克岩1.1 埃达克岩的发现与定义20世纪70年代,Kay在美国阿留申岛弧火山链西部的Adak岛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镁质安山岩,它以很高的Mg含量、明显低的FeO*/MgO比值以及很高的Sr含量和Sr/Y、La/Sr 比值区别于常见的岛弧安山岩。
Defant(1990)将Kay在Adak岛发现的显生宙板片熔融事件相关的岛弧火山岩组合称为埃达克岩(adakite),其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可以出现黑云母、辉石和不透明矿物。
该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国际地质学行业的广泛关注。
埃达克岩没有明显的岩相学标志,根据Castillo(2006)的归纳,它包括一系列火山岩和侵入岩。
从初始熔体形成的富硅贫镁的中酸性岩(Defant and Drummond,1990)到板片熔体与地幔楔平衡形成的富镁安山岩(Kay,1978),再到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形成的富镁安山岩(Martin et al.,2005)都属于埃达克岩的范畴。
1.2 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埃达克岩最初指的是发育于岛弧地区年轻的(<25Ma)大洋板片熔融产生的具有特定地球化学特征的一套中酸性侵入岩或火山岩。
因此,埃达克岩一开始命名是与构造环境相联系的。
其地球化学标志是:SiO2≥56%、w(Al2O3)≥15%、w(MgO)<3%(很少>6%);高Sr(>400μg/g)、低Y和Yb(分别<18μg/g和1.9μg/g);LREE富集,Eu无异常;87Sr/86Sr 比值常小于0.704。
蛇绿混杂岩成矿特征与远景探讨

且有助于了解大地构造及地质的演化过程 [1-3]。蛇绿岩是一套岩 石组合,从下到上垂直分布地幔橄榄岩、堆晶超美铁岩、辉长杂 岩、席状岩墙群、玄武质枕状熔岩、深海沉积岩等。
蛇绿岩的概念是由法国的矿物学家 Alexandre Brongniart 于 1813 年提出。德国的地质学家 Steinmann 于 1927 年第一次提出 了蛇绿岩的“三位一体结构”的理论,并得到很多欧洲研究者的 支持。Hess 认为蛇绿岩是橄榄岩在低温富水的条件下形成的, 并提出 Hess 型地壳结构理论 [4]。随着建立板块构造的理论,地 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蛇绿岩对于大陆再造的过程的特殊意义。 1972 年的彭罗斯会议后,对蛇绿岩的定义重新进行探讨和定义。 随着研究深入,Dilek 等人认为在板块汇聚过程中上地幔和洋壳 岩石构造侵位形成蛇绿岩,它是一系列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在 内的岩石残片 [5]。
M 管理及其他 anagement and other
蛇绿混杂岩成矿特征与远景探讨
丁兰兰1,董义勇2
(1.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2.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北大队,江西 九江 332000)
摘 要 :蛇绿混杂岩是探索古板块构造演化关系研究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成矿作用研究的关键。本文笔者以具体案例分析简
2 矿区概况 本文以我国青藏高原中部某地区矿区为例,经过对该矿区
的地质结构和地形分析我们总结本地区概况如下。 矿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的班公湖 - 怒江缝合带和雅鲁藏
布江缝合带之间,西起狮泉河,向东至察隅。是北拉萨地块与中 拉萨地块的分界线 [10]。区内的地层分布广泛,含盖了念青唐古拉 岩群、他多雄组岩片、申扎组岩片、达尔东组岩片、查果罗玛组 岩片、索尔岩组、永珠蛇绿岩岩石群。其岩片内部构造简单、有 序,岩片周边受构造围限。研究区的构造位置处于班公湖—怒江 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拉达克 - 冈底斯 - 拉 萨 - 腾冲陆块北缘 。 [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1期 岩 石 学 报 V ol.13,N o.1 1997年2月 ACTA PET ROLOGICA SINICA F eb.,1997 甘肃景泰县老虎山地区蛇绿岩及其上覆岩系中枕状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X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ts of Pillow Lavas in Ophiolite and It's Overlying Rock Sequence in the Laohushan Area from Jingtai County,Gansu Province张 旗1 王岳明2 钱 青1 孙晓猛3 王金荣4 刘明强2Zhang Q i1,Wang Y ueming2,Q ian Q ing1,Sun X iaomeng3,Wang Jinrong4,Liu M ingqiang2(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29; 2.甘肃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兰州730050; 3.长春地质学校 长春 130022; 4.兰州大学地质系 兰州 730000)1.I 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Beij ing,100029;2.R eg ional Geological S ur vey T eam,Bur eau of Geology and M iner alR esouces of Gansu,L anz hou,730050;3.Changchun Geological School,Chuang chun,130022;4.D ep ar tment of Geology,L anz hou U niver sity,L anz hou,730000 摘 要 甘肃景泰县老虎山地区蛇绿岩之上覆盖着一套镁铁质的喷出岩和沉积岩组合,位于蛇绿岩的枕状熔岩之上,不是蛇绿岩的成员,为蛇绿岩的上覆岩系。
蛇绿岩的枕状熔岩具N-M O RB的特征,而其上覆岩系中的枕状熔岩类似E-M O RB。
前者来自扩张脊的下部岩浆房;后者推测源于扩张脊之外的岩浆房,也是软流圈地幔中等至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不过,可能有少量来自下地幔的物质的加入。
Abstract: T he Early P aleo zo ic ocean crust of the L aohushan ar ea co nsist s o f two par ts of r ocks: the low er part co mposed of ophiolite and t he ov erlying r ock sequence o n the o phio lite,w hich is included in sediment ro cks and ex tr usive mafic and andesitic r ocks.T he over lying r ock sequence belo ng s t o off-axis mag-ma series but not to o phiolite member.T he pillow lava fr o m the o phiolite has t he char acter istics o f N-X1996-12-03收稿,1996-12-30改回.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472101)研究的成果之一. 第一作者简介:张旗 男 1937年出生 研究员 岩石学专业M O RB,and t hose fro m the ov erlying ro ck sequence ar e similar to E-M O RB by geo chemistry.T he fo rm er isfr om the mag ma chamber below the spreading ridg e.T he latt er is supposed to be fr om the mag ma chamber out o f the spr eading r idge and also the pr oducts o f middle -hig h deg ree part ial melting of asthenospher ic man-tle ,but maybe w ith adding of a few mat erials fr om low er mant le . 主题词 蛇绿岩 枕状熔岩 地球化学 老虎山 甘肃 Key words : O phiolite ;Pillow lava;Geo chemist ry ;L ao hushan;G ansu Pr ov ince 分类号 P 588.14;P 597 Classific code :P 588.14;P 597甘肃景泰县老虎山蛇绿岩位于北祁连的东端。
夏林圻等(1995)报道的老虎山一带枕状熔岩的Sm -Nd 等时年龄在453.56±4.44~468.87±4.63Ma ,推测为中-晚奥陶世的。
夏林圻等(1991,1995)、冯益明等(1995),何世平等(1996)对其作过研究,认为蛇绿岩的枕状熔岩具N -M ORB 特征,推测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
我们的研究揭示,在老虎山蛇绿岩顶部的枕状熔岩之上,整合产出一套枕状熔岩夹硅岩的组合,为蛇绿岩的上覆岩系,相当于“轴外岩浆系列”(张旗,1995),虽然仍属于洋壳的一部分,但并非蛇绿岩的成员。
蛇绿岩的上覆岩系在国内还没有报道过。
老虎山剖面很有代表性,它对于了解蛇绿岩形成之后的环境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1 地质概貌老虎山地区的蛇绿岩以猪嘴哑巴剖面研究较详(夏林圻等,1991;冯益明等,1995;何世平等,1996)。
据我们对猪嘴哑巴剖面以及其西面的马槽沟剖面(图1)的观察,可分为上下两段,从北至南:下部为蛇绿岩,上部为蛇绿岩的上覆岩系。
其间的界线以一层较厚的硅岩的出现为标志。
1.1 蛇绿岩老虎山地区的地幔橄榄岩仅见于猪嘴哑巴剖面的北端(图1),构造侵位于枕状熔岩之上,岩石已强烈蛇纹石化。
原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有少量纯橄岩,局部见异剥钙榴岩和辉长-辉绿岩块体。
老虎山地区的辉长岩主要出露于枕状熔岩的北部,呈岩床状产出,东西向分布,与枕状熔岩为侵入接触关系。
在猪嘴哑巴剖面之南,有一宽约几百米的辉长岩体,侵入在枕状熔岩夹硅岩地层中(图1),辉长岩边部具冷凝边,显然不是蛇绿岩的成员。
老虎山枕状熔岩厚度很大,出露宽度可达2km 左右,倾向北西,倾角较陡,总体产状是倒转的。
在岩枕间隙中,常见透镜状或棱角状的紫红色硅岩产出。
硅岩含有大量的铁锰质成分,有的Fe/M n 含量高,构成硅铁质岩。
猪嘴哑巴铜矿即产于枕状熔岩的上部层位。
在枕状熔岩中有煌斑岩墙侵入,应当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与蛇绿岩无成因联系。
1.2 上覆岩系由枕状熔岩夹硅岩、泥岩和浊积岩层组成,整合覆于蛇绿岩的枕状熔岩之上,以一层厚93第13卷 第1期张旗等:甘肃景泰县老虎山地区蛇绿岩及其上覆岩系中枕状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约14m 的硅岩层与下伏蛇绿岩的枕状熔岩分开(图1)。
枕状熔岩夹硅岩层中的硅岩产状与枕状熔岩一致,也与下伏蛇绿岩顶部的枕状熔岩产状一致。
但因受后期构造的改造,在硅岩与枕状熔岩之间常见断裂和岩枕压扁作用,厚度薄的硅岩则呈透镜状产在枕状熔岩层之中。
硅岩出露的宽度不等,在1m 至27m 之间。
在猪嘴哑巴长1km 多的剖面中已见到10余层硅岩,硅岩的总厚度约达70~80m (图1)。
硅岩的颜色以紫红色为主,其次为绿色,较少见到黑色、灰色和淡青色,最常见到的是紫红色硅岩夹绿色硅岩,或紫红色与绿色硅岩互层产出。
硅岩中产放射虫化石,但未鉴定出时代。
上覆岩系下部层位的硅岩特征与蛇绿岩的硅岩相似,硅岩结构均匀,有的含不等量的粘土,发育水平纹理,表明产于近洋脊环境。
上部层位的浊积岩中夹安山岩岩屑、斜长石晶屑图1 甘肃景泰县老虎山蛇绿岩概略地质图上图中: 1.第四纪; 2.第三纪-泥盆纪; 3.志留纪; 4.奥陶纪; 5.前寒武纪; 6.闪长岩;7.蛇绿岩的上覆岩系;8.玄武岩;9.辉长岩;10.超镁铁岩;11.辉石角-闪石岩;12.断层.下图(剖面图)中:Q.第四纪;Hz.方辉橄榄岩; B.玄武岩;Pl.枕状熔岩;Cu.铜矿;Ga.辉长岩;Ch.硅岩夹泥岩和浊积岩F ig .1 Sket ch map o f the Lao hushan o phio lite fr om Jingt ai County ,Ga nsu Pr ov ince94岩 石 学 报 1997年和玻璃等,角砾具尖棱状,分选差,为快速沉积的产物,碎屑可能源于火山岛弧区。
上部层位中的硅岩层中,夹浊积岩和板岩较多,表明从近洋脊环境变为近大陆边缘环境的特征。
2 枕状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2.1 蛇绿岩中的枕状熔岩蛇绿岩中枕状熔岩的TiO 2含量(1.6%~2.0%)中等。
A l 2O 3含量与MORB 相比略偏低(表1),这是由于角闪石替代辉石,绿泥石替代玻璃的蚀变作用导致的。
T i /V 比值>20(图2a ),属于拉斑系列。
在(Zr /Y )-Zr 图中(图2b )除个别样品外,均落入M ORB 区域。
REE分布为LREE 亏损的型式(图2c),(La/Ce)N =0.61~0.75,Yb 为球粒陨石的24~25倍,相当于N-M ORB 的特征。
在以N-M ORB 为标准化的微量元素分布图中(图2d),从T h 至Lu (U 除外),变化在1左右,这也是MORB 的特征;仅左端的Rb 和Cs 含量较高,推测与低绿片岩相蚀变作用有关。
2.2 上覆岩系中的枕状熔岩该枕状熔岩的成分以玄武岩为主,有少量安山-玄武岩和安山岩(表1)。
老虎山蛇绿岩上覆岩系中的枕状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蛇绿岩的枕状熔岩大体相似(表1,图2)。
岩石贫钾,除安山岩外,K 2O 均小于0.33%(表1)。
与蛇绿岩中的枕状熔岩相比,TiO 2含量变化较大(0.8~2.6%)。
T i /V 比值与蛇绿岩的枕状熔岩一致,但在(Zr /Y )-Zr 的图中有较多的样品落入板内玄武岩区域,暗示有来自富集地幔物质的加入。
REE 分布为LREE 略富集型,(La/Ce)N >1,Yb 的丰度类似下伏蛇绿岩的枕状熔岩,似乎更接近E-MORB 的特征(图2c)。
一件安山岩的La 丰度异常的高,大于球粒陨石的100倍,在MORB 标准化的微量元素分布图中,安山岩异常富U 和T h ,而Ba 和Rb 并不是相应的高,表明并非岛弧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