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第八章消化系统

第八章消化系统

第八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总论一、消化的意义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提供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并与其他功能系统协同作用使水和电解质保持稳态。

食物中有些成分不能被直接利用,需要分解为可被机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这一过程称为消化。

在结构简单的低等动物,通过细胞吞噬获得营养,消化过程在细胞内完成,称为细胞内消化。

结构复杂的动物,具有特殊分化的消化系统,消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消化管内,称为细胞外消化。

通过消化管的运动,食物被磨碎和在消化管内移动,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这一过程称为机械消化或物理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中大的、不溶的成分被分解为小的、可溶的成分,这一过程称为化学消化。

食物中或者被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黏膜上皮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出体外。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消化管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平均值为-50~-60mV。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还可记录到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称为基本电节律或慢波,其波幅为5~15mV,持续1-4s,频率随消化管不同部位而异,在人,胃的基本电节律为3次/min、十二指肠11~12次/min、空肠10次/min、回肠8~9次/min、结肠3~7次/min、直肠3次/min。

慢波起源于消化管的纵行肌,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到环形肌。

慢波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但慢波可使静息电位接近于阈电位,可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消化管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消化管平滑肌的动作电位是在基本电节律基础上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即沿管壁传播,并产生一个向前移动的收缩环,即蠕动。

消化管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Ca2+的内流。

由于平滑肌的动作电位发生时,Ca2+内流的速度已足以引起平滑肌的收缩,因此锋电位与平滑肌收缩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慢波上所出现的锋电位数目,可作为收缩力大小的指标。

2.消化管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消化管平滑肌的收缩与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区别:①收缩缓慢,持续时间长;②紧张性收缩,使消化管各部能保持一定的形态和基础压力;③富有伸展性,能适应实际需要而作很大的伸展,最长时可达原长的4倍;④有自动节律性,但其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⑤平滑肌收缩所需要的Ca2+来源于细胞外,而骨骼肌收缩需要的Ca2+则来源于细胞内的肌质网。

[病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单选题1 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和(或)桥接坏死主要见于()A、急性重型肝炎B、急性普通型肝炎C、慢性普通型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急性普通型黄疸性肝炎2 与溃疡病发病无关的是()A、胃酸分泌过多B、幽门螺杆菌感染C、胃蛋白酶分泌过多D、高钙血症E、遗传因素3 肝硬化并发肝昏迷的主要原因是()A、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出血B、肠道含氮物质不能在肝内分解引起氨中毒C、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D、代谢性酸中毒E、胆色素代谢障碍4 在溃疡愈合期,填补溃疡的是()A、肌细胞和结缔组织B、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C、上皮细胞和肉芽组织D、纤维母细胞和肌组织E、不缺定细胞和组织5 酒精中毒时什么细胞内可见Mallory小体。

()A、心肌细胞B、肝细胞C、肾小管上皮细胞D、脾E、骨骼肌细胞6 肠上皮化生多见于()A、慢性肠炎B、慢性胃炎C、慢性胃溃疡D、肠腺瘤E、肠腺癌7 某男,35岁,汽车司机,常感胃不适,时而痛疼,诊断为胃溃疡。

其不加重视,忽一日,其暴亡,尸检发现腹腔有大量积血。

则死因可能是()A、肝腹水B、肝动脉硬化C、肾出血D、胃溃疡造成的大出血E、以上各项都不可能8 急性炎症组织中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浸润()A、浆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9 某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腹水,呕血,腹壁浅静脉曲张出现海蛇头。

则形成此症状的原因是()A、胃出血B、肠出血C、肺淤血D、肝炎E、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10 急性暴发型肝炎肝细胞的主要病变是()A、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B、肝细胞胞浆嗜酸性变和嗜酸小体形成C、多数散在点状坏死D、弥漫性大片坏死E、大范围桥接坏死11 下列哪项是诊断门脉性肝硬化的可靠依据?()A、腹水B、脾肿大C、肝掌及蜘蛛痣D、肝穿刺活检有假小叶形成E、侧枝循环形成12 消化性溃疡发生在下列哪个部位易引起大出血?()A、胃小弯B、幽门C、十二指肠下段D、十二指肠球部后壁E、胃底13 下列哪种病变常出现肠上皮化生?()A、表浅性胃炎B、胃溃疡恶变C、肥厚性胃炎D、萎缩性胃炎E、疣状胃炎14 食管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A、腺癌B、粘液癌C、未分化癌D、鳞状细胞癌E、小细胞癌15 有关胃溃疡病的描述,正确的是()A、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在2cm以内B、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在1cm以内C、好发于胃小弯近贲门处,直径在1cm以内D、好发于胃小弯近贲门处,直径在2cm以内E、好发于胃底及胃体16 急性普通性肝炎的病理临床联系中,错误的是()A、弥漫肝细胞变性-肝肿大B、肝包膜紧张-肝区痛C、部分肝细胞坏死-SGPT升高D、肝细胞脂肪变性一厌油腻饮食E、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黄疸17 某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对其癌样检查发现,在镜下,在粘液湖中可见腺管状或乳头状排列的癌细胞。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笔记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笔记

消化系统疾病简述: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第一部分胃肠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阑尾炎•非特异性肠炎第二节胃炎•(一)急性胃炎•(二)慢性胃炎(一)急性胃炎•急性刺激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腐蚀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二)慢性胃炎• 1. 返流;–自身免疫;幽门螺旋杆菌;长期慢性刺激;胆汁反流。

• 2. 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1. 慢性浅表性胃炎•(1)胃粘膜最常见的病变。

•(2)好发胃窦部。

•(3)肉眼观(胃镜下):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局部可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4)光镜下:–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点状出血–上皮坏死脱落•(5)预后2. 慢性萎缩性胃炎•(1)特征:–粘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2)临床表现:–上腹不适或钝痛–消化不良–贫血•(3)类型:A、B两型•(4)肉眼观(胃镜):–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粘膜灰色或灰绿色;–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5)光镜下:–固有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固有腺体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

–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和肠上皮化生。

定义:• 1. 假幽门腺化生:•胃体和胃底部正常腺体--胃底腺由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代替。

• 2. 肠上皮化生:•幽门窦病变区胃粘膜表层上皮细胞中出现分泌酸性粘液的杯状细胞、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等,与小肠粘膜相似。

肠上皮化生•完全性化生:杯状细胞和吸收上皮•不完全性化生:杯状细胞•大肠型:氧乙酰化唾液酸阳性•小肠型:氧乙酰化唾液酸阴性3. 肥厚性胃炎•(1)好发部位:胃底及胃体•(2)肉眼观:粘膜层增厚,皱襞肥大加深变宽似脑回。

•(3)镜下观:–粘膜表面粘液分泌细胞数量增加,分泌增多;–腺体增生肥大变长;–炎细胞浸润不明显•(4)临床表现:胃酸低下,低蛋白血症。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反应性(返流性)胃炎
20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不良 上腹部不适
2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2
主要见于胃和十二指肠 又名胃、十二指肠溃疡
常见病、多发病 (10%人口) 80%以上为40岁以下青壮年
23
特点
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 — 70%
胃溃疡
— 25%
复合性溃疡 — 5%
24
尿素酶、磷酸酯酶、蛋白酶 、 白三烯(趋化因子)
17
自身抗体(-) 泌酸功能下降较轻 肠上皮化生较常见 癌变率高(国外10%)
胃癌标本50%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
18
C 型胃炎 不良刺激:
过于刺激的食物 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胆汁返流 吸烟等
19
其它分类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
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
68
预后 轻度者大部分可痊愈 或维持稳定状态 中度以上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
69
重型肝炎
发病率 1%左右 主要由乙肝病毒引起 肝细胞坏死面积大 肝功能受损严重、死亡率极高
11
正常胃黏 膜结构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 atrophic gastritis
13
胃肠上皮化生
纹状缘 杯状细胞 Paneth细胞
14
分类与病因 A型胃炎
与自身内免疫有关 胃体多见
15
胃酸↓、内因子↓— VB12 吸收障碍 RBC细胞膜合成障碍 — 恶性贫血
16
B 型胃炎 感染:幽门螺杆菌 ( H. pylori )
40
幽门梗阻 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炎症水肿、瘢痕收缩 幽门变形、狭窄
41
癌变
胃溃疡 1%左右(中老年人)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癌变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消化性溃疡2.肝硬化3.嗜酸性小体4.桥接坏死5.毛玻璃样肝细胞6.碎片状坏死7.假小叶8.肝性脑病9.假性神经递质10.肝性肾功能衰竭二、填空题:3.根据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可分为、、三种病理类型。

三、判断题:1.急性病毒型肝炎是一种急性渗出性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减少消失,常见肠上皮化生。

3.慢性胃溃疡一般不会恶变,约10%左右的十二指肠慢性溃疡可发生癌变。

4.消化性溃疡的穿孔以十二指肠溃疡病比胃溃疡病常见。

5.门脉性肝硬化的肉眼改变为肝脏体积变小,质地变硬,表面为弥散分布的粗大结节。

6.A 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多数伴有恶性贫血,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底。

7.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时,肠黏膜可出现大片坏死并形成大的溃疡,残存的肠黏膜充血、水肿形成息肉样外观,称为假息肉。

8.胃溃疡病与胃溃疡型癌的鉴别诊断方法以纤维胃镜活体组织检查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最可靠。

9.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假小叶形成及肝实质纤维化压迫了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肝窦以及门静脉与肝静脉的吻合支开放所致。

10.大多数胰腺炎的发病都是由于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

11.目前认为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丙型肝炎。

12.胰腺癌可发生于胰腺的头、体、尾部或累及整个胰腺,但以胰头癌最多见。

13.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区别是胃黏膜内炎细胞浸润的多少和深度。

14.目前认为胃黏膜不完全性大肠型化生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较密切。

15.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的胃炎称为疣状胃炎。

16.病毒性肝炎时,间质反应性增生主要为三种细胞,即Kupffer 细胞、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17.肝细胞坏死明显,除灶状、带状坏死外,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是轻度慢性肝炎的病变特征。

18.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至600-80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分布的细颗粒状,切面呈黄褐色,称为急性黄色肝萎缩。

八 3节 消化系统急症试题

八 3节 消化系统急症试题

第八章第三节消化系统急症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急性腹痛
2.急性消化道出血
二.单选题
1.哪一项不是急性腹痛的共同特点()
A.突然发生
B.病情变化快
C.疼痛往往剧烈
D.均伴有急性腹膜炎
E.病情重
2. 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 十二指肠降部
B 十二指肠球部
C 十二指肠水平部
D 十二指肠升部
E 十二指肠与空肠连接部
3.急性腹痛病人诊断不明确时,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如腹痛剧烈,可酌情使用镇痛药
B.禁灌肠
C.禁饮禁食
D.抗感染
E.抗液体失衡
4.急性腹痛病人出现下列情况应积极准备进行剖腹手术,但除外()
A.腹腔内病变严重,腹膜炎体征明显
B.有进行性腹腔内出血现象,经积极抗休克和止血等治疗,病情无好转
C.腹腔内炎症较重,腹腔穿刺较重,腹膜穿刺易得胃肠道内容物
D.腹膜炎病因未明,且无局限趋势者
E.病因未明而腹膜炎症状不严重,合并冠心病者。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案正文教案附页3-4个月增多。

由于新生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低,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肠道细菌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出生后数小时细菌经口、鼻、肛门进入。

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十二指肠和上部小肠也较少,结肠和直肠细菌较多。

单纯母乳喂养的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着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占比例几乎相等。

七、健康小儿粪便1、胎粪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称胎粪。

多数生后12小时排便,总量为100-200g,2-3日过度为黄糊状粪便。

如24小时无胎粪排出,应引起注意。

2、人乳喂养儿的粪便为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每日2-4次。

3、人工喂养儿的粪便淡黄色。

较干厚,有臭味,呈中性或殓性反应,每日1-2次。

4、添加辅食后的粪便外观褐色,添加谷类、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的大便,接近成人,每日1次。

第二节口炎口腔黏膜的炎症(stomatitis)。

大多由病毒,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引起,在小儿时期较多见,尤其婴幼儿。

可单独发病或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等其他疾病。

介绍一个溃疡性口炎(ulcerativestomatitis)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及口腔不洁等条件下。

主要有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感染引起。

一、临床表现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和颊黏膜处,可蔓延至唇和咽喉部。

开始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溃疡,有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形成假膜,常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清楚,易拭去,露出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

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常有发热,可达39°C-40°C,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轻者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逐渐痊愈;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或酸中毒。

二、治疗要点控制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作好口腔清洁及局部处理;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疱疹性口炎(herpeticstomatitis)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全年可发病,1-3岁小儿可多见,传染性强。

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副交感神经
暮庙鞘缩懊鸵按饿钟犬贿梧醒汹缆占淡建品寒蛾铰能储干狠翘旭撵皑颧棉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双重N支配:(除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外)
交感神经支配
1)起源:T1-L2,3 2)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 3)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4)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
Ca2+内流 K+外流
洱床垄宙溺膝苇奖琶歌怎媒燥铣拖抑唆益诅赢墒何拱峭娶杯砒阑捻很搁埃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Innervation of alimentary tract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1、口腔
刨僵蒋寓禹胶疡秦斯直毋厅礁垣鞠瓦哟鹊物酸棺鬃苇激帖朽了癸衣桐鬼汕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藤念误掇扛抛肄万幕丝瘤茫融哦筒每汕柿玫遣糯冰生绎衅亩蚌侩次腐进源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侧扣郝疡苹粘太傅蒸壳帅谷族脚池律兆浓袜狭蝶疮膜磋笛盗婪烃咙上八吸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肝的组织学构造 肝脏约有50万个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轴贯穿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板(肝细胞索)。肝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眼间有窦状隙和血窦。肝细胞间的管状间隙成毛细胆管。肝小叶是由肝细胞、毛细胆管、血窦和相当于毛细淋巴管的窦周隙(狄氏间隙)所组成。
奥狱谆寇剥纤狮侧财们寻侯眠静地韧桥蚁和践嗜浚斤半琐搅扩溜厂每猿萌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变、结局及合并症;阑尾炎的类型与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急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慢性肝炎的类型和病理变化;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早期胃癌的概念;进展期胃癌的大体和镜下观;原发性肝癌、食管癌、大肠癌的病理变化。

2.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阑尾炎的结局和并发症;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变化;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变;胃癌的扩散;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扩散途径。

3.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胃镜检查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阑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胆囊炎的病理变化;胆石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胆石的种类;食管癌的病因、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胃癌的病因和组织发生;大肠癌的病因、分期与预后。

二、内容要点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分为四种类型,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慢性刺激、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自身免疫反应损伤。

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以胃窦部多见,胃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改变,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有时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镜下见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上1/3),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胃黏膜充血、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但腺体无萎缩的现象。

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我国多为B型。

病变主要在胃窦部,胃镜检查见粘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黄或灰绿色,粘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与周围粘膜界限明显。

镜下,①病变区胃黏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胃小凹变浅,并可有囊性扩张;②粘膜固有层内有多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③胃黏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④腺上皮化生,以肠上皮化生常见。

慢性肥厚性胃炎病变常发生在胃底及胃体部,胃镜下可见粘膜粗大。

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

疣状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病变处胃粘膜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镜下可见病灶中心凹陷部胃粘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伴有急性炎症渗出物覆盖。

消化性溃疡病消化性溃疡病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发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胃液的消化作用、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遗传因素。

病理变化:肉眼观: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部,以胃窦部最常见。

溃疡通常为单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2cm,较深,可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边缘较整齐,粘膜皱襞从溃疡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较平坦。

镜下,溃疡底大致因四层组织构成,最表层由少量炎性渗出物(白细胞、纤维素等)覆盖(炎症渗出层):其下层是一层坏死组织(坏死层);再下则是新鲜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层),最下层则由肉芽组织变为纤维瘢痕组织(瘢痕层)。

瘢痕底部见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及神经纤维小球状增生。

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态与胃溃疡相似,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较胃溃疡小而浅,直径多在1cm以内。

经过正规有效的内科治疗,大多数溃疡病都可痊愈,但也可并发下列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癌变)。

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反酸、嗳气,上腹部有规律的疼痛,胃溃疡的疼痛一般都表现为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空腹时疼痛。

阑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和阑尾腔的阻塞是阑尾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

病理变化:急性阑尾炎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经外科治疗,预后良好。

并发症主要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慢性阑尾炎病变为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目前已证实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等型,引起的肝炎分别称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是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

基本病理变化:各型肝炎基本病变相同,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具体表现在:1.肝细胞变性、坏死:有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性)、嗜酸性变,嗜酸性坏死、溶解性坏死(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大片坏死)。

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慢性肝炎。

2.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3.肝细胞再生4.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枯否细胞增生、肥大,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

临床病理类型类:(一)普通型病毒性肝炎1.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又分黄疸型和非黄疸型二种。

肉眼观:肝脏肿大,质软,表面光滑。

镜下:病变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通。

坏死轻微,肝小叶内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

2.慢性(普通型)肝炎(1)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中度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肝小叶内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大范围的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隔肝小叶结构。

(二)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出现弥漫性的大片坏死,残留的肝细胞再生现象不明显。

肉眼观,肝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被膜皱缩。

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2.亚急性重型肝炎: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肉眼观,肝不同程度的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

肝硬化肝硬化是由于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一、门脉性肝硬化病因:凡是能持续或反复引起肝实质损害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类: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缺乏、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等。

病理变化:肉眼观:早、中期体积正常或略大,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与切面呈弥漫全肝的小结节,结节大小相近,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结节周围为灰白色纤维间隔包绕。

镜下观:正常肝小叶的结构被破坏,几乎完全由再生的假小叶取代。

假小叶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可有变性、坏死和再生,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环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其中常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到新生的小胆管。

临床病理联系:1.门静脉高压症:慢性淤血性脾肿大,腹水,侧枝循环形成(胃底与食管下端静脉丛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直肠静脉丛曲张——痔核、便血,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

)胃肠道淤血、水肿。

2.肝功能不全:血浆蛋白合成障碍、出血倾向、胆色素代谢障碍(黄疸)、对激素灭活作用减弱(蜘蛛痣,男子睾丸萎缩、乳房发育,女子闭经不育)、肝性脑病。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药物及化学物质重度病理变化:肉眼观:肝脏体积缩小,变硬,肝脏表面及切面可见结节,结节大小悬殊,切面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宽,且厚薄不均。

镜下:假小叶形态大小不一,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纤维间隔较宽,其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

三、胆汁性肝硬化是由于胆道阻塞,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硬化。

病理变化:肉眼观:肝脏缩小不如其他肝硬化明显,硬度中等,表面呈细小结节或无明显结节,颜色呈绿色。

镜下:假小叶周围结缔组织的分割包绕不完全。

胆囊炎与胆石症食管癌病因:饮食习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病理变化:食管癌好发于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以中段最多见。

1.早期食管癌多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食管癌肉眼观:分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镜下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次之。

食管癌的扩散途径有:直接蔓延、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胃癌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至今未明,考虑和饮食及环境因素、食物中亚硝基化合物、幽门螺旋菌感染有关。

病理变化:1.早期胃癌: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肉眼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

组织学以原位癌及高分化管状腺癌多见,其次为乳头状腺癌,最少见者为未分化癌。

2.中晚期胃癌: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或浸润胃壁全层。

肉眼形态可分三型:息肉型或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

组织学类型主要有腺癌,常见类型有管状腺癌与粘液癌。

良恶性溃疡的大体形态鉴别表良性溃疡(胃溃疡)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外形圆形或椭圆形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大小溃疡直径一般小于2厘米溃疡直径常大于2厘米深度较深较浅边缘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底部较平坦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明显周围黏膜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扩散: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为主要途径,首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晚期至左锁骨上淋巴结)、血道转移(多在晚期转移到肝)、种植性转移(krukenberg瘤)。

大肠癌病因: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某些伴有肠粘膜增生的慢性肠疾病病理变化:大肠癌的肉眼形态可分四型: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胶样型。

组织学类型有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

大肠癌的扩散途径有:直接蔓延、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

病因:肝硬化、肝炎病毒感染、真菌及其毒素病理变化:肉眼观:早期肝癌:也称小肝癌,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或两个癌结节的最大直径<3cm的肝癌。

中、晚期肝癌:分为巨块型、多结节型、弥漫型。

镜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细胞型肝癌。

扩散:肝癌首先在肝内蔓延和转移。

肝外转移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至肝门淋巴结、上腹部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晚期可通过肝静脉转移肺、肾上腺、脑及骨等处。

也可形成种植性转移。

三、自我测试题名词解释1.桥接坏死2. 早期胃癌3.肝硬化4.假小叶5.点状坏死6.碎片状坏死7.早期肝癌8.革囊胃9.急性黄(红)色肝萎缩填充题1.消化性溃疡底部从粘膜到浆膜方向由、、和四层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