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秋节的来历和发展历史

中秋节的来历和发展历史

中秋节的来历及其发展历史一、来历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余三者分别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逢三秋之半,故得此名。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

另一说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还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二、发展历史先秦时期,中秋节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

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

《周礼·春官宗伯·典瑞》郑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周礼·春官·宗伯》亦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这里所述的“中秋”应为农历八月,即秋天的第二个月,亦即“仲秋”,虽与后世之“中秋”定义略有不同,但足见先秦时代已有渊源。

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作“秋报”、“秋社”。

《白虎通·社稷》载:“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

《援神契》曰:‘仲春祈谷,仲秋获禾,报社祭稷。

’”夕月、秋社,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汉晋时期,由祭月、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

如西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

”南朝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幌中。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四大祭祖节日

四大祭祖节日

四大祭祖节日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什么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除、清、旧、余)是中国祭祖的四大传统节日。

在古代,这种习俗非常流行。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和晚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这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榆社县等地清明节前两天庆祝寒食节;原宪还注重清明节的前一天的寒食节,以及前一天的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中秋节,俗称鬼节、石鼓、七月半,在佛教中称为兰盆节。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我国祭祖的传统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各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有燃放河灯和焚烧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庆祝元宵节,自古就有。

7月15日被称为中秋节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是吃寒食纪念先贤。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有些地区是七月十四。

中秋节本来就是小秋,一批庄稼成熟了。

按照习俗,人们必须祭拜祖先,献上新米等祭品,并向祖先报告秋成。

所以每逢中秋,家家祭祖,行礼为礼。

7月15日,我去扫墓祭祖。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起源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节日别称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烧香祈福、玩花灯和舞龙舞狮。

1. 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仰望天空,欣赏明亮的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幸福。

赏月时,人们还会一边品尝月饼,一边聊天交流,共度佳节。

2. 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在中秋节这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共同分享美味和欢乐。

3.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中秋节另一项有趣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这一天挂起各种花灯,并在灯上写上谜语。

家人和朋友们一起猜谜语,不仅可以增加节日气氛,还可以锻炼智力。

4. 烧香祈福
中秋节也是祭拜月神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寺庙或在家中烧香祈福,为家人平安、事业顺利祈求神灵保佑。

这种习俗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仍然受到广泛欢迎。

5. 玩花灯
玩花灯是中秋节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各种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的花灯,然后挂在屋檐下或院子里。

花灯的亮光和美丽的造型为节日增添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6.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秋节另一项富有特色的活动。

在古代,龙和狮子都是祥瑞的象征,人们相信它们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好运。

中考题原创:我国中秋节月饼

中考题原创:我国中秋节月饼

【中考题原创】我国中秋节月饼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背景资料】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知识链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中考题原创】1.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某品牌月饼的配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A.白砂糖B.小麦粉C.鲜鸡蛋D.奶油2.某些食品包装袋内有一小包物质,用来吸收氧气和水分,以防止食品腐败,常称“双吸粉”。

下列物质属于“双吸粉”的是()A.活性炭粉B.铁粉C.生石灰D.氯化钙3.中秋月饼食品包装袋中的“双吸剂”用于防潮和抗氧化,双吸剂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可能是()A.铜B.碳C.铁D.硫4.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充填保护气体、放置干燥剂和脱氧保鲜剂等。

一次,小明在食用盒装月饼时,撕开了用于保鲜的小纸袋,发现其中盛放着一种灰黑色的粉末,几天后,看到灰黑色粉末变得有些发红.原保鲜剂粉末可能是()A.木炭粉B.铝粉C.氧化铜粉末D.还原性铁粉5.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B.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C.碘酒可作医学上的消毒剂D.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的助燃剂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一定伴有化学变化B.工业上炼铁利用的是CO的可燃性C.制月饼用到的鸡蛋和面粉都属于混合物D.遭遇火灾时,不要慌张,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火灾区域7.某同学发现月饼盒里的脱氧剂部分呈红褐色,査阅资料得知脱氧剂中含有铁粉和活性炭。

中秋佳节的诗句大全他

中秋佳节的诗句大全他

中秋佳节的诗句大全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英文名:Midautumn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秋佳节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秋佳节的诗句1、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2、中秋司空图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状江南·仲秋沈仲昌江南仲秋天,驔鼻大如船。

雷是樟亭浪,苔为界石钱。

4、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中秋月廖凝九十日秋色,今宵已半分。

孤光含列宿,四面绝纤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正纷纷。

6、山中秋夜张籍寂寂山景静,幽人归去迟。

横琴当月下,压酒及花时。

冷露湿茆屋,暗泉冲竹篱。

西峰采药伴,此夕恨无期。

7、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8、长安秋夕戎昱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

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

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9、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0、中秋夜南楼寄友人李群玉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

朗吟无渌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

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

11、卜算子·中秋欲雨还晴向子湮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

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

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

独立沧浪忘却归,不觉霜华冷。

12、中秋待月陆龟蒙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13、中秋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中秋节的含义50字

中秋节的含义50字

中秋节的含义:
中秋节是庆祝丰收、家人团聚,以及弘扬传统文化和思念亲人的节日。

中秋节的寓意:意味着团圆庆贺、和谐、感恩。

拓展资料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也被称为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这个节日最初“祭月节”,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宋·晏殊《中秋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目录起源 (4)发展 (4)节日别称 (6)风俗习惯 (7)祭月(拜月) (7)燃灯 (7)赏月 (8)追月 (8)观潮 (8)猜谜 (8)吃月饼 (9)赏桂花、饮桂花酒 (9)竖中秋 (9)耍禄仔 (9)扎灯笼 (10)玩花灯 (10)烧斗香 (10)拜祖先 (11)舞火龙 (11)听香 (11)燃宝塔灯 (12)中秋宴俗 (12)玩兔爷 (13)地方特色 (13)南方 (13)北方 (14)民族特色 (15)神话传说 (18)民谣 (19)谚语 (19)歇后语 (20)古诗 (21)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5]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起源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发展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

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1] [12]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1] [9]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假期“中秋节”心智图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法定节假日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

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节假日,放假3天。

节日别称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

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

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

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

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7] [16-17]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7] 风俗习惯祭月(拜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8] [14]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18]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19]追月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20]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18]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21-22]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竖中秋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

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耍禄仔“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

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扎灯笼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

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

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20]玩花灯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