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十四项心理定律
14种回应术(nlp)

回应术我已经持有这个信念很久了!1.意图:将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的目标或意图。
例如:我非常赞赏和支持你对自己诚实的愿望。
(正面意图=诚实)很难改变这个信念←我已经持有这个信念这么久了——诚实(意图)2.重新定义:用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的新词来替代信念陈述中所用的字眼。
例如:是的,对于你抱住不放的某些东西,可以试着挑战自己放下它了!相信了这么久→抱住不放很难改变→试着挑战自己放下它我同意要超越熟悉的界限一开始会觉得有些不习惯。
信念→熟悉的界限很难改变→要超越,一开始会觉得不习惯。
3.后果:将注意力引向信念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或由信念所定义的总结如何改变(或加强)信念。
例如:预期某些事很难,你最后做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容易得多。
真正承认我们的担心,会让我们能够放下它而专注于我们想要的。
4.向下分类:分解信念的组成元素,拆成更小的片段,从而改变(或强化)由信念所定义的总结。
例如:既然持有一个信念的时间较短会更容易改变,也许你可以回想你刚刚习惯这个信念的时候是怎样的,想像你那时已经改变了它。
或许,与其试图马上改变整个信念,不如一点一点地改变,那样更容易更有趣。
5向上归类:将信念的某个要素总结和归类到更大的分类中,从而改变(或加强)由信念所定义的关系。
例如:过去不一定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知识跟自然更新的过程重新联结时,可以快速发展。
所有改变的过程都有自然的周期,没法飞跃。
问题在于,你的这个信念,自然生命周期的长度是多少?6. 比喻:找出由信念所定义的一个关系的比喻,这个类比可以挑战(或强化)信念所定义的总结。
例如:信念就像法律一样。
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为新的东西投票,再老的法律也可以被迅速改变。
信念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问题不在于程序有多老,而在于你是不是懂编程语言。
恐龙可能会为它们的世界变化之快吃惊,虽然它们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7. 改变框架大小:从不同的情境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的含义,这些情境包括: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框架﹑较大的人群(或个人观点)﹑更大的或更小的视野。
生活中十四项万能心理定律

潜意识当中, 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 一些人 事 物 , 它们都 会在潜意识里 变成事实
7 累积定 律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带有一种 需求 尊重并满足对方 的需求 , 别人才 会尊重我们 的需求
太平 洋女 性 网
期望定律告诉我们 , 当我们怀着
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 , 我
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3 情绪定律 情绪定律告诉我们 , 人百分之百 是情绪化的 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 ,
, 坚 信定 律
候 , 跟这 个领域相关的人 事 物就会
被你吸引而来
显现定律就是说 , 当我们持续 寻
找 追问答案的时候, 它们最终都必将
显现
6 重复定律
任何的行为和思维, 只要你不断
当你对某件事情 抱着百分之一百
的相信 , 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 期 望定 律
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
在你的
14 需 求定律
们是无法完全去除掉 , 只能用一种新
的记忆或新 的习惯去替换他
, 2 惯性 定律
以下 是十 四项 心 理定 律 , 你可 以
5 吸 引定 律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 不断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应用它们在任何的领域里
无论是销
当你 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
加强它 , 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
, 3 显 现定 律
售沟通 还是设立 目标 时间管理 领 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
舅 橱 廖
i ng eh u e h ua n g
妞吵 1 孕翻
正 1丰
, O 专精 定律
专精定津告诉我们 , 只有专精在
一个领域 ,这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 所 以无论你做任何 的行业都要把做该行 业的最顶尖为 目标 只有当你能够专 你所做的事业才会出类拔
NLP的14条预设前提

NLP的14条预设前提参考版NLP的预设前提在我看来也是NLP的核心之一,其中所蕴含的奥义越去体会自然会发现越多。
有时候我也把它们看作信念,这些信念所给我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让我自然愈加对其背后的原理所好奇。
我在钱包里也放了一份小版本的,这样每天也都可以看的到,或许这些种子,在我的心田里会随着风雨而不断开花、结果,甚至成园。
与你共勉——王双雄第一条:地图不是疆域这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我们大脑中对于这个世界的人事物的看法并不完全等同于那件人事物。
比如说:你要去北京玩之前,你先买了一份地图。
然后,你在地图上找天安门在什么位置,但是地图上的天安门并不等同于北京的实物的天安门。
再比如说:我们说,我有一个儿子,那么儿子这个词并不等同于我家的那个儿子。
可能第一次听到我这样讲的朋友会觉得有些困惑。
难道我看到一个人,并不等于就是那个真实的人吗?可以这样理解,你看到的那个人,是经过了你的大脑加工处理的,并不等同于那个人的所有。
所以说,我们脑中对于所有事物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这个事物的本质。
第二条:没有两个是一样的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并不等同于事物的本身。
因此,这一条就好理解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两叶一模一样的树叶,所以也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不过,我们却经常性的在要求别人的看法要和自己是一致的。
别人的做法和看法和我们不一样的时候,就很不爽。
因此,我们不仅仅是要知道这个道理,而是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信念中去。
当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的时候,同样我们也能知道,没有两个人会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会完全相同。
就算偶尔有人会和你的看法是一样的时候,那也不代表他就和你完全一样。
所以,这一条的意思就是,我们了解了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我们需要尊重别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要尊重别人的地图也许你对于你LP做的饭不满意。
但是,她却有可能认为那就是你最喜欢吃的。
因为,她觉得自已做的你一定喜欢。
有很多家庭和生活中的问题纷争就是由此而来了。
NL之种回应术详解

NLP之14种回应术详解信念=规条+价值观规条:就是你要做(de)(或者认为(de))事情或者某些做事(de)准则,这部份常常和动作或者过程有关.价值观:就是你做某事想得到或者以为可以得到(de)意义和好处.说(de)更简单点就是包含着趋利避害(de)关系.只有规条和价值观那还不足以构成一个信念,在规条和价值观之间还需要两种不同(de)关系将其串联而成(de).这两种关系分别是:因果论断和复合等同.(A→B;A=B)信念=规条+价值观(复合等同)1.你不给我买玩具,就是不爱我.(小时候,我常常这样耍赖皮,据老妈说,还曾经在地上打滚哭闹,活似泼猴.现在想想,小时候(de)还真是麻烦啊…给老妈添了不少麻烦.在这里对老妈说声,谢谢老妈啦.)结构:不买玩具(规条)=不爱我(价值观)2.你不吹完这瓶酒,就是不给哥面子.(寝室聚餐常常说(de)醉话.这话常是我说(de),因为我是寝室长…)结构:不喝酒(规条)=不给面子(价值观)3.上课睡觉,就是不认真学习.(伟大(de)教育真理)结构:睡觉(规条)=不认真学习(价值观)信念=规条+价值观(因果关系)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名言)结构:不努力(规条)→徒伤悲(价值观)2.多学些东西,以后成才(de)道路上有帮助.(我说(de))结构:多学(规条)→有助于成才(价值观)3.看书能使我心旷神怡.(还是我说(de))结构:看书(规条)→心旷神怡(价值观)我上面举得例子都是经过简化,目(de)是是你们更好地理解回应术(de)结构而设(de).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念并不总是像我给(de)那样是现成(de).现举三个例子来说明.1.“我要成功.”(没了,就这句…)2.“我不得不这样做.”(完了,很郁闷是吧)3.“我要听老师(de)话,我要好好学习,我要认真听课,努力考取一百分,这样才能孝敬父母,成为国家栋梁,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这不科学…)破解:1.“我要成功.”这是个很明显(de)价值观,但是没有规条,那么办很简单,只需要问句:“你要做些什麽才能达到呢要怎么做呢如何才能达到(之前是因果)成功是指什麽(这是符合等同)”这就把价值观和规条进行了连接,但是要注意,我们对规条(de)定义,里面应该可以转换成动作或者过程才对,也就是说,你要对之后他给(de)答案进行检验.搞不好,你还会继续得到另一个价值观,那么这个东西就不叫信念了…对了,顺便给回例子1(de)回答,“只要再抢上一票就可以了.”(这是索马里海盗头头说(de))2“我不得不这样做.”这个,你懂(de),规条,但没价值观.经过例子一(de)分析,你不难猜出接下来要问(de)是,“你这样做是爲了什麽可以得到什麽有什麽目(de)吗(因果论断)这是什麽意思这样做有何含义吗(符合等同)”得出价值观.同样,一样也需按照价值观(de)定义对得到(de)答案进行检验.第二个例子得到(de)回答是,“这样我就可以把她留在我身边了.”(某痴情男子如是回答,其实我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麽…)第3个例子展现(de)问题是最让人头疼(de),因为规条和价值观都太多了.有时候,你要面对(de)就是这种状况,很脑热,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de)锻炼你自己能力(de)机会.这需要厘清能力,我举(de)这个例子还是比较良性(de),还有恶性(de).里面会参杂些一堆不知所以(de)抱怨、自我经历、混乱(de)想法等,这些都是需要你去一一厘清(de).这时候,你要不就是给他一个例子,让他按照这个范例来说明自己(de)问题.要不就是让他自己精简.像这样问,“听老师(de)话,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考取一百分,这些,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他回答,“在学校表现好.”对价值观这样问,“孝敬父母,成为国家栋梁,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你也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他回答,“成为有用(de)人.”这样一厘清,关系就很清楚了:在学校好好表现可以使他成为一个有用(de)人.一、意图:将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de)目标或意图. 用我自己(de)话来解释,就是找出规条背后可以给信念持有者(de)潜在好处或者隐含(de)正面意图.举例:学习不好就是废物.(复合等同)规条=学习不好;价值观=废物化解:1当你认为你自己学习不好时,你觉得这会对你(de)生活有些什麽好(de)影响是不是不需要在令人痛苦(de)学习上浪费时间了呢2自认学习不好,可以让你得到其他一些什麽好(de)影响呢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你觉得你认为回应术太难学,可以让你得到些什麽好处呢是可以花更多是时间去娱乐还是其他(de)好处你可以花些时间仔细思考下这些好处真(de)比得上掌握好回应术之后对你影响大吗有没有可能,学会回应术可以给你带来更大(de)好处或者回应术其实可以更好地达成你想要(de)好处.(通过发问,找出正面意图,并让其比较学会回应术(de)好处或思考回应术是否也能达到其好处,来使其信念得到质疑)例如:“我非常赞赏和支持你对自己诚实(de)愿望.”正面意图=“诚实”“对改变信念持现实态度,这非常重要.我们来现实地看看这个信念,要改变它需要什么.正面意图=“现实”二、重新定义:用意思相近但含意不同(de)新词来替代信念陈述中所用(de)字眼. 就是对规条和价值观上出现(de)词用更具有正面意义(de)词来代替.举例:这个价格高(de)离谱,不是明摆着坑爹吗(复合等同)规条=高得离谱(de)价格;价值观=坑爹化解:1你(de)意思是,这件物品(de)价值或许不值得这个价格2你是想用合理(de)价格来买这件物品吧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你(de)意思是,回应术(de)内容比你以前学习(de)内容多了些,让你认为你自己对它(de)认识不够,是吧(通过这样(de)重新定义,将其原来(de)负面词语进行改换,减少了信念持有者对原先信念(de)负面看法,让他可以用一个中性或正面(de)方式去重新思考问题.当你摆脱负面情绪(de)影响,那么你就可以更容易(de)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是(de),对于你抱住不放(de)某些东西,可以试着挑战自己放下它了.”“相信了这么久”→“抱住不放¨“很难改变”→“试着挑战自己放下它”“我同意要超越熟悉(de)界限一开始会觉得有些不习惯.”“信念”→“熟悉(de)界限”“很难改变”→“要超越,一开始会觉得不习惯”三、后果:将注意力引向信念(de)(正面或负面)影响,或由信念所定义(de)总结如何改变(或加强)信念. 就是引导信念持有者看到他所持有(de)规条还有可能造成(de)其他后果(或好或坏).让他重新思考这个信念(de)正确性.举例:这个世界没有了我,或许会变得更好.(因果论断)规条=没有我;价值观=会更好化解:1没有了你,那些喜爱你(de)人还能高兴得起来吗2没有你,你是会好哦,但是那些和你相关(de)人呢你有没有想过你(de)消失,会给他们带来什麽后果(后果和结果这两个词(de)意义有很大差别)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一遇到复杂(de)事就放弃不学,那么今后(de)生活你将会面临多少困难你是想被这些困难打败,从此痛苦地活下去还是想克服这些困难,让它们成为你迈向成功(de)垫脚石,从而让自己(de)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将他所认为规条(de)后果变得更加危险,并制造一个明显(de)好坏区分,让他从中挑选.当然他一定会挑选好(de),于是他(de)信念就会被松动.)例如:“预期某些事很难,你最后做(de)时候会发现其实容易得多.”“真正承认我们(de)担心,会让我们能够放下它而专注于我们想要(de).”四、向下分类:分解信念(de)组成元素,拆成更小(de)片段,从而改变(或强化)由信念所定义(de)总结. 就是将其规条和价值观进行更小(de)细化,使问题看起来不在是那么困难(de).(一般都是将长时间变为短时间;全部改变转化为一点一点改变;抽象评价化为具体行为.)举例:他以前都没骂过我,他现在一定是不再爱我了.(复合等同)规条=骂我;价值观=不再爱我化解:1如果他仅仅只是这一次才骂你,是不是可能有其他(de)原因呢说不定是你误解他了(de).2能否给我说说他是怎么样骂你(de)吗有没有用很恶劣(de)词呢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你之所以认为太复杂是很可能是你想一次性学完它吧我们不可能一口吞下一只大象啊你可以将14种回应术分割开来学习,先学一点,然后去实践一下.这样你会更享受学习回应术(de)乐趣.(通过将目标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de)来达成,这会使你觉得游刃有余.我们之所以老是认为我们达不成某些目标,通常都是因为我们妄想一步达成,结果被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学会有效分割目标,你将会达成更多你原先认为自己达不成(de)目标.)例如:“既然持有一个信念(de)时间较短会更容易改变,也许你可以回想你刚刚习惯这个信念(de)时候是怎样(de),想像你那时已经改变了它.“长时间”→短时间“或许,与其试图马上改变整个信念,不如一点一点地改变,那样更容易更有趣.”“改变信念”→一点一点地改变五、向上归类:将信念(de)某个要素总结归类到更大(de)分类中,从而改变(或强化)信念所定义(de)总结. 将规条和价值观往上概括,看看能不能在之上(de)概念中找到合适(de)化解方式.(我一般是在理解层次上进行向上归类,理解层次有六个部份:环境、行为、能力、信念、身份、精神.照这个容易些.要不就是把单独(de)部份归类到一个过程中去.关于理解层次(de)介绍,可以参见李中莹老师(de)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P87.)举例:不看动漫我就会死.(因果论断)规条=不看动漫,价值观=死化解:1你一天里做(de)事不止是看动漫吧你还要还可以找到其他很多有趣(de)事做,不是吗2除了动漫这种娱乐方式外,你还有其他很多(de)娱乐方式吧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不是学不来,只是你还没有掌握有效(de)方法,如果你知道那个方法,我相信你学起回应术将会是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将环境:回应术太复杂,上归为行为:没学会相应(de)方法,来找到更多选择空间.不过这里没有提出是什麽方法,但你可以引导他去寻找过去学习复杂东西(de)经验,或者根据他(de)感官倾向帮助他发展一套合适(de)学习方法,等等.)例如:“过去不一定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知识跟自然更新(de)过程重新联结时,可以快速发展.”“持有它很久了”→过去“信念”→一种知识“很难”→“未来”“改变”→“与自然更新(de)过程联结”“所有改变(de)过程都有自然(de)周期,没法飞跃.问题在于,你(de)这个信念,自然生命周期(de)长度是多少”“很难改变”→“无法飞跃自然周期”“持有这个信念很久”→“信念(de)生命周期(de)长度”六、比喻:找出由信念所定义(de)一个关系(de)比喻,这个类比可以挑战(或强化)信念所定义(de)总结.就是找个与信念结构相似,但是所表示(de)意思和信念不同(de)例子,来质疑信念(de)正确性.举例:没有钱,就什麽都做不成.(因果论断)规条:没钱,价值观:做不成化解:1沙漠中(de)仙人掌是生活在极度缺水(de)环境,但是它还是活下来了,而且活得那么挺拔、雄伟.你拥有(de)有利条件比它还多,不是吗那么我想你应该会比仙人掌过得更好.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随便一款1G以上(de)计算机游戏都比回应术复杂多了,但是你还是可以玩得那么溜.所以问题不在于复杂,而在于你能否找出回应术这个游戏中(de)技巧.(比喻(de)关键在于,所举例子和信念结果相同,但表达(de)意思大不相同,是指向其他(de)可能性.这要藉助你丰富(de)想象力了,可以从一些生活经历、书本(de)寓言、自然界等等找.)例如:“信念就像法律一样.只要有足够多(de)人为新(de)东西投票,再老(de)法律也可以被迅速改变.”“信念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问题不在于程序有多老.而在于你是不是懂编程语言.”“恐龙可能会为它们(de)世界变化之快吃惊,虽然它们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七、改变框架大小:从不同(de)情境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de)含义,这些情境包括:更长(或更短)(de)时间框架、较大(de)人群(或个人观点)、更大(de)或更小(de)视野.这个没啥好解释(de).上面(de)定义很清楚.主要是在人群数量、时间框架和视野范围上改变.举例:邋遢(de)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复合等同)规条=邋遢(de)男人;价值观=不是好东西化解:你应该没见过所有(de)邋遢男人吧那么你是从何而得这个断言呢邋遢(de)男人只是在某个方面邋遢吧比如只是外貌和生活习惯上,比如爱因斯坦也是属于这一类(de).但对于他(de)成就,你也认可,不是吗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这只是你现在这样认为而已,不是吗以后我们会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说不定你一真正接触之后,会发现它其实非常容易(de).然后你通过不断(de)学习,它将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de)一部分.(将现在(de)时间框架延伸到未来(de)时间框架,找出其他(de)可能性.虽说是找出可能性,其实我已经帮他设定了一个可能未来.)例如:“你可能不是第一个或唯一这样想(de)人.或许能够成功地改变这个想法(de)人越多,未来其他人就越容易改变这种信念.”“若干年之后,你可能很难想起你有过这样(de)信念.”“我确信你(de)孩子会很欣赏你改变这个信念(de)努力,而不是把这个信念传给他们.”八、另一种结果:转向一个不同(de)目标,而不是信念所确定或暗示(de)目标,以便挑战(或加强)信念(de)适宜性. 在价值观那,换一个目标.使之不同于之前(de),并且可以延伸出其他可能性(de)目标.举例:大学没有得到四级证书,那就白读了.(复合等同)规条=没得到四级证书;价值观=白读化解:1大学这个地方不仅仅只是拿四级证书,最重要(de)是让你拥有独立思考(de)能力.这是比证书更重要(de)东西.2证书难道比能力更重要吗证书不就是证明你英语方面能力(de)一个道具而已吗但是能力不只一种啊你也可以去发展其他能力(de) 只要发展了足够(de)能力,读这个大学就算值了.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我不会强求你去学习,我只是想,你可不可以去识别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用了哪些回应术(de)模式这个肯定比学习简单,而且有趣(de)多.(这个另一结果加入了个隐含(de)前提假设,试想一下,如果你不学习回应术,你怎么可能会识别它呢要是他答应了识别,那就会把学习也一起接受.)例如:“不需要改变信念.只要更新它就可以.”“问题主要不在于改变信念,而是让你(de)世界观与现在(de)你一致.”九、另一世界观:从不同人(de)世界观(de)框架,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就是我们常说(de),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他人不一定是人,也可是动物、虚构人物、自然等之类.)举例:书本(de)死知识是根本不适用于现实生活(de).(因果论断)规条=死知识;价值观=不适用化解:1如果死知识没用,那么那些着书人爲什麽还要写出那么多(de)书呢2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个嗜书如命(de)人,你会怎样看待书(de)价值呢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当你还是一个婴儿时,你曾思考过中文(de)复杂性吗你是思考中文(de)复杂性之后再去学中文(de)吗没有吧你只是处在那个环境之下,然后经过无数次(de)失败之后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为何不像你婴儿时那样学习呢不断尝试,然后在反馈中成长起来.这对你并不陌生,那是你婴儿时(de)学习态度.所以再复杂(de)东西,你也可以学会.(通过让他了解婴儿(de)学习方式,去重新质疑他现在抱有(de)这个信念(de)正确性.)例如:“你很幸运.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他们(de)限制是信念造成(de),他们完全可以改变这些限制.你已经比他们超前很多了.”“艺术家经常把他们(de)内心挣扎变成创作灵感(de)源泉.我想知道,你改变信念(de)努力,可能给你带来哪种创新”十、现实检验策略: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所说明(de)事实,人们从对世界(de)认知中提取出这个事实以便建立他们(de)信念. 这个其实就是通过发问来找出支持信念(de)次感元.之后通过指导信念持有者改变这些次感元来,进而重新修改持有(de)信念.关于这个回应术(de)使用方法,我将放到最后(de)附录里面.这里不做详解.例如:“详细说说,你是怎么知道你持有这个信念‘很长时间’了”“当你想着改变这个信念时,会看到或听到什么,让改变显得很‘困难’”十一、反例:找出一个例子或“违反规则(de)例外”,来挑战或丰富由信念所定义(de)总结.等同上面说(de)很清楚,我就懒(de)解释了.举例:孩子不打不听话.(因果论断)规条:打孩子;价值观:使听话化解:你有没有不打他时,他就乖乖听话(de)时候要是你打了他,他却更加不听话,那你怎么办这不是事与愿违吗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在做一张数学试卷时,因为那道题太难了,你做不来,但是你考完试之后,记得最清楚(de),恰恰就是这道题.而且在这之后,你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答案.回应术也正是因为它(de)复杂性,自然会给你留下深刻(de)影响.深刻(de)记忆将是学习某种知识(de)好帮手,不是吗(反例,不用解释太多,你也懂(de).只是要举个相当有代表性例子才行.所以里面(de)逻辑要搞清楚.我个人觉得这是回应术里最简单(de)一个.)例:“很多其他心理过程(例如记忆).我们拥有它越久,它就越弱越容易扭曲和改变.为什么记忆这么不同”“我已经看到,当人们得到适宜(de)经验和支持,可以立刻建立和改变很多信念.”十二、准则层次:找出信念所确认(de)准则,并根据比它更重要(de)其他准则来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 人(de)价值观有很多,其中一些会比另外一些更重要.而准则层次就是用另一个比原价值观更重要(de)价值观来评估这个信念(de)正确性.(关于如何取得更重要(de)价值观,请参见语言(de)魔力P79.)举例:没有他(de)爱,我什麽都不是,我要等他.(因果论断)规条=等他;价值观=得到他(de)爱化解:与其因为没有他(de)爱,你在那做无谓(de)纠缠,孤独地等待,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寻找一个真正爱你(de)人,哪个你觉得更好(这里面使用了很奇怪(de)连词,“与其…不如…”,最后却问“哪个你觉得更好”爲什麽这样使用,这个大家自己去思考吧.PS:这个例子里假定了,被真正(de)喜欢她(de)人爱比被那男子爱更重要.)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你想过这样一种情景过没当你(de)一个朋友因为某些事情陷入了深深(de)自责而痛不欲生,但是身为朋友(de)你,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自暴自弃.这时,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只有一次机会,可以重新通过学习回应术来帮助他,不管回应术有多复杂,你会去学吗(这里假定了帮助好友比难学更重要,并通过假设一个情景来对比两种价值观,孰重孰轻.让信念持有者自己去思考.)例如:“信念适合和支持一个人(de)愿景与使命(de)程度,比有这个信念多久更加重要.”“个体(de)一致性和完整,值得我们付出任何努力去实现.”十三、反击其身:根据信念所定义(de)关系或准则,重新评估信念陈述本身. 用信念自身(de)逻辑来质疑其自身(可以是信念本身,也可以是信念持有者本人)(de)正确性.举例:得了这个病,恐怕我真(de)没救了.(复合等同)规条:得病;价值观=没救化解:1恐怕使你没救(de)原因,正是由于你经常这样想吧2你怎么就没有去恐怕过自己会拥有这样一个想法呢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没去学过就认为自己学不来你不觉得这样太荒谬了吗是不是真正(de)问题在于你老是这样想(de)缘故呢老是重复对自己说:“太复杂了,我不会.太复杂了,我不会.太复杂了,我不会...”结果你真(de)认为自己学不来了,你不觉得这样(de)事,很搞笑吗(通过反击其身,让他自己去思考,学不会很可能只是一个自证预言而已.在这过程中,我也还通过前提假设把这个信念与搞笑联系起来.其实我在之前(de)一些例子里也使用了前提假设,只不过我写到这才记得要指出来下.就像我之前说(de),前提假设用不好可能成为思想病毒,但是用得好,同样也可以帮助人.)例如:“改变信念(de)困难主要是时间问题,那你持有这个观点多久了”“时间长(de)归纳总结难以被改变,你觉得改变你这个信念有多难”十四、超越框架:从动态(de)、个人化情境(de)框架重新评估信念——建立关于信念(de)信念.就是想出一个可以产生原信念(de)信念,但是这个大信念要拥有更多(de)可能性哦.举例:都是因为你,所以我才被老师骂(de).规条=你做了某事;价值观=害我被骂化解:不正是因为你不想承认是你自己(de)错,所以才怪罪到我身上(de)吗想,如果你有办法可以搞定老师那边,你还会说是我(de)错吗与其这样相互怪罪,不如想想方法怎么解决吧.例:14种回应术太复杂,我学不来.化解:你之所以会这样说,是不是因为你不想去学习这个技术,认为它很无聊,所以才这样说(de) 如果真是这样(de)话,你有没有想过,只有当你接触它并了解它之后,你才能领略其中(de)奥妙之处并会为持有你之前想法(de)人感到可惜(假定,其实真正(de)原因不在于回应术难,而是信念持有者认为回应术无聊所致.通过给出其他(de)可能性来使这个信念得到改变.有时候如果只是局限于原信念,可能会找不到合适(de)方法来解决,这时候可以试试跳出这个信念,从产生这个原信念(de)信念入手,效果会更好.)例:“或许你有很难改变信念这个想法,是因为以前你缺少轻松改变它们所需要(de)工具和认识.“也许对你来说,你(de)这个信念:将难以改变某个信念,是让你停留在这里(de)好借口也许你现在(de)方式中有你喜欢(de)地方,或者有些部分你喜欢”。
NLP简快心理疗法

NLP简快心理疗法
NLP简快心理疗法的基本信念:
1.人生始于今天,过去只存在于脑中。
2.过去是否是沉重的包袱,由自己决定。
3.你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别人或世界。
4.你的世界在你的脑中,无需改变外面的世界。
5.你本人已具备所有能力,无需外求。
6.所有的改变,由信念开始。
7.每个人照顾自己的人生,不能假手于他人。
8.值得做的,都值得做好;值得做好的,都值得做得开心。
9.每个人都想有更好的明天。
10.事情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
11.事情本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
12.事情从不给人压力,压力来自一个人对事情的反应;事情的也从来不带给人情绪,情绪来自一个人的信念系统。
NLP简快心理治疗
一、十二条基础概念
1.人生始于今天
2.过去是否成为沉重的包袱,由自己决定。
3.你只能改变你自己,不能改变别人或世界。
4.你的世界在你的脑中,无需要改变外面的世界。
(世界:内心、主观)
5.你已具备所有的能力,无需外求。
(能力:意愿、动机强度、意愿的目标)
6.所有的改变由信念开始。
7.每个人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不能假手他人。
8.每个人都想有更美好的明天。
9.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办法。
10.事情本身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
11.值得做的都可以做得更好,值得做好的都值得开心。
12.没有人能伤害或控制你,除非你允许他这么做。
心理学中的十四个定律

心理学中的十四个定律1、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3、情绪定律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
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
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4、因果定律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
有因才有果。
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
你今天的现状结果是你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结果。
5、吸引定律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6、重复定律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
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它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
7、累积定律很多年轻人都曾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
一件一件小事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大事。
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灾难都是累积的结果。
8、辐射定律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
任何事情都有辐射作用。
9、相关定律相关定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
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其他相关的某个地方人手,而不只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10、专精定律专精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专精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
所以无论你做任何的行业都要把做该行业的最顶尖为目标,只有当你能够专精的时候,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地成长。
11、替换定律替换定律就是说,当我们有一项不想要的记忆或者是负面的习惯,我们是无法完全去除掉,只能用一种新的记忆或新的习惯去替换他。
十四项心理定律

以下是十四项心理定律,你可以应用它们在任何的领域里。
无论是销售沟通、还是设立目标、时间管理、领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
1、坚信定律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3、情绪定律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
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
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4、因果定律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
有因才有果。
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
你今天的现状结果是你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结果。
5、吸引定律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6、重复定律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
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它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
7、累积定律很多年轻人都曾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
一件一件小事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大事。
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灾难都是累积的结果。
8、辐射定律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
任何事情都有辐射作用。
9、相关定律相关定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
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其他相关的某个地方人手,而不只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10、专精定律专精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专精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
所以无论你做任何的行业都要把做该行业的最顶尖为目标,只有当你能够专精的时候,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地成长。
NLP14种回应术的具体应用

NLP14种回应术的具体应用回应术十四种方法:1意图:将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的目标或意图。
2重新定义:用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的新词来代替信念陈述中所用的字眼。
3后果:将注意力指向由信念造成的潜在效果(正面的或负面的),用信念的预期来强化或挑战信念。
4向下分类:即下切法,分解信念的组成元素,拆成更小的片段,从一小片段入手,从而改变或强化信念。
5向上归类:即上堆法,将信念的某个要素总结或归类到更大的分类中,从而改变或加强信念。
6比喻:属于平行法,找出信念的一个比喻,这个类比可以挑战或强化信念。
7改变框架大小:从不同的情境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这些情境包括: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框架、更大或更小的视野,更大或更小的人群观点等。
8另一结果:转向一个不同的目标,而不是信念所确定或暗示的目标,以便挑战或加强信念的适宜性。
9世界观:亦即换位思考,从其他两种感知位置,从不同的世界观的框架,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
10现实检验策略:找出内在的测试准则,即找出人们是怎样从对世界的认知中提取事实建立了他们的信念。
11反例:找出一个例外来挑战或丰富信念。
12理解层次:找出信念所处的理解层次,用比这一层次更重要的其他理解层次来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
13反击其身:根据信念所定义的关系或准则,重新评估信念陈述本身。
14超框架:从现有的、个人化情境的框架之外,建立关于信念的信念,来重新评估信念。
学习和应用回应术的一种最好方式,是考虑关于各种回应术模式的关键问题。
某种意义上,每一种回应术模式都可以看做与其对应的一个关键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会导向不同的观点和感知位置。
下面例子示范了如何通过探索关键问题的答案,最终成功换框。
记住,换框的目标是找到一种方式,在说话者的自我认同和正面意图层次上再次肯定她,同时以结果框架或反馈框架重新表达该信念。
比如如下限制性信念:某人做了些事情,让我不止一次受伤。
因为它以前发生过,它还会再次发生。
她有意要伤害我,我有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LP十四项心理定律
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运行的轨道,潮起潮落,月亮的阴阳圆缺,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切都是那么的有规律。
其实在人类的心灵里也存在着许多规律,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它们。
以下是十四项心理定律,你可以应用它们在任何的领域里。
无论是销售沟通、还是设立目标、时间管理、领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
1、坚信定律
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3、情绪定律
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
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
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4、因果定律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
有因才有果。
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
你今天的现状结果是你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结果。
5、吸引定律
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6、重复定律
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
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它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
7、累积定律
很多年轻人都曾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
一件一件小事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大事。
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灾难都是累
积的结果。
8、辐射定律
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
任何事情都有辐射作用。
9、相关定律
相关定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
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其他相关的某个地方人手,而不只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有一名高中女生最近发出豪言壮语:到25岁,她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她近日接到美国收视率极高的奥普拉电视台的邀请,将到该台的脱口秀节目上与观众分享她的致富理念和经验。
现年17岁的斯考吉从小就看比尔·盖兹的书,并研究《财富》杂志每年所列全球最富有的100个人,发现其中有95%以上的人从小就有发财的欲望,57%的全球巨富在16岁之前就想到了开自己的公司,3%的全球巨富在未成年之前已做过至少一桩生意。
她得出结论:要想致富,就必须从小有赚钱的意识。
小斯考吉在股票投资上有一个小经验,例如斯考吉专盯一家钢铁企业的股票。
当这家企业股票下跌到每股四美元以下时,某证券营业点门口的摩托车就会很多,过一段时间股价就会涨回去。
等这家股票涨至每股八美元左右时,该营业点门口的摩托车又会多起来,接下去,该股票必跌。
她经过调查发现,工人们不愿意看到该厂股票下跌,每次股价较低时,都来自发地买进一些股票,从而带动整个股价上升;等到升至一定高位,工人们又抛售股票,致使该股股价回落。
摩托车是工人们往返证券营业点的工具。
于是,斯考吉只要根据营业点门口的摩托车数量就能决定买进或抛售了。
亲爱的各位朋友,你明白了吗?小斯考吉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相关定律的例证。
10、专精定律
专精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专精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
所以无论你做任何的行业都要把做该行业的最顶尖为目标,只有当你能够专精的时候,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地成长。
11、替换定律
替换定律就是说,当我们有一项不想要的记忆或者是负面的习惯,我们是无法完全去除掉,只能用一种新的记忆或新的习惯去替换他。
12、惯性定律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
13、显现定律
显现定律就是说,当我们持续寻找、追问答案的时候,它们最终都必将显现。
14、需求定律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带有一种需求。
尊重并满足对方的需求,别人才会尊重我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