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 慧,难矣哉!”
小慧,私智也。言不及义,则放辟邪侈之心滋。 好行小慧,则行险侥幸之机熟。难矣哉者,言其 无以入德,而将有患害也。——朱熹《论语集注》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 现在社会上还有“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人么?
能与大多数人友好相处,与大多数人联 合,为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 团结一致,真诚交往,顾全大局,而耻 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自我反省,你在交友时所处的立场,是“周” 还是“比”?
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而不争”,是自尊自爱,不与人争。 “群而不党”是合群,拿自己当普通人,甘当群 众一份子,并不拉帮结派,搞小集团。(李零)
处友之道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程子曰:“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 善。”
择友的标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 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 乐宴乐,损矣。” 与前面三种好的朋友对照起来,一个人装腔作势, 代表不真诚;一个人刻意讨好,恐怕不够信实; 一个人巧言善辩,代表假装多闻。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 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 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 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 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恶人”,这与“仁者爱人”矛盾么?
探 讨
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正确地喜爱某人,憎恨某 人?如何理解“正确”一词的内涵?
周而不比和而不周的意思

周而不比和而不周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一种人生理念和处世态度。
周指的是修身养性,涵养品德,追求完善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和指的是待人接物,与人为善,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周而不比,则是指个人应该以自己为标准,不与他人攀比,心存高尚,不因他人的成就或失败而波动;和而不周,则是指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做事方式,避免矛盾和冲突,追求和平与团结。
周而不比和而不周的意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周而不比,即自省与自警。
孔子认为人应该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不以他人为借鉴,而是以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为标准。
在人际交往中,不与他人攀比,不自卑也不自大,保持谦卑和谨慎的态度,不盲从他人,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和价值观作出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第二,和而不周,即合作与协调。
孔子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
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立场和处境,避免言语和行为上的冲突与对立。
在团队合作中,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效率。
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周而不比和而不周的理念,也适用于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
在家庭中,夫妻双方要相互包容,沟通和理解,共同养育子女,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社会中,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进步。
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是一种高尚的处世态度和生活理念,体现了个人追求完善自己和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只有坚持不懈地修身养性,以自己为标杆,不与他人攀比;与他人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理解,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追求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借鉴和传承周而不比和而不周的精神,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美好的家园。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

2021年浙江高考国学经典复习:《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2.14)【注释】①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周而不比”的意思可与下章“群而不党”互参。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匀结而不团结【2】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4】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③哉?人焉廋哉?(2.10)【注释】①以:为。
②由:经由,经历。
③廋(sōu):隐藏。
【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
观过,斯知仁矣。
”(4.7)【注释】①党:类。
【参考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参考译文】孔子说:“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说话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16.4)【注释】①便辟( pián bì):谄(chǎn)媚逢迎。
②善柔:假装和善。
③便佞( pián nìng):巧言山辩。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閉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一、概念阐释1. 君子的含义君子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是指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有高尚道德和修养的人。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
2. 周与比的含义“周”指的是宽宏大量、包容众生的品德;“比”指的是斤斤计较、攀比虚荣的心态。
君子注重的是内在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不会随意与他人攀比;小人则一味地攀比他人,而忽略了内在道德素养。
二、君子周而不比的内涵1. 宽容与包容君子的“周”包含了宽容的品质。
君子能够包容众生的不同,不在乎他人的优劣,而是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个人。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优势而傲慢自大,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劣势而轻视他人,而是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
2. 内在修养君子周而不比的内涵还体现在他们对内在修养的追求上。
君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不会因为外在的成就或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内在品质。
无论面对成就还是挫折,君子都能坦然面对,不受外界情绪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3. 高尚情操君子周而不比还表现在他们高尚的情操上。
君子能够超脱世俗的攀比之心,从容地做自己,不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嫉妒,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失败而感到幸灾乐祸。
君子能够平心静气地看待一切,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灵。
三、小人比而不周的表现1. 虚荣心理小人比而不周的主要表现在他们攀比虚荣的心理。
小人会因为别人的成功而感到嫉妒和自卑,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沮丧和不满,心态难以平和。
他们总是关注外在的得失,忽略了内在的提升和修养。
2. 自卑感小人比而不周还表现在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上。
小人总是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看到他人优秀的地方会产生自卑感,甚至丧失自信心。
在攀比中失去自我,容易被外部环境左右,缺乏独立和坚定的品质。
3. 浅薄的情感小人比而不周还表现在他们情感的浅薄上。
由于攀比的心态,小人的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起伏不定,很难做到情感的深厚和坚定。
他们总是在攀比中追求虚幻的情感满足,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一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许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常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同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一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完整版)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重要思想概述】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合于义),普遍团结人,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周而不比: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
察人标准:不能片面地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作出综合评价。
(对人应该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为到他的内心,全面观察了解一个人,那么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了。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
交往目的:以友辅仁,有益于自己仁德的养成。
处事待人原则:①适度交往。
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会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三步骤:忠告,善导,不可则止)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③以直报怨、以德报德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计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应该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相关练习】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
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答案: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周而不比》

• 【读解】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个完全没有朋友的人吧?就 连那飘流在 孤岛上的鲁滨逊,不也有一个土人“星期 五”作朋友吗?但是,朋友有好有坏,有真正知心, 遇事愿为你两肋插刀的 朋友;也有虚情假意,遇事在 你背后插刀子的朋友。 那么,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坏呢?这是我 们大家都时 常感到困惑,时常感到苦恼的一个问题。 那就仔细琢磨琢磨圣人的话吧,再回过头看看你 身旁-----到底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损友?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 不用多说,你也知道该怎么办了罢。
• 【读解】
• 《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用恩德回 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 《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 一记耳光,我 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 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 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
•
《唐书· 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 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 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 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 可娄师德却说: “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 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 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 以德报怨,一般人 真是很难做到。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 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 提出的这个问题,但 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 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 而不党②。”
• 【注释】 • ①矜:庄重自尊。②党:这里指结党营私,搞 宗派。 •【读解】 • 矜而不争是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 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 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 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 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 私。
《周而不比》2016

处友——孔子与朋友相处的态度做法
章节提示:第15.15-12.23章
【第15.15章】子曰:“躬自厚(责)而 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躬自:自我。
远:形作动,远离。
要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论· 语· 选· 读
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 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 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 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 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 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 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名逐利。)
论· 语· 选· 读
“管宁割席”典故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 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 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管宁为什么不愿意与华歆交朋友?又是如何 看出来的? 观其行察其好: 1、视片金与瓦砾不同, 2、读书受轩冕诱惑。 知其品性:易受利益诱惑看重名利
以文会友淡如水,结交朋友辅仁德。结交志同 道合的朋友,在于彼此辅助,达到仁德的培养。
《庄子· 山木》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而亲,小人甘 以绝。”
论· 语· 选· 读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 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 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 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 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 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 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 。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交友之道: • 与善:人格升华。 • 与恶:人格堕落腐朽的催化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而不比
【重要思想概述】
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合于义),普遍团结人,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周而不比: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
察人标准:不能片面地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作出综合评价。
(对人应该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为到他的内心,全面观察了解一个人,那么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了。
)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
交往目的:以友辅仁,有益于自己仁德的养成。
处事待人原则:①适度交往。
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会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三步骤:忠告,善导,不可则止)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③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计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应该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相关练习】
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
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周而不比》)
参考: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
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周而不比》)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
说明理由。
(3分)
参考: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孔子回答“子贡问友”,说明了怎样的交友之道?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什么?(4分)
参考: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1分)赞同孔子的观点。
忠告善导,不可则止。
与朋友相交,首先在交心,即在思想与品格上相互砥砺。
如果朋友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过错,便应告诫之、批评之,旨在劝其改过向善。
但是,在劝友改过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适可而止。
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还会给自己带来苦恼。
(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5、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所交之人。
你认为哪中说法更为合理?请陈述理由。
参考:我认为“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为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