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分作文及点评
高考满分作文带评语5篇

高考满分作文带评语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推敲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满分作文带评语精选5篇,以供大家参考!高考满分作文带评语1为爱撑起一支长篙,我要踏着丛飞的步伐,去寻觅那一双双期望的眼睛;我要带着丛飞的灵魂,去滋润一张张期盼的小脸;我要携着丛飞的翅膀,去放飞每一个心中的仁慈。
为爱撑起一支长篙,我愿是那大洋中翱翔的航船,去寻觅爱心的彼岸。
长长的历史留下了沉沉的回想,历史说:“付出吧,为了你的生命与心灵。
”当爱心像鲜花般降临在沉重灾害中人民的心头,那会是多么触目惊心的壮举。
演绎一曲心灵的乐曲,为他人,为社会,成绩了丛飞的心灵。
为爱撑起一支长篙,在印度洋海啸之后,沉重的灾害降临到海岸人民头上。
一个个哭喊的面孔,无情的水魔吞噬了一切物质的脆弱,但它不能冲断世界人民团结一心的坚固桥梁。
世界各地筑成支援印尼地区的坚固后防线,以庞大的热情和无私的支援暖和印尼人民的心。
印尼地区渡过了最危难的难关,是世界给爱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光芒,覆盖着世界,这是人民心中的风帆,为了同胞兄弟给予的表明。
为爱撑起一支长篙,去遍寻雷锋的足迹。
那傍晚细雨中,扶着大娘过街的,是雷锋的背影。
那一丝微笑代表着一丝的高尚,是雷锋染红了社会,是雷锋唤醒了爱心的双眸。
正如小李同学说的:“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撑起心中的棹,为别人划开自己的桨。
为爱撑起一支长篙,去寻觅企图的家园。
遭到洗礼的人们,跟上伟人们的步伐,首创更美好的明天。
丛飞的情传遍了大街小巷,让我们跟从着爱心的脚印,去遍寻充满爱心的社会。
春暖花开,花开之后才会有绿草如茵的美景,才会有繁花硕果的秋天,由于企图充实了心灵,充实了人生。
为爱撑起一支长篙,打开心灵的大门。
春去春来,硕果累累,都是心灵的开放。
阳光是爱的本源,像丛飞,给予了社会阳光的滋润,给予了世界最美的花朵,势必成为人心中伟大的一面旗帜。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及点评9篇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及点评9篇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不过,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理解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不过,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来年萌发的草芽……勿以好恶论断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何等的明智选择!当一个人能够将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
不过,当他理解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不过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臣,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感情的亲疏能够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防碍你对真理的理解,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1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且,自不会痛失街亭,1败千里,死不螟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对真理的探求是独立的,对事物的理解也不能掺杂上感情,“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陈景润的话也许揭示了这个真理。
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必苛求,不过,不可不求。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点评: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这是一篇内容十分充实的好文章。
文章以简短的问句起笔,接以充满抒情意味而又具有启发性的文段引人思考,继而明确指出“勿以好恶论断之”的论点,然后分两个层次纵论史买。
高中满分作文及点评【五篇】

高中满分作文及点评【五篇】【满分作文一】感知自然需躬行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
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过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不过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不过,正如黑格尔所言:存有即合理。
电视、手机的存有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
不过依作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
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有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不过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
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满分作文评析】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使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
满分作文及点评

满分作文及点评大伙儿明白满分作文有哪些评语吗?那么下面整理几篇满分作文及评语,供大伙儿参考!满分作文及点评【1】上帝宠儿我,东施也,以丑名垂青史。
但千百年来,我一直过得非常郁闷,非常不爽呀!话讲自从那年那日,我学习邻家美眉西施皱眉捧心、病歪歪的模样后,被时人嘲笑了一番,还原创了一条成语东施效颦送给我后,我就足不出户,整天以泪洗面。
(然而,尽管我茶不思,饭不想的,倒也没见消瘦下去。
)我就不明白,西施病成那样,臭男人们倒是我见犹怜,大发慈善和男子汉的英雄情怀呢。
我呢,只只是略微学习、模仿了一下,为何引发众多的不满和讽刺呢?我明白,因为我生了一张丑陋的脸蛋,郁闷之极!我不禁要责备父母的粗心、责备上帝的不公了,上帝在制造我的时候一定是走了神,不然我的五官为何如此粗糙和错位!我一定要寻上帝算账!强烈的思想占据了我的心,我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寻上帝评评理,寻回我失去的一切!等待了千百年,我终于乘坐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飞到上帝的安乐宫去。
上帝的家园可不是一般的美丽,难以用笔墨形容!我尽管嫉妒艳羡,可也无心留恋,直奔极乐殿去。
咦,那个坐在花园中闭目养神的老头儿是谁呀?,就是上帝!因此,我整整衣衫,走上前去,咳了一声,讲:上帝老爷,你倒也悠闲自在呀!,如何不去民间体察疾苦呢?我,东施,因为你的疏忽,长成这副模样,受尽的人们的白眼和嘲笑,你要为我做主呀!讲着,不禁悲从中来,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
上帝睁开了眼睛,微笑着看着我,倾听着我的诉讲。
等到我的控诉一吐为快后,他才慢慢地开口讲道:我悲伤的小孩呀,这么多年来,你都生活在众人的眼光里,你失去了自我,同时又编织自我束缚的牢笼,你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发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呀!接着,上帝又缓缓讲道:万物生于世间,自有它的价值。
你看,这花园中,小草没有鲜花美丽,但是要是没有了小草,鲜花的美丽就凸现不出来。
你呢,不要模仿不人,不要艳羡不人,赶快走出那个自我小天地,寻寻你的特长和优点,关心他人,为世人服务,你会收获到人们应有的喜爱和尊敬的!讲完,上帝挥挥衣袖,又闭目养神去了。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批注赏析点评三篇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批注赏析点评三篇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批注点评三篇一、不能没有你傍晚时分的云,就像天边悬挂的织女锦缎,用太阳的色彩染得通红通红的;又像儿时最爱吃的棉花糖,感觉触手可及,其实仍在远处飘着。
“万云归西”的景色令我陶醉。
(开篇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状其形,绘其色,渲染了恬静、柔和的气氛,,点明故事发生时间,为人物活动设置背景,表达了因傍晚美景而陶醉的愉悦之情。
)不远处的黄豆田里,一个单薄的身影正在暮色下忙碌着。
夕阳的余晖洒在空旷的田野和她的身上,这橘红色的余光让她原本瘦小的身影更显苍凉。
这画面仿佛是一幅油画,尽管火红的天空占了一大半,可主角却是那小小的身影。
(景中现人,相互映衬,突出人物的“瘦小”、“苍凉”;以“油画”作比,更显出人物的瘦小,含蓄表达内心对外婆的疼爱。
)咦,为什么这么晚了外婆还在田里?“外婆!”我呼喊着跑向外婆。
外婆转过身来,似乎很惊讶。
“外婆,天都要黑了,你怎么还在田里呀?”外婆指着身后的黄豆田说:“敲黄豆。
要是现在不敲完,到了明天太阳一出来,这些黄豆壳就自己裂开了。
”我似懂非懂地往后一看:呀!好多黄豆呀!它们都被外婆割下来堆成一堆一堆的了,在暮色中一动不动,像沉睡的小宝宝。
看着外婆忙碌的身影,我感到一丝心疼。
快步跑回家把妈妈也叫了出来。
(心理、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细致入微,突出外婆的“忙碌”、劳动的艰辛和对外婆的隐隐“心疼”。
堆堆豆子的比喻,更显得描写的靓丽。
)“你们来干什么?”外婆看到我刚走了又回来,还把妈妈带来了,似乎有些生气,“这儿挺热的,你们快回家吧!”我和妈妈没有理会,将外婆推开,立刻敲起黄豆来,敲得不亦乐乎。
“唉,你们哟。
”外婆没办法,只好拿起竹竿和我们一起敲。
(外婆的语言、“生气”的神态描写,“我和妈妈”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了其间的相互关爱和浓浓亲情。
鲜明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我拿着竹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敲,“呼嚓……呼嚓”的摩擦声、击打声此起彼伏。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点评【五篇】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就要多看⼀些满分作⽂,写作的时候就能够灵活套⽤。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中考满分作⽂赏析及点评【五篇】》希望对⼤家的写作有启发和帮助。
篇⼀:穿⾏在⽔⾊江南我迷恋着旅⾏,热衷于悠游⼭⽔,览湖光⼭⾊。
我尤爱江南,闭上眼,总有⼀个关于江南馥郁的梦在冥冥之中召唤着我,召唤我带上⼀颗旅⾏的⼼,穿⾏在⽔⾊江南…… 听着江南温婉⼩调,吴侬软语在⽿边呢喃,这些总会让我想起江南⽔乡的烟柳画桥,想起乌镇的美。
在乌镇旅⾏,穿⾏在⽔乡的灰⽡⽩墙,⼩桥流⽔⽊⾈之间,仿佛在⼀呼⼀吸的间隙⾥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韵,站在⽩⽯桥上,空⽓⾥是江南⼀域烟⾬的潮湿,有罗衫淡淡的⽔乡⼥⼦⼿提荷花灯,撑⼀把油纸伞与我擦⾝⽽过。
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在她眉黛泛滥,我的⼼醉在江南⼥⼦梨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间,难以⾃拔。
⾏⾛在这江南⽔乡最美的⼀隅,我那颗酷爱旅⾏的⼼装满了乌镇的温柔⽓息,乌镇啊乌镇,你在我⼼⾥盛开出⼀个永恒的天堂。
漫步在西⼦湖畔,我总有⼀种穿⾏历史的恍惚,毕竟,这⾥沉淀了太多太多的⽂明,太多太多流传千载的故事。
闭上眼,湖上有风吹来,我依稀听见有鹤在⽯头城依⽔的朱楼外幽鸣,猝不及防地,⼀个个动⼈的传说带着西湖氤氲的⽔汽向我迎⾯扑来,关于苏堤,雷峰塔,关于“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美诗篇……在西湖旅⾏,我看见雾⽓氤氲在流⽔边,把⽔草和游鱼的呼吸也变得如同丝绸⼀般柔嫩,西湖所蕴藏着的浩如烟海的历史精髓,让我⼼动。
读着李后主的“胭脂泪,相留醉,⼏时重,⾃是⼈⽣长恨⽔长东。
”总能⽆端地让我想起秦淮纷飞的琼花以及漫天的柳⾊,秦淮,这⼀个多情的地⽅,总能让我忆起这⾥吹断云⽔间的笙箫,寒烟笼细⾬的庭花,忆起李煜的“露华新⽉春风度,车如流⽔马如龙”……这些关于秦淮⼋艳,南唐故⾥的故事,沉积在江南上苑的郁郁楼台间,倾诉着琼花⽉影中道不尽的往事。
在秦淮旅⾏,我捕捉到了李后主的悲伤,以及⽆数⽔⾊江南的美丽所在。
高中满分作文及点评五篇

高中满分作文及点评【五篇】【满分作文一】感知自然需躬行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
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户侯”的豪情壮志?;然的原则。
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当下,人们想“看到”不将“行万里路”?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觉知自然要躬行”“令普罗大众”接受。
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
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
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满分作文二】远近结合,感知自然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
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
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
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
高考满分作文加评语_应用文

高考满分作文加评语高考作文是对考生语文能力与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最能体现考生语文素养的。
有哪些高考作文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下面是橙子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和评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满分作文篇一材料给了三种人,我想他们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都会通向成功。
记得小学时候,我们学校下午二点半准时上课,我很贪玩,所以总是踩着时间点去学校,但有时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姗姗来迟。
自从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玩,正玩的眉开眼笑,拍手叫好。
回头一看,马上到时间了。
于是我和伙伴狼狈的在大街道上疾驰。
眼看着时间快来不及了,小伙伴索性拉起我抄起了捷径,从一个羊肠小道直接窜到了学校,我迷茫,怎么这条路也能到达学校,因为从小我内心深处对路的认知是死板的,所以总是认为到达学校的路仅仅只有一条。
幸运的是,我们顺利搭上了时间的末班车,赶上了上课,当时非常的高兴。
捷径在某个方面虽然是个贬义词,它会使人变得懒惰,不勤于动脑想事,造成工作失利,缺乏锻炼而导致节节败退。
但偶尔走走捷径也会比死脑硬套来的容易,甚至会引人从此踏上成功的路途,赢的至高无上的光荣和鲜花,甚至是一声声肯定的赞美。
所以有时,捷径也是个褒义词。
“捷径”既然有贬义和褒义之分,1 / 8我们也不必过分纠结于怎样去定位它们的解释,而是学会靠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赋予这个词的含义。
有句话这样说道“社会就像一个大缸,其中什么颜色都有,要想融入社会,就得学会接受社会为你染的颜色”。
我非常不赞同这种肯定式的语句,因为毕竟是人在生活,是人主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掌控人的思想乃至一切,社会的确是个大缸,从坏境或者某些方面来讲,人是要懂得适应自己所在的环境才能走的更长更远。
但这个环境,可以社会给,也可以自我来创造。
70,80后的时代人才济济,人们各怀绝技,大都是社会之栋梁,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高科技的人才尴尬的面临无业?是因为学历不够吗?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吗?是因为人生阅历还很浅薄吗?我想一方面是来自于社会的需求与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死板硬套,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才安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满分作文及点评【满分作文一】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
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
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
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
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
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
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
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
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
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
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
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
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
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
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
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
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满分作文点评】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
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
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
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
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
【满分作文二】走进香山之中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
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
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
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
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
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
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
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
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
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满分作文点评】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
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
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
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
第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
此外,文章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改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
【满分作文三】仰观宇宙,俯察万物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
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
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
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
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
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
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
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
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
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
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满分作文点评】本文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才能敬畏自然。
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
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
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
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却因不亲近自然,或只通过媒介了解自然,造成严重后果:与自然疏远,甚至破坏自然,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
行文至此,问题的原因、结果已经阐明。
以上是破。
最后两段,文章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智慧。
这是立。
全文1000字左右,内容丰富,所用材料真实、典型,具有说服力。
对比、假设论证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通过亲身感知自然这一方式的优点和通过媒介感知自然的不足。
语言流畅,成语运用恰到好处;用到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气势和力量。
这篇考场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卷面整洁,字迹美观悦目。
不足之处:开头稍显拖沓,可以更加简洁。
一味否定科技媒介的作用,没有辩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