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最详细定义 解析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定义: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定义: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在古代哲学中: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历史沿革:1.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把阴阳从哲学角度高度进行概括,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
2.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并被医家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两份方面。
阳属性的特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属性的特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在医学领域中的属性:人体中在外、在上的和具有外向、弥漫、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在内的、在下的和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阴阳属性的标志:阴阳属性的标志是寒热、动静、明暗。
因水火具备了这一特性,故称为阴阳属性标志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三)阴阳的特性:1.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2.相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事物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即所谓的“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木 水
克 侮
火
金
土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木
10
克
土
10
木
10
侮 侮 侮
土
20
木
5
土
10
木
5
土
20
五行乘侮关系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
• •
• •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吕氏春秋》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 阳”。 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 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二)认识深化阶段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 成百物。”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 可胜竭。”
医学领域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阳属性归类表
方 位
时 季 温 亮 湿 间 节 度 度 度
运 动
机 能
阳 上 外 天 昼 春 温 明 干 升动 兴 夏 暖 亮 燥 奋
阴 下 内 地 夜 秋 寒 晦 湿1、阴阳偏胜
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
基础。
它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本质,提出合理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指万物本性的两个对立面,即阴与阳。
阴性代表了衰减、
消耗、内向、负面等概念;阳性则代表了旺盛、增长、外向、正面等
概念。
在中医阴阳学说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阴阳的平
衡是生命体的本质。
二、阴阳的表现
1.各种自然现象都有阴阳之分,如日夜、冬夏、阴晴等。
2.人体内部也有阴阳之分,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
3.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具有阴阳特征,如生长发育、素
体品质、情志变化、病理诊断与治疗等。
三、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在人体内部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
产生疾病。
例如人体过度疲劳,阴阳失调,会出现食欲减退、头痛、
乏力等症状。
四、阴阳的治疗
中医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治愈疾
病的方法,也从调节阴阳入手。
例如,阴虚火旺的病人,需要用中药
治疗,以滋阴和清热,恢复阴阳平衡。
总之,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深入研究了解阴阳
学说的内容对于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来说非常必要。
在诊断和治疗中,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阴阳平衡,以此来实现治疗的效果。
阴阳学说的定义

阴阳学说的定义引言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极端因素组成的。
阴阳是对宇宙一切事物的描述性概念,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
阴阳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的变化转化、阴阳的相互依存等。
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和神话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中,人们将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神话观念中,阴阳分别象征着天地、日月、山水、男女等二元对立的事物。
这些思想逐渐形成并体现在古代哲学思想中,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的发展阴阳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丰富。
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阴阳观念,后来逐渐发展为道家、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中的重要思想。
在道家思想中,阴阳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了解释宇宙生成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概念。
而在儒家思想中,阴阳的思想被用来解释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
墨子则将阴阳看作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强调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阴阳学说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应用阴阳学说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它还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医学中,阴阳学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身体的阴阳失衡状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
在农业中,阴阳学说对种植和收获时间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
在建筑和风水学中,阴阳学说被用来规划和布局建筑物,以达到和谐平衡的效果。
此外,阴阳学说还在文化、艺术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及内容

一、阴阳的概述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
阴:云覆日光,山北水南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行。 阳:日出地面,山南水北
二、阴阳的属性
1.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可分性: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3.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或同一交点的,即在相关基础上;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 4.普遍性:凡属于相关且对立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 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
THANKS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的基本内容
(一)对立制约
• 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 凡阴阳双方相互制约
含义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 “阴平阳秘”:阴阳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及功能的动态平衡。
• “阴阳失调”: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被破坏,不能维持相对平衡。
三、阴阳的基本内容 (二)互根互用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相互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 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三、阴阳的基本内容
(三)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消长
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 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 两类形式: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同消,或同长
三、阴阳的基本内容
举例:机能活动与营养物质 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处于平衡状态中,如果超过一定限度, 就是疾病;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哲学体系,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医学、自然观察和宇宙观。
以下是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
阴阳:阴阳是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代表了宇宙中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2.阴阳的象征:
阴:往往象征负面、阴沉、柔软、寒冷、passivity(被动性)等特质。
阳:常常象征正面、明亮、热烈、刚强、activity(主动性)等特质。
相互转化:阴阳之间不是静态的对立,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相互转化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被认为是宇宙和自然的基本规律。
3.五行:阴阳学说与五行理论相结合,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与阴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五行理论与阴阳学说相互补充,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
4.应用领域:
医学: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用于解释身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哲学:阴阳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不同学派。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最最基础的理论,可以说中医的一切都是围绕阴阳五行来的,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得自然辨证理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阴阳五行的学说。
阴阳学说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天、地、人合一。
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自,一看掌纹,能断出凶吉,其实这种没有任何科学据的论断未免言过其实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天干五行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已同属土,戊为阳土,已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行五行寅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已午属火,午为阳火,已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戍丑未属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学说最详细定义解析阴阳学说
阴阳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
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如《灵枢・寿天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
生理方面: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等等。
诊断方面:对病症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鑑别要领。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等等。
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