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事迹材料典型优秀.doc
创业事迹材料5篇(优秀版)

《创业事迹材料》创业事迹材料(一):现年36岁的XXX是个农村退伍军人,在岐山经营着一家看似不大的餐馆,但是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会说:小伙子脑子灵活,能吃苦,不服输,是个能人。
说到岐山大家都会想起岐山擀面皮,就是这个人,把岐山几百年来的特色小吃--------岐山擀面皮做的有声有色,他的连锁加盟店已经在全国有136家,最远的加盟店已经开到了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地。
3年来培训全国各地的学员600多名,直接带动1000多人就业,简接产生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每年销售的辣面,调料,3000多吨,机器设备400多台,为岐山本地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地方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记得岐山县一位副县长以前说过:赵恩强企业不大,但是他是个产业链的连接中心,有了他才使岐山擀面皮这个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联成一条龙,拧成一股绳,做大做强,做出实力,做出品牌。
悟道,得道,行道,传道。
--------他是一个传道者。
大家都明白做小吃吃苦耐劳是最基本的,起早贪黑也是务必的,正是他在部队练就的军人本色为他从事小吃行业打下了基础,从2008年创业以来,他都每一天凌晨3点起床,带领学员和员工做面皮,到6点前都务必送到每个店里,3年来,他都风雨无阻,骑着三轮摩托送货,冬天,冻得手脚都肿的穿不上鞋了,2008年他在无意中看到西安的张军擀面皮,河南的二胖擀面皮,苗老太擀面皮在全国超多开店,招收学员,甚至好多人只明白河南擀面皮而不明白岐山擀面皮,他很痛心,自我从小吃擀面皮长大的,祖祖辈辈吃擀面皮,在岐山本地从事擀面皮加工生产的农户有上千家,大多是祖传的,然而由于农户大多都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才使岐山擀面皮这个金字招牌没有给本地人带来可观的效益,反而使得河南人看到了商机,做出了名堂。
经过在全国多地的考察,他发现岐山擀面皮在全国尤其是北方适应性强,推广方便,复制简单,经济效益可观,所以决定大力发展岐liuxue86。
山擀面皮。
2008年11月,他贷款3万元投资擀面皮机器设备,厂房,先后拜访岐山各地的面皮老艺人,学习技术,建网站,注册:御京粉,商标,开始批发擀面皮,在批发过程中培训学员,改善机器,统一配方和制作工艺,3年来,从面皮批发,零售,培训,到机器设计,改善,销售,到技术输出,连锁加盟,走出了一条以岐山擀面皮为主,其他岐山小吃为辅的康庄大道,从一个看到小吃行业的悟道者,到精通技术的得道者,再到发展推广的行道者,最后成为一个思己利人的传道者。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第1篇: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誉于一身的新农民。
紧抓机遇大造林常言道: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
2002年冬,刘子健通过看报、看电视,知晓了国家退耕还林的惠民政策,立即紧抓这一机遇,联合其在皇图岭笔田村的姐夫XXX,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跨乡租得一块为期30年、面积达450亩、名叫胡冲茶场的大荒山作为创业基地。
紧接着,他又在本村的长湖岭上向村租赁30年、面积50亩的荒芜茶场作补充,实施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项目。
为此,他竭尽了家中多年的积累,并采取从信用社贷款及合股筹资办法,当年筹集资金30多万元,雇用2台推土机整地一个多月,后又雇用民工达1200多个工日,全部栽种了良种油茶,成为当时全乡最大的造林户。
尔后,刘子健年年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每年精心对油茶林进行2次抚育,使林木长得绿绿葱葱,充满生机。
2---用的生态立场之路。
“以短养长”闯新路林业生产是项生长周期长、利益见效慢的行业。
不少造林大户常因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枯竭,陷入难以为继困境。
有的人只好中途亏本向外拍卖;又有的人只好无可奈何地中途废弃。
为了做出一番成绩,刘子健顶着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开始,全家移居长湖岭山头,一年四季吃住在山上,坚持以场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农场建设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探索出一条以综合养殖辟收、速生水果催收、油茶穗条增收和油茶生产助收的现代生态农庄。
去年自繁公猪1头,母猪30头,产仔猪600头,年出栏牲猪800头,牲猪销售总收入达到228万元,除去饲料等成本,形成利润46万元;出售鸡2万羽,出售鸭万羽,总收入82万元,创利润20万元,综合养殖场总利润达到66万元。
50亩速生水果林“新世纪梨”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实现了两年挂果,去年进4---城固县董家营镇莫爷庙村人,现任大巴山食品厂总经理,先后被评为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十大青年创业者”;他所创建的大巴山食品厂解决了当地40多名青壮年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当地农民工再就业做出了贡献。
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精选5篇)

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
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
下面小编整理了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精选5篇),仅供参考。
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出现了年轻人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热潮。
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一批批优秀青年特别是90后回到家乡,投身发展,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编织和实现了创业梦想,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农村。
淄博市博山区赤上镇聂家峪村的黄xx就是其中之一。
辞富居贫,从青岛到聂家峪村“他能够决定回来,放弃在青岛月薪过万的工作,最终决定回到这个贫困的山村,让我非常感动和鼓舞,也坚定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四年前,池上镇聂家屯村书记黄远才“不置可否”了第一个在村委会最困难的时候从青岛大学毕业学旅游的大学生黄xx。
说到这里,他面前的这个七尺男儿有点感动。
“用普通人自己的话说,他决定回来做,他真的不顾一切地出去了!”位于淄博市博山区赤上镇的聂家峪村,是位于山东省中部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面积3600亩,耕地不到400亩,153户353人。
过去赤上镇一直有一句话,三个山谷最穷,包括聂家峪村。
有一句话很夸张:穷人没有饭吃只能吃蔬菜,村里小溪里的水被染成绿色。
周围村子的女孩都不愿意在这个村子结婚,怕没饭吃会饿死。
聂家峪村两委在尝试乡村旅游转型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要转型为乡村旅游,必须引进人才。
引进专业人才不容易。
村里没有资本,也没有高薪。
再加上农村艰苦的条件,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人会来这里打工!当时,黄元才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弟弟黄xx。
2015年春节期间,黄远才和黄xx一起吃饭。
表哥试探性地问表哥是否会考虑回国创业。
谈了半个晚上,表哥不同意表哥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黄远才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想法,而是时不时地把村里发生的事情告诉表弟:村民们不停地种树,到处集资,为村里最后一个项目做准备。
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范文

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范文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1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
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
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
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
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
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
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为农村带来了一片新的兴旺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返乡创业事迹。
小明,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外地找工作了几年后,决定放弃城市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潘家村创业。
潘家村位于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但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村里的发展一直很慢。
小明返乡创业的第一步是调查研究,他带着一台摄像机和一份问卷,走遍了整个村庄,记录下农民们的诉求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他了解到农民们最希望的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希望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来提高村庄的经济收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小明开始着手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他先是通过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一些投资者来村庄投资,建设了一家农家乐和一个农产品加工厂。
然后,他在网络上宣传村庄的美景和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一批游客来村里旅游和购买农产品。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小明组织村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帮助他们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
同时,他还与附近的大型企业和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村民将农产品销售到城市。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明的返乡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潘家村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村庄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同时,村庄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交通更加便利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小明的返乡创业事迹,我们可以看出返乡创业的重要性和潜力。
通过合理调查研究和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
同时,通过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与城市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回家创业的机会。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返乡创业就是外来人员或者本村出去人员返回村里,开始经营某些产业,开展种植业,养殖业。
用新的创业思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去创新当前农业的发展模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
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
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
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
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
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
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
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创业典型事迹材料4篇

创业典型事迹材料4篇新年过后,咋暖还寒,连绵阴雨提醒着人们冬天还在留意做最后的抗衡。
就在人们昂首期待春天的阳光到来的时候,xx县xx镇xx村x纺织厂里,工人们却各施其位,忙碌个不停,厂长郑也醉心于其中,指挥工人生产,一片繁忙的景象。
轰鸣的机器编制出锦绣的布匹,也描绘着郑不平凡的创业史。
xx村地处多山丘陵地带,六分之一耕地不足半亩,仅靠种地致富,困难重重,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村民必须走出村子,开拓一条富裕之路。
2021年,25岁的郑不甘心守着一份薄田,过贫苦的日子,背着简单的行囊,加入到农民工行列,来到浙江一家纺织厂做钳工。
也许这种是和纺织机器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化工离开过纺织行业。
刚进厂的那段时间对他来说是最受煎熬的,由于技术不是比较熟练,常常为不能及时排除机器故障急得满头大汗,甚至被扣薪水。
然而,竭力任何困难都阻挠不了他留下来专心学一门技术的决心。
为了提高技艺,他勤学苦练,多向别人请教,不怕脏活、累活、苦活,不断磨练自己,突破一个个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练就了一手硬本领,学到了技术,开阔了视野。
工资也由原来的几百元涨到一千多元,成为厂里人人皆知的技术骨干。
XX年是郑已经在纺织厂工作的第十三个年头,其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一看。
这时候的他也已经是月薪3000多元的技术能手,家境也一天天在改变。
照理说,有得心应手的工作,有高薪的收入,郑应该很满足了,可是在他内心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夙愿。
XX年下半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他所在的纺织厂,遇到了无穷的的困难,订单减少,产量急剧下滑,效益逆转,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
经过十几年社交生活和工作,就要离开厂子的时候,他死气沉沉站在静悄悄的生产车间里,摸着蒙上一层灰尘的机器,心情异常复杂。
十几年的经历如电影般在脑海里播放,如何让机器再转动的思索萦绕心头。
一个人富不算富,回乡创业大家富,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积累的财务管理经验,回家自己创办纺织厂的念头油然而生。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常言道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这句话突然间就流行起来,创业的道路上千辛万苦,出现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案例,事实证明返乡也是个不错的创业路。
以下就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的内容,希望你可以喜欢哦。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一农村女大学生卖房回乡养羊产值200余万清晨的金龙村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寂静悠远。
一个山坳里不时传来几声羊叫,有个女子在忙着打扫羊圈。
女子名叫张绪梅,一年前,卖掉收入稳定的火锅馆和两套商品房,当起了羊倌。
朋友劝她,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还站稳了脚跟,何必再回到农村“遭罪”。
而她却回答,她从来没后悔过。
如果让她在选择一次,她依然会回乡当羊倌。
跳出“农门”她考出山村,年收入达10万元张绪梅是金龙镇金龙村人,33岁的她在乡亲眼中,是个传奇女子。
90年代,张绪梅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德阳警校,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1999年,从警校毕业的她,先后干过房屋销售、汽车销售。
由于工作踏实努力,自己又能说会道,在销售行业,张绪梅干得如日中天,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一度成为村里人的骄傲与榜样。
“打工总比不上自己创业,我想搞养殖业。
”就在村里人羡慕她找了好职业、有好收入的时候,张绪梅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说,在外打工的日子过得轻松,但心里却一直放不下创业的梦想。
没过多久,张绪梅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中,果断辞掉了高收入的职业。
创业究竟干什么?回乡搞养殖,是张绪梅的第一想法。
就在这个想法刚冒出来不久,朋友打来电话邀约她到主城一同开火锅店。
“当时养殖没得资金、没得技术,也就没有坚持。
”想到搞养殖业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张绪梅想想就放弃了,注意力也很快就被火锅馆吸引了。
融入城市火锅店生意好,她还买了两套房张绪梅的火锅馆开在江北,通过和朋友一起精心的打理,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年收入上百万。
火锅馆的成功,让张绪梅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当年,她便先后在永川购买了两套商品房。
她的成功也让乡亲们对她更加刮目相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典型优秀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一XX,男,198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XX县XX乡XX村人。
2006年6月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后放去到麻栗县合管中心工作的机会,回乡当了一名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村官,同时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兼营一个计算机销售与维修店和XX县XX升林山泉水销售店,成为农村青年学习创业典型。
立志当村官服务新农村XX的母亲是XX村连续三届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县乡人大代表,在村子里是响当当致富带头人,曾多次受到州县乡党委政府的表彰。
从小目睹耳染了母亲的事迹,他从上大学开始,就把学成后回报家乡的心思牢牢植在了心底,实值第三届村委换届之际,他多次跑村委会表决心,毅然报名参选,立志为家乡的发展献一份力。
2010年4月,XX乡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年仅28岁的青年党员XX同志,通过公开选举这一平台,依法以2051票当选为XX村委会副主任。
成一名村官后,面对角色的转变,肩上的担子,怎样才能当好村官一直是他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XX在当选表态发言时说:做农村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外行,但我也是农村人,我有信心和决心履好这份职。
进村委会工作以后,加强与村两委班子及群众沟通协调,他深入村寨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意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引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围绕畜牧、烤烟、甘蔗、蜜香梨、茶叶、蔬菜、核桃等几项重点产业抓发展,帮助群众搞好产业规划,基本做到每个村小组有1 2个产业。
特别是在XX 村农事E网通推广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和点播以及农民党员上网培训等工作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优势,认真利用农事E网通这一平台为群众办实事,减少群众办事成本,组织农村党员利用远程教育、农民党员上网培训基地进行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学习,增强农村党员自身综合素质,为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3年,在第五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又再次以高票当选为XX 村委会副主任。
白手起家诚信经营年仅32岁的XX,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
近几年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信息技术、自身文化水平、眼界等条件的限制,农村青年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还不能起到真正带头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那些底子薄,自身发展能力弱的农村家庭,仅靠传统的农业种植难以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
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他总在思考,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创业行动来带动乡亲们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通过考公务员这根独木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2年他报名参加马栗坡县合管中心招聘考试,考试成绩优异,进入面试阶段,但他却放弃了面试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家人的资助下,在兴街开发区开了个电脑及配件销售维修店,销售范围包括XX兴街,XX,马关,麻栗坡和天保口岸等地,每年实现销售纯收入8万元。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追求越来越高,对饮用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让他看到商机,他通过与XX县昇林山泉水厂负责人的沟通,承诺销售数量和服务质量,以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赢得XX县昇林山泉水在XX乡的经营权,由于他服务周到,信守承诺,他每年销售昇林山泉水2.4万桶,实现销售纯收入3万元。
在家人的支持配合下,他还经营着日用百货、牲畜饲料及用药、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
在他自己创收的同时,也不忘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村民们分享,带动了本村部分青年的自主创业积极性。
孝敬父母传承美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自古以来的美德,XX作为家中的独子,他用爱和行动诠释了何为孝,在忙于工作和生意的同时,不忘关心和孝顺家中的父母,抽空回家陪伴他们,聊聊家里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每年抽时间带他们外出游玩,放松身心,做一次全身体检等,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特别是2011年,母亲腿患风湿并后,医生要求手术治疗,连续做了两次手续,共花医疗费用9万元左右,由于手术失败,母亲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妻子又是教师,不能随意请假,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XX一人身上,他既要忙于村委会的工作,又忙于生意,还要照顾好母亲,只要听见说民间有人能治好母亲类似的病,就开车带着母亲前往看病,到过马关,广西,丘北,弥勒等地看过病,听见什么药有效就买什么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的下半年,母亲终于能站起来走路了。
XX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却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做起,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如既往地用一颗对党和事业的忠心,为群众办好事实的决心,继续在党和群众之间,发挥好桥梁扭带作用,为群众服务。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二陈万金,男,布依族,1980年11月生,初中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返乡农民工,家住**县**场镇冬瓜林村二组。
1999年至2001年跑长途货运,2003年外出打工时到山东绿康奥公司学成生态养猪技术后,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返乡创业,在亲友及农村发展基金协会的帮助、支持下,2006年,回村创办了万金养殖场,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万金养殖场总投资约168万元,占地58亩,是**南第一家新型发酵床生态养猪及良种繁殖示范基地。
现有存栏母猪61头,仔猪286头,生猪508头,年出栏3000余头。
2008年5月,陈万金从外地引进美系**、大约克、杜洛克及高原黑香猪等优良品种,运用生态养猪法,以锯末、稻壳、玉米秸秆等多种农作物秸秆作为垫料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直接发酵粪便和降解纤维素,转化为可供猪采食的营养物质。
生态养猪法缩短全程饲养时间7-15天,降低饲养成本10%-15%,不但提高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养猪业的品种改良和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返乡农民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但自己富起来,还要不忘传、帮、带,陈万金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
他采取先赊仔猪给农户喂养,待猪出栏后才不计息收回成本,给家庭比较困难的群众免费提供种猪、小猪仔等方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2009年8月,了解到本村村民卜贞跃家境贫,无经济来源到**县城帮人打煤粑后,他主动送来3头小猪让其饲养,无偿提供饲料和菌种,教卜贞跃用新型发酵床养猪法养猪,现在,卜贞跃所饲养的猪已经发展到8头,不但成功摆脱了贫困,每年还有上万元收入;店子组村民朱明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虽早有养猪致富的想法,但一直苦于无钱购买猪仔,陈万金得知后,立即为其送来2头小猪仔。
2009年以来,陈万金采用无偿发放仔猪让村民喂养长大后再回收的方式向260户群众无偿发放仔猪共3970头,最多每户25头。
在他的带动下,冬瓜林村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多数村民从原来不养猪或只养一头增加到现在的三头以上,每年每户可增加养殖收入1000元以上,并带动了本村6名农民工进行小规模养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生态发酵床科学养殖的成果,2010年4月他带领本村9名养殖骨干成立了**场镇万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至今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1人,合作社资产壮大到130余万元,成员养殖金葩牌黑香猪最多达20余头,年纯收入2万余元。
在几年的养猪过程中,陈万金知道,科学的饲养技术和精心的管理方式是养猪的首要条件,他不但自己刻苦学习技术,认真专研业务,坚持科学饲养,还花3000余元钱从外请来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们讲课、传授养殖技术。
空闲之余,他经常到饲养户家中手把手地教他们消毒、打预防针,得知村民家的猪生病,陈万金总是主动上门帮助医治直至痊愈。
为更好的带动养殖业及周边经济的发展,减少群众卖猪难的困难,更多地增加农民收入,开办了金葩牌黑香猪肉食品加工厂,目前该工厂已正常生产,有黑香猪腊肉、香肠、红烧肉、血豆腐、干豆腐、豆沙粑、月饼等十多个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2010年至2011年腌制黑香猪肉食品50余吨。
同时,为增强黑香猪生态系列肉食品保质时效,提高保健功能,他决定利用本村万亩竹海优势,从浙江**引进先进的竹制品编织技术,自己出资聘请技术人员到村指导村民们用竹叶、竹丝编制包装盒及相应的竹制品用于黑香猪肉食品的包装,既增加村民们的收入,又带动本村竹制品工艺的发展。
随着黑香猪系列食品消费市场的打开,原有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陈万金决定全力打造黑香猪生态系列肉食品品牌,在陆关工业园区兴建万金食品厂扩大规模,今后,陈万金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时争取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力争到2013年存栏猪只达到6000头以上,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创产值800万元左右,解决40名农民工就业。
计划每年腌制黑香猪肉食品50吨以上,创产值650万元以上,解决50名农民工就业,进一步带领村民发展壮**制品加工业,争取每年创产值15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解决30-50名农民工就业。
他的事迹得到群众的交口称誉,也得到了党和上级领导的肯定,2009年11月被团省青农部评为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带头人,2010年4月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南州优秀农民工,同年9月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拔尖乡土人才和中国银行业协会(花旗集团)授予乡村农业二等奖,2010年12月被**县团委授予青年带富工程示范基地。
2011年6月被**南州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他的勤奋使他进步,他的执着使他成功。
陈万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忘我的拼搏精神换来了累累硕果,也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和好评,面对今后的人生,陈万金表示,将继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科学致富之路,为家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三新年过后,咋暖还寒,连绵阴雨提醒着人们冬天还在做最后的抗衡。
就在人们昂首期待春天的阳光早早到来的时候,xx县xx 镇xx村x纺织厂里,工人们却各施其位,忙碌个不停,厂长郑也投身其中,指挥工人生产,一片繁忙的景象。
轰鸣的机器编制出锦绣的布匹,也描绘着郑不平凡的创业史。
xx村地处多山丘陵地带,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仅靠种地致富,困难重重,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村民必须走出村子,开拓一条富裕之路。
1995年,25岁的郑不甘心守着一份薄田,过贫苦的日子,背着简单的行囊,加入到农民工行列,来到浙江一家纺织厂做修理工。
也许是和纺织机器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纺织行业。
刚进厂的那段时间对他来说是最受煎熬的,由于技术不是很熟练,常常为不能及时排除机器故障急得满头大汗,甚至被扣薪水。
然而,任何困难都阻挠不了他留下来专心学一门技术的决心。
为了提高技艺,他勤学苦练,多向别人请教,不怕脏活、累活、苦活,不断磨练自己,突破一个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