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离线中国法制史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法制史18秋在线作业3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法制史18秋在线作业3
作业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题,30分
1、元代的笞杖数尾数为( )。
A三
B七
C九
D零
这道题选择:B
2、秦代君主或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是:
A式
B法律文告
C令
D程
这道题选择:C
3、秦代的“廷行事”是:()。
A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
B判案成例,是秦代的重要法律形式
C各级官吏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
D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
这道题选择:B
4、宋代以有无不动产为标准,将户口分为( )。
A主户与客户
B主户与佃户
C主户与农户
D农户与客户
这道题选择:A
5、唐宣宗时颁布的( )在编纂体例上影响了五代及宋的立法。
A《同光刑律统类》
B《大中刑律统类》
C《大统式》
D《大周刑统》
这道题选择:B
6、西周时期的官府在受理诉讼以后,双方当事人都应该交纳诉讼费用,民事案件的诉讼费用称( )。
A束矢
B钧金
C傅别
D质剂
这道题选择:A
7、宋代设置了( ),凌驾于三法司之上,以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A审刑院
B审官院
C大宗正府。
东北师范大学奥鹏中国法制史20春在线作业3标准答案

A.驷颛
B.范宣子
C.叔向
D.孔子
正确答案:D
6.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垄断代理商行称
A.申明亭
B.十三行
C.官本船
D.市舶司
正确答案:B
7.西周时期的主体刑罚是
A.圜土之制
B.嘉石之讳
C.赎、流刑
D.墨、劓、剕、宫、大辟
正确答案:D
8.明代由宦官主持的会审是( )
A.大审
7.汉初法律的指导思想是德主刑辅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8.在中国历史上,对法律制度影响最深的思想理论是儒家学派。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9.唐高宗时期制定的贞观律是我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10.秦代的“法律答问”是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
A.错误
正确答案:C
3.清代中央三法司是( )。
A.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B.刑部、大理院、御史台
C.刑部、大理寺、御史台
D.法部、大理院、都察院
正确答案:A
4.秦代自诉案件中的“公室告指:
A.秦代自诉案件中的“公室告指:
B.父母控告子女盗窃自己财产
C.子女控告父母
D.奴妾控告主人肆意加诸各种刑罚
正确答案:A
东北师范大学
在线作业
参考答案
试读一页
中国法制史20春在线作业3-0002
试卷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汉代最高司法机关是( )。
A.刑部
B.御史台
C.廷尉
D.司隶校尉
东师2019年春季《中国法制史》离线考核【标准答案】.doc

期末作业考核《中国法制史》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试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答:《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盗法是针对危害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的法律;贼法是规定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的法律;囚法和捕法主要是规定抓捕、审判、囚禁犯罪人的法律;杂法是规定其他危害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六禁;具法是规定刑罚的加减方面的法律。
历史意义:土《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木原则和体系。
六篇的内容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包括总则性的规定和分则性的规定,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法典的体系,此后秦朝和汉朝等封建王朝的法律无不受其影响。
所以《法经》是封建律典的蓝本。
b.《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秦代的法律形式有哪些?答:1;律商鞅改法为律。
律为当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2;令(制、诏)秦始皇曾宣布:“命为制,令为诏。
”当时命、制、令、诏,从法律意义上说并无区别。
律与令经常并列使用。
3;式“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秦,如上述《封诊式》,其中也有对司法官吏“治狱”的要求。
4;《法律答问》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和律义以问答的方式作了明确的解释。
这对正确运用法律,更有效地贯彻立法意图,具有重要作用。
5;廷行事是司法审判的成例。
《法律答问》中多次提到“廷行事”,这说明《廷行事》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已成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
此外还有“程”、“课”等法律形式。
1975年底发现的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的《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是有关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云梦秦简共1155枚,内容极其丰富。
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军爵律》、《置吏律》、《效》、《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此外还有《效律》,是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帐目有关制度的规定,其中有的己收录在《秦律十八种》中。
东师《中国法制史》18秋在线作业1(第二版本)(满分)

(单选题) 1: 明代很重视基层单位的司法建在最基层的乡一级设置了( )。
A: 什伍制度B: 乡长审理制度C: 州县派驻机构D: 申明亭制度正确答案:(单选题) 2: 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 )。
A: 大理B: 士C: 蒙士D: 司寇正确答案:(单选题) 3: 中国古代传统法制的成熟、定型阶段是:A: 秦汉时期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明清时期正确答案:(单选题) 4: 商代的主要法律是:A: 《汤刑》B: 《官刑》C: “民居”之法D: 车服之令正确答案:(单选题) 5: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是A: 《大清律集解附例》B: 《大清律例》C: 《大清新刑律》D: 《大清会典》正确答案:(单选题) 6: 清代死刑的执行方式有( )。
A: 发遣B: 立决与监候C: 斩与绞D: 迁徙与安置正确答案:(单选题) 7: 汉高祖曾命儒生叔孙通制定()十八篇,贯穿了礼的精神。
A: 《傍章律》B: 《越宫律》C: 《左官律》D: 《朝律》正确答案:(单选题) 8: 人民代表会议制确立于( )A: 工农民主政权时期B: 抗日战争时期C: 解放战争时期D: 新中国建立以后正确答案:(单选题) 9: 下列刑罚中,哪一个属于是秦代的经济刑:A: 城旦舂B: 耐C: 赀D: 收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太平天国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政治纲领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B: 资政新篇C: 原道救世歌D: 十款天条正确答案:(多选题) 1: 汉律九章除《法经》六篇外,还包括( )。
A: 《户》B: 《兴》C: 《杂》D: 《具》E: 《厩》正确答案:(多选题) 2: 唐律关于刑讯的规定包括()A: 刑讯必须用常行杖B: 拷囚不得超过三度C: 总数不得过二百D: 中间不得换人行刑E: 对享有“议”、“请”、“减”等特权人物及老、少、废疾者,禁止使用刑讯正确答案:(多选题) 3: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是:A: 老幼犯罪减免刑罚B: 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C: 罪疑从轻、罪疑从赦D: 自首减免E: 宽严适中正确答案:(多选题) 4: 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是指哪几个时期的法律制度:A: 夏B: 商C: 西周D: 春秋E: 战国正确答案:(多选题) 5: 关于离婚,唐律所规定的“原则包括( )。
东北师范大学14秋《中国法制史(高起专)》14秋在线作业3答案

中国法制史(高起专)《中国法制史(高起专)》14秋在线作业3一,单选题1. 《尚书?康诰》中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其中“眚”的含义是:A. 过失B. 故意C. 惯犯D. 偶犯?正确答案:A2. 南京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政府体制是( )。
A. 两院制B. 三院制C. 四院制D. 五院制?正确答案:D3. 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A. 不孝B. 恶逆C. 大不敬D. 不义?正确答案:B4. 汉初法律的指导思想是( )。
A. 轻徭薄赋B. 约法省刑C. 德主刑辅D. 黄老思想?正确答案:D5. 清朝特别创立的刑罚有( )A. 发遣B. 充军C. 枷号D. 刺字?正确答案:A6. 郑国的“竹刑”,是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这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它的著作之人是:A. 李悝B. 范宣子C. 商鞅D. 子产?正确答案:D7. 秦代的“非所宜言”犯罪所属罪名类型是:( )。
A. 危害皇权罪B. 侵犯财产和人身罪C. 渎职罪D.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正确答案:A8. 元朝地方官吏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A. 《元典章》B. 《大元通制》C. 《经世大典》D. 《至元新格》?正确答案:A9. 汉代督促官吏及时发觉和缉捕盗贼的法律是A. 越宫律B. 朝律C. 沈命法D. 左官律?正确答案:C10. 郑国子产在公布刑书时,代表起贵族反对的人是:A. 驷颛B. 范宣子C. 叔向D. 孔子?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 南京国民政府立法的重要特点有()。
A. 标榜以孙中山的“遗教”作为立法根本原则B. 特别法多于普通法C. 蒋介石手令往往具有最高的法律D. 采取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的法E. 判决例、解释例以及习惯和法理也可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正确答案:ABCDE2. 南京国民政府新刑法采取的立法原则主要有( )。
A. 罪行擅断主义B. 罪行法定主义C. 社会防卫主义D. 重刑主义E. 主观人格主义?正确答案:BCE3. 晋代,法律形式有( )A. 科B. 律C. 故事D. 式?正确答案:BCD4.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是A. 实行礼法结合B. 具有早熟性C. 维护专制王权D. 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E. 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和宗法统治的特征?正确答案:ABCDE5. 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的重要原则A. “一妻多夫制”B. “同居共财”C. “一夫一妻多妾制”D.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E. “同姓不婚”?正确答案:CDE6. 战国时期,各国的立法指导思想( )。
东北师范大学奥鹏东师2020年春季《学前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
东北师大2020年春季
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试读一页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
1、教育法
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是关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制度,维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教育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3)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法律性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2、行政法律责任
答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现行教育法律的相当一部分规定是以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为乙方来调整教育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属性。
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本身就带有行政违法性。
所以,行政法律责任是违反教育法最主要的一种法律责任。
3、幼儿为本。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法制史18秋在线作业2-3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法制史18秋在线作业2-3
作业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题,30分
1、战国初期魏国《法经》的作者是
A子产
B李悝
C范宣子
D商鞅
这道题选择:B
2、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是:
A竹刑
B国律
C刑符
D《法经》
这道题选择:D
3、明太祖朱元璋为打击官僚朋党为奸而增设的一项新罪名是 ( )。
A左官罪
B奸党罪
C腹诽罪
D上言大臣德政罪
这道题选择:B
4、明代很重视基层单位的司法建在最基层的乡一级设置了( )。
A什伍制度
B乡长审理制度
C州县派驻机构
D申明亭制度
这道题选择:D
5、商代已经存在区别身份的礼仪法令是:
A《汤刑》
B《官刑》
C“民居”之法
D车服之令
这道题选择:D
6、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
A律
B令
C法律答问
D廷行事
这道题选择:A
7、康熙时,为解决律与例之间轻重互异的矛盾,编制完成《刑部现行则例》A刑部现行则例
B问刑条例
C康熙会典
D理藩院则例。
东师2019年秋季《中国法制史》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中国法制史》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会审公廨。
答: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2、简述《北齐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答:主要围绕春秋决狱、秋冬行刑、录囚制度等简要加以阐述。
重罪十条列入;在刑罚体系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法典,它将儒家规范更多地纳入法律。
3、简述宋朝的“翻异别堪”复审制度。
答:翻异别堪”的复审制度宋代,当犯人不服判决临刑称冤,或家属代为申冤时,改由另一个司法机关重审、或由监司另派官员复审的制度。
按照宋代法律规定,可翻异三至五次,实际执行中甚至达到七次。
翻异别勘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冤假错案,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也体现了宋代统治者的慎刑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线作业考核
《中国法制史》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会审公廨。
答: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2、简述《北齐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答:主要围绕春秋决狱、秋冬行刑、录囚制度等简要加以阐述。
重罪十条列入;在刑罚体系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法典,它将儒家规范更多地纳入法律。
3、简述宋朝的“翻异别堪”复审制度。
答:翻异别堪”的复审制度宋代,当犯人不服判决临刑称冤,或家属代为申冤时,改由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