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侨乡的调查报告
碉楼之乡开平

地理位置:
开平市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北距广州市110公里。
全市总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1649年建县, 1993年1月5日撤县设市,1995年被国家定为二类市。因 原开平县县城三埠镇被潭江分割为长沙、新昌和荻海三个 区域,与武汉三镇有相似之处,故有“小武汉”之称。开 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华侨及香港、澳门、台湾 胞,约有75万人,均分布在68个国家和地区。
开 平 小 吃
旅游路线:
自驾车: 粤北、粤东、珠三角地区可在沈海高速(G15)的水口、开平出口进入市
区,粤西地区可在沈海高速(G15)的塘口、沙塘出口进入市区,如果 直接前往立园、自力村、赤坎等景区,在塘口出口下高速。
最佳旅游线路:
自力村碉楼群 农家乐 三门里迎龙楼 开平市区 赤坎古镇 马降龙村落 香江温泉度假村 锦江里碉楼群 立园
司徒美堂:旅美华侨侨领,洪门“大佬”,中国致公党创始人。抗 日战争期间因组织华侨捐款著称;
红线女:著名粤剧艺术家;
开 张小娴:曾任电视台编剧及行政人员,亦曾编写电影剧本。香港著 名言情小说家;
关智斌:香港艺人,歌手; 徐智勇(小肥):歌手,艺人;
平
侧田:香港歌手,演员; 余安安:香港艺人,周润发前妻; 梁荣忠:香港演员; 戚美珍:香港艺人,苗侨伟妻子; 关文清: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
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 楼与村落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 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 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 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 向来有“四不管”之称防匪之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村普遍兴建特有的乡土建筑 群体。当时有3000多幢,现存1833幢。这些碉楼集 居住和防卫功能于一体,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身,堪 称“世界一绝”的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建筑形式千姿 百态,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雕栏,硬山顶、悬山 顶,又具欧陆建筑风情。 北京时间6月28日早上8时35分左右,在新西兰基督 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 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 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侨乡文作文

开平侨乡文作文
《寻味开平侨乡》
嘿呀,要说开平侨乡啊,那可真是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我专门去开平寻找那些充满侨乡韵味的角落。
我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慢悠悠地晃荡着,看着两边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建筑。
突然,我闻到了一阵超级诱人的香味儿!嘿,这可把我的馋虫给勾起来了。
我顺着那香味一路找过去,你猜怎么着,原来是一家小小的点心店。
我走进去,店里的阿婆特别热情,满脸笑容地跟我打招呼。
我看着那些精致的点心,眼睛都放光啦。
阿婆给我推荐了他们家最招牌的一种糕点,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哇塞,那香甜的滋味在嘴里散开,简直让我幸福得要晕过去了!那细腻的口感,就好像开平侨乡的文化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我边吃边看着店里的布置,那些古朴的装饰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我坐在那里,就像是融入了这侨乡的氛围之中,感受着它独特的气息。
后来我又在开平逛了好久,每一处都好像有着特别的故事等着我去发现。
这开平侨乡啊,真的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大箱子,每次打开都有惊喜。
我想,
以后我肯定还会再来,再来品味这侨乡的美好。
嘿嘿,这就是我在开平侨乡的一次有趣体验,咋样,不错吧!。
开平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
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间,与众多的碉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自力村有铭石楼、养闲别墅、居安楼、安庐、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逸农庐、叶生居庐、官生居庐、澜生居庐、龙胜楼、球安居庐、耀光别墅、湛庐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自力村碉楼群既保留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又将外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派,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2001年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广东最美的乡村"示范点和"广东省最佳旅游景区"。
2007年6月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降龙碉楼群距开平市区15公里,隶属开平市百合镇,由黄氏家族的永安、南安和关氏家族的庆临、河东、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
永安村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建村之初,这一带为河滩地,原名“丰岁”,寓意岁岁丰收。
1949年后取名“马降龙”。
黄关两族的海外乡亲众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亚。
马降龙碉楼群背靠百足山,面临潭江水,村中建于20世纪初、至今保存完好的7座碉楼和8座西式别墅像一串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林修竹间。
身临其境,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迷人,令人有置身桃源仙境之感。
2001年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的50个地方”金奖、“广东最美的乡村”示范点和“广东省最佳旅游景区”。
侨村调研报告

侨村调研报告侨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侨村问题日益突出,对侨胞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深入了解侨村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侨村调研。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别面谈、实地考察等。
我们先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侨村居民的基本情况、生活问题以及对侨村发展的期望,同时还通过与侨村居民进行面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侨村发展的现状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道路狭窄、水电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侨村的发展。
同时,侨村缺少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资源短缺。
此外,侨村居民的融入感较低,社会交流渠道有限,缺少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机会。
2. 侨村居民的生活困难侨村居民普遍面临经济收入较低、就业机会少、医疗服务不足等问题。
由于侨村经济相对落后,居民很多都依赖于务农生活,但农业收入不稳定,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侨村普遍缺乏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导致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进一步加剧了侨村的老龄化问题。
3. 侨村发展的期望与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使得侨村居民期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收入状况,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提高融入感。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给出了以下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侨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开展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资源。
3. 政府应加大对侨村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侨村居民增加收入。
4.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提高侨村居民的交流渠道和融入感。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侨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对侨村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开平侨乡调查报告

开平侨乡调查报告开平侨乡调查报告开平,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最早的侨乡之一。
几百年来,开平人民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移民,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开平侨乡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侨乡历史与文化开平侨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许多开平人移居海外,成为早期的侨民。
他们积极参与海外贸易,为家乡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
这种侨乡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开平侨乡的街道上充满了浓厚的海外华人氛围。
二、侨乡经济发展开平侨乡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开平侨乡的制造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许多侨乡企业家回乡投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开平侨乡的制造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如家具、电子产品和建筑材料等。
这些企业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提高了当地的产业水平。
三、侨乡教育与文化交流开平侨乡注重教育和文化交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侨乡企业家投资了教育机构和文化中心,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
开平侨乡的学校设施先进,教育质量高。
同时,开平侨乡还积极与海外华人社团合作,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促进了侨乡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和合作。
四、侨乡社会事业开平侨乡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开平侨乡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侨乡政府还积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侨乡企业家参与慈善捐助和社会责任活动。
这些举措为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侨乡环境保护开平侨乡注重环境保护。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侨乡政府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
同时,侨乡企业家也积极投资环保项目,推动了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努力使得开平侨乡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六、侨乡未来发展展望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开平侨乡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
开平侨乡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积极的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侨乡企业家和投资者。
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

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旅游管理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刘小杰李凯开平碉楼与村落代表着“中西建筑合璧”在岭南建筑文化中的最高成就。
目前,开平当局就其资源进行保护与修复,尊重其侨乡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使开平碉楼与村落荣获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模式值得后世发扬及借鉴,但当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需要弥补与创新,更好地突出其普世价值。
粤东五邑,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机遇,养育了独特的五邑人,形成了独特华侨文化。
开平市,位于五邑西部,在五邑的独特之下创造出更为独特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中外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
无论作为“华侨之乡”还是“建筑之乡”,碉楼都是开平一张醒目的名片。
其中以自力村村落和立园村集群最具有代表性,文化价值和保护现状都能通过“碉楼与村落”这一载体较好的展现出来。
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盲区。
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反思,才能使其文化价值最大化和修复保护工作地不断完善,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
一、侨乡的碉楼与村落文化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的乡土建筑。
开平侨乡的碉楼体现出一定的集群效应且各具千秋。
走进侨乡,碉楼建筑文化是众人比所领略的经典文化。
无论是赤坎古镇的骑楼,还是立园村与自力村的碉楼与村落,都别有一番韵味。
赤坎古镇给人一种置身于民国社会生活的感觉。
立园仿佛又置身于皇家的养疗中心,自力村才真正的回到乡俗民情之中。
就其整体而言,相隔甚近各具代表,多层次反映出侨乡文化。
从碉楼的建筑特点上进行探究,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近当代文化的缩影。
碉楼的建筑最早起源于晚清,民国盛行,不仅外观看起来使人赏心悦目,其功能设计也是应势而生。
说起碉楼设计,又不得不谈出洋华侨。
五邑侨乡,当前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最早记载在道光年间就有人偷渡出洋,晚清时更是不计其数。
侨乡文化调研现状调研报告

侨乡文化调研现状调研报告侨乡文化调研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侨乡文化是指华侨聚居地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华侨在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独立性的文化体系。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侨乡文化的现状和特征,为保护和传承侨乡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居住在华侨聚居地的居民,通过设置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了解他们对侨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参与程度以及对侨乡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愿;实地观察主要针对侨乡文化体验和展示场所,通过参观和交流,了解侨乡文化的具体展示形式和保护情况。
三、调研结果1.侨乡文化的认知程度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侨乡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具体特征和内涵了解有限。
部分居民认为侨乡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没有明显区别,为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缺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侨乡文化的传承情况大部分居民表示,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并没有明显参与到侨乡文化的传承活动中,传统节日和家庭聚会仍然是主要方式。
少部分居民有一定的传承意识,会参加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但整体参与度较低。
3.侨乡文化体验和展示场所实地观察发现,侨乡文化的体验和展示场所主要集中在纪念馆、博物馆和特色街区。
这些场所通过展品、介绍和实物演示等形式向游客和居民展示侨乡文化的历史和特色。
然而,部分场所的展示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和互动性,使得游客和居民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四、问题分析1.认知程度不足居民对侨乡文化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对其深层次特征和内涵的了解。
这可能与宣传和教育的不足有关,需要加强对侨乡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2.传承意识不强居民对侨乡文化的传承参与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传统节日和家庭聚会上,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需要通过加强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培养居民参与侨乡文化传承的意识。
3.展示形式陈旧侨乡文化的展示形式缺乏创新和互动性,使得游客和居民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开平碉楼考察整理报告

夯土楼——适庐
● 砖楼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
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 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 砖。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 的13.6﹪。
碉楼与庐 (中间建筑为碉楼,
两边建筑为庐)
2、碉楼分布
开平现存的1833座碉楼,分布在 全市的18个镇(办事处),以中部冲 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蚬冈、赤坎等 镇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其中, 塘口536座,赤坎200座,百合385座, 蚬冈155座。
开平市从众多碉楼及以碉楼为特 色的村落中,选择了三门里村落、锦 江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 马降龙村落群等四处为代表,组成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
二、碉楼概览
1、碉楼定义
碉楼是单体塔式建筑,高度一般多在五至六层,至少两层,最高为九 层。碉楼的门窗窄小、用钢板制作。墙体坚固结实,有枪眼,楼顶有“燕 子窝”。 当地的“庐”容易与碉楼混淆,与碉楼比较,“庐”的楼体舒 展,门窗宽大通风。有的“庐”的前后门上方或者墙角设计有枪眼,有的 还建有“燕子窝”, 但是它们只是碉楼防御功能的模仿,与碉楼不可同 日而语。
开平第一楼——瑞石楼
正是因为当时开平匪盗横行的社会状况,导致了碉楼这种兼有 居住和防御功能的建筑形式在此出现;正是因为华侨们特殊的文化 背景,导致了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而华侨们在海外用血汗积 累的财富,和他们攀比炫耀的心理,使得座座华丽的碉楼得以在开 平乡间出现。正因这些原因,开平碉楼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 术长廊” 。
华工血泪史
原因之三:竞争风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平侨乡的调查报告
●信仰:
我国“华侨之乡”-------开平,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经过长期多元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开平积淀形成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
开平民间信仰文化最显著的特色是信仰虔诚,人神共居,中西融合。
开平是我的家乡,在我家乡里最为出名的就是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文化: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
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群,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
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
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