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PPT课件

h
3
主题复习目标
掌握和体验我国古代文化的光辉灿 烂(成就);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 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 系(社会根源及对社会发展的影 响);比较中西文化发展的特征及 走向,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h
4
主题知识概要(1)
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经 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了各具时 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 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
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 其积极意义。
h
10
类别一 思想文化内容及其社会根源(2)
〔解析〕本题是以文化内容为切口, 将文化及社会政治经济整合起来, 体现历史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本 类题目侧重考查的是对历史阶段特 征的整体把握(包括政治、经济、 文化以及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 面内容)和基于特定阶段分析和认 识特定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6
主题知识概要(3)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 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流
行、石窟艺术、范缜的《神灭论》、北朝
的《齐民要术》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都 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
(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
时期,科技文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许多
方面在世界领先,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
h
11
类别一 思想文化内容及其社会根源(3)
〔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非攻。 社会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 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 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 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身受剥削和 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 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 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 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优秀课件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 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练习1:查找资料,解释下面句中画线部分
(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诗) 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方苍龙七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 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 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恒星。古 人还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 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二十八宿的名称,按东北西南分别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ǐ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uǐ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本,挑选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 文化的认知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练习1:查找资料,解释下面句中画线部分
(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诗) 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方苍龙七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 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 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恒星。古 人还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 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二十八宿的名称,按东北西南分别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ǐ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uǐ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本,挑选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 文化的认知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中国传统文化ppt-PPT(精)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正是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吐故纳新,中华文明才得以五千 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四个内涵:以人为本、以义为上、家国情怀、天人合一。
近年来,传统文化持续升温。中国人面向世界拥有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人、 特别是年轻人不仅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投身其中,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注入源 头活水。他们以年轻人的理解和表达为传统文化增添时代新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 出新,并广泛借助新媒体力量,不断扩大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 力“圈粉”。
总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在长期实 践中,中华民族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规范,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 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记载了古人丰富的道德 理念、道德规范和懿德美行,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值得我们深入 挖掘、大力阐扬,推动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凝聚强 大精神力量、提供坚强道德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ppt-PPT (精)
演讲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 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源于三皇五帝、夏朝、殷商、西周,流行于 东亚,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 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诗词歌赋到笔墨纸砚,从梨园春色到丝竹弦乐,越来越多人爱 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正以全新的打开方式融入时代生活,带给大众丰厚的精神滋 养。
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PPT课件

国 学 变 迁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 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 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儒儒国 家家学 学的宗 派伦旨 创理 始思 人想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以及弟子言 行,几种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 教育原则等。它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以生命思何 ,
儒家思想
非非非非 礼礼礼礼 勿勿勿勿 动言听视 。、、、
儒家思想
是不知 知知之 也为为 。不知
知之 ,,
儒家思想
亦硁言
可硁必
以然信
为小,
次人行
矣哉必
。
!
抑
果 。
—
—
— —
经史 释子艺集 部部 道部术部
宗、 儒各 教诸谱诸 学种 著子录子 经体 作百 百 典裁 家 家
历 及及 史 著 作
百
家
及
艺
术
、
谱
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 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 代 价 值
• 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 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 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 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 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 国子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共60页

龙虫并雕斋
王力先生书斋名。“雕龙”(文心雕龙)“雕虫” 都是古代的典故,战国时,齐人驺奭记录了
邹衍谈天文之术而成文,人们称他为“雕龙 奭”,后来指善于写大文章。“雕虫”是雕虫 小技,出自扬雄《法言·吾子》“童子雕虫篆 刻”,后来指微不足道的小文章。王力先生引 用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大事小事两样都干。雕 虫虽是小计,但要真正做好,也绝非易事。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 “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 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 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 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 萸少一人”的诗句。
礼仪 制度
之 礼仪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 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 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 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奸臣秦桧谥号为缪丑——恶谥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子:聊斋先生、饮冰室主人 6.称籍贯 例子:柳河东、王临川、康南海 7.称郡望 例子:韩昌黎
姓名 字号
800多年来,秦桧其人在历史上一直 是人们加以深谴的对象。被“誉为”中 国历史上的十大奸臣(庆父、赵高、梁 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 嵩、魏忠贤、和珅)之一。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 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 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 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 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 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 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 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 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 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王力先生书斋名。“雕龙”(文心雕龙)“雕虫” 都是古代的典故,战国时,齐人驺奭记录了
邹衍谈天文之术而成文,人们称他为“雕龙 奭”,后来指善于写大文章。“雕虫”是雕虫 小技,出自扬雄《法言·吾子》“童子雕虫篆 刻”,后来指微不足道的小文章。王力先生引 用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大事小事两样都干。雕 虫虽是小计,但要真正做好,也绝非易事。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 “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 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 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 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 萸少一人”的诗句。
礼仪 制度
之 礼仪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 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 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 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奸臣秦桧谥号为缪丑——恶谥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子:聊斋先生、饮冰室主人 6.称籍贯 例子:柳河东、王临川、康南海 7.称郡望 例子:韩昌黎
姓名 字号
800多年来,秦桧其人在历史上一直 是人们加以深谴的对象。被“誉为”中 国历史上的十大奸臣(庆父、赵高、梁 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 嵩、魏忠贤、和珅)之一。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 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 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 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 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 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 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 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 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 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

现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代 -1 3 5 7 9 11 - - - - - -
纪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13 15 17 19 21 23
时
点点点点点点
一.昳 [dié] (太阳)偏西: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皆会。 昳 [yì] 〔~丽〕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二.隅中[yú zhōng] 将午之时。
三..晡(bū)时(15-17点)
• 例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 地支来表示,即十二个时辰,每个 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 的本意就是小时辰。
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夜间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明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 前后”。
古人纪时
1、天色纪时法 2、地支纪时法 3、五更报夜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天序数纪时对应关系
天 色 夜鸡平日食隅日日晡日黄人 纪 半鸣明出时中中昳时入昏定 时
地 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纪 时
望海潮·东南形胜 南宋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 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 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 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中国古代史文化PPT参考课件

——刘桂生《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误解及其成因》
2021/3/10
授课:XXX
19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中央集权寻找
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
家的发明……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
手段控制意识形态,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
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
授课:XXX
16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 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 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 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 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汉书·董仲舒传》
2021/3/10
授课:XXX
18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 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 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 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 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 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2021/3/10
授课:XXX
15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 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 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2021/3/10
授课:XXX
19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中央集权寻找
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
家的发明……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
手段控制意识形态,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
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
授课:XXX
16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 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 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 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 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汉书·董仲舒传》
2021/3/10
授课:XXX
18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 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 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 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 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 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2021/3/10
授课:XXX
15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 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 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狭义的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还有一种观点:
观念文化
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道家观念等
历史文物
器物: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漆器等
制度文化 古代书籍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唐朝 明清 民国 改革开放
二 书法和绘画
(一)中国书法
二 书法和绘画
1、总论
“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 的核心。”(熊秉明)
书法艺术的两项基本要求
书写汉字:篆、隶、楷、行、草 使用毛笔:柔软有弹性,适于变化。
二 书法和绘画
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
笔法
指、腕、身、墨法 运笔 线条
2、中国古代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华大地的地理特点
(1)四周都有天然限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 理单元。
西北、西南、北面、东面 传统的四海范围多民族的内向凝聚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2)自西向东构成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第二阶梯: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第三阶梯:东部地区
(3)“奇偶”精神
阴阳、五行、偶奇
中庸:从二得一,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过犹不及 对称:由偶到奇。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4)“会通”精神
学习各种文化长处,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
外来文化的吸收
佛教 马列主义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5、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
(1)古代文化具有现代价值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中国
周成王时代已经出现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尚书·梓材》) ▪ 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西周初期的“中国”三含义
天子所居之城,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 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 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明清传教士
明清两朝为“中华帝国”
“中国”作为主权国家
观念文化
表层:普及性。诸子名言 深层:现象到本质。老子理论的思维特色,他对世界的影响。
物质文化
器物 艺术品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5、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
(2)传统文化的未来
未来世界文明的展望
文明冲突 儒学将发生较大影响 道家思想发挥影响。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儒家人生伦理价值观的未来命运
齐家
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天下为公”
治国、平天下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2)“自然”精神
“天人关系”:天人合一 人和自然关系
万物有灵的敬畏自然 老庄为代表的尊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 荀子的天人相分观念下的人的尊重自然
审美的自然
人从自然获取美感,创造文学艺术作品。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苏轼《兰亭文》米芾《兰亭雅集序》 曲水流觞 摹本(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 清秀不纤弱、轻重疾徐,自称节律。
洗练、细腻、丝丝入扣
二 书法和绘画
3、褚遂良
人称“褚河南” 唐初四大家
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从单纯平实走向丰富多样,结构从方整质朴走向生动活泼 唐张怀瓘“美人婵娟” 买褚得薛,不失其节
二 书法和绘画
4、颜真卿
唐代书体的创造者 颜体:雄强浑厚、端庄凝重、筋肉饱满 《颜勤礼碑》
二 书法
用笔用中锋,方圆并用,提按分明。 风格落笔锐利,字画瘦硬,极为劲健,刀劈斧砍。
二 书法和绘画
6、怀素
颠张醉素
较张旭笔法变化丰富 张旭引隶入草,怀素引篆入草。
《苏本自叙帖》
二 书法和绘画
7、苏轼 宋四大家
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
《黄州寒食帖》
二 书法和绘画
8、黄庭坚 诗:苏黄 书法:四大家 《松风阁诗帖》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3)农业区与农牧区及农牧民族发展常分野清楚 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
秦岭淮河以南
稻作农业、水稻为代表的农业民族
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以南、以东
粟、黍为代表的旱地农业区,华夏/汉民族
秦长城以西、以北地区
草原游牧去和渔猎狩猎区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3、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主体 传说时代中国远古部落的三大集团
文野之分 文质彬彬 中庸之道 和而不同 寓教于乐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道家自然哲学与世界
人与自然之关系 艺术之修养 人生哲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极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
西北的华夏集团 东方的东夷集团 南方的苗蛮集团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的孕育与形成
(1)第一次大融合:先秦时期
中华民族的孕育阶段
三代:
夏:嵩山为中心的颖水上游及伊洛平原,发达晋南汾水、 涑水平原。
商:东夷部落。鸟为图腾。鲁西和豫东北。 周:古羌人的一支,定居于渭水下游岐山周原一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2)第二次大融合: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华民族的发端阶段
(3)第三次融合:隋唐辽宋金夏
中华民族的发展阶段
元明清为中华民族的确立阶段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4、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修身
重视社会的细胞
结体
字的点画安排与笔势的布置
笔意
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行气、布白
二 书法和绘画
笔法、结体是技法,笔意是神采。
王羲之“超逸” 颜真卿“雄强” 米芾、黄庭坚“清新” 张旭、怀素“奔放” 苏东坡、郑板桥“奇拙”
二 书法和绘画
2、王羲之
二王
王献之
《兰亭序》
“登峰造极、风神盖代” 序文:晋人《临河序》唐人《兰亭诗》欧阳修《修禊序》
中国古代文化
刘希庆 2011.4
中国古代文化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二 书法和绘画 三 北京历史文化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1、“文化” 定义和分类情况比较复杂
一种观点: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专指精神文化 和政治、经济并列的文化 哲学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另一种观点:“自然的人化”
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狭义的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还有一种观点:
观念文化
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道家观念等
历史文物
器物: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漆器等
制度文化 古代书籍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唐朝 明清 民国 改革开放
二 书法和绘画
(一)中国书法
二 书法和绘画
1、总论
“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 的核心。”(熊秉明)
书法艺术的两项基本要求
书写汉字:篆、隶、楷、行、草 使用毛笔:柔软有弹性,适于变化。
二 书法和绘画
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
笔法
指、腕、身、墨法 运笔 线条
2、中国古代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华大地的地理特点
(1)四周都有天然限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 理单元。
西北、西南、北面、东面 传统的四海范围多民族的内向凝聚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2)自西向东构成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第二阶梯: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第三阶梯:东部地区
(3)“奇偶”精神
阴阳、五行、偶奇
中庸:从二得一,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过犹不及 对称:由偶到奇。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4)“会通”精神
学习各种文化长处,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
外来文化的吸收
佛教 马列主义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5、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
(1)古代文化具有现代价值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中国
周成王时代已经出现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尚书·梓材》) ▪ 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西周初期的“中国”三含义
天子所居之城,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 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 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明清传教士
明清两朝为“中华帝国”
“中国”作为主权国家
观念文化
表层:普及性。诸子名言 深层:现象到本质。老子理论的思维特色,他对世界的影响。
物质文化
器物 艺术品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5、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
(2)传统文化的未来
未来世界文明的展望
文明冲突 儒学将发生较大影响 道家思想发挥影响。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儒家人生伦理价值观的未来命运
齐家
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天下为公”
治国、平天下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2)“自然”精神
“天人关系”:天人合一 人和自然关系
万物有灵的敬畏自然 老庄为代表的尊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 荀子的天人相分观念下的人的尊重自然
审美的自然
人从自然获取美感,创造文学艺术作品。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苏轼《兰亭文》米芾《兰亭雅集序》 曲水流觞 摹本(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 清秀不纤弱、轻重疾徐,自称节律。
洗练、细腻、丝丝入扣
二 书法和绘画
3、褚遂良
人称“褚河南” 唐初四大家
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从单纯平实走向丰富多样,结构从方整质朴走向生动活泼 唐张怀瓘“美人婵娟” 买褚得薛,不失其节
二 书法和绘画
4、颜真卿
唐代书体的创造者 颜体:雄强浑厚、端庄凝重、筋肉饱满 《颜勤礼碑》
二 书法
用笔用中锋,方圆并用,提按分明。 风格落笔锐利,字画瘦硬,极为劲健,刀劈斧砍。
二 书法和绘画
6、怀素
颠张醉素
较张旭笔法变化丰富 张旭引隶入草,怀素引篆入草。
《苏本自叙帖》
二 书法和绘画
7、苏轼 宋四大家
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
《黄州寒食帖》
二 书法和绘画
8、黄庭坚 诗:苏黄 书法:四大家 《松风阁诗帖》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3)农业区与农牧区及农牧民族发展常分野清楚 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
秦岭淮河以南
稻作农业、水稻为代表的农业民族
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以南、以东
粟、黍为代表的旱地农业区,华夏/汉民族
秦长城以西、以北地区
草原游牧去和渔猎狩猎区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3、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主体 传说时代中国远古部落的三大集团
文野之分 文质彬彬 中庸之道 和而不同 寓教于乐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道家自然哲学与世界
人与自然之关系 艺术之修养 人生哲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极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
西北的华夏集团 东方的东夷集团 南方的苗蛮集团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的孕育与形成
(1)第一次大融合:先秦时期
中华民族的孕育阶段
三代:
夏:嵩山为中心的颖水上游及伊洛平原,发达晋南汾水、 涑水平原。
商:东夷部落。鸟为图腾。鲁西和豫东北。 周:古羌人的一支,定居于渭水下游岐山周原一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2)第二次大融合: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华民族的发端阶段
(3)第三次融合:隋唐辽宋金夏
中华民族的发展阶段
元明清为中华民族的确立阶段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4、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修身
重视社会的细胞
结体
字的点画安排与笔势的布置
笔意
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行气、布白
二 书法和绘画
笔法、结体是技法,笔意是神采。
王羲之“超逸” 颜真卿“雄强” 米芾、黄庭坚“清新” 张旭、怀素“奔放” 苏东坡、郑板桥“奇拙”
二 书法和绘画
2、王羲之
二王
王献之
《兰亭序》
“登峰造极、风神盖代” 序文:晋人《临河序》唐人《兰亭诗》欧阳修《修禊序》
中国古代文化
刘希庆 2011.4
中国古代文化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二 书法和绘画 三 北京历史文化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1、“文化” 定义和分类情况比较复杂
一种观点: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专指精神文化 和政治、经济并列的文化 哲学
一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另一种观点:“自然的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