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的浅薄认识:
“大学之道”说的是《大学》这本书交给人们的学问和道理,或者是说大学问的道理在于......
“明明德”第一个明,我觉得是动词明白的意思,或者是明确的意思,第二个明无觉得是形容词明亮的意思或者光明的意思,德我人没事德行,道理或基本规律,或者是止高尚美好的目的或目标。
"在亲民" 在:是在于,亲:是亲近,感化,亲融,等,“民”是值得大众。
“在止于至善”在我理解为在于,止我理解为最高,最终,目标,或定位,明白,制定方向的意思,至善,我认为是最好的,最完善的,最终最合适的意思。
正句的意思我认为是:
做大事的学问和道理啊,在于明白、明确最正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道理,或者是说确定正确的目标,了解基本规律;还在于让你的目标符合大众的意愿,教化大众与你有共同的目标和意愿,并与你同心同德;还在于让你带领大家达到最终最美好的结果或目的。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导语】⼤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1.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学(《礼记·⼤学》古本)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4。
知⽌⽽后有定5,定⽽后能静6,静⽽后能安7,安⽽后能虑8,虑⽽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11。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4,⼀是皆以修⾝为本15。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23,此之谓⾃谦24。
故君⼦必慎其独也25。
⼩⼈闲居为不善26,⽆所不⾄,见君⼦⽽后厌然27,掩其不善⽽著其善28。
⼈之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34,⼼⼴体胖35,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猗猗38。
有斐君⼦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贤其贤⽽亲其亲50,⼩⼈乐其乐⽽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文言文】大学的原文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大学的原文全文及翻译《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大学中庸]《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
![[大学中庸]《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49f56f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8.png)
[大学中庸]《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大学》原文和翻译

《大学》原文和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导语:《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闵行区华博利星行小学教育担当着传递文明、培育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责任,这是万世不易的真理。
教师的职责我们的前人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两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丘就明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大学”非今天的大专院校教育,而是指教育人成人的教育,不同于教人识文断字的教育(古人称为“小学”),实质上就将教师的职责定位为育人。
唐代韩愈在《师说》这篇千古名文中是更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将“道”和“惑”列为与“业”同等的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
北宋大儒张横渠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更是高看一眼,他认为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与当代我们高唱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出一辙。
由此观之,教师的职责重在教书能完成如此宏伟、艰巨的任务吗?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这一目的决定,教师的唯一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片面的教育行为。
把“育人”上升到高于“读书”“教书”的唯一目标或职责的地位,既有教育目标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更有教育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育人不能只是“教书”,成人不只是“读书”,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德育培养、动手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因而更多地需要学习生活、艺术、健体、交际、心品训练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活动、实践。
教育活动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应该是相等的,教育场所应该包括课堂和课外,从书本扩展到生活,在包括读书在内的多种多样、多种形式的学习中育人,学习、培养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角度上说,教师不是“经师”,而是学习活动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是道师、导师和人师;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追随者、模仿者,而是探索者、践行者、开拓者。
教师的职责定位为“育人”才是准确和科学的,才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规范教育行为,树立以人为本、宽容差别、个性发展的理念,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同等的重视、尊重,每一个教师都围绕学生发展来实施教育。
也唯其如此,才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人,才能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对教师职责的这一定位,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全面、更高标准的要求。
育人的责任,要求教育不是让学生以吸纳以往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从人一生发展打基础的需要出发,学习各方面的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注重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心理、交际等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者,必须摈弃选优汰劣的教育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有差异的教育和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要破除读书第一的思想,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和锻炼,把活动和实践放到与读书同等重要甚至于更重要的位置。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丰富,更要乐观、向上、善良;不仅勤于学习,更要“心骛八极、神游万仞”,肯思索,会思考;不仅掌握教材,更要知其所以然,广泛涉猎,左右逢源;不仅立足课堂,更要勇于实践;不仅善于传授知识,更能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性情。
育人这一职责观的确立,要求我们健全、完善教育评价观和质量观,从学生综合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来考察教育的成败得失。
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从“传经布道”向“参禅悟道”转变,不是灌输,而要引导,促成学生“参”和“悟”,变被动记忆、练习为积极思考,变纸上谈兵为动脑动手实践,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主地学。
古往今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都是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书为本的教育。
世上的书是读不尽的,教师仅是以书本为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书本并不完全就是知识,更与能力相差甚远,教书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书本之外、能力在课堂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