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分析
开平碉楼与村落,人类文化视野的新名片

开平碉楼与村落,人类文化视野的新名片中西融汇的岭南乡村文化景观◎开平碉楼与村落在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既是自古以来一种独特文化传统的延续,叉是人类不同文明交融的美丽结晶,展现了不同文化价值的交汇以及岭南侨乡建筑和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的演变与发展。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稻作文化区域历史上长期动乱的社会生活形态的见证和综合产物,也显现出传统乡村社会向近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以及移民文化的特殊历程。
◎开平碉楼与村落最典型地代表着一种独具艺术风格、地域特色、时代标志和审美价值的建筑类型和乡村规划,展现了人类建筑文化交流与景观组合的一个杰出品类。
◎别致、挺拔的碉楼与传统、质朴的村落、竹林、果园、山水和稻田,共同构成优美的文化景观,杰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
在珠江三角洲的西缘,一跨过九江大桥,就进入了五邑侨乡,周边的环境与大桥另一端的景象迥然天别。
真是令人难以相信,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还原生态地保留着一片田园牧歌,沿途山绿水蓝,空气清新,稻田成片,农舍炊烟。
更吸引人的是,在村落后面或山冈田间,一座座突兀屹立的乡土建筑——碉楼,扑面而来,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村落舒展平缓的天际轮廓线,非常张扬的造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越向五邑侨乡的中心——开平行驶,这样的景色越浓厚,碉楼的数量越多,造型的西式风格也越精美越多样,它与中国传统的民居、稻田、竹林、山丘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开平“无碉不成村”开平城乡面积为1600多平方公里,现有18个镇,不论山区还是丘陵、平原,镇镇有碉楼。
即便是在开平繁华的市区,随时也可以看到一脸沧桑的碉楼与现代化的建筑为伴。
据说,历史时期开平有3000多座碉楼,民间一直流传着“无碉不成村”的俗语。
经过普查,现存的碉楼有1833座,集中分布在中部潭江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赤坎、蚬冈、长沙等五镇。
拥有如此众多碉楼的地方,在全国还找不到第二处,开平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碉楼之乡”。
浅析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

浅析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6月28日,广东省开平市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开平碉楼与周边村落成为了当地及广东省的地方形象代表,成为了新的地方明信片。
开平碉楼是广东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碰撞的一个支点,申遗成功使其成为广东在文化上的一个世界品牌。
碉楼的定义与相关历史传承“碉”指的是军事上用于防御的坚固的建筑物。
“楼”指的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
“碉楼”即是把楼的建筑形体与碉的防御功能相结合的建筑物。
开平碉楼的形式并不是突然产生,它能从国内外的传统建筑中找到所传承的原型(图1)。
在中国古建筑中就有望楼、角楼的竖向、挺拔的建筑形制,人们能够登上望楼、角楼远眺、视察,以达到防御的效果。
望楼和角楼是中国建筑中传统的防御性建筑类型。
因此,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碉楼或类似碉楼的建筑形制,如西藏、四川、云南等地有多种形式的碉楼(图2),但开平的碉楼与其他地方的碉楼形制及建筑特点上都有极大的不同,而且像开平那样拥有极大数量和密集度的碉楼或碉楼群在中国境内极其罕见。
图1 安平逯家庄东汉幕壁画中的望楼图2羌族碉楼开平碉楼的主要分布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主要分布在15个镇(街道),集中分布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冈和长沙五镇(街道)。
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图3)图3 碉楼群开平碉楼的源起(1)开平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治安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2)开平的人口结构开平是有名的侨乡。
最迟在16世纪中叶,开平就有人乘木帆船远渡大洋,到东南亚谋生。
到十九世纪中期,开平出现大规模国际移民现象。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

2018·09截止2017年底中国的文化遗产入围世界遗产名录已达到了53处。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传承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还增强了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世界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密切关注,主要是从遗产申遗前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修复角度出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建议。
如单霁翔的《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2006年)通过介绍工业遗产的概念、历史进程、注意事项等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余子骅,龚德才《文物修复的可识别原则探讨———以青铜文物修复为例》(2016年)从文物修复角度对文物修复提出过许多可行性建议。
殷力欣的《祁阳重华学堂大礼堂: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殿堂》(2016年)着重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挖掘。
目前国内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遗产现状调查文献研究较少,吴丽云《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与泰山世界遗产资源保护》(2009年)调查了泰山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这是因为泰山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严重破坏了遗产本身的价值。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现状及调查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其中有35座造型精美的碉楼和西式别墅散落分布在马降龙、自力村、三门里、锦江里四个分散的保护区内。
1996年在“世界自然遗产的总体原则与提名评估标准”的研讨会上,专家“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殷付正超张超张万胜摘要: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多用于旅游开发,但旅游开发中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情况也时有发生。
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存在一些保护不到位情况,大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不足,提出保护为主、教育为先、管理制衡、利用多样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表1四个遗产核心区35座核心建筑问题分类汇总表表2各碉楼存在问题数量汇总表建议将完整性原则同时应用于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近年来,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步增多,尤其是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的展开,本文系统地收集近年来关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文献,从建筑单体景观、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村落整体布局、村落保护与管理、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五大方面归纳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1 前言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以广东省开平市华侨兴建的、集居住防御于一身的特殊乡土建筑——雕楼而著称,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
2001年开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是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报文化遗产工作紧密联系的。
据统计,2001年之前涉及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文章寥寥可数。
其中1983年,开平市政府组织了第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对碉楼进行了重点普查,积累了一批宝贵的资料;1985年原开平博物馆馆长阚延鑫发表了《开平碉楼建筑与华侨》一文,概述了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碉楼建筑艺术价值以及开平碉楼与海外华侨的关系等,为开平碉楼研究积累了最基础的资料[1];之后,张国雄、梅伟强等学者在研究开平当地华侨华人史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开平碉楼的历史资料,对开平碉楼的起源、分布、类型特征以及开平碉楼所体现出的中国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和利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2];梁晓红阐述了“文化混杂”对当地建筑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途径[3]。
2001年之后,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学者对其研究给予了关注,从建筑单体景观、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村落整体布局、村落保护与管理、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发表之外,基础性的研究著作和资料集也开始出版。
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姓名:宋军学号:09502026指导教师:田逢军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名称:酒店管理班级:09酒店管理2班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摘要】我国是一个世界遗产资源丰富的国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些世界遗产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因而维护好全人类最宝贵的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应当加快立法,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使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为当前的保护提供更多科学的支持。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项目,已经得到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的确认,为全人类保护好这份遗产,使其价值得到永续的保存,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必须全面把握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内在价值的体现和最基本的属性。
所谓“真实性”,即表示这项遗产是原生的、本来的历史遗存、历史记录,而不是复制的、虚假的“赝品”。
作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需要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切相关部分来体现,也就是说真实性是指来自原生的整体真实、综合真实。
由此,就自然引出了“完整性”的概念。
真实性必须通过完整性来体现和保存;没有完整性,也就没有真实性,完整性是真实性的基础。
如果说真实性揭示了遗产项目的“质”,那么完整性则更多地表现了遗产项目的多样和丰富。
真实性和完整性共同确定了遗产的价值,确定了遗产的不可替代性。
所谓世界遗产的“消失”,也就是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
因此,它们成为世界遗产的两个最基本的属性。
真实性与完整性既是鉴定、评估世界遗产性质的最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保护的对象和实施一切保护措施和手段的最基本的原则。
那么,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以为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一、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主体,是碉楼、传统民居、西式别墅、祠堂、灯寮等乡土建筑。
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和利用之我见

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和利用之我见发表时间:2016-03-16T17:23:44.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作者:李少珍[导读] 开平市华侨博物馆广东开平 529300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防涝、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近现代民居建筑。
李少珍开平市华侨博物馆广东开平 529300提要:本文在对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珍贵、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护的迫切性,提出了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笔者在开平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开平市文博部门工作多年,从事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和利用对策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防涝、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近现代民居建筑。
她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亦中亦西的建筑奇葩。
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6月28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华侨文化方面的世界遗产,也是中国第35处、广东省第1处世界遗产。
今天1833座碉楼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开平大地之间,熠熠生辉,在开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彰显出她们无穷的魅力和影响力。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意义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对团结世界华侨、华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凝聚侨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全球有华侨、华人3400万人,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华侨文化遗产,她不同于殖民文化,她是中国草根侨民主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将西方先进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见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丰碑。
论开平碉楼与村落

论开平碉楼与村落作者:黄金源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08期摘要:碉楼是集建筑学、力学、工艺美术、园林环保于一身的中西方文明的结晶体。
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对其进行保护和挖掘,对研究华侨历史和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对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跨越历史;中西合璧;前人血汗;后人财富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2-0184-02一、什么是开平碉楼开平碉楼,它是一种多层塔楼。
过去当地人通称它为“楼仔”或“众人楼”,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当它成功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它才让世人所了解。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是开平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华人的骄傲。
因为这是开平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受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人民在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这一座座碉楼,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走进碉楼,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独特魅力。
这里吸引着各个科目的专家,包括建筑、考古文物、美术工作者和摄影发烧友前来这个被冠予“碉楼海洋”的开平“拾贝”,更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到开平旅游探宝。
二、碉楼建造的历史背景开平人的祖先,很多是中原地区的移民,在开平的乡镇村子里面,还能见到珠肌巷的影子,如村口的门楼,巷子,房子样式。
开平建县以前,此地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且山多,河流多,是土匪、盗贼聚集的地方,为了将此地治理好,公元1638年(崇祯十一年),钦定建开平县(引自开平县志)。
开平建县以后,人们寄望“开平建县天下太平”,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这个愿望又怎能实现呢?开平属于亚热带,气候潮湿,且地势低洼,特别是由于当时水利不发达,潭江经常泛滥而导致洪涝。
乡村振兴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2019年6月下半月刊乡村振兴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李梦迪世界遗产旅游由于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展现出了较高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
目前,我国遗产地旅游开发现状堪忧,出现了过度开发与浅层开发共存的局面,为更好地平衡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本文以世界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用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方式进行田野调查,从开发原则、社区参与、市场地位及产品设计等方面对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助力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
引言改革开放后,中国致力于城镇化发展,农村大量劳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发展迅速,但农村问题突出,人口流失、空心化等现象严重。
面对城市发展的成绩和农村衰落的现实,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旅游作为多产业融合平台,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抓手,世界遗产地旅游作为旅游的独特形式,由于其景观的独特性,在乡村振兴中备受瞩目。
但国内遗产旅游开发水平较低,不能体现其价值,据此,本文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对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开平市后期旅游开发的提质增效提供借鉴,以振兴遗产地的乡村发展。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世界遗产旅游是将当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向外界展示,进行文化传递的途径,目前世界遗产旅游开发成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热点,并形成了系列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成果。
国外学者对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多关注于旅游者,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基于旅游者的感受与体验对其的路径进行研究。
如Brown和ChoiA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构建包括支付意愿、边际支付意愿在内的经济学模型;Beeho以世界遗产村落——New La-nark为例,运用ASEB进行分析,提出众多关于旅游吸引物开发的意见。
国内学者偏向于宏观分析,梁学成阐述了世界遗产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关系,并进行理论假设,得出“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将有助于提高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的满意度”结论,同时利用该结论对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进行了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看!
中山市黄圃镇中学 美术组
四、历史作用
•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开平地势 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1884年潭江大涝 ,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 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 日战争后期,为阻 止日寇开辟四邑直 通两阳之捷径—— 由新会、江门出广 州,连结成一条由 南路向广州撤退之 交通线,起过一定 作用。其中,以坐 落在赤坎镇腾蛟村 的南楼最为出名。
2、按使用功能分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 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 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 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
2、按使用功能分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 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 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 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 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 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 约占62%。
• 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 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 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 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 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 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
• 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 退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自 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 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 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 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 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 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 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 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 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 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 。
•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 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 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
19世纪末20年代初,“金山伯”(当地人称出国淘 金的人)挣到钱后的三件事: 回家 建房 娶老婆
• 源源不断的海外资金大量流入,侨眷的衣食住 行水平大大提高,生活富裕起来,很多华人归国 成家,买地建成了被当地百姓称为“庐”的建筑 。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 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 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 、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 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 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 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 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 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 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 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 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 景观。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 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 发展的兴盛时期。
二、开平碉楼分类
开平碉楼与村落
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华侨文化的重要承载物
目 录
•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 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 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3
•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 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 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 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 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 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 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 量之多,建筑之精美, 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 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
2、按使用功能分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 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 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 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 居高临下地防御;
• “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 1912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 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 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 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 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 、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 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 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1、按建筑材料分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 :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 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 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 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 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1、按建筑材料分 混凝土楼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清末民国 时期,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 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 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 ,造价较高。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 数量最多,占80.4﹪。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 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 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 、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 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 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 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 ,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 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 或火攻;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 铁板窗门。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 民的攻击点。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 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 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 敌;
•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 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 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 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 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 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 入新的阶段。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 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 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38处,位居世界第三。
一、历史背景
• 1848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 • 1865年 美国西部修建太平洋铁路 • 1868年 美国与清政府签定《蒲安臣条约》 鼓励华人移民
五、开平碉楼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 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 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 ,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 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 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 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 ,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 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 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 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样。这些不 同的建筑造型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 方。
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 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 ,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 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 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 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 ,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 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1、按建筑材料分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 “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 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 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 0.5﹪。
1、按建筑材料分 夯土楼是用三合土,即黄泥、沙子、石灰按比例 混合拌成,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夯土技术。当地多 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 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 数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