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 教案
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优秀篇」

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优秀篇」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优秀篇」《最后一片叶子》教案1《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欧·亨利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创作特色。
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1.通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3.通过勾划、朗读,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教学设想学生先把握情节结构,然后讨论小说人物形象,逐渐深入到对人性的理解,最后浅谈语言的幽默风格。
教师处于指导地位。
导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小结——作业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爱的奉献》做背景音乐)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春天里的一场细雨,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微笑背后饱含着辛酸的泪水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1. 查预习导入新课,简述内容。
二、自主学习,情节结构分析:1.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讨论故事高潮在哪里?情节结构十一月乔安西病倒时间线索一天早晨病重病情发展第二天早晨病危天刚蒙蒙亮病好第二天下午贝尔曼去世三、合作学习,人物形象讨论:1.由“人”形结构出示围绕叶子的三个人物问题1:乔安西的生活处境如何?学生的回答可能会集中在她的穷困上,我会补充乔安西本身的体质是很差的,由此让学生们理解乔安西为什么病魔面前表现出软弱和悲观的态度。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写教案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写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课程目标】
通过《最后一片叶子》这个故事,教会学生们勇于改变,坚定对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
【教学设计】
一、教前准备
1. 预习《最后一片叶子》这个故事,让学生有所了解。
2.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植物的图片及相关内容的知识,与学生分享。
二、教学内容
1. 让学生回顾一下故事的具体内容,分析故事结尾他们是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最后一片叶子不再随风而舞。
2. 带领学生思考那些情况下,我们能像银杏树一样坚持不懈,勇敢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3. 思考哪些行为会让我们的命运发生变化,我们能做什么?
三、教学后期
1. 对比小银杏和其他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同反应,让学生感受到勇敢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引导学生,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思考小银杏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舍弃旧习,尝试新的方法去改变自己。
3. 总结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勇敢改变是唯一可以让未来变得更加美好的方式。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教学设计

c.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命的可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珍惜每一刻,勇敢面对困境。
b.贝尔曼是如何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
c.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生命的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思考方向。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如:
a.解释以下词语:生命、坚韧、希望、困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最后一片叶子》的主题思想,深入挖掘生命的价值和勇敢面对困境的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掌握词汇用法,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塑造人物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用以下教学策略:
b.采用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a.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当面临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并会朗读故事《最后一片叶子》。
2.能够用简单的语句描述故事中的情节。
3.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热爱。
4.能够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故事书《最后一片叶子》。
2.一些树叶模型。
3.小组合作游戏所需的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次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谈论他们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通过让学生谈论季节,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2. 正文(15分钟)教师出示故事书《最后一片叶子》,并简要介绍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教师开始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3. 情节理解(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回忆故事情节,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
4. 句子朗读(20分钟)教师把故事中的几个重点句子写在黑板上,逐句朗读,并引导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放慢朗读速度,让学生在故事书上跟读。
5. 季节变化探究(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故事中描述的秋天的特点,例如树叶变黄、风变凉等。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现实生活中秋天的变化。
6. 合作游戏(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树叶模型,要求学生合作将树叶模型放在正确的季节位置上。
小组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他们的决策依据。
最后,每个小组从每个季节的位置上随机抽取一片树叶,进行简单的口头描述。
7. 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整节课的内容,回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家中收集不同季节的树叶,进行分类和观察。
2.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树叶的颜色变化。
3.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观察树叶的变化。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2.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评价。
3.课后布置相关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故事和季节变化的理解。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⒉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教学重点:情节线索的作用教学难点: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
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
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幻灯片)二、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欧亨利是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
他和国的、___国的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代表作有、等。
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
三、整体感知:请快速阅读全文,要求:1、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作者围绕最后一片叶子,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哪几个是最主要的?3、本文的情节结构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哪一环节?为什么?四、文本研读:小说的结局是琼西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1、自由跳读写琼西的段落,想想:在琼西眼里这是怎样一片叶子?3、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藤叶吗?4、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课文中找出写贝尔曼的段落。
读课文18——20、34、37段,后分析。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最后一片叶子》教案1 【设计意图】《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是通过秋天里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与杜鹃之间对话的描绘,展现了枫叶从怕凋落的忧愁到对捉迷藏游戏的期待、从怕腐烂的伤感到飘落时的释然的心理变化过程,蕴藏着植物的轮回与生长,折射出生命延续的哲理。
作品突出了文字和意境的优美,合适大班幼儿进展文学作品欣赏。
【活动目的】1、在看看、说说、听听、学学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尝试有感情地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初步感受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故事课件配乐故事。
【活动过程】〔一〕观察故事封面,理解故事题目,回忆秋天落叶的情景。
枫树上怎么会只有一片树叶的?你看到过树叶飘落下来的情景吗?〔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语描绘树叶飘落的情景〕〔二〕讨论并听讲故事第一段,感受小树叶忧伤的心情。
1、观察图片讨论:枫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2、讲故事第一段,讨论:你听到了什么?小树叶为什么会感到忧愁?〔三〕听讲故事第二段,感受枫树叶子在杜鹃的关心和开导下,心情的变化和对生命的新的感悟。
1、假如你是杜鹃,你有方法让小树叶快乐起来吗?2、听讲故事第二段,讨论:听了这段故事之后,你觉得小树叶的忧愁减少了吗?你从哪些话里听出来的?枫树叶子的伙伴终究去哪了?3、跟着录音故事,学学杜鹃与枫树叶子的对话。
〔四〕倾听故事结尾,感受故事所表达的意境美讨论: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刚刚这段故事里哪些句子最美?〔五〕完好听讲故事,感受故事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初步感知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
附故事:《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秋风越吹越紧,枫树上只剩下最后一片叶子了。
一只杜鹃飞来,停在枫树枝头。
这时,这片枫树叶子轻轻地叹了口气,被杜鹃听见了。
杜鹃问枫树叶子:“你有什么忧愁吗?请告诉我,我是一只快乐的杜鹃。
”枫树叶子说:“唉,你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凋落了,我是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共5篇)

《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说课吧《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欧·亨利的作品小说被称为“美国社会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作品最为突出,尤其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
二、学生情况: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人格。
三教学目标:1、通过勾划时间词语,理清全文情节发展。
2、通过勾划圈点法,与课文深入对话,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明白“德乃做人之本”。
3、通过学习本文,发现我们身边的“苏珊”和“贝尔门”,培养自己的品质,尽力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与文本深入对话,感受“人世情怀”。
教学难点:对“贝尔门是一个失败的画家”提出自己的看法。
借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理解人的价值最应该体现在品德方面。
五、教学设计:本课以学生的自读、讨论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归纳。
说课吧六、教学过程:(一)情节把握:让学生通过时间词语的勾划,很清晰地理清情节,为下一步讨论人物形象做好准备铺垫工作。
(二)人物形象讨论:学生自读,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感悟。
这一版块是开放式的提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任选一个人物进行分析。
学生很在乎自己的意见被老师重视,所以教师要认真倾听,归纳后一定要板书记录。
(三)难点突破:通过对难点的讨论乃至争论,让学生理解“德乃做人之本”。
所以选择这句话:“贝尔门是一个失败的画家,四十还远没有摸到艺术女神的衣裙”进行集中讨论。
估计学生出现两种观点:①叶子以假乱真,是一幅杰作;②从艺术角度来说,无论怎么逼真也算不上是伟大的艺术品。
(四)课外作业设想及设计:巩固课堂成果,课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所以第一题是周记参考题,从多个角度来写自己的生活。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集合6篇)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集合6篇)最后一片叶子教案(1)活动目标1、欣赏故事《最后一片叶子》,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人物的情感。
2、体会最后一片叶子给琼西带来的希望,并乐意帮助身边的人给别人带去希望。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ppt、树叶活动过程1、观察人物引题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个故事,我们先来看认识一个人(出示图片1)师:这个女孩叫琼西问:小朋友们琼西怎么了?(很伤心、很难过、想哭)回应:看到她这么难过,你难过吗?我发现你是一个很能体会别人心情的人问:那你认为他为什么会难过、伤心呢?回应:有这个可能,看来你已经动脑经了,你很有自己的想法真厉害师:琼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
2、分段讲述故事A、讲述故事第一部分(出示ppt3-7、音乐)(苏和琼西是一对好姐妹。
一个寒冷的冬天,琼西不幸得了肺炎,她病得很厉害,治好的希望很小。
这一天苏发现琼西的眼睛睁的大大的,望着窗外,倒数着10、9、8、7、.....原来窗外的树叶正被风吹得一片一片往下落,琼西正数着树上剩下的叶子。
琼西对苏说:“我在看树上的叶子,如果树上一直有叶子,我就会慢慢好起来,如果树上一片叶子也不剩了,我就会死掉。
)问:小朋友们琼西到底怎么了?(生病了、快要死了......)她病的怎么样?问:谁听清楚了病床上的琼西在干什么?(数树叶......)她是怎么数的?回应:她倒着数是因为树叶越来越少了。
追问:她为什么要数树叶?(因为树叶一直有叶子.........)提升:你回答得真好,琼西是把树上的叶子当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师:可是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少了,琼西她能活下去吗?B、讲述故事第二部分(苏把琼西的怪想法告诉了他们的朋友贝尔门,他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画家。
)师:听,这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儿?师: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你害怕吗?有一个人比你更害怕,她是谁?问:琼西她在害怕什么?问:那贝尔门爷爷知道后,他会怎么做呢?小结: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琼西的希望叶子有没有掉光呢?C、讲述故事第三部分(第二天早晨一醒来,琼西和苏惊奇的看到窗外的树上还有最后一片叶子,白天过去了,那片孤零零的叶子仍牢牢地挂在树枝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片叶子
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巨匠,同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主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1.阅读小说,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小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琼西、贝尔门、苏、医生。
苏艾和琼珊是朋友,贝尔曼是一个画家,同时是苏艾的临时模特。
)?重点写了几天里
纽约华盛顿广场,贫民窟的冬天,天气寒灵。
病人可怜,生的希望渺茫。
引起读者同情,盼望她能够康复。
3.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绿叶。
“最后一片叶子”串联着琼西和贝尔门两个人物的活动(连接了乔安西由死到生、老贝尔曼由生到死),展开了所有的情节——琼西所受的人间苦难和贝尔门舍己救人的人性美。
4.青藤叶子在文中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叶子和琼西有什么关系?
①17.18段。
②一棵老极了的长春藤,寒风把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
寒冷的雨夹杂着雪花。
预示着叶子必落无疑,并且很快就要落了。
姑娘的生命也即将结束了。
③琼西眼里,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也是自己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西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
5. 那姑娘最后死了吗?为什么?你觉得这样设计,可信吗?
没有,因为出现了一个老画家贝尔门,他用生命为代价画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杰作——一片给人以活下去的希望的叶子
可信,因为文中,早有伏笔。
最后一片叶子,竟然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在前文有没有伏笔?
医生话语中的伏笔(第7、11段)琼西从叶子得到了启示,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使药物治疗的效果成倍提高.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的,前文可有伏笔?(第32、35、36段)
6. 对贝尔门画杰作的场面未作正面描写,为什么?
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表面情节虽淡化了,但通过读者的想象,可内化为读者心灵内部的情感,通过读者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使小说情节更丰富、理想化。
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更凝练、蕴蓄的写法。
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难以忘怀
7.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主要人物的确定不能片面地从作者描写的多少去衡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①从他与各方的关系看。
②从小说主题的表现看。
从①看,琼西病危,生命维系于“最后一片叶子”,是为了造成悬念,为贝尔最后杰作蓄势、铺垫。
从②看,作者要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门的善良、博爱、献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
如果把琼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题便仅仅是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无理,抑或是表现人的精神、信念对生命的重要作.
8.总结贝尔门的人物形象:
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他人。
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贝尔曼的暴躁,折射出他的温情;他的流泪流露着他的善良;他既是个失败的画家,又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甘愿舍己为人乃至不惜为之献身的正直的人。
9. 作者在塑造琼西、贝尔门这两个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不同,表现在哪里?
琼西:正面描写(对话、神态)
贝尔门:侧面描写(画叶子是苏的口说出的),先抑后扬
课文第一次对贝尔门的正面描写在第几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第30段)
答:怪异的模样、火气十足,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一个失败的画家,还爱说大话,喝酒无节制。
一个生活、事业的失意者。
10.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
答:因为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门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尔门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门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挽救了琼珊的生命。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
第三个层面的意义:这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
第四个层面的意义:平凡的牺牲,或者说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象征。
11.鉴赏本文的结尾:
提示:这正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提示出来,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
贝尔曼从一个穷愁潦倒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这不但非常具有戏剧性,而且非常深邃。
这样的结尾,话说得这么少,却有巨大的潜在含量,这样的叙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节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促使人深思。
)
12.体会欧·亨利小说语言的幽默。
1.4、5自然段对肺炎的描写有什么好处?(提示:作者的这种轻松描写使整篇文章显得不是那么压抑,引起读者的兴趣)
2.14自然段,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里的故事画插图,而这些故事又是年轻的作家为了铺平通向文学的道路而不得不写的。
(幽默、诙谐、俏皮、夸张、比喻的语言,渲染了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13.思想主旨概括。
《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