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逻辑判断.docx
判断推理之逻辑判断

【例题】有甲、乙、丙、丁、戊五个人,每个人头上戴一顶白帽子或者黑帽子,每个人显然只能看见别人头上帽子的颜色,看不见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
并且,一个人戴白帽子当且仅当他说真话,戴黑帽子当且仅当他说假话。
已知:甲说:我看见三顶白帽子一顶黑帽子。
乙说:我看见四顶黑帽子。
丙说:我看见一顶白帽子三顶黑帽子。
戊说:我看见四顶白帽子。
根据上述题干,下列陈述都是假的,除了( )。
A.甲和丙都戴白帽子 B.乙和丙都戴黑帽子C.戊戴白帽子,丁戴黑帽子 D.丙和丁都戴白帽子【解析】D。
先假设甲的话为真,则甲戴白帽子,加起来共有四顶白帽子和一顶黑帽子,那么乙和丙的话就是假的,于是乙和丙都戴黑帽子,这与甲的话为真的结果(一顶黑帽子)矛盾,因此甲的话不可能为真,必定为假,甲戴黑帽子。
再假设乙的话为真,则他自己戴白帽子,共有一顶白帽子和四顶黑帽子。
这样,由于丙看不见他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当他说“我看见一顶白帽子三顶黑帽子”时,他所说的就是真话,于是他戴白帽子,这样乙和丙都戴白帽子,有两顶白帽子,与乙原来的话矛盾。
所以,乙所说的只能是假话,他戴黑帽子。
既然已经确定甲、乙都戴黑帽子,则戊所说的“我看见四顶白帽子”就是假话,戊也戴黑帽子。
现假设丙的话为假,则他实际看见三顶白帽子一顶黑帽子,他自己戴黑帽子,这样,甲的话就是真话;但我们已经证明甲的话不可能为真,丙的话也不可能为假,于是丙和未说话的丁戴白帽子。
最后结果是:甲、乙、戊说假话,戴黑帽子;丙、丁说真话,戴白帽子。
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
【例题】许多国家首脑在出任前并未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做出成功的外交决策。
外交学院的教授告诉我们,丰富的外交经验对于成功的外交决策是不可缺少的。
但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准确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果断的个人勇气,就能很快地学会如何做出成功的外交决策。
对于一个缺少以上三种素养的外交决策者来说,丰富的外交经验没有什么价值。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外交学院的教授比出任前的国家首脑具有更多的外交经验B.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准确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果断的个人勇气,是一个国家首脑做出成功的外交决策的必要条件C.丰富的外交经验,对于国家首脑做出的外交决策来说,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D.丰富的外交经验,对于国家首脑做出成功的外交决策来说,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解析】C。
(完整版)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docx

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一、演绎推理1.指的是通过一些的前提來论证从而推断出某个结论。
2.基本原则:头脑清空原则(按人家來,不要按自己的来)题设为真原则(人家题设说的是绝对不可怀疑的)形式统一原则3.解题步骤:(1)看问题,定题型;(2)看题目,做简化;(3)据技巧,得答案。
4.演绎推理的分类:(1)论证类一一加强论证型一一减弱论证型(2)结论类一一形式推理结论类:侧重规则的考察一一日常推理结论类:侧重脉络的考察(一)形式推理结论类1.分类:有真有假型;翻译推理型(强调对于肯定确定信息的认识);排列组合型(匹配型的题型);集合运算型(很像数学的一种题型)2.有真有假型:(1)首先看矛盾;其次看包容;然后看反对;最后带题中(实在不行就代入排除法)(2)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两者构成整个全集,如生和死;一一A:其矛盾关系为否AA且B:其矛盾关系为否(A且B)即否A或否BA或B:其矛盾关系为否(A或B)即否A且否BA能够推出B:其矛盾关系为A且否B所有:其矛盾关系为有的不必然:其矛盾关系为可能不一一即首先要寻找矛盾关系,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一一能用在很多地方,不光是在这里。
比如说在后來的削弱关系中,矛盾是最强的削弱关系一一构成矛盾关系的主体一定相同,这是观察矛盾关系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
(3)包容关系:一一当不能发现矛盾关系时,我们就要看包容关系,即寻找看几个关系之间是否存在包容。
一一即要寻找包容关系,几个关系如果为包容关系,则他们同时为真或为假(这和矛盾关系刚好相反),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來得出其他儿个关系的真假, 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一一若A能推出B:则包容关系为若A为真则B为真十若B为假则A为假只有一真,则A必为假一一即“一真前假” 只有一假,则B必为真一一即“一假后真” 一一所有:则包容关系是能够推出某人、有的A且B:则包容关系是能过推出A (B)、A或者B(4)反对关系:一一对于两个“有的”的反对关系,“必有一真”;对于两个“所有”的反对关系,“必有一假”;(5)当题目中有多真多假时,可以利用矛盾或包容或反对关系将其转化为一个真或假再解。
行测逻辑判断(判断推理)核心知识

目录1 逻辑判断题型目录 (3)2 真假推理 (4)2.1 解题步骤 (4)2.2 如何“找关系〞〔单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4)单句间的逻辑关系 (4)逻辑关系的概念解释与比照〔选学〕 (5)2.3 如何“定真假〞 (6)3 翻译推理 (6)3.1 单句的翻译与推理 (6)单句的翻译〔单句部的逻辑关系〕 (6)单句的否认 (6)单句的等价 (7)3.2 复句的翻译与推理 (7)复句的四种命题 (7)逻辑符号的含义 (7)复句的翻译与推理规那么 (7)寻找确定信息 (8)4 分析推理 (8)4.1 选项信息充分型 (8)4.2 题干信息充分型 (8)5 归纳推理 (9)6论证〔加强论证、前提论证、削弱论证〕 (10)6.1 论证根底知识 (10)6.2 论证的主要题型技巧 (11)加强型题和削弱型题的比照 (11)加强型题和前提型题的比照 (11)不能加强〔或削弱〕论点的情况 (12)1 逻辑判断题型目录2 真假推理2.1 解题步骤2.2 如何“找关系〞〔单句之间的逻辑关系〕M集合与N集合的所有关系只有4种:〔1〕相离;〔2〕相交;〔3〕包含;〔4〕全同。
〔看到此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
对!就是与“类比推理〞中的某些知识点一样。
〕而一个点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就只有两种:要么点在集合外;要么点在集合。
2.3 如何“定真假〞注:此表可根据逻辑关系图线条数由少到多的顺序去记忆〔线条数最少的是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最多的是推出关系〕。
3 翻译推理3.1 单句的翻译与推理简单的说单句就是很简单的句子,一般只有一个句号。
3.2 复句的翻译与推理(1)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型〕。
即“推出关系〞的“前推后〞。
(2)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型〕。
即“推出关系〞的“后推前〞(3)选言命题。
即“或关系〞。
(4)连言命题。
即“且关系〞。
〔插一句:简单地说复句就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句子〕(1)“⟶〞〔“推出〞〕:“前者⟶后者〞,如:收获⟶播种;三睡午觉⟶华盛顿是美国首都。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一、引言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科目中,判断推理部分一直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部分。
其中,逻辑判断作为判断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信息,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本文将详细解析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深入讲解。
二、逻辑判断概述逻辑判断是一种基于逻辑规则和推理方法的思维方式,它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和推理,找出给定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中,逻辑判断题通常包括形式逻辑判断、论证逻辑判断等类型,考察考生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解题技巧详解(一)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在解答逻辑判断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
不同类型的逻辑判断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因此,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进行解答。
(二)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是解答逻辑判断题的关键步骤。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目中的各个概念、关系、条件等,然后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正确无误。
(三)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在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后,考生需要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逻辑规则包括直言命题推理、假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推理等,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类型和考点,选择合适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要注意逻辑规则的正确性和适用性,避免因为逻辑错误导致答案错误。
(四)注意推理过程中的陷阱在解答逻辑判断题时,考生需要注意推理过程中的陷阱。
这些陷阱可能包括偷换概念、错误推理、过度推断等。
考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信息,避免被陷阱所迷惑。
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反例法等方法来检验推理的正确性。
(五)加强练习和总结加强练习和总结是提高逻辑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判断推理系统课讲义-第四章-逻辑判断(第三节-日常结论)

判断推理系统课讲义第四章逻辑判断第三节日常结论1.题型特征题干:类言语、无逻辑关联词问题:由此可以推出/不能推出?2.日常结论题的做题方法:代入法,类似组合排列题。
因为题目可以在任何一句话处设置选项,考查非常细。
3.解题思路(1)不选①逻辑错误②无中生有(占90%)③偷换概念(2)慎选①比较关系:比……、越来越……、更……②绝对词:一定、必须、肯定、只要就、只有才③程度:最/极大/很……④范围的扩大(3)优选可能性的词汇:可能、有的、有些……(国考中最多考1个,相对比较简单)【例1】(2017 山东)研究显示,黑、灰色汽车是盗贼的最爱,亮色汽车很少被问津,白色汽车失窃率最低。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偷车贼往往有“黑暗型人格”,选择和自己性格颜色相反的汽车倒卖,让他们感觉不踏实。
相比新款或豪车而言,盗车贼偏好有着三年车龄左右的大众车型,这种车保值且好转手。
根据上文,最有可能推出的是()。
A.三年车龄的红色大众车型最易被盗B.暗色系汽车在二手车市场最为畅销C.崭新的白色豪华汽车不容易被盗D.最畅销的车型也是最易被盗的车型【例2】(2017 吉林甲)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大学生回忆他们在高中时期的成绩,告知他们研究者将会从高中获取其真实成绩,所以撒谎没有任何意义。
结果显示:参与者回忆起的成绩有五分之一都和实际不符,而不同等级的成绩,被误记的概率也是不同的。
分数越高越不容易记错:得了A 的时候总是能准确地被回忆起来,但得了F 的时候却难以被想起。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出的是()。
A.人们记忆中的成绩可能比真实的成绩更优秀B.一般来说,人们最擅长的就是对细节的遗忘(无中生有)C.错误的记忆可以保护我们对公平正义的信念(无中生有)D.错误的记忆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利于健康(无中生有)【例3】(2016 山东)有研究发现,那些每天坐着看电视和工作总计达10 小时的女性,与每天通常坐8 小时的女性相比,患结肠癌的风险增加8%,患子宫癌的风险增加10%,而且无论研究对象在不坐时有多活跃,都不会影响这个结果。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一、概述逻辑判断是判断推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由题干、提问和选项组成,题干或给出一段论述,或给定一些条件,要求根据提问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逻辑判断的试题类型主要有:演绎推理型、归纳论证型和智能分析型,归纳论证型又分为结论型、支持(加强、假设前提)型和削弱(反驳、质疑)型。
1、解题要求:一是对给出的陈述或条件不能臵疑,不能用常识去理解和比较。
二是不附加条件做前提。
三是直接推出是指根据符合逻辑的方法直接推断。
2、试题难度预测:一是试题日趋综合化。
二是试题难度稳步升级。
3、备考指导:一是认清形势,提前做准备。
二是重视原理,苦练基本功。
三是掌握技巧,解析先看问。
二、概念分析与推理概念是明确定义语义的基本元素,概念由词语表达。
1、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误区:①概念的内涵:反映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具有定义性,是概念本质属性的定义域。
②概念的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事物范围。
③概念的周延性:在既定语言环境中,若概念的语义所指包括了概念的全部外延,该概念的外延就是周延的。
④运用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有3种:一是歧义概念,二是混淆概念,三是偷换概念。
2、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一是同一关系,也称全同关系或等价关系。
二是包含关系(真包含),也称属种关系,可粗略分为全称包含、特称包含。
可做出以下推理:①包含关系:刑警都是警官,警官都是公务员,所以刑警都是公务员。
②否定推出:不是公务员就不是警官,不是警官就不是刑警,所以不是公务员就不是刑警。
③特称推出:有些公务员是警官,有些警官是刑警,所以有些公务员是刑警。
④刑警是警官,可推出:有些警官是刑警。
三是交叉关系:2个概念之间有交集称交叉关系。
四是反对关系:诸多并列事物中,其中某两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用“||”表示反对关系,可理解为左边所断定的就不是右边的,右边所断定的也不是左边的,即所有汽车不是轮船,所有轮船也不是汽车。
有如下考点:1)根据“有些A不是B”,不能推出“有些B不是A”,如根据“有些人不是商贩”,不可推出“有些商贩不是人”。
判断推理系统课讲义(逻辑判断-5-组合排列)

判断推理系统课讲义第三章逻辑判断第五节组合排列一. 题目特征题目给出一组对象(如赵、钱、孙、李),并给出对象所具有的若干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身高、专业等),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匹配。
例:某单位有五名业务骨干小张、小王、小赵、小丁、小李参加了一次技能测验,他们的测验成绩呈现为:小赵没有小李高,小张没有小王高,小丁不比小李低,而小王不如小赵高。
请问,小张、小王、小赵、小丁、小李测验成绩谁最高?A.小丁B.小王C.小赵D.小张(法一:张<王<赵<李≤丁;法二:排除法)二. 解题思路1.信息匹配关系:确定信息(……是……)和不确定信息(……不是……)一一匹配(对应)两者都不匹配(排除)(1)赵、钱、孙三个村子从南到北一字排开,赵村不在2 号位,钱村在3 号位请判断“孙村不在1 号位”的正误:正确(根据确定信息推不确定信息:赵1、孙2、钱3)(2)A、B、C、D、E 五人的性别为3 男2 女,A 与B 性别相同,C 与D 性别不同可知一定为女性的是:E(根据整体信息分析:A和B为男性→C、D一男一女→E为女性)(3)甲、乙、丙、丁的故乡恰好对应着中国的四个一线城市,且各不重复已知:甲或者是北京人,或者是广州人,二者必居其一北京是北方城市,深圳是南方城市如果乙不是上海人,那么甲是深圳人丁或者是广州人,或者是上海人请问丙是哪里人?2.涉及大小比较,最值信息是突破口大罗、小罗、C 罗三人分别从事的职业有医生、律师、公务员,律师年纪最大,C 罗比律师小,公务员比小罗大。
请问三人分别对应的职业为:大罗是律师,C罗是公务员,小罗是医生3.重复次数最多的信息是突破口(言多必失)(1)甲或者是北京人,或者是广州人,二者必居其一;北京是北方城市,深圳是南方城市如果乙不是上海人,那么甲是深圳人(甲非深圳人→乙是上海人)丁或者是广州人,或者是上海人人员:甲出现 2 次;乙只出现 1 次;丁只出现 1 次故乡:北上广深均出现 2 次(结果:甲是北京人,乙是上海人,丁是广州人)(2)律师年纪最大,C 罗比律师小,公务员比小罗大。
判断推理系统课讲义-第四章-逻辑判断(第二节-组合排列or朴素逻辑)

判断推理系统课讲义第四章逻辑判断第二节组合排列(即:朴素逻辑)特征:1.题干给出两组及两组以上对象2.给出几组对象之间的关系(国考中一般考2道)一、排除法、代入法1.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例1】(2014 广东)赵先生、钱先生、孙先生、李先生四人参加一项技能比赛,获得了比赛的前四名。
据了解,他们之间有以下关系:①孙先生和李先生经常相约一起打篮球;②第一名和第三名在这次比赛中刚认识;(不是孙、李)③第二名不会骑自行车,也不打篮球;(不是孙、李、钱)④赵先生的名次比钱先生的名次靠前;⑤钱先生和李先生每天一起骑自行车上班。
根据以上条件,可以判断此次比赛的第一、二、三、四名次的获得者分别是()。
A.孙先生、赵先生、钱先生、李先生B.李先生、赵先生、孙先生、钱先生C.李先生、孙先生、赵先生、钱先生D.孙先生、李先生、赵先生、钱先生【例2】(2014 河南)某单位要选拔人才下乡挂职。
符合条件的人有甲、乙、丙、丁、戊、己,人事部门、组织部门和办公室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人事部门:丙、丁两人中只能去一人组织部门:若丁不去,则戊也不能去办公室:甲、丙和己三人必须留下一个由此可以推出,能够同时满足三个部门要求的派出方案是()。
A.乙、丙、丁、戊B.乙、丙、戊C.甲、乙、丙、己D.甲、乙、丙1.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2.代入法:选项代入题干验证题干条件确定优先排除题干条件不确定尝试代入【例3】(2016 河南)三人在一起猜测晚会节目的顺序。
甲说:“一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
”乙说:“三班第一个出场,四班第四个出场。
”丙说:“四班第二个出场,一班第三个出场。
”结果公布后,发现他们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
由以上可以推出,节目的正确出场顺序是()。
A.四班第一,三班第二,一班第三,二班第四B.二班第一,一班第二,三班第三,四班第四C.三班第一,四班第二,二班第三,一班第四D.一班第一,二班第二,四班第三,三班第四练习【练1】(2015 年吉林)为了熟悉各个部门的工作,某部门实施轮岗制度,人事部门的张三、后勤部门的李四、综合办的王五三人进行转岗,其中李四不去人事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必然性推理概念间关系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三段论推理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假言命题模态命题智力推理❖概念间关系(概念,是构成命题与推理的基础,只有表达了一类事物的词语才是概念)①四种概念间关系(概念所表达的事物范围概念的外延)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A B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 ,无重合)A B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部分 ,也有不重合部分)A B真包含(于)关系 AB②用概念间关系表示直言命题直言命题(简单命题),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单句❖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不同直言命题之间在真假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关系)所有A是B.......................反对..........................所有A不是B推出推出矛盾有的A是B.........................下反对.............................有的A不是B“所有A是B”与“有的A不是B”、“.所有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一假“所有A是B”与“.所有A不是B”必有一假(可以同假)“有的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可以同真)一个命题前面+“并非”=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所有与有的互换,有“不”的去掉,没“不”的加上❖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联项或主项与谓项的关系结论)①换质推理(换一种说法)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将“不是”改为“是”或将“是”改为“不是”②换位推理(倒过来说)所有A是B有些B是A所有A不是B 所有B不是A有些A是B 有些B是A有些A不是B特殊词量(少数,大部分,一半)作为量项引导命题,不能换位❖三段论推理(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一个直言命题作为结论)(两个前提包含三个概念/前提和结论中,每个概念都出现两次)两条常用规则 一特得特: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命题(含有“有的”命题)只有一个前提是特称 ,结论也是特称一否得否: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题只有一个前提是否定 ,结论也是否定❖ 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复言命题(有两个或多个单句通过联结词联结的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带有假设性的命题 ,包含两个肢命题)反应条件的肢命题在前 ,称为前件反应结果的肢命题在前 ,称为后件一、定义及真假关系 ①充分条件(条件P 存在时 ,结论Q 一定成立 ,P 是Q 的充分) (如果P ,那么Q (P Q ))(只要…就 ,若….则 ,….必须…)②必要条件(条件P 不存在 ,结论Q 一定不成立)(只有P ,才Q (P Q ))(不…不… ,除非 ,否则不 ,没有….就没有…)③充分必要条件(P 既是Q 的充分 ,又是Q 的必要)(P 当且仅当Q (P Q ))(若…则… ,且若不…则不… ,当且仅当…才…)区别:充分条件(有P必有Q)必有条件(无P必无Q)①充分条件:有P必有Q ,无Q必无PP (肯定前件)=非Q 非P(否定后件)(如果P ,那么Q=如果非Q ,那么非P)推理规则: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②必要条件:无P必无Q, 有Q必有PP Q=非P 非Q(否定前件)=Q P(肯定后件)(只有P ,才Q=如果非P ,那么非Q=如果Q ,那么P)推理规则: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则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否一推一:除非P ,否则Q=如果非P ,那么Q=只有P ,才非Q=如果非Q ,那么P三、复杂推理假言连锁推理:P Q ,Q R ,所以,P R二难推理:A C ,B C ,A或B ,则C大部分条件句可看成A B,而A是B的必不可少/必要/前提条件=只有A ,才B❖模态命题(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的命题)“必然P”和“可能非P”(矛盾命题 ,必有一真一假)“必然非P”和“可能P”(矛盾命题 ,必有一真一假)在模态命题前加上“并非”,即为负命题,与原命题具有矛盾关系并非“必然P”=“可能非P” ,不必然=可能不并非“必然非P”=“可能P” ,不必然不=可能并非“可能P”=“必然非P” ,不可能=必然不并非“可能非P”=“必然P” ,不可能不=必然可简记为 ,把必然与可能互换 ,肯定与否定互换❖智力推理(朴素逻辑)(真假、匹配、排序和与数字结合)①假设、代入、排除法②找突破口(某个确定条件、比较特殊的条件或者某个对象(条件)被反复提及)③图表法二、可能性推理削弱、加强、前提型解释型评价型结论型选项分析❖削弱、加强、前提型削弱型(题干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 ,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最能(或不能)反驳或削弱题干论证的选项)加强型(题干由于论据不够充分而不足以得出该结论 ,要求选出能够(或不能)加强题干的选项)前提型(特殊的加强型题目 ,要求选出能够(或不能)成为题干前提或假设的选项 ,正确选项是论证成立的必要条件)①题干论证结构分析(了解论证的结构及常见类型找到漏洞)(削弱—具体指出漏洞/加强—尽量弥补漏洞)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论点)论证方式(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论点(结论)(论证什么)通常情况 ,论点(结论)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是专家的看法 ,也可能是某些研究的结果论证分析方法找提示词:“因此、据此、说明、认为、推测、建议”后是论点“因为、由于、假如、理由是、调查、统计、实验、研究”后是论据分析因果联系:论据(支持论点) ,作为原因或现象论点(根据论据得出的观点) ,作为结果或对对象的总结概括②归纳论证(从一系列个别性的前提出发 ,引申出一般性结论)某类对象的每一个对象(部分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属性A所以 ,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属性A削弱:指出所调查的样本或部分特殊 ,没有代表性 ,不能推广到整体指出与整体相关的其他事实 ,这一事实足以影响整体加强:说明样本选择正确 ,具有代表性或样本数量充足从题干数据出发 ,补充评价观点所需要的其他相关数据使结论成立③因果论证(通过揭示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而得出某种观点)(求异法 ,对比得出因果)某一事件与另一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 ,推出两个事件的因果关系两个比较场合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必须是唯一的两个比较场合中唯一不同的情况可能只是被研究对象的部分原因削弱:指出题干因果关系不成立、“因果倒置”、除了原因条件外有其他不同的条件、指出原因条件相同时 ,结果也可能不同加强:从反面场合加强 ,即指出原因条件不存在时 ,结果也不存在排除他因 ,即说明除了题干原因之外的其他条件是相同的④跳跃论证(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明显的跳跃 ,不是一种论证方法)推不出 ,需要增加一个隐含假设/论据与论点的关键词不同削弱:指出这一跳跃不成立 ,即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或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并不明显 ,需要特别注意从论据到论点是否偷换了概念加强:通过“搭桥” ,在论点与论据之间建立联系排除他因 ,即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两者之间存在联系⑤类比论证(通过“打比方”得出结论/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推理)可靠性主要与对象之间的相似性相关削弱:指出两者之间在其他方面并不相似或存在影响性质的其他因素当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属性与推知属性没有必然联系时 ,削弱力度较弱加强:指出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⑥非论证削弱:直接指出论点/论据错误;指出方法不可行或达不到目的加强:直接指出论点/论据正确;说明方法是可行的❖解释型(给出某一个事实或论证的描述(结论、现象、矛盾或差异) ,找出最能够合理解释题干的选项)要点:正确选项必须能够解释题干现象或矛盾发生的原因正确选项必须与题干现象或矛盾相关 ,不能否定或无视题干事实正确选项必须能够包容题干所述的矛盾双方 ,且与人们的常识相符❖评价型(要求对论证的观点、结构、有效性、错误等作出评价)常规评价(给出某一个事实或论证 ,选项一般为疑问句)注意对题干论证的分 ,(若存在漏洞或隐含假设 ,则正确选项是针对漏洞或假设的)正确选项起到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作用 ,(则一方面起支持作用 ,一方面起削弱作用)直接评价论证方法(给出一个论证或一段对话 ,概括或指出其中逻辑错误)寻找相似的逻辑结构:论证推理 ,分析题干和选项的论证方式命题推理 ,分析题干和选项的句子结构找争论的焦点(给出对话 ,找出两人所争论的焦点)焦点必须与双方所述内容具有相关性焦点必须是双方在该论题上的观点构成对抗❖结论型(类似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片段阅读题)错误选项:无中生有 ,过度推断(由题干信息无法客观推出的选项) ,偷换概念 ,与题干信息相矛盾的选项 ,违反假言推理规则的选项正确选项:既可能是对题干材料整体内容的概括 ,也可能对题干某一细节概括❖选项分析①识别迷惑选项:偷换概念诉诸权威(无实质证据 ,以身份是否权威来说明问题)(不是出现“权威”、“专家”字样)诉诸无知(通过说明没有证据证明为真来削弱论证)诉诸众人(不是出现“很多”)(仅是主观看法或主观行为)不当类比/特殊比例(选项仅仅相对于其他选项来 ,其程度较弱)②选项比较原则削弱型题目(加强型题目/解释型题目)直接大于间接必然大于可能全面大于片面结论型题目(排除主观项 ,含有“可能” ,“一些”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