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合集下载

第7课战国七雄(新教材)

第7课战国七雄(新教材)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围魏救赵
交战双方:齐——魏
双方人物:
齐(军师):孙膑 魏(将领):庞涓

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yì]。齐国阿(今山东 阳谷东北)、鄄[Juàn](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 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王诩[xǔ](纵横家之鼻祖,孙膑、 庞涓、苏秦、张仪、毛遂为其弟子)习兵法。
韩国铜戈
(河南省新郑县出土)
楚国三戈铜戟[jǐ](湖北省随县出土)
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 最长达三米) 战不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
战国时期的兵种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战国时的战车
战国骑兵 战国步兵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战国时期的城防工事
第一学习主题
战国七雄简表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国 名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临淄[Zī](今山东淄博)
郢[Yǐng](今湖北荆州市) 蓟[Jì](今北京西南) 郑(今河南新郑)
邯郸[Hándān](今河北邯郸) 大梁(今河南开封)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第一学习主题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第2课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晋 B.齐 C.楚 A.孙武 B.孙膑 C.张仪
A
)。 D.赵 D.苏秦
2.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B
)。
3.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
A.秦国 ①孙膑
B.孙膑
B.赵国 ②白起
战国争雄斗争的影响:破坏性很强,但战国后期 的战争已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原始农耕文化遗存的探究教案

原始农耕文化遗存的探究教案

本文将围绕“原始农耕文化遗存的探究”这一主题,探讨教师如何构建一节有意义、活泼、高效的探究课。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耕文化,了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农业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2. 了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贡献3. 学会运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4. 热爱农业,了解农业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二、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2. 探究环节(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农耕文化遗存中的农具、耕牛、农民耕种的情景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出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古代农民采用的种植方式和现代种植方式有什么不同?(3)自主探究学生每组一起进行调查研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整理各自的研究结果,总结出现代农业相对于古代农业的变化和新特点。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就现代农业中的问题和挑战展开讨论。

(4)汇报探究结果老师安排每组代表分享其调查成果:分享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对象、方法、过程和结果。

(5)思考环节让学生思考: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哪些贡献?该怎样保护好古代农耕文化遗产?3. 条理化展示环节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条理化呈现。

4. 继续探究老师安排学生就“现代农业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度探究,引导学生探索现代农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反思1. 整个教学过程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点开展,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2. 在探究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老师应该在这个环节中注重网络交流的管理和统计,掌握学生的思路和进展。

3. 条理化展示环节是课程目标的深入实现,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避免目标的泛泛而谈。

总结:本节农耕文化遗产的探究课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古代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农业对文明进步的贡献。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 优点: 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 沙,又可以取暖。
原因: 江浙地区地势低,潮湿温热
原因: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 比较寒冷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 生活有什么共同点?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试试你的身手: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整个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 过50%,东北、云南地区高达80%~90%,由于丰富的资 源和广阔的地域,人们不断变化居住环境和开拓新的生存 空间,留下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破坏遗迹。黄河从远古起就 孕育了中国文化,黄河两岸及其流域发现的仰韶、龙山文 化遗址就是证明。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 域优越的自然环境,才促使中原文化的不断发展,并为世 人称道。然而,到明代中叶,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在 “改造自然”之后已所剩无几,低丘高岭,大都成了秃秃 的童山,山下的草原到处都被开垦,生态平衡皆已失调, 留下了今天的黄河忧患。 ——(《工人日报》 98.7.8. )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距今约七千年
(南方的农耕文化) 长江流域
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 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又学 会了什么?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原始 居民的生活
刻画猪纹黑陶钵
碳化稻粒
稻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2.距今年代 约7000年左右
⑴时间
⑴水稻: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最 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约10000年。 ⑵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 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年一7000年。
⑵兴起地区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历史初一上川教版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遗存教案

历史初一上川教版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遗存教案

历史初一上川教版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遗存教案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点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农耕生活;2.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重难点突破方法及策略:对于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农耕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几幅劳动工具、农作物、陶器的图片,看图学史,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这些文物中蕴藏的历史信息,还原农耕生活的原貌;对于房屋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一点,并不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气象资料图片,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何居住得舒适,学生发挥想象后,再揭晓答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噶米精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1.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一课一练 川教版

噶米精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1.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一课一练 川教版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一、选择题1.(2015·雅安质检)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种植水稻”“定居不移”可判断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假如你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你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A.种植水稻B.用骨耜耕地C.住半地穴式的房子D.用陶器装粮食【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

3.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A.制陶B.耕地C.造房D.捕鱼【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4.(2015·遂宁模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能够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文化遗存的是( )①元谋人遗址②北京人遗址③山顶洞人遗址④半坡遗址⑤河姆渡遗址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③④⑤【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而①⑤遗址位于长江流域。

5.从远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以下遗物:石斧、骨制箭头、装着谷子的彩陶罐、石纺轮,此遗址属于(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题干中的“彩陶”“纺轮”可判断是半坡原始居民。

6.下面图片中的这些文物按距今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能力。

题干中的四幅图片依次与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关,按生活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

7.(2015·巴中质检)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米饭,到普通的青菜,到各种山珍海味……不管是在哪一个地方,蔬菜都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佳肴。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同步练习2(川教版七上)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同步练习2(川教版七上)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夯实基础典型题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A.170万年B.18000年C.7000年D.6000年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图中的()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大汶口原始居民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17、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饲养猪、狗等家禽 B.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C.用火把肉烧成熟食食用 D.使用磨制石器18、下列哪项符合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特征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畜牧业的国家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19、随着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竭泽而渔”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B.开始走向定居生活C.按血缘关系组成生活集体 D.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产生20、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创新题21、如果拍摄一部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影片,可以出现的情节包括:()①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②给地里的白菜浇水③收割成熟的水稻④孩子们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嬉戏⑤用玉米做饲料喂养家猪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22、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23、在一次烹饪课上,一位同学把大米和小米做成的粥,命名为“炎黄子孙”,既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农耕成就,也提醒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
山东泰安大汶口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结束
Thank you!
制作陶器
定居,住干栏式房屋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半坡遗址博物馆 一号展柜 遗址简介
半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6000年前 活动区域
陕西西安半坡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半坡遗址博物馆 二号展柜 工具展示
石刀
石锄
石铲
石斧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半坡遗址博物馆 三号展柜 食物展示
河姆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7000年前 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二号展柜 工具展示
工具材质、 类型及用途 分别是什么?
骨耜
缠藤骨耜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三号展柜 食物展示
说明河姆渡居民 已经开始种植水 稻,从事原始农 业。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距今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 磨制石器,耒耜
种植粟、麻和蔬菜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居住条件
饲养猪、狗、羊、牛、鸡等 彩陶、纺织麻布
定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大汶口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6000年 ~ 4000年前 活动区域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 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今日活动: 参观中国原始农耕文化主要遗址网络博物 馆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 主要遗址网络博物馆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二、内容分析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裁培稻、裁培粟和黍,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表现。

三、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

(历史解释)2.阅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了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两者的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设计意图】:以上课内容做设问,加深学生已学知识记忆力,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开始,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记笔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稻作农业的繁荣(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1,概况河姆渡文化的基本内容。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4)学生活动房屋特点: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建造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2,整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4)学生活动【记笔记】①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什么样的房子? 木质干栏式建筑
主要饲养何种家禽?
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河姆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7000年前
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工具:磨制石器——新石器
缠藤骨耜
猪纹陶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
出 土 炭 化 稻 谷
河姆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在湖泊和沼泽边种植水稻。在遗址 内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稻叶和稻杆的堆积。
思考:半坡的房子与河姆渡的房子为什么不一样?
自然环境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 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所以,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保暖,干栏式 建筑有利通风防潮。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6000年 ~ 4000年前
活动区域 山东泰安大汶口
半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6000年前
活动区域
陕西西安半坡
半坡居民
磨制石器 ——新石器
磨制石器
石磨
骨锥
原始农业
炭化的粟和菜籽 种植粟(sù)、麻和蔬菜。
尖( 底汲 陶水 瓶器 )
原始畜牧业
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 羊、(黄)牛、鸡等家畜。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盆
原始手工业
织麻、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 能制造彩陶,陶器上有些还有刻 画符号。
〖连线题〗:
1、 半坡原始居民
Hale Waihona Puke 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 河姆渡原始居民
B、出现了贫富分化
3、 大汶口原始居民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蔬菜
今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半坡居民(北方)
约6000年前 今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石铲、石刀等
使用的工具 骨耜 种植的作物 水稻 原始饲养业 水牛、猪、狗等 原始手工业 制作陶器

猪、狗、羊、牛、鸡 制作彩陶 半地穴式房屋
原始聚落
干栏式房屋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 A、云南元谋 C、陕西蓝田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骨镰
白陶器
骨梭
兽 形 提 梁 陶 器
大汶口晚期墓葬的差异明显,由于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 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反映了贫富差距 出现,人与人的社会差距明显。 玉铲 象牙梳汶口象牙梳 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
的现象?
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简表
典型代表居 河姆渡居民(南方) 民 生活年代 约7000年前 活动区域
1、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 距今时间?历史地位?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会 使用? 。 3、山顶洞人掌握了 和 技术, 使用 火。
第2课
河姆渡遗址 知识点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 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南方) 生产工具怎样? 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
他们种植什么作物? 水稻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 干栏式
半坡遗址 知识点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 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北方) 生产工具怎样? 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石铲、石刀等 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 业制造有哪些? 种植粟、麻和蔬菜; 饲养猪、狗、羊、牛、鸡等; 制造各式彩陶 住什么样的房子? 半地穴式的房子
C
) D、半坡人
C、河姆渡人
2、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B、西安半坡 D、浙江余姚河姆渡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B)
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4、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D

D、半坡人
B

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 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