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改革论文

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改革论文
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改革论文

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改革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网络为基本标志的新媒体技术开始凸显,同时以此为基本载体的全媒体时代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文章在此背景下提出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的改革,通过对目前新闻教育学专业的理念、改革方向与具体改革实践进行分析,以突出新闻教育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教育学;理念;改革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发展,网络时代演变而来的全媒体时代概念不断被人们所熟知。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将整个信息行业的转型以及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充分展现出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1、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坚守理念分析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社会整体转型,新闻教育也开始不断适应社会变化而进行自身的革新,但在革新的过程中,新闻教育还需要坚守保证其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要以新闻专业的职业操守为基本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新闻教育只有不断坚守自身的发展理念,才能在复杂的信息化背景下突出自身的社会价值,传播社会事实与真相,为社会及大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第二,要坚守新闻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只有掌握好新闻传播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假新闻现象,探讨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内涵,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标签:新闻;新闻记者;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觉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和神圣职责。然而,这些本应烂熟于心的基本常识却不时被一些新闻从业者淡忘。 新闻真实的背面是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包含整体失实和部分失实两种情形。整体失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它是因某种功利驱使而故意失实,是“冷静的头脑”干的,属于“观点上的撒谎”、“精神意义上的撒谎”〔1〕,不可原谅。这种情形虽影响恶劣,但并不多见。而部分失实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失实,绝大部分是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行为,它虽接近整体真实却又存在部分失真之嫌,此种情形虽危害不大却时常可见。 一、新闻真实的哲学解读 新闻真实,即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客观、全面、深刻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2〕,必须严格遵循“准确的事实”,选择“实事求是的叙述方法”〔3〕。新闻真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 个体真实又叫局部真实、微观真实,整体真实亦称总体真实、宏观真实。个体真实是构成整体真实的基础,而整体真实则是对个体真实的总体统领和质的提升,但非简单相加。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仅要求新闻报道既要个体真实,又要整体真实,而且还需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其一,新闻报道中的各个元素必须真实可靠。 列宁曾要求任何新闻报道都要做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4〕构成一条新闻报道的要素很多,如果某一元素失真,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便会大打折扣。这个道理虽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易出问题。 其二,单个事实要与同类事实具有质的关联度。 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都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用整体的观点,从它的总联系中去认识它的部分。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一

新闻专业论文选题汇总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困境与突围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困境与突围 发表时间:2012-08-28T11:44:26.030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陈玉爱 [导读] 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新闻摄影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蜕变的痛苦。 陈玉爱(科学导报社,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新闻摄影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蜕变的痛苦。对于传统纸媒新闻摄影而言,如何应对数字影像技术带来的传播变革,如何创新新闻摄影理念、内容、手段和流程,以突出重围,寻求一条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传统纸媒;新闻摄影;困境;突围 1 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摄影报道呈现的新特点 随着“流媒体”影响日益扩大,一大批“草根记者”的涌现,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运用,新闻摄影在传播形式、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带来了系列新挑战。 1.1 新闻摄影主体由单一向多元拓展,专业的摄影记者受到非专业拍摄者的挑战。如今,新闻摄影不再是专业摄影记者的专利。大量非职业摄影师涌入新闻摄影的行列,形成了专业摄影记者、签约摄影师、普通市民、专业拍客等多元主体共同创造新闻摄影作品的局面。此外,各新闻机构开始大量采用普通市民用手机、小型DV和数码相机拍摄的新闻图片。还有一些专门从事拍摄的专业拍客,走街窜巷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将作品传送给新闻媒体以获取稿酬。 虽然不少报刊还是采取自己拥有一批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模式,来确保新闻摄影报道的质量、独家性和数量,但他们对图片社、“草根记者”的依赖越来越大。 1.2 新闻摄影报道由单一的平面媒体转向多种媒体融合传播,传统平面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对新闻图片的运用强于平面媒体。从信息呈现的形态看,新媒体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符号于一身,其海量性,打破了平面媒体版面的空间局限;其即时性,打破了平面媒体的时间局限;其互动性,打破了平面媒体的交流局限。 为应对这一形势,平面媒体作出了相应改革。首先就是将“视觉中心主导图片新闻的采集、编辑、设计、制作”这一理念贯穿整个采编流程,成立“视觉中心”。如《东方早报》日常新闻中,图片独立新闻占多数。在奖金条例中给予较高分值,鼓励摄影记者多拍独家新闻。除图片周刊外,对一些重点报道及时调整版面,以画刊的形式刊出。再如,《新京报》视觉部的人数占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的1/6,平均每天刊登图像信息300多篇,包括图片、图表、漫画、插画。 同时,传统纸媒与电信联手,共同打造手机报,也将为报业提供新的盈利模式和市场机遇。 1.3 新闻图片传播形式由单一向多样转变,通讯社、图片社面临“流媒体”、视频截图和博客、播客等新传播形式的挑战。在今天的报纸网站上,除了文配图的传统报道形式,固定影像幻灯放映加现场音频、固定影像加活动音频的“流媒体”、现场静态图片加活动视频或独立的博客、播客都已经成为传播常态,新闻图片的传播形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流媒体”。“流媒体”就是静态图片加上现场声,或者记者的旁白所组成的新闻摄影报道,这种依托网络的媒体报道新形式将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完整性、易读性完美结合,有力拓展了新闻摄影的表现空间,必将影响新闻摄影的深刻变革。(2)视频截图。视频截图就是从动态的视频录像中截取可供平面媒体使用的新闻图片。(3)微博。微博是一种让新闻摄影记者迅速传播摄影作品的方式,一旦遇到突发新闻事件,记者可以通过微博便捷地上传他们在现场采集的声音、图片和视频资料,后方编辑整合他们的这些材料再在网站上编发。 无论是“流媒体”、视频截图还是播客、微博,非专业新闻摄影工作者可以借助这些工具直接向各种媒体提供稿件,还可以通过“博客”“播客”或个人网站直接发布稿件,而不再通过通讯社和图片库,通讯社、图片社和图片库的经营模式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 媒介融合下新闻摄影的出路 面对挑战,出路何在?近些年,诸多报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京华时报》积极筹划传统报业在生产方式上的彻底转型,陆续推出四种数字产品:一是在线新闻,二是网络报纸,三是手机报纸,四是定制新闻。遇到重要的突发新闻时,同时派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流媒体记者前去采访,最终在报纸和网站上发出静态照片、视频新闻和文字报道。 《湖北日报》在2009年12月28日成立视界网,该报参照成熟的图片网站运营模式,整合湖北日报摄影记者、180多名签约摄影师及荆楚网3000多摄影通讯员资源,集合大量新闻图片和视频,一方面直接报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一方面通过商业化运作,让多媒体融合的影像获得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这些探索已经收到可喜成效。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结合”:从只抓报纸,跨越到既抓报纸,也抓网络,实行报网结合,优势互补;从摄影记者只会拍摄照片跨越到也学会拍摄视频,从图片编辑只负责编辑跨越到主导新闻摄影流程,实行动静结合、一专多能;从只抓专业摄影队伍,跨越到既抓专业摄影队伍,也抓业余摄影队伍,实行专业与业余两支队伍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1 报网结合,达到“1+1>2”的传播效果 报网结合,即把报纸和网络等新媒体统一起来筹划、部署、指挥,使二者优势互补,互助互动。 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必然走上互为内容互为媒体的道路。在电子报中穿插电视节目,在电视节目中阅读报纸等组合报道的形式,已经变得习以为常。毕竟,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报道,对读者而言是一种信息打包,可以达到“1+1>2”的传播效果。 事实上,报网合一使报纸和网络实现了新闻资源上共享、报道策划上一体,人力资源上统筹、传播优势上互补。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一传播体制将运用到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等“全媒体”概念内所有领域。 2.2 动静结合,打造全能型记者和大图片编辑。全媒体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要求报社摄影记者由过去单一的静态图片拍摄者向综合型的动态影像采集者转型,熟悉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利用多种采访手段进行动态报道,这对记者的个人素质、新闻视野、价值判断等都提出了挑战;要求图片编辑工作重心转向引导、组织、策划、沟通、提炼、把握,通过“深加工”最大化体现新闻事件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全能型记者”和“大图片编辑”的概念。 一方面,配备升级,摄影记者由一专转向全能; 从技术层面来看,纸媒摄影记者长期从事影像拍摄工作,熟悉视觉传播,完成从一专(摄影)到多能(摄影+摄像+网络视频)的转变

现代传媒论文

浅谈我国网络传播产业 信息101班19110122 林彬 摘要:90年代期间,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萌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知识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使用这个发展迅速的新兴媒体。而网络媒体传播也在整个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因特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它呈现出的新的特点,包括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广容性等特点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也有了新的应用。 关键字:网络;传播;商业化 一、网络传播概述及其优缺点 所谓网络传播指基于因特网这一媒介单位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网络传播是一种具有鲜明特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它的特性也就是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传播时间上的自由性 2、传播空间上的无限性 3、传播方式上的多样性 这里特别说一下网络传播的多样性,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较,网络媒体传播最大的特性在于其传播方式的灵活多样[1]。目前社会中比较广泛应用的是:交互传播、多媒体传播以及个性化传播。其中交互传播方式的广泛使用,使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民与网站之间、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利用BBS、聊天室、网络电话等工具即时沟通,实现互动,对信息内容也可以随时展开讨论,还可以举行网络会议。信息的互动使得网络传播比传统的媒介传播更具有民主性,社会舆论和个体的声音可以被更多的人关注和听见。这也是网络传播普及如此之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传播方式的普及和不断发展给社会的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但网络传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1)与传统的媒介传播相比,网络传播快捷、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得它的严谨性还不 足。 2)由于网络信息太芜杂、网络言论太散漫等缘故,使一些具有力度和深刻性的文 章也容易被湮没,即网络传播缺乏深刻性。 3)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权威性不足。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网络关联也越来越紧密,新技术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社会中不曾面临的烦恼。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不用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在网上自由甚至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他们不再

[媒体,时代,新闻]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研究 一、关于新闻摄影的概念特征 关于新闻摄影,盛希贵在《新闻摄影教程》中这样定义:新闻摄影的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层次的内涵。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图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图片摄影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木文所谈专指狭义的新闻摄影。 二、流媒体新闻无法代替照片新闻 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鸟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也就是说新闻摄影从诞生至今已经整整影响了人们169年,翻开整个新闻摄影传播史,反映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人类的进步,再到人们关心的一切事物。影像的人类历史,是随着新闻摄影的发展步履蹄珊地呈献给观众的。 进入读图时代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每天通过从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上观看真实生动的照片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新事情,人们厌倦了长篇累犊的文字新闻,更多的是通过客观真实的新闻照片去获取新闻。 今天的传播行业,信息发稿的快慢决定着哪家媒体最先占有读者。随着通信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发稿,数码相机从图片的摄取、存盘、输入电脑,再通过电脑和电话线,传送到世界各个地方的电脑屏幕上。摄影记者都即拍即传地在极短暂时间内将照片传出,新闻照片从拍摄到被观众先从互联网上看到可以快至几秒钟,这种新闻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前些天从网络上看到一位网友写的一段帖子,说新闻,新闻,时效是第一位的,没了时效,就是旧闻。高清视频的图像清晰度是可以达到新闻图片发稿的水平,但是它的文件处理的速度再快也赶不上图片。当别人的图片已经出现在报纸上的时候,编辑还在后方截图,作为新闻单位的老总,不知道你会选摄影还是选摄像? 虽然电视和电脑普及了,虽然各种视频也以极快的速度普及,但是就像广播没有取代报纸,电视没有取代广播一样,视频同样取代不了图片。只要报纸和杂志等平面的媒体还存在,图片就不会失去生命。手机拍照和数码相机的普及,必将促进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图片革命。在新闻报道中,图片的大量运用也将是必然的。即使是互联网这样新兴的媒体,它们会大量使用流媒体,但也绝不会放弃传统的图片,相反它们会给图片新闻提供更大的舞台,只会更加繁荣。 目前,新闻的网络传播与大众媒体传播并存,在未来几十年里,因特网将与广播、电视、报纸并存,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二者的交锋势必出现妥协性的相互融合,呈一种长期共存的状态。流媒体新闻传播与静态图片新闻传播未尝不是这样一种关系? 三、新闻摄影存在的意义

新媒体和新闻评论资料

新媒体背景下,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新闻评论出现哪些变化和问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和力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的新闻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新闻评论的繁荣也引人注目,其数量和影响 与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新闻评论在当代尤其是现时代的发展,可谓华丽转身,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出现有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低门槛为特点的新媒体,克服了内容单薄、寄生性强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整合的手段,不断拓展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将人和媒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争夺新闻受众群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因此,一个全新的评论时代到来了。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追求宣传为王。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尤其是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

试论校园新闻媒体的特征

试论校园新闻媒体的特征 摘要校园新闻是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从属于教育新闻,它报道的主体是师生员工,其主要媒体是校报、校园有线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栏等阵地。校园新闻具有新闻的真实、新鲜、公开、重要的基本特性,同时也具有教育性、接近性、专业性和文献性的特点。 关键词校园新闻教育性真实性文献性 一、校园新闻的一般特征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本身的真实和新闻报道反映的真实,是新闻区别于文学的根本点。事实的真实就是肯定事实作为新闻的来源,实质上也是个事实决定论,先有事实再有新闻。无论是传递一个新的情况还是通过新闻来宣传某个观点和主张,离开了事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根本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效果。 2.新鲜是新闻的价值。我们之所以要传播新闻,就是为及时了解外界的新变化、新事物,为了迅速交流新经验、新情况,并以此作为决策与采取行动的一种依据。但是有了事实,并不一定就是新闻;要成为新闻,关键是要及时迅速的报道出来。如果过了事实报道的最佳时间,事实就可能成为历史,报道就成了历史资料。新闻的新,主要体现在事实要新,是新近发生的,也是事实发展中的新进展、新结果。同时传播要快,如果传播不及时,即使事实最新,新闻也会变“旧闻”。所以说,新闻的新一方面是事实的内容要新,另方面传播速度要快。这就是新闻存在的价值。 3.公开是新闻的目的。有人曾经说过,今日的新闻,即明日的历史,在尚未成为新闻时,就是情报。情报是秘密的,为少数人服务;新闻是公开的,为社会服务,这就是新闻与情报区别的根本点。新闻的公开性,就是新闻应该被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在追求尽可能广的传播面,以实现新闻自身价值。 4.重要是新闻的意义。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接收对象有自己的需要,传播者也有自己的选择新闻的依据。什么事实重要?萨空了先生曾经指出,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人类才会注意。也就是说,新闻要与人类的生存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关系就密切,新闻就一定重要。

传播媒介论文

我喜爱的传播媒介 ——浅谈报纸 报纸——是资历很老的大众传播媒介,早在我国汉代,地方政府驻京都办事处创办了传达朝迁政令、皇帝手谕和地方政事的“邸报”。发展到唐代,开元年间称为“开元杂报”或“条报”,公开发行,广泛传布。宋代报纸改称为“朝报”。北宋末年,在民间出现了“矫撰敕文,印卖都市”的小报。元、明两朝的官报形态与体制均沿袭唐、宋。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邸报”刊发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新闻和文告,而且明朝崇祯年间开始出现了用活版印刷的邸报。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封建集权专制统治,从雍正年间开始严禁发行邸报。朝廷的敕令、公告由各省总督巡抚驻派京师报房发行,称“京报”。 在西方,古罗马人每天在公共场所张贴《每日纪闻》,与“邸报”相似。公元前50年左右,罗马出现了又凯撒大帝创办的《记事公报》。罗马帝国崩溃后,直到中世纪末期,新闻性报纸才再度出现,为王公贵族和商人提供战争、商情、外国情况。 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用机器印刷,为普通读者看这新闻和评论的定期出版物。世界上最早的日报《莱比锡新闻》1660年在法国创刊。1665年,英国出版了《牛津公报》,为半周刊,后来易名为《伦敦公报》。1702年,英国《每日新闻》创刊,是英国最早的日报。1883年,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了《太阳报》,提出“它(太阳报)照耀每一个人”的口号,以每份一美分的价格出售,很快引起轰动。1835年,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创办了《纽约先驱报》,并且通过增加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而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报纸真正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工具。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发轫于清代的《京报》。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1864年,陈蔼亭在香港创办《华字日报》;1872年,英国商人安娜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1900年,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传播革命思想。1938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区创办了《新华日报》,揭开了中国报纸的新篇章。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党政机关报为主体,兼顾经济、科学、文化、生活诸多内容的报业结构,机关报、综合报、行业与专业报、企业报、晚报、文摘报、军报等多层次、多品种的报纸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 (二)报纸广告的主要优点有: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传播给消费者。

试论电视新闻媒体基础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5547468.html, 试论电视新闻媒体基础建设 作者:尚云龙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1期 摘要:电视新闻媒体基础设施与电视节目的质量和真实性有关。在自媒体杂乱信息发表 的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担负起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对网络中发表的言论予以澄清,进行真实性的报道。本文通过对电视媒体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了国外知名媒体的工作模式,并指出了电视媒体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电视新闻;媒体;基础建设 电视新闻媒体基础设施问题随着电视业的发展而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电视新闻媒体积累了许多良好的经验和做法。然而,与一些世界知名的新闻机构相比,我们的电视新闻媒体的缺乏和缺乏是一些基本方面的建设。随着新闻业的发展,电视新闻媒体的基础设施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作用。 一、媒体职业操守与新闻真实性 当CNN审核时,验证新闻来源是编辑中最重要的工作。在一篇简短的新闻稿中,编辑将在手稿中标出五个关于新闻来源的问题。然后从庞大的查询系统中查找可靠的数据或来源的新闻事实。最有由制片人根据新闻的热度、真实程度等来决定采用的类型。在我们的新闻业中,我们一直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访中,存在一些误解和有失现象。 1.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并没有扎根于每个从业者的心中,有些人经常强调各种客观原因,以牺牲进一步验证调查的阶段,失实报道、主观报道因此而得以出笼。 2.记者调查和研究的能力,编辑的质疑能力正在恶化。记者调查和提问的时间也在减少。记者每天发表一些报道的现象无处不在,没有新闻价值。 3.记者编辑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往往被夸大。在无法确定新闻来源或未知新闻来源。为了节省时间和追求绘画的效果,盲目复制其他人的报道或模拟现场采访,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不仅降低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还对新闻行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风气。 4.媒体的宣传和指导功能与关注新闻来源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相一致,部分人总是为自己的采访的不真实性找借口。 为了使自律成为媒体从业者的自觉行为,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制度来保证。我们了解到,CNN和华尔街日报等世界知名媒体公司都有非常详细的工作手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媒体自律的。我们的记者在进入该行业之前没有接受过有关新闻标准和政策的系统教育。同时也

新媒体论文人才培养论文: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培养

新媒体论文人才培养论文: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培养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21世纪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新的媒体环境对当下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探讨了当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自己的读研体会为新闻为新闻人才培养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 一般地,新媒体是指随着指宽带互联网络等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不再是平面的采写编评而是将传播内容通过文字、语言、图片、音乐、影像等传播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利用各种媒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路径进行的有效传播。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首先,新闻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能力外,还可能被要求同时具备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能力等。其次,具有管理经营能力的新闻人才可能也是当下媒体需要的。当下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内容形式上的竞争,而是媒体自身全面讯息的竞争,如对于媒体资源、品牌经营的竞争等。最后,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能为受众提供最有用信息的专家型新闻人才正是媒体需要的。总之在当下这个媒介融合,信息资源不断整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大批能熟练应用现代新技术编版、制作节目的业务高手

和能在互联网上从事新形态采访、调查和网页制作、网络传播的高质量复合型新闻人才。 一、新媒体时代需要复合型新闻人才 复合型新闻人才与应用型新闻人才相对应,应用型新闻人才是具有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应用型新闻人才显然不能满足当下媒体发展的需要。早在2001年10月下旬全国新闻教育两会在杭州召开,就达成了新闻教育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共识。新媒体时代需要复合型新闻人才。那么复合型新闻人才要具备什么素质? 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是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以最快捷的途径和最贴切的方式采集、传播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制作信息产品。一方面要求专业性强、业务精。另一方面要求知识面宽、多种技能集于一身。重要的是能有效的整合信息资源、策划编辑和组织有效的信息传播,发挥最大的信息效益。如,近几年流行的“全能记者”“背囊记者”都是复合型人才。 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人才模式:通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实践 新媒体时代需要复合型新闻人才,要培养适应当下新闻传播发展这种趋势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就需要相应的人才培

全民摄影竞争危机 摄影记者适者生存-最新资料

全民摄影竞争危机摄影记者适者生存 2013年8月16日《中国摄影报》报道:人类拍摄了3800亿张图片,其中手机拍摄传输的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手机网民达到4.64亿,人人是摄影记者、人人是自媒体的时代到来。美国《太阳时报》解雇了28名摄影记者,许多摄影记者对此纷纷吐槽忧虑。全民摄影、全民传播迅猛发展,人手一部相机、手机,遇事即拍,传播网络,让摄影记者有了失业危机感。摄影记者观念要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素质,发挥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才能适者生存,新则发展。 首先,全民摄影、传播虽然来头猛,只是人多占先机 大连市摄影团队有3000多人,每当有活动时摄影者云集,“全民摄影热”中有许多人愿拍新闻片,因网络的大量需求,便有了兴趣。表面看对摄影记者的职业形成了冲击,其实摄影讲究的是构图、用光等多方面技巧,网民拍片不具技巧,新闻要素表述不清,摄影记者可多看本地网络图片,赶到现场拍摄,有的记者就这样干的,报社也会选用有水准的图片。灵活运用有利因素,拾遗补缺,竞技取胜。摄影记者有发现新闻价值的判断力,有抓拍新闻图片的能力,将表现新闻价值、情感力量、现场气氛的图片很好展现,使图片赋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了新闻摄影传播的内核。摄影记者拍的图片不好没被采用,是没能更新思维方式,没能突破拍摄风格和形式。图片要生动,题材是关键。要拍

出生动的新闻图片,必须具备题材、策划、立意、主题、抓拍意识。有人在获得事件后,决定是否去拍摄之前,只判断题材大小,还需判断事件是否适合图片报道。因为,新闻摄影是理性认识、形象思维、技术操作协调统一的产物。新闻摄影虽有“一图值千言”的优势,但也有难以表达逻辑说理的短处;有时对画面做了摆拍,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违背了新闻摄影的原则,都属于综合素质不高所致。好新闻图片离不开摄影记者的创新思维,更新认识是开发潜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平面媒体“图文并重”超过了“图文并茂”的境界,出现了“图文相融、相联”新举措,使新闻摄影追求纪实和传情,张扬新闻特性,构筑其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技能要求,要应对失业危机,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在创新基础上拍摄出具有深度、独特的新闻图片,要高于“全民摄影者”,以更强的专业优势取胜,方能生存发展。 其次,摄影记者面对竞争,也要遵循“适者生存,新则发展”自然界物种的生存法则 另外,“摄影扫街”新闻并不是天天有,有了不一定能碰上。为了新则发展,实施了新闻摄影策划有收获。2013年2月3日大连市普降大雪,我想街头该有新闻,拍到了多辆轿车在坡路打滑难行市民与交警援助推车的情景,《大连晚报》刊登了《风雪天里“推车队”传递滨城正能量》一版图片。中国晚报摄影学会网、、等都转载了,并称其是“贴民意、鼓人心”的好图片。我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对新闻的态度,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关于新闻评论,赵振宇先生将其定义为“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近年来,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蓬勃发展,成为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以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为例,试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 一、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定义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成为大众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梦玉教授在其《网络新闻实务》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②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就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析或提出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网络新闻评论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漫、视频等。 2、网络新闻评论类型 网络新闻评论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就新闻评论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的网络版和网络媒介新闻评论;专家网络新闻评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该领域话题发表见解,以促进受众对事件的理解;网民新闻评论,网民就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其中,网络媒介新闻评论是由网站编辑人员或网络新闻评论员就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网站或个人对该事件的态度。 二、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新闻评论分析 1、人民网与“人民网评” 人民网于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线,借助《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人民网逐渐发展成为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是人民网于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网络时事评论,一直以来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共享的栏目。2011年5月起,人民网进行新一轮改版 2、分析评论文本界定 由于评论文章较多,信息量较大,本文以2013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人民网“人民网评”所刊登的183篇评论文章作为分析对象,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 3、评论选择题材分析 笔者就“人民网评”网络评论选择的题材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可以看出,“人民网评”评论选题的范围较广,在内容上以政治题材为主,体现了人民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其次为社会民生题材,体现了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 4、“人民网评”受众分析 “人民网评”受众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地域范围上遍布海内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评论文章下设留言栏,网民可以发表对评论及所涉话题的意见或评价。为了反映受众对评论的活跃度,本文对所选择的评论后受众的留言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受众对评论的留言较少,活跃度不高。受众的意见或疑惑未受到相关人员答复。 三、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的特色分析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趋势

35传媒与发展·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网络化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当前的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受众地位,社会信息形态逐渐发生了转变,实现了新生的资源共享性质的媒体传播。这种全新的媒体环境给我国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众多发展性问题。虽然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将被新媒体所取代,而是给予传统媒体一种警示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在新时期的发展。那么,对于我国的报纸新闻传播媒体来说,面临着新媒体环境,唯有实现发展性突破,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需要进一步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趋势,深度挖掘其内部存在的问题,把握住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探究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新时代的报纸新闻传播媒体融合发展。 1.综合分析新媒体 1.1新媒体的优势 在我国网络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推动下,新媒体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媒体传播的力量,拓宽了媒体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推动了媒体事业的新发展。新媒体在传播形式上,具有着较为丰富的多样性优势。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传统的报纸新闻传播无法超越的。对于新媒体的多样性传播,主要体现在对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能够实现集中的展现,不再像报纸新闻传播那样单一化的传播。同时,新媒体还能够以现代化的技术为支撑,实现强大的媒体资源共享体系,极大地拓宽了媒体传播的渠道与力度。在媒体内容上,具有着较为广阔的涵盖面,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媒体服务。除此之外,新媒体重视受众的体验效果。为了切实地满足受众的新闻要求,利用多种信息化网络技术,及时检索新鲜的新闻内容,并采用现代化的制作技术,打造出最为精品的新闻内容,从而提升了媒体传播的实效性和媒体内容的质量,实现能够切实满足广大受众各类需求的新时代媒体环境。1.2新媒体的劣势 虽然,新媒体具有着许多的优势,引领着我国新的媒体时代,但是,其自身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劣势。由于新媒体具有着较强的开放性,导致出现较低的新闻报道门槛,这对于新闻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新媒体约束媒体信息传播的力度过小,一旦出现虚假性新闻内容,无法做到实时控制,受众会对假新闻内容产生误读或者误解的情况,无法看到新闻事件的本质。而随着这些假新闻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导致受众对新媒体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出现持怀疑态度,严重影响媒体传播的权威性,制约新闻媒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 2.1在传播主体上 传统媒体时代下,企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政府机构是其主要的媒体信息源。通讯员与新闻媒体记者,要进行新闻信息内容的采集与制作。虽然许多新闻媒体设立了相应的媒体专线,将新闻记者的联系方式公布于众。但是,从新闻媒体信息内容采集的数量上看,还是处于采集率低、内容较少的状态。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传播不再是单一化的主体形式,它们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功能优势,通过相关APP平台、BBS、手机、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新闻信息内容的传播,有效地检索热点新闻。从而实现了与传统新闻媒体截然不同的媒体传播动态。在传播主体上,逐渐由原有的职业新闻媒体工作者向着社会公众共享化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体传播主体。而新闻媒体逐渐成为了大众化的新闻媒体,受众也可以充当传播主体,将身边的新闻发布在共享的APP平台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代的新闻媒体共享体系,提升了民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占有率,让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2.2在组织结构上 虽然,在行政管理与相关体制的束缚,报纸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了结构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小的成效,但是,随着新媒体范围的日益扩大,报纸新闻只有有效地运用网络化信息技术,实现报纸与网络的双向融合,改革新的报纸新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趋势 摘 要:在我国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媒体形式逐渐发展变化,我国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报纸新闻传播形式是其中受冲击最大的。那么,为了能够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就需要我国的报纸新闻传播深度分析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从而让报纸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实现传播形式的转变,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纸新闻传播;变化与趋势;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0-035-02DOI:10.19483/https://www.360docs.net/doc/1c5547468.html,ki.11-4653/n.2017.10.010 文/张晓黎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范文2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范文2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现代科技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

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2018届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2018届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随处可见,新闻不仅以最快的方式传递消息而且也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新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视角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 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 6、勇于担当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 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 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 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 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 16、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17、试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18、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19、浅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 20、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道德标准与监管体系 21、我国报纸新闻客户端演变格局探析 22、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23、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4、浅析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隐性失真 25、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学的开展 26、浅谈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 27、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探讨 28、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29、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的挑战与策略 30、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 31、试论网络新闻评论区里的负面言论 32、无人机新闻--新闻采编新趋势 33、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34、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 35、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36、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素养 37、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38、浅析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 39、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 40、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