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美感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4
5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2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3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8
9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美学原理的认识

美学原理的认识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表现的学科。
在认识美学原理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美学的基本概念的认识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美可以是艺术作品的美,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美。
在美学中,美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美是指所有的能引起人类美感的事物,狭义上的美是指那些拥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事物。
美学强调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即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所感受到的美会存在差异。
二、对美的产生的认识美的产生涉及了许多因素,其中包括作品或对象本身的特征,以及观赏者的主观认识。
美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物质的美:美的产生需要良好的感官刺激,例如典雅的音乐旋律、动人的色彩搭配等。
2. 形式的美:作品或对象的形式要具有对称美、比例美、节奏美等特征,才能增加审美价值。
3. 内在的美:作品或对象的主题、情感、理念等内在因素对于增强作品的美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4. 文化的美:作品或对象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也是影响美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5. 个体的主观感受:个体的主观感受也是影响美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对美的表现的认识美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戏剧艺术等。
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在欣赏时需要针对特定的艺术形式进行鉴赏和评价。
1. 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者通过欣赏作品来领略艺术的魅力。
2. 音乐艺术:音乐艺术主要包括器乐、声乐、交响乐等,音乐家通过各种乐器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者可以通过听音乐来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3.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来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
4. 戏剧艺术:戏剧艺术主要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演员通过表演来传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众通过观看演出来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美感。
美学原理04美感

这幅画作 于1932年 ,是毕加索 对精神与 肉体的爱 的最完美 的体现。
小结: 李清照的三个时期,三种词格
少女期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妇期
国 破 家 亡 期
三、美感的发展-1、历程
问 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片语时。
《生日》是 对夏加尔婚 后幸福生活 的描绘。他 称自己的艺 术是“心理 的写实”, 他描绘的不 是物体的外 观形象,而 是心理感受 的世界,他 突破时空的 限制,多种 形象同时出 现于画面。
油 画
呐 喊
蒙 克
现实超越
• 技术呈现
•3、形象化的情感
散 步
• (三)主体精神的愉悦性
• 1、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tell me why
• 2、超越了快感的精神愉悦
动画短片
• 3、 “非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 的统一
公益精神
• (四)自由性
• 1、审美自由 • 2、创造自由戏剧风格 • 3、现实超越 • 4、技术呈现
拉斐尔 美丽的女园丁
百鸟朝凤
哭泣的女子(朵拉 玛尔) 毕加索
• 移情说:
美感是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 心理错觉,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 是“移情”。
• 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 事物身上,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 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只有在 这种境界中事物才是美的.雪津啤酒
• 主要代表人物:
德 T.立普斯《空间美学》
《人生》1903年 这是毕加索“蓝色 时期”的代表作。 他在这一时期,目 击贫困、绝望与孤 寂的人们,加上好 友卡萨赫马斯因失 恋而自杀的影响, 其作品常以蓝色为 主调,加强了忧郁 和悲哀的气氛。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1.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3.园林艺术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所创造的既有实用功能又可供人休闲或观赏的自然景观,它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凭借山水、花草、林木、建筑等组合而成。
1.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3.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1.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2.优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1.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绘画艺术是一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二章)

第⼆章美论 从⽂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希庇阿斯篇》是西⽅美学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边际的,⽽且也是⾃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种东西,因此⽆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类社会⽣活本⾝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书中指出,曲线⽐直线美,,⽽在曲线中⼜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使这⼀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性在于: (1)脱离了⼈类的社会⽣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切美的事物,尤其是⼈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美学,最早⼀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些讲法,⽽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的理论去向九⼗⼋玫瑰聂为⼈的某种主观的⼼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意识的欲望登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到了⼈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都会从各⾃的⼼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会出现“趣味⽆可争辩”的情形,如此⼀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美感的心理因素)【圣才出品】

第14章美感的心理因素1.美感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
2.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答:(1)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想象是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也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有分析综合、加工改造的理性认识的功能。
美感的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情感在想象中可以得到自由抒发,因而审美对象在想象中也涂上了一定的情感色彩,造成在欣赏中“情景交融”的现象。
(2)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的原因①想象是一个广阔的心理范畴。
人不仅可以追忆过去和当前的事物和形象,而且可以想象未来的事物和形象。
想象的直接结果是创造新的形象,所以,它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尤其有重大作用。
②艺术创作就在于创造典型人物或意境,这就需要想象和虚构。
艺术形象的产生是通过对表象的碾碎,重新加工、组合,即想象中的创造的结果。
它意味着提炼、集中和概括,意味着艺术的升华,意味着艺术的典型化。
③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在审美欣赏中以再造性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想象。
想象活动产生出来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形象,只要合乎情理,不必是合乎事实。
想象的这种自由性,给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带来无限宽广的领域。
a.再造性想象一方面是指这些形象不是重新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描述或示意再造出来的,它与原有形象有些相似,但又不是原型。
再造性想象这种心理过程,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是大量存在的;b.创造性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创造新作品之前,头脑中先构成一定事物的新的形象,这就是表象。
创造性想象的创造性,即在表象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独创的、新颖的形象。
文学艺术作品中那些众多的、永不重复的新颖艺术形象,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
总之,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不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又有亲自参与其事的心理体验,把想象的人物当成实际人物的幻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如千里阵云 点,如高峰坠石
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
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
象后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移情三种
移情之二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 化。如秦观的《春日》: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
移情三种
移情之三
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龙吟》
❖ (瑞士)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 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 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 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注意: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 离。超越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书法
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例如写字,横 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 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 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 "神韵"和"气魄"。
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 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 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颊的字就像赵孟颊。不但如此, 同是一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 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 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 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 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审美欣赏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是位于人自 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
什么是移情?
移情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使对象 也有和主体一样的情感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和“鸟惊心”是诗人的情感移 入
▲看《三国演义》掉眼泪
——替古人担忧 ,是读者的情感移入
移情之一
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如卫夫人《笔阵
❖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 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油画表层上的裂缝: “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 的制作材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二)美感是体验
❖ 伽达默尔:美感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 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认识活动?
❖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究对象世 念认识 维中把事 抽象的概 灰色的”
界
物的整体 念体系
二、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 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 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 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 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美感与移情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是客体 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 件;直觉形象则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 但真正显示主客合一 (美与美感的融合)的 是移情。
移情作用
❖ 洛慈描述过移情现象,费肖尔第一次使用移 情作用这个词,而对移情说贡献最大的是立 普斯。
❖ 朱光潜介绍移情说主要介绍立普斯的理论, 认为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 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 意象的生成。(所以这是审美活动)
木材商
一棵做某事用值几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多钱的木料。
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 画家
一棵叶为针状、果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为球状、四季常青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的显花植物。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树。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二、审美态度
❖ 朱光潜:要有审美态度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 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 态度。
❖ 审美直觉之所以能够显现事物的活生生的整 体,因为它包括了感知与想象。这种想象, 是指将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 个整体的能力。
一、美感是体验
美感(体 与人的生 当下、直 瞬间直觉 充满意蕴 “华奕照
验)
命、人生 接的经验 到一个整 的感性世 耀,动人
紧密相联
体
界
无际”
的经验
认识
孤立地研 抽象的概 在逻辑思 限定的、 “理论是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滴滴是离人泪
是苏轼移情的结果。
移情三种
朱光潜的移情说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