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水平练习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水平练习·部编版(人教)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水平练习·部编版(人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水平练习1. 课内阅读。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原:______子规:______了:______(2)把后两句诗的意思写下来。

______。

2. 用于下面的情境中最适合的一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被迫内迁成立西南联大。

当抗日战争胜利。

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西南联大师生耳边,他们不禁诵读古诗,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A .曹植的《七步诗》B .于谦的《石灰吟》C .郑燮的《竹石》D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 王刚所在班开展了一次“好店名”主题实践活动。

下面是他和同学搜集的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

把鞋比作载人的小船。

“玉壶缘”:茶叶店名。

“玉壶”出自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1)你认为好的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2)王刚的姐姐开了家报刊亭。

请你帮助拟一个合适的店名,并简要说明。

4. 根据下面的古诗,写出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______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______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5. 下面四项中,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是()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 补充句子。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

(陆游《示儿》)(2)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______。

(王充《论衡·量知篇》)(3)______,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4)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7. 先把句子补充完整,再连一连。

①有志不在年高,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水平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水平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水平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望洞庭》这首诗中,诗人用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______,也比作______。

(2)自居易在______诗中,描写江南美景的“______,______”一句中,抓住了“江花”的“______”,“江水”的“______”,写出江南春天绚丽的美景,借景抒发诗人______。

(3)这样的山______这样的水,这样的水______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______,山间______,江上______,让你感到______,真是“______,______”。

2. 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起哪首古诗?请选择其中的句子写下来。

(1)慈母情深:______,______。

(2)节日习俗:______,______。

(3)高尚情操:______,______。

(4)依依惜别:______,______。

3. 课外阅读江上渔人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往来:______ 但:______ 美:______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舟:______ 出没:______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fúfǔ)剑外忽传收蓟(jiàn jì)北,初闻涕(tí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从巴峡穿巫(wūwǖ)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给诗中带拼音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杜甫______(fúfǔ)蓟______(jiàn jì)北涕______(títì)泪巫______(wūwǖ)峡(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3)给下面的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专项练习题及答案(40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专项练习题及答案(40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专项练习题及答案〔40题〕填空题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选择题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2)伤悲〔3)忧伤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3)似曾相识燕归来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2)曹丕〔3)曹操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 (2)边关 (3)燕山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3)。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7.〞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2)〞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2)坐下〔3)座位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3)多少楼台烟雨中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2)王之涣〔3)王勃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2)马致远〔3)元好问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王昌龄《出塞》〔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全能训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全能训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全能训练1. 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常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来歌颂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2)李白在《秋夜洛城闻笛》中用诗句“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3)《老子》中的名言“______”让我明白了做人要守信的道理。

2. 课外阅读。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下列含蓄表露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A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B .绿遍山原自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C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 古诗(名句)填空。

(1)千里之行,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3)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4)勿以恶小而为之,______。

(5)知己知彼,______。

(6)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

(7)请写出两句诗句中含“风”字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8)请写出两句诗句中含“月”字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望洞庭》这首诗中,诗人用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______,也比作______。

(2)自居易在______诗中,描写江南美景的“______,______”一句中,抓住了“江花”的“______”,“江水”的“______”,写出江南春天绚丽的美景,借景抒发诗人______。

(3)这样的山______这样的水,这样的水______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______,山间______,江上______,让你感到______,真是“______,______”。

2024年部编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2024年部编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2024年部编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古诗词阅读。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西江月》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2]解释词语。

(1)别枝:_______ (2)听取:_______(3)见:_______ (4)社林:_______[3]这首词上下阕各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请在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题目。

[2]全诗3句,第1句提出___的现象,第2句描绘__的状况,第3句议论抒情:___。

[3]这首诗通过对萁豆相煎的描写,揭露了__________。

[4]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另一位兄弟是____________。

3. 古诗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别枝:________________ 社林:_________________[2]画“____”的句子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农村的丰收景象。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课外阅读。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专项训练题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专项训练题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专项训练题斜阳照水急,清风满院中。

竹影婆娑动,蝉声入梦聆。

深秋送行舟,徐行看荷花。

古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代华夏文化璀璨辉煌,其中的古诗词更是闪耀着光芒。

在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将全面了解古诗词的魅力,进行专项训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词水平。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专项训练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一、填空题: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______ 声声。

2. 随风潜入夜,润物 ______ 光。

3. 白日依 ______ ,黄河入海流。

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 ______ 闲。

5. 寒战草木摇落,寂寞柴门杜宇欢啼 ______ 。

二、连线题:将下列句子与对应的古诗词标题连接起来。

1.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 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叶轻舟过满洲。

3. 处处黄金壶。

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 卷起千堆雪,随风舞九天。

A.《登鹳雀楼》B.《芙蓉楼送辛渐》C.《长恨歌》D.《赋得古原草送别》E.《满江红》三、选择题:1. 下面哪句诗写了水中倒映的美景?A. 纸船儿,小,撑破了头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D. 春风不度玉门关2. 下面哪句诗描写了秋天丰收的场景?A.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 稻花香里说丰年3. 下面哪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四、填空题: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 归来_____。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五、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古诗词。

如果是,请写上诗词的题目和作者;如果不是,请写"非古诗词"。

1.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 村村箫鼓声,悠扬乡思长。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综合训练。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①,千朵万朵压枝低②。

留连③戏蝶时时舞,自在④娇莺⑤恰恰⑥啼。

[注释] ①花满蹊:花很多,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

蹊,小路。

②压枝低:形容花开得很茂盛,把花枝都压得低垂了。

③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④自在: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⑤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

⑥恰恰:黄莺的鸣叫声。

[1]本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七言绝句D.七言律诗。

[2]本首诗在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押韵,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二二三”式的朗读节奏在第三、四句诗上做出停顿标记。

[4]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读几遍,我们会找到诗中表现花开得繁盛的两个字: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句诗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想象诗中的景物,补充下面的文段。

黄四娘家的花很多,有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的花连枝条都压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蝴蝶飞来了,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久久不肯离去。

花枝间传来“恰恰”的啼叫声,仿佛是可爱的黄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日积月累。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季的景色。

[3]“急走”的意思是________。

[4]理解古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篱笆和小路表明这里是乡村。

B.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繁茂。

C.“急走”“追”形象地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

D.“无处寻”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5]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浪淘沙》作者:代诗人。

九曲黄河万里沙,()。

(),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作者:代诗人。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代词人。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闼送青来。

[1]填空。

[2]两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3]《浪淘沙》这首诗写作者真实看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写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浪淘沙》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突出了九曲黄河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南春》诗中,诗的前两句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绘出一幅_______,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水平练习1. 将古诗和其所描写的地点连起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______ 泰山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______ 苏州③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______ 庐山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______ 西湖2. 古诗文名句填空。

(1)至今不会天中事,______。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2)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3)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

(刘禹锡《乌衣巷》)(4)擀面杖吹火——______。

(歇后语)(5)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

(《文心雕龙》)(6)想告诉别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的名言警句______。

3. 阅读《七子之歌——台湾》,完成练习。

七子之歌——台湾闻一多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yūn yīn)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注释】氲氤着郑氏的英魂:指台湾还留着郑成功消灭外族的豪壮气息。

夏日要晒死我了:指不甘被侵略者(日本)蹂躏。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誓死保卫家乡。

(1)你认为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2)读完诗歌,你想对台湾人民说些什么?4.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又是一年新春至,古往今来,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梅花魂》中的外祖父把感情寄托在______上;唐朝诗人张籍则融秋思于______中;纳兰性德的名句“______,______”更是道出了远在边塞将士的思乡情怀。

(2)别看他貌不惊人,却是一个了不起的神童,早就是______了。

你看,他写的文章就是______。

(歇后语)(3)刘霆哥哥“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桓宽的“______,______”这句名言。

(4)《七律·长征》一诗中,总写长征艰难的诗句“______,______。

”5. 填空。

(1)“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他的立场。

(2)翁卷的“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展现了乡村四月天的美景;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描绘了夏夜所见所闻。

(3)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

(刘勰《文心雕龙》)这句名言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

6. 结合课内外阅读,填写合适的内容。

(1)拥抱“自然美景”。

我们领略了长江的风采:你用甘甜的乳汁,______。

你用______,______。

我们饱览三亚落日的美景:它歪着红扑扑的脸______,______,______,……大海失去了原色,像______,醉醺醺地______;欣赏了烟台的海独特的魅力:冬日的凝重、春日的______、夏日的______、秋日的______。

(2)感受“教导有方”。

莫泊桑在老师福楼拜的指导下,写出了《______》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誉为“______”;苏格拉底让学生通过摘麦穗懂得“机不可失,______。

”大教育家孔子通过论水“好像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善施教化”,让弟子们立下远大的志向。

我也积累了一句孔子的名言:有______。

(3)沐浴“诗词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词中有铮铮的骨气,如王冕在《墨梅》中这样表白:“______,______。

”诗词中有灵动的画面,如李清照误人藕花深处,“______,______。

”诗词中有忧国的情怀,如陆游在临终前嘱咐儿子:“______,______。

”诗词中有真挚的友情,如______(填诗人)曾这样写道:“______,______。

”7.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1)先解释划线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______意思: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 古诗阅读:补充诗句,并填空。

(1)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

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他被后人尊称为______。

(2)诗中的“故人”是______,送别的地点是______,所要到达的目的地是______广陵。

(3)“小船的帆影已慢慢远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滚滚长江水向天际奔流。

”是诗句“______,______。

”的真实写照。

9. 分享学习课文的乐趣。

(1)读完《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我想到了成语“尺______,寸______。

”(2)“树多成林______,线多搓绳______。

”“______不是春,______春满园。

”这些谚语让我们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

(3)《赠汪伦》是诗人______写给汪伦的一首送别诗。

诗句“______潭水深______,______汪伦______。

”表达出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10. 填空题。

(1)童真童趣:______,怕得鱼惊不应人;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

(2)真挚友情: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

(3)正直做人: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______。

(4)古今贤文:______,乐以忘忧;从善如流,______。

11. 读一读,做一做。

绝句______黄鹂鸣翠柳,______白鹭______。

窗____________,______泊______船。

(1)把这首古诗补充完整。

______黄鹂鸣翠柳,______白鹭______。

窗______,______泊______船。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3)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对仗工整,如“黄鹂”对“白鹭”、“______”对“______”等。

1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远——______ 白——______(2)给下面下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宿芙蓉山()①房子②住,借宿逢雪()①遇上②每次白屋()①白色的屋子②茅草屋(3)解释诗句的意思。

①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古诗所描写的季节是在______季。

下面哪幅画面是古诗描绘的景象?选一选。

()A.春暖花开图B.风雪夜归图C.农家丰收图13. 日积月累。

(1)破坏环境的地方我写上口号或标语:______。

不爱祖国的人我用名人名言劝说:______。

(2)描写菊花引用古诗句:______,______。

送别朋友时用古诗句:______,______。

想念家乡时吟古诗句:______,______。

(3)春节在大门上贴副对联:______,______。

搬新房给书房贴名言瞥句:______,______。

(4)不讲诚信的人我用古人的话劝:______,______。

不团结互助的人我用谚语劝:______,______。

山峰是______,世界最低的盆地是______。

(5)世界最高的(6)补写《论语》。

①______,患不知人也。

②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风叶圣陶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1)这首诗共有______小节。

(2)在这首诗中,风“藏”在了哪里呢?()(3)“风”还会藏在哪里?仿写诗句。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______的时候,我们知道风______。

15.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1)千里送鹅毛,______。

(2)谁言寸草心,______。

(3)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

16. 阅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等闲:______②逶迤:______③磅礴:______④云崖:______(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

17. 读下面的儿童诗《山村孩子的画》,自主完成以下练习题。

山村孩子的画云是画面的主角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暖一抹,冷一抹在小溪的天空漂浮树是画面的主角让风涂抹它的年轮浓一笔,淡一笔叶的眼睛在悬崖畔张望泥土是画面的主角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深一脚,浅一脚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1)这幅儿童的画中都画了哪些景物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诗中有三对意思相反的词:______ ______ ______。

诗中运用这些反义词的好处是:______。

(3)这首诗中三个“它”分别是指: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18. 补充诗句,并将诗句中隐藏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1)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

______(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

______(3)______,拂堤杨柳醉春烟。

______(4)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______(5)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

______19. 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谁都会有不懂的地方,正如《师说》中所言:______,孰能无惑?(2)种树者必培其根,______。

说明了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3)叶挺在《囚歌》运用象征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为人进出的门______,为狗爬出的洞______。

(4)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放弃抗争,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打败的。

______,______。

(5)燕子去了,______;杨柳枯了,______;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0. 根据学过的古诗文完成练习。

(1)默写《泊船瓜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孰为汝多知乎?21. 按课文内容填空。

(1)虽与之俱学,______。

(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______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______罢了,只有______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