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二)学习方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教学理念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学法指导,包括:领悟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和矫正式指导法。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养成了一种良好解决问题的习惯,体会、顿悟出鉴赏这种文体的科学方法。
如果是下午的课,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不太高,在理清文章脉络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和竞赛的办法,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兴致,并为下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情境调动情绪,但是此处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
(四)研读品味,赏析文本(15分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本环节,文本的赏析和研读必然是每一堂语文新授课的重中之重。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接下来,请学生浏览课文,或者是听范读,并思考两个问题:
1、文章主旨性问题,用PPT软件播出。
2、理清文章脉络,生成主板书。(板书)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篇1《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说教材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学目的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了解新闻结构上的特点。
2. 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三、说教学过程
• (四)内容探究 • (内容探究部分我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设计了 四个问题) • 1、题目中的“航程”既指“神5 ” 的发射过程, 也指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你知道中国载人 航天工程有那些重要的历程吗? • (这道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载人航天 事业艰辛而伟大的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信心和自豪感。)
三、说教学过程
• (七)举一反三 • 你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 果中得到哪些启示?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 果中得到哪些启示? 自己的感想。 自己的感想。 • 1、学生谈感想。 学生谈感想。 • 2、教师引导、总结,结束课文。 教师引导、总结,结束课文。 • (此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知识的延伸到情 感的拓展, 感的拓展,让学生从中国载人航天传奇中学到自 自强,学到敬业、奉献,学到爱国、报国。) 信、自强,学到敬业、奉献,学到爱国、报国。)
三、说教学过程
• (六)延伸拓展 • 1、先让学生说说自“神舟5号”发射之后中国载 人航天事业还取得了哪些成绩。 • 2、图片展示“神六”、“神七”、“神八”、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天宫一号”图 片,播放“神八” 与“天宫一号”对接视频。 • (这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 这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时事, 拓展知识面,做到“ 情,拓展知识面,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说教法
•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 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本文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多媒体、 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以及思 维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维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一、说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选自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说明文,它详细描绘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进程,突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增进学生对航天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通过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时代责任感。
本文在课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一篇科普文章,又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回顾;二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和发展;三是太空探索的未来展望。
1.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回顾:本文从古代人们对太空的向往开始,讲述了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现代航天科技的发展过程。
2.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神舟”系列飞船的辉煌成就。
3. 太空探索的未来展望:本文提出了太空探索的发展趋势,包括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以及深空探测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进程,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概况。
(2)学会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整理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进程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概况。
(2)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范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范文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理解能力不好,不会分析问题是学不精其他科目。
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联系)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 第四单元第
三课。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这一单元中《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幺新闻》)属于新闻特写,《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讯,选取了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次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神州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人类航天史也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2、教学目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联系)《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这一单元中《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新闻特写,《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讯,选取了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次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神州”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人类航天史也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新闻类作品阅读的表述目标:博观约取,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把握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阅读新闻通迅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确立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②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①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②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②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3、教学重点:提取主要信息,掌握课文整体结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这是根据新课标的“博观约取,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等内容确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
(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色(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
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